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研究

2024-01-03 00:19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经管文科应用型

郑 丽

(北京联合大学 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0 引言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并推动数字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新商业模式的建立与应用,均对新时代经管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挑战,对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成效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评量标准。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究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建设理念及未来发展之路,是商科院校应该且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提出: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1]。次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商科院校如何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学术自觉与时代担当?本文认为:首先,应厘清新文科的时代内涵及要求,明晰不同类型商科院校的使命及办学定位;其次,应深入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大课堂,从鲜活的商务活动及商业实践中洞察国家和社会对商科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期许,进而更新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专业发展及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有效路径,推动新文科建设行稳致远。

1 新文科的内涵及时代要求

什么是新文科?新文科“新”在哪里? 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新”不是新旧的新,是创新的新,是整个发展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系列新变化[2]。自新文科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我国学界对新文科的研究日渐深入,既有对新文科之“新”的多维度深刻解读[3-5],也有对新文科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热点分析[6-7],还有关于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实践。学者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研究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形成了加快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普遍共识。

新文科的内涵是新文科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周毅等提出,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既被赋予现有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的新内容,又要实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跨文科专业的新突破[8]。陈凡等认为,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主要应该围绕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来展开,新文科建设要专注于知识生产与立德树人两个维度[9]。龙宝新认为,新文科的内涵是各文科学科门类协同共创的学科共同体、中国价值串联的学科集成体,以及兼容求知、育人与社会服务三大文科基本功能的学科功能体[10]。

从上述关于新文科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文科的最大特点是深度的交叉融合:既可以是传统文科自身的交叉融合,也可以是传统文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既可以是文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还可以是文科与医科、文科与农科等的交叉融合。无论是传统文科自身(如文、史、哲等)的交叉融合,还是传统文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如政治、哲学、经济“三位一体”),均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阔新文科建设及发展视野,促使人们从不同视角全面审视社会现象并理解现代人类社会。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或新农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引领本科教育的全面振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有效解决复杂的问题。新文科为其他3个新学科的发展提供方向、标准、价值判断,也会受到其他学科提供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影响[11]。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科技及产业革命蓬勃兴起,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商业模式,不仅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复杂的新问题。问题的解决倒逼多元融合及跨界合作,这对新文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建设的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这从法律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个要素进行了清晰且明确的界定。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如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扎根祖国大地,聚焦中国实际,在全球化背景下融通中外文化,培养学生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回答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更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

2.1 “培养什么人”——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事关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它既细化凝练了“为谁培养人” 的战略方向,又指出了“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路径[13]。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什么人”的特征不同,但均要符合时代发展所需教育事业的先进性、目标性和发展性。因此,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经管专业应深度、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将专业建设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置于宏大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中,与世情、国情及所服务区域的发展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方能精准地描绘出专业人才的画像,并指导后续的“怎样培养人”等各项工作。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提出,按照人才培养的定位,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3种不同类型[14]。不同类型院校的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特色不同,“培养什么人”的规格也不同。因此,3种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亦应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应用型高校为例,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开展与此相对应的社会发展、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14]。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聚焦于“应用”“骨干”“中坚力量”等目标,既要与“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高校有所区别,也要不同于“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型高校。

明确了“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高校经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才能较好地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原则,才能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例如,高校根据时代发展和服务区域领域的需求,对专业进行重新梳理和全面考察,适时并科学地进行优化、新建、撤销或重组。再如,高校对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及描述,以便师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均能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特点有明确、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及其毕业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2 “怎样培养人”——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特色及人才培养过程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操作路径,路径正确才可以保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13]。“怎样培养人”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实施过程以及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在详细探究专业建设的路径之前,有必要对“怎样培养人”的理念作进一步的探索。理念创新则认识到位,理念清晰则行动有力。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情分析、行为偏好、知识背景、成长环境、情感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均要围绕“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这一中心展开,这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看,高校的专业教育具有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经典性、基础性的专业知识,也要遴选具有一定高阶性和挑战度的内容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提升他们解决复杂情境下各类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才培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及第二课堂等阵地。

从教学模式看,高校教师要清晰地了解Z世代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成长于数字时代,熟谙数字科技,喜欢网上学习、聊天和购物,受社交媒体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答题、线上交流研讨、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将专业学习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置于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用好互联网这一学习平台及载体。

从教学资源看,高校要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教师是高校高质量开展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乘数效应,并最终惠及广大学生。另外,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商界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或学界名师进入课堂,用好校内外师资队伍,通过案例分析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将商业领域鲜活的实践案例或领域前沿知识、研究热点及动向等呈现给学生,促进课堂教学与商业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从教学评价看,高校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关心、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养成、品格塑造和素质提升。高校要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将“怎样培养人”的工作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2.3 “为谁培养人”——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使命及利益相关者期盼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战略及方向性问题,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社会性质[13]。在我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为谁培养人”的表述虽有变化,但其精髓未变,体现了核心传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不变。

