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型课程思政教学理论、模式与实践

2024-01-04 14:22秦炳涛郭援国
关键词:内化经济学育人

秦炳涛,郭援国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2.复旦大学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远年近岁,铸魂育人,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程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但是,传统纯粹型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着内容相对陈旧,形式过于单一,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高等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教学的弊端需要有效实施综合全面的内化型课程思政来加以矫正。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规律并指导其解决经济问题。然而,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经验的产物,受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思想影响,很多观点受到价值取向的限制,难以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辩证分析,帮助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来内化思政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宏观经济学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还能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轮”推动,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一、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道,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新时代对思政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高校各项课程的育人作用意蕴悠长。上海市高校率先垂范地进行全课程育人理念的探索,拉开了“课程思政”的帷幕,之后,学者们对课程思政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明涵义,辨关系。课程思政的实质并不是增课、增活动,而是高校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都有思想政治课程的体现,充分发挥出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1-2]。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课程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品德与性格、自身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自身的素质或能力,成为自身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与能力[3]。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4-5]。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最终目标都是育人,二者具有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一致的方向和功能、契合的内容和要求,二者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特点与优势等方面各有千秋,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6]。

重结合,探实践。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细化,也需要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拓宽育人途径、提炼核心课程、加强制度创新、多学科谋划,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根本保障,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助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7]。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面探索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师生互动,强化学生深度参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经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转换思维,突破认知局限,提升教师德育能力,转换方式,提升课程育人的价值[9]。“宏观经济学”建设课程思政意义重大,它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挥作用,提升教师的思想和素质,通过学生反馈了解并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实施应尽可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10]。经济学融入课程思政面授课程应注重三观塑造、中西融汇、沟通历史、放眼全球。如果辅以慕课的形式,则应注意慕课不可颠覆面授,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11]。“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应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为重点[12]。

上述研究对课程思政内涵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实施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鲜有文献关注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及外在思政知识内化为心理品质的过程。较少注意到课程思政科学基础对课程思政实施与改革的重要作用。拓宽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课程思政的科学基础,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摸清如何将思政知识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特别是让思政知识入脑入心对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化型课程思政的内涵、科学基础与教学模式

(一)内化:课程思政育人实现的逻辑起点

结合上述文献研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通过显隐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及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共同构筑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内化型课程思政在强调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注重思政知识的内化。

“内化”一词早先常用于精神分析理论,指的是将客体表象的特质转化为自体内部特质的过程,并形成与客体表象相对应的自体表象。内化范畴包括吸纳、内射、认同过程,是简单到复杂、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多拉德和米勒创新性地将其引入到学习理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从不同维度阐述了个体认识知结构改变的决定性因素,皮亚杰强调个体心理的自我建构,维果斯基则强调社会学习的作用,认为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推动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英格利希定义“内化”为把某些东西与自己的心理或身体相结合,将抽象化的内涵准则纳入到个人意识之中,成为个体世界的组成成分[13]。笔者认为,内化是教育过程与内部化过程的产物,内化是贯穿图式认知、分段吸收、系统组织、性格形成的过程。一个人在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价值观、认知态度和逸致兴趣与自身有机结合,使其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总能受这些价值观、态度、兴趣的指导。具体而言,图式认知阶段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阐释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与判断,形成初步的认识态度;分段吸收阶段是这种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的吸收,是分点、分块进行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那些复杂的、难以建构的知识,应该“渐进式”地逐步吸收;系统组织阶段是把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与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行整合,进行自身价值体系的重构;性格形成是通过图式认知阶段、分段吸收阶段和系统组织阶段使这些理念与知识形成个体内在的性格与品质。

内化型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这一综合教育方式使外在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整合吸收、组织到学生自身的系统中,逐步深入使其性格化,即转化为自身的品质与信念。内化型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生的持续学习而真正触动其心灵的深处,从而被学生认识和吸收消化。内化型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其核心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内化型课程思政的结果是把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性格、品质和信念,其目标是全方位育人。内化型课程思政是一个过程,是社会思政向个体思政转变的过程,只有完成这一过程,思政才能发挥出全方位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科学基础:课程思政调整、变通、创造的“垫脚石”

