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体”赋能“达用”以实现“体用贯通”
——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探赜

2024-01-05 13:01施亚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时代

程 平,施亚伟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23 年10 月8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不仅在名称上增加了“文化”二字,还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论断进行了系统阐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对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总结。这是借用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体用关系的思维范式所作的概括。一般来说,“体”是指基础、根本,“用”是指作用、效用,“用”是依赖于“体”的。至于“明体达用”这一说法,最早源自北宋实学代表人物胡瑗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高足刘彝在阐述胡瑗之学时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先师的治学理念。严格说来,“明体达用”这一说法始自《宋元学案》,其中有这样一段刘彝关于“胡瑗与王安石孰优”的论述:“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1]25由此可见,“明体达用”这一说法将儒家的纲常名教与诗书典籍比作“体”和“文”,以“体”“文”为本,将二者相融于治世之道即为“用”[2]49-59。这一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于,对“体”的融释贯通是“达用”的前提所在。这里内蕴着理论指导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明体达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也体现了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优良传统[3]。

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新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明体达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将文化思想理论比作“体”,将文化建设举措喻为“用”。正所谓“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4]117,“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所蕴含的,是“体”与“用”之间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文化理论的思想观点指导着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反映了文化理论的思想真谛。因此,以文化为“体”来深入贯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使其成为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首先需要明确其作为“体”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建设者和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明确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663。与此同时,毛泽东不忘强调要尊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深刻指出:“我们现在的文化都是从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发展过来的,尊重自己的历史是我们应有的态度”[5]708,“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5]707-708;此后,在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党中央及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为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扫清了思想障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胸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与精神谱系的赓续传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行稳致远,并对中华文化之“体”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1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368。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之内涵,可以大致按照历史脉络概括为三大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及其精神谱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文化之“体”的新时代内涵就相应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赋予了三重意蕴,即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持紧扣时代主题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8]25;党的百年历程所孕育的革命文化与精神谱系是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永葆党的初心使命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实现文化复兴的动力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5。

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首要条件与内生动力

(一)文化认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首要条件

在具体了解“明体达用”的新时代内涵后,需要进一步探析在实践层面深入贯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条件与动力。如前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体”内在包含了三大部分。那么,对于这“三位一体”的文化认同,是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首要条件。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2014 年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0]157。中国拥有56 个民族和多样的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发展了多元的文化脉络与文化样态,中华文明正是紧紧扎根于这样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沃土,才得以生生不息并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因此,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蕴含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并“以稳固的社会模式加以沉淀,内化为共同体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涵量”[11]27-39。如何正确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对中华文化之“体”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的先决条件,因而需要通过文化认同来奠定共同的价值取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文化认同而言,其核心理念在于“先认后同”,唯有认识上形成了一致,才能具备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而成。在风雨同舟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在文化上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聚力与认同感。在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12]7。因此,文化认同在尊重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基础上,强调一体的文化发展方向,能够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一来,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就“明体”形成一致的认识。

(二)从自觉自信到自强复兴——“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生动力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有其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目标,以及推动文化自强、实现文化复兴的根本目标,这一由近及远的目标指向成为了驱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生动力。

1.“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首要目标是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坚定文化自信。从逻辑上来看,在明确了认同怎样的文化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全国各族人民便有了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够对共同的国家利益、共同的使命责任、共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一致的认识,从而树立以文化发展促民族发展的文化自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之一,文化自觉能够帮助人民群众自觉地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国家发展的高级目标,自觉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3]456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文化自觉能够作为内因驱动人们主动意识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赓续中华传统文脉,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责任担当。“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14]4-5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每一位中华儿女才能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并从中获取奋发进取的勇气与创新创造的活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5]339。民族的强大不仅仅依赖于物质上的富足,同样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壮大。就此,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6]26。

2.“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根本目标是推动文化自强并最终实现文化复兴。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7]24。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结成广泛的文化战线,秉持“以我为本”的理念着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就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40-41。总之,从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推动文化自强、实现文化复兴的目标指向,作为内因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对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殷切期盼,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生动力。