以此为指引,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要立足学校的办学使命,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精心凝练专业的使命,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彰显专业的特色及价值取向,明晰育人的理念和根本宗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目前,国内高校的商学院或经管学院普遍具有清晰的使命。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是“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使命是“扎根于进步的中国,致力于创造性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管理人才、商业精英和社会领导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使命是“贡献管理新知,服务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商业领袖和创新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的使命是“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虽然这几所学院属于不同类型的高校,但其使命能很好地反映出学院的价值追求,也能清晰地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经管专业应以此为基本遵循,在新文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细化并聚焦自身特点,凝练出适切的专业使命,并在清晰使命的驱动下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3 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建设的路径探究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高校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需要根据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审视并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1]。其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毕业要求,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教学要求和考核评价方案,是指导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对有效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具体呼应。对于经管类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遵循以下4个基本原则。

3.1.1广泛开展调研论证,厘清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因此,对于经管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高校要根据专业使命及定位,遴选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发现其方案设计的精妙之处,洞察商科领域的前沿趋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要深入社会及服务区域的企事业单位,深刻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发展动向等带来的影响,明晰企事业单位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产业发展及鲜活的商业实践结合起来,避免闭门造车;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展广泛的调查分析,了解家长与校友的想法及期望,分析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提高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设计的针对性、契合性。

3.1.2基于能力导向,反向设计培养方案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侧重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达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及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应用型大学的经管专业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经管专业,不同区域高校的经管专业也有不同的定位和服务面向。因此,高校应该瞄准自身的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经充分沟通和严格论证,设计专业能力达成的质量标准和评价量规,构建支撑能力指标达成的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课内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形成能力培养的课程地图。同时,高校要创设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社会等之间的联系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力度,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

3.1.3既遵守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又突出自身的优势特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自2017年12月发布以来,一直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指导与规范作用。高校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国标》的要求,并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融入自身的专业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经管专业要认真研究《国标》对经济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等专业的基本质量要求,并将《国标》作为指导专业建设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依据。《国标》中明确的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质量管理等内容,清晰地阐明了同类别的专业在基本要求和内容方面一定要有“底线”、有保障。另外,《国标》还体现了专业建设的前瞻性,这为不同高校专业特色的凝练和凸显预留了空间。遵循《国标》和彰显特色,既是守正,又是创新,以此可以确保培养方案的规范性、特色性。

3.1.4依照专业认证评估逻辑,实现闭环式持续改进

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突出交叉特色,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因此,本科教学不仅要“教得好”,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向“学得好”转变,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结合起来。

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教师有时不能很好地处理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分界,有些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支撑不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在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前文提及的要广泛开展调研、进行反向设计及遵循《国标》以外,还应该依照专业认证评估的逻辑,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和问题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结合起来。对学生能力培养支撑不足的培养方案,需增加相应课程;对前后衔接有问题的培养方案,要重新梳理并进行调整;对游离于学生能力培养之外的课程,要坚决摒弃。以此凸显培养方案的闭环、持续改进特色。

3.2 加强政产学研用联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专业建设不能是无源之水,不能是空中楼阁,而应与社会环境、国内外形势以及区域发展密不可分。应用型大学的经管专业建设及经管人才培养更是应该“直面国家根本竞争力、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直面高质量转型发展”[15]。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政产学研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是经管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政产学研用是在原有“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升华,是在认识和实践层面的一次深化。“产学研”合作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的相互配合,在新的形势及数字经济环境下,势必要依托政府在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作用,势必要关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本文探索专业建设中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就是要突破专业建设的自我约束,跨越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用人单位等的现实边界,将国家宏观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产业实践成果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打通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信息通道,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效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和突破。

3.2.1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政产学研用涉及多个主体,每个主体均有自己的主体职责。欲使不同主体之间能够高效协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必不可少。

高校在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中应该主动作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联络政产研用等其他主体,共同制定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各方责权利匹配的方式方法;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促进不同主体间信息及成果的传递、共享、利用;加强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制度设计,并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应牵头为各主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因势利导推动多主体一体化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顶层设计保障政产学研用育人机制的形成,推动各方围绕应用转化和价值创新实现深度合作。

对企业而言,在新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吸引具有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以及良好能力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企业既是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也是高校、研究机构的实践和应用场所。同时,为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及成长动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

研究机构因自身的性质与使命,所获得的前沿理论成果、应用成果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追踪或引领研究,对高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亦将推动企业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设计及实施,有利于各个主体的对接与耦合,对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3.2.2创建政产学研用多维互动的育人体系

政产学研用育人体系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联系、多种作用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耦合[16]。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10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17]。“十大”育人体系有益于政产学研用多主体融合创新,有助于将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协力提高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育人质量提升方面,通过多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深入理解,专业可以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第二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将政产学研用多维互动的内容体现出来,实现育人的制度性保障。在科研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经管专业在加强与科研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及合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吸纳一部分本科生进入教师的学术研究团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经管专业还可以开展本科生科技作品立项、学科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的结合,以此提升育人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在实践育人质量提升方面,各个主体的联系更加紧密:经管专业可设计暑期、寒假等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充分调研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内企业运营和盈利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可构建“课内实验—集中/分散环节实践—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的进阶式实践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高管、政府及科研院所的专家等进入课堂,开展讲座,通过剖析真实、生动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树立家国情怀及远大理想。