科学基础是对原理的整体把握和清晰认识,“内化型”课程思政的调整、变通、创造需要科学基础的支撑。

首先,内化型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是学习、吸收、组织,这离不开脑和神经系统的协调,即需要脑科学及神经科学提供科学基础。了解脑和神经的活动方式有助于了解人如何更好地学习吸收和组织思政知识,提高课堂思政内化效率。教学的本质是改变大脑。沃普特认为运动可以使动物通过变换环境的方式来提高生存能力,而环境变化时需要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思政教育需要改变原有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枯燥说教的环境,通过多方位挑战大脑的方式不断改变其学习环境,环境改变与学习改变的幅度越大,其对大脑的促进作用越大,学习、吸收组织的能力也越强。同时多感官参与,形成完备稳定的神经环路,提高个体的记忆能力。课程思政改变以往思政知识的视听环境,可以提高对思政知识的记忆度。大脑发展的“用进废退”原理也揭示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多种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进行,刺激大脑构建与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相应的神经环路,并通过髓鞘化来强化,神经环路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14]。“用进废退”原理强调重复与兴奋,不断重复才能形成稳定的神经网络。但同样的信息过多重复会导致大脑疲倦,不利于观念内化。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协同进行的方式寓教于乐,通过多种课程与思政相结合,深化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实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兼顾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种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大脑保持持续兴奋的转态,避免大脑因知识重复而带来的疲倦感,从而使思政知识更加高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格。

其次,大学生发展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高校而言,学生是思政知识内化的主要群体,大学则扮演着“代身父母”的作用,要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品质培养负责。大学生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自我认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简言之,自我认同是知道自己的定位,并对定位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而稳定的认同感,具有通过内在参考系形成的反思性。认同具有很多分支,其中包括种族、民族、社会性别、社会阶级认同等[15]。笔者认为,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认同对学生的影响呈现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学期间要基本完成对这些问题的体验、认知及吸收,形成性格化,为未来生活提供参考。内化型课程思政就是自我认同的助推器,帮助学生形成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认同,驱动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大学教育强调全面育人,从活动中成长,设置挑战,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帮助学生克服危机。帮助学生发展应具有阶段性,过于跳跃可能不利于学生发展,应该循序渐进,以局部发展促整体全面发展。思政知识的内化也应循序渐进,逐步设置挑战,通过局部思政知识的整合吸收来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

最后,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有益于科学改进与设计思政教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人脑可以对认识图式进行创造,并以此对外部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与表征,个体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图式。所谓图式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认知图式与外部环境之间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是吸收符合认知图式,过滤不符合认知图式的信息,最终强化符合认知图式;顺应则是改变已有认知图式并适应新认知图式[16]。在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中,人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得以发展。思政知识需要不断同化和吸收优秀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通过顺应不断革新,并循环往复,最后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不懈动力。认知模型论认为,大脑本身并不能直接接触外部世界,它只能通过构建认知模型来想象、认知和表征外部世界,并用其来推理、分析和预测外部世界。思政知识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地帮助大脑构建认知模型,并用该认知模型指导其分析、推理及预测外部世界,在此基础上做出决定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帮助者”,因为这种认知模型是依靠学生自身来构建的。学习科学同样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自我构建,是与学习环境的互动,是适应性学习的过程,因此,社会文化与学习情景对学习者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学习设计需要遵循“问题——设计——实施——评估——再循环”的路径,“为学习而设计”成为学习科学的基本原则。美国学者布鲁姆的课程设计模型至今运用在美国众多院校,布鲁姆将学习认知分为六大层次,分别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17]。其中,知识与理解为低阶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会知道,这是思政知识吸收阶段的目标。应用、分析、综合、评鉴是高阶学习,这一阶段注重的是践行与发展,这是思政知识组织化和性格化的目标。低阶学习是高阶学习的基础,高阶学习是低阶学习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桥梁

根据内化型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科学基础,内化型课程思政在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同时,还强调学生主体对思政知识的内化。笔者认为,内化型课程思政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关注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核心,要以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为基础,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学生“学”为目的,而不是以教师“教”为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效果为核心,学而不得等于没学。关注效果反馈有益于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