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践行路径

在2023 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即:1.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2.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7.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笔者认为,“达用”正是需要以这“七个着力”为工作抓手来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而上述“明体达用”的三重意蕴、首要前提以及内生动力能够赋能“达用”的“七个着力”从而实现“体用贯通”。“明体”赋能“达用”以实现“体用贯通”的逻辑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明体”赋能“达用”以实现“体用贯通”的逻辑示意图

(一)坚持党的领导以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而夯实文化领导权

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面临着战略机遇和风险并存。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是“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9]312。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从传统社会的单一型价值观向当今复杂多元价值观转变加速演进,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集中体现为社会思潮与文化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意识形态论’‘锐实力论’等甚嚣尘上,这些错误思潮蓄意对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力”[20]46-53。因此,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提取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高度自信,能够不断增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念的内在认同,使社会主义文化始终运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二)坚持守正创新以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顺利推进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1]11。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在讲话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与“魂”,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遭受重大挫折后顽强奋起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所固有的根本。因此,“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5]340,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22]11,“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3]1+4-7。一言以蔽之,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重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与精神探析等方面的原创性内容,既做到赓续传统、不忘本来,又做到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方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如此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文化领域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熔铸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24]536,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垫下深厚的文化基石。

(三)紧扣时代主题以赋能新闻舆论“四力”提升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即“四力”,是“七个着力”中紧贴时代主题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25]262。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立足人民,反映时代,就难以传承延续。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几经更替,先后经历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语境、解放独立的政治性语境、开放发展的经济性语境。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未改变,但世界无序性持续增加,霸权主义依然猖獗,国际恐怖主义卷土重来。时代主题为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建设提出了正确的坐标,以时代语境为横轴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自我定位,以继往开来的发展眼光为纵轴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时代的诠释与贡献,在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中增进文化认同,推动文化繁荣。相较之下,新闻舆论工作同样离不开时代背景与时代语境,既然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将去往何方,那么当下的新闻舆论工作所肩负的文化责任就无比重大。就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而又贴切的描述,“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26]307。当今,信息社会的到来加速了信息传播、舆论发酵的进程,这使得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更加需要“四力”皆强的新闻舆论力量,从而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为大局服务。因此,将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热点作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发展理念,对缘事而发的社会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加速社会正向舆论传播,是赋能新时代新闻舆论“四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7]317。古人云:“文以载道”,将“道”视作为“文”之根本。同古人所崇尚的天地人伦之道不同,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应紧扣时代主题,以先进文化为时代之“道”深入推进“文以化人”,从而将“四力”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驱动力。

(四)增进文化认同以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2018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7]314-315。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文化认同能够汇聚起各民族多元的文化要素,形成动力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有学者指出,“当代的文化认同主要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认同,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理想的培育”[28]244-259。有鉴于此,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巩固,文化认同能够逐渐上升为政治认同并逐步引导主流文化的发展壮大,集中体现为全国各族人民对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时代追求的一致性认同。因此,文化认同上升为政治认同的过程,就是主流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引领社会思潮,并构建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以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理论探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文化认同上升为政治认同并不断得到巩固,中华民族将不断汇聚起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这些共识亦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元化的价值理念,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从而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五)明确目标指向以赋能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加强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

进入新时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西方势力的文化扩张与渗透逐渐向和平演变转型,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阻碍。在文化环境纷繁复杂当下,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难题和挑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具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首要目标,进而发展到从文化自强走向文化复兴的根本目标。这由近到远的两大目标指向不仅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路径规划,同时也为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以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文化自觉一旦形成,将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从而坚定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信念与追求,不断树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又集中体现为对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守正创新的高度认同与赞扬,能够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因此,这一目标指向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底层逻辑,将不断赋能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繁荣发展,而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相统一就是文化复兴。由此一来,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强,实现文化复兴将不再只是中国人民心中期盼的将来时,而是脚踏实地的进行时。另一方面,随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形成,新时代文化发展将不断结合时代特色以适应现代化需要,不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以厚积文化底蕴。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将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更好地诠释中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并“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29]202。更好的中国故事与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将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质量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日益加大我国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力度,持续促进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时代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