3.3 开展专业评估与质量文化建设是专业发展的质量保障

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需要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一方面,通过校外教育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等工作,破解教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制度与落实等“两张皮”现象,激励、约束、推动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在学校、学院及专业内部,要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和内生动力,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领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3.3.1追循高水平评估与认证,充分发挥外部质量保障的监督牵引作用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很多国家通过强有力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重塑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等,以此提高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弥合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认识的多元分歧。我国自1990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8]以来,已实施了5次本科教学评估。从2009年开始,我国从政策上确立了“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包括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19]。2013年底,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20],并于2014—2018年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开展了第一轮审核评估。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教督〔2021〕1号),正式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21]。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主要体现在评估导向、评估内涵、评估类型、评估方法、评估功能等5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促进对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等的坚持,有利于加强教育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联系,有助于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有益于高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并彰显特色。

除了国内的各类评估以外,高校经管专业还应追循国际高水平认证,将专业建设的理念及质量保障与世界高等教育高标准要求接轨,进一步衡量自身的办学水平。目前,高端国际商科认证包括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AMBA(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三大认证。三大认证的侧重点不同、评估对象不同,评估要求亦不同。依据历史的悠久性、认证范围的广泛性、通过认证的影响性等因素,AACSB认证的评估认证制度最严格、含金量最高,因而成为国内外众多商科院校首选的专业认证。AACSB采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同行评价,通过对商科院校的初始自评报告、改进报告、最终评估报告等进行多阶段的审核评价以及同行专家的现场访视,深入了解待认证商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及产出是否符合“使命驱动、成果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院校是否具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经过逾百年的发展与不断完善,AACSB认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水平商科教育的标准与最佳实践。

综上所述,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追循高水平评估与专业认证,用严格、科学的标准来改进教育教学目标及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外部质量保障的监督、评价、约束及牵引作用,将促进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得以更加有效地落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得以更加彻底地贯彻执行。

3.3.2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提高师生对内部质量保障的认同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礼记·经解》也有经典名言:“《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由此可知,无论做什么事情,质量均为头等大事。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任,要树立“百年树人”的理念,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践行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培养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首先,要正确理解高校质量文化内涵,重新审视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别敦荣等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既包含理念、信念、价值等理性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制度、行为、惯习、载体等实践层面的要素[22]。郭洪瑞等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应覆盖全体师生。从显性层面上看,高校质量文化涉及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体制机制建设;在隐性层面则应触及学校的文化理念更新、师生提高教与学质量的文化自觉,以及学校全体成员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程度与学校的凝聚力等[23]。谷陟云对高校教育质量文化进行研究及脉络梳理之后认为,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呈现多元化理解,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是组织文化说,以持续提升质量为目标[24]。由上述论述可知,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要求组织层面要有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信念及价值观,并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流程,将质量文化意识有效传导到广大师生员工中,强化师生对质量文化建设价值的认同。

其次,要科学地确立高等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基本原则,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建设体系。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其重点是关注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提升上。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不是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是不是好,质量保障体系是不是奏效,归根到底,要看该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能达成毕业要求、胜任工作岗位,并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此,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一定要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要素来确立。以此为出发点,高校通过持续深化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持续创新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并最终构建学校或专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整体框架,在目标、组织、管理、工作推进、成效评价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最后,要积极开展质量文化研究与宣传,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建设氛围。在企业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同时也体现在管理模式上。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并与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围绕高等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特点、目标、要求等内容,进一步深入开展质量文化的研究,从学理上厘清一些模糊的、肤浅的认识,推进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研究的内容可以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深入解读;可以探究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与高校教学质量、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梳理质量概念的演进历程探索质量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必要性;可以分析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定量评价指标,设计质量文化的指数等。无论是哪一个角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原则。质量文化的持续研究与广泛宣传、交流,有助于推动高校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建设氛围,并逐步促进质量文化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内生意识和自觉行为。

4 结束语

自我国于2018年提出新文科概念之后,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高校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文科人才,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尝试,形成了各种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但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特点的高校及其经管专业而言,没有哪一种模式是可以直接照搬和拿来应用的。因此,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及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如何将专业建设的着力点转向价值重塑和交叉融合,转向高水平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要从理念上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要在实践中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能力素质及方式方法,要在评价方面彰显综合性、创新性及独特性。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建设路径包括:一方面,要通过深入研究当前新经济形态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推动目标导向、能力导向评价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促进多主体深入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综合平台,助力商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提倡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促进师生员工养成基于质量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树立内生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和追求,从而推动专业不断前行,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经管文科应用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新经管”建设工程的时代背景、总体思路及设计方案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检察日报社2017年度“十佳采编明星”、“经管服务明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