基于内化型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科学基础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内化型课程思政必须对目标课程进行重新设计[18],应该包括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在内化型课程思政的准备阶段,首先需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将思政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其次,需要悉心选择教材和案例,通过符合时政热点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与讨论,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最后,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直接与教学结果挂钩。因此,教师需要具备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笔者认为,实施阶段应包括以下五个主要环节,即:情景导入、自主探究、讲授交流、巩固拓展和效果反馈。其中,情景导入(scenario import)主要是问题的提出,使思政联系实际生活并进行适当的问题发散。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兴趣,并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自主探究(independent inquiry)主要是明确目标、设计探究过程和选择典型材料。这一阶段是学生对思政的初步吸收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通过设计探究过程及选择材料使其达到对思政知识的初步认知与吸收。讲授交流(teaching exchange)是学生进行整合吸收的阶段。教师通过进行答疑解惑来弥补学生自我学习吸收的不足。巩固拓展(consolidate and expand)主要是通过基本练习、综合分析来拓展实践,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内化,综合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检验思政知识内化的效果,并通过拓展实践实现知识的运用与延伸。在此过程中,通过逐步深化的方式使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于学生自身,达到持续影响其自身的效果。效果反馈(effect feedback)是通过课堂检测、知识测验、教学效果反馈方式,了解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向反馈的过程。教师通过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向学生反馈其自身问题。同时,学生向教师反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并重新设置下一堂课的情景导入。至此形成一个闭环,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思政知识的内化。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雨课堂、超新星和混合式教育模式的“互联网+教育”改革勃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催生了线上教学的实施。线上模式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挑战度,提高学生发展高阶目标的能力。因此,内化型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依托线上优势。例如,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可以以线上教学资源为辅,进行知识早期习得,提前明确学习目标。在巩固拓展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和题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强化学习知识的内化效果。在效果反馈阶段,学生可以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评价,发表课程教学建议。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步骤具有一致性,二者有机融合有助于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内化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整体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SITCE 内化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Fig.1 Mode of SITCE internaliz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三、内化型课程思政教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一)基于经典教育学理论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开展应分为三个层次六部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应基于此来构建教学整体架构。第一层次为知识和理解,包括基本概念、内容及计算方法等。例如:在国民收入与GDP 章节教学中,通过展示中国经济数据看中国发展成就。第二层次为应用和分析,包括搜集经济数据、分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在宏观经济政策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及中国经济政策的正确性。第三层次为综合与评鉴,包括资料信息综合处理、对事物本质挖掘与判断等。例如:在经济增长理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国际对比来增强制度自信。

(二)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实施内化型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在保证学生学到宏观经济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育人的能力。这不是思政元素的“硬性”加入,而是通过二者“有机”融合,实现“教书育人”,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准备阶段挖掘“宏观经济学”的思政元素对于内化型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主要由一个总量指标、两大政策、三大模型和四大问题构成。一个总量指标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国GDP的图表展示,通过数据对比的方式展现经济增长的大国速度,激发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引入国家领导人的“既要GDP,也要绿色GDP”“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等重要论断,使学生辩证地看待GDP,了解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两大政策指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在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新冠疫情的政策举措等。通过中外经济政策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政策理论进行检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三大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 模型和AD-AS 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供给侧改革政策、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一系列发展战略,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民收入增长机制,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大问题指的是通胀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的物价政策、就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以及最近突出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高质量发展理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三)实现路径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内化型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每个过程中都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思政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将课程思政从知识层面嵌入到“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思政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宏观经济学”具有强理论性与逻辑性,同时还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应充分挖掘“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与“宏观经济学”合力帮助学生内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反馈,形成教学反思并最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内化型课程思政强调思政内化的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反馈可以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与学期末展开。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宏观经济学”的融合效果,思政知识的内化结果),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吸纳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设计。

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认知国情+中西融汇+亲身实践+职业认同”的“宏观经济学”实践课程思政体系。高校学生对社会、经济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课堂,对国情、民生没有真实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地学习西方经济学,扬长避短地融汇贯通中西方经济学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解经济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将自己的思想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内化。“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宏观经济学知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与积极性,培育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四、结语

当前,我国实施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加强对其内涵、科学基础及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者在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上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其与思政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关系与融合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然而,少有文献关注课程思政的知识内化效果,在实现路径上也存在普适性与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内化型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科学基础,强调学生主体内化的作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化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最后,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宏观经济学”实施内化型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与实现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以期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探究新路径和新方向。

猜你喜欢
内化经济学育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简明经济学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经济学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