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2024-01-06 03:38王恺乐熊永兰
科技与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成渝实力中心

王恺乐 熊永兰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 610299)

1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进展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枢纽性的节点城市,是世界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代表[1]。我国已先后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成渝地区是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中,科技创新中心是战略定位之核心和关键,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巨大成效,将直接引领、支撑、带动其他战略使命任务的顺利完成[2]。因此,如何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找出成渝地区与已建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区域的差距,进而补足短板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研究可以分为狭义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研究和广义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研究两种。狭义的科技创新中心特指我国规划纲要和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并支持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即特指北京、上海、合肥和粤港澳。在此类研究中,王海芸等[3]和赵峥等[4]设计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张士运等构建了基于集聚力、原创力、驱动力、辐射力和主导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5]。袁永等在分析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广东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6]。吴妍妍以合肥创建和实施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绩效为研究对象,实证测算2013—2017年科技政策的评价绩效得分[7]。广义的科技创新中心则指的是科技创新高地,将全球顶尖的创新型城市均视为科技创新中心。在这类研究中,王彦博等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例,设计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8]。陈搏在分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特点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9]。黄静静等阐述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并对相关评价进行了梳理[10]。段云龙等分析了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理论、评价方法及存在的缺陷[11]。Makkonen等从研发资金、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专利等指标评价芬兰科技创新竞争力[12]。祝影等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23个中国科技创新城市进行创新要素耦合评价[13]。还有一些机构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研究报告,主要有施普林格·自然联合研究团队和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14]以及上海市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15]。

综合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一种是针对全球或全国性的,这类指标体系碍于所评价地区的广泛性,其所选指标一般为通用性指标,没有办法体现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特色;另一类指标体系则针对某个地区,会结合当地的发展特色。本文从影响科技创新中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出发,构建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体系,并依据对各中心的评价,分析成渝地区的差距,进而提出战略思考。

2 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结果的因素可以归结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软实力为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环境,而硬实力则为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创新成果(见图1)。硬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承载和结果输出,相对软实力来说具有后置性;地区软实力的增强是其科技创新实力增强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影响硬实力的提升;当然硬实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促进地区软实力的增强,进而提升整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

图1 科技创新中心软实力、硬实力作用

依据科技创新中心软实力、硬实力作用的构想,构建了针对我国4个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前提保障和必要条件,除资金投入外,承担的项目也是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目前4个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均聚集了大量的顶尖人才;科技创新环境是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环境保障,既包含人才生活的舒适性,也包含创新文化、金融实力等;科技创新主体是指科技创新中心的承担载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开发,企业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承担者,同时保障了经济的平稳运行;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中心完成项目、产出成果的重要载体,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则代表了科技创新中心的产出情况。

2.2 研究方法

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的计算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16],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将通过熵权法求得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化规范矩阵B相乘,得到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C=wjB=(Cij)n×m,并确定正理想解C+和负理想解C-:

C+={max(Cij),j=1,2,…,m}

C-={min(Cij),j=1,2,…,m}

(1)

计算各评价地区到正理想解的欧式距离和到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

(2)

相对贴近度F即各评价对象的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其科技创新中心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F的计算公式为:

(3)

3 评价结果分析

3.1 测度结果

本文在构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从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和科技统计年鉴上收集数据,再通过熵权TOPSIS评价法求得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能力评价结果(见表2)。由于2020年后数据缺失较多,故采用2019年数据。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以广东的数据替代。

表2 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能力评价结果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排名第一位,其次是广东、上海、合肥和成渝地区。

3.2 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特点

从指标体系中各分项指标可知已建成的4个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不同发展模式与特点,值得成渝地区借鉴。

北京以原始创新为主导。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最强,依托众多全国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研发机构,北京将创新资源更多配置在创新的源头上,实施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创新模式。无论是R&D经费投入强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量、顶尖期刊发文数量还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等,北京均有优势。

广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显。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家赋予的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巨大政策红利,是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市场化程度高,吸引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前沿技术创新创业企业。因此在专利授权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等指标上,广东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上海走综合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从指标体系来看,北京和广东各自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而上海的科技创新发展则更具综合性。在原始创新方面,上海不敌北京但优于广东;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上海不敌广东但优于北京。上海是全面综合协调的科技创新中心,多种创新方式齐头并进。

合肥依托大量科研平台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继国家密集布局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优势,以及围绕其开展科研活动的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3.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短板

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自身要素集聚的优势明显,成渝地区与其差距较大。而与合肥相比,成渝地区在硬实力上略胜,但是在总的评价指数方面却与合肥有一定的差距,就是因为成渝地区在软实力上不如合肥。

成渝地区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投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地区自身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二是国家对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国家对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是用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度量。从投入指标数据看,成渝地区无论是R&D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均与北京、上海、广东差距较大。

成渝地区创新人才数量不足。北京和上海聚集了最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而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人才拥有量和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执行者,人才要素始终贯穿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到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创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人才的缺失是成渝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的重要短板之一。

成渝地区重要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质量较弱。尽管成渝地区的高校数量在对比的5个区域中排名靠前,但缺少一流研究型大学。成渝地区在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上要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广东,但略优于合肥。

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科技创新环境既包含人才生活的宜居环境,也要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度量,对科技创新的服务环境、企业集聚环境和金融环境进行度量。成渝地区在企业集聚环境和金融环境上均与其他地区有不小差距,创新生态环境不优是制约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成渝地区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缺乏真正的协同创新。尽管近几年来川渝两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签署了一些合作框架协议,但由于缺乏顶层战略设计,还未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两地高端创新发展平台的谋划和建设竞争大于合作,创新资源、创新要素还未能在两地自由流动。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

4.1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技术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导致东南沿海地区以创新型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内地企业构成较大的市场竞争挑战,引致国内传统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的重新洗牌。成渝地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成渝地区在新时期能够稳住基本盘的必然要求。

川渝两地政府要首先做出表率,如可以共同设立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基金,明确经费使用政策及支持方式,吸引关键创新主体和重大创新项目落地川渝。同时实施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引进建设补贴政策,对在新基建重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基建项目进行补贴。

4.2 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品牌效应的人才政策

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高端人才是关键。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一的、国内较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政策。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一流人才团队,要实行“一团一策”的政策支持。积极利用好国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优惠人才政策,尽快制定出台成渝地区人才政策的实施方案,使政策能够早落地、早执行。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以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集聚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团队。

坚持市场化评价人才价值的用人机制和“以创新贡献论英雄”的分配机制,构建有利于激发知识创造和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和格局。

4.3 加强政府引导与服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政府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引导者和保障者,是科技创新环境的维护者和创新氛围的塑造者。在扶持创新产业发展、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和提供必要服务等方面,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北京出台了《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出台了《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安徽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是政府最大的资源,政策的出台能够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利用政策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保驾护航,同时要积极向国家争取科技资源,如重要科技创新平台等,向成渝地区集聚。

4.4 加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科技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为避免川渝两地互相争抢资源的情况出现,要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权责相应的利益分配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资质互认,科研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以及人才评价考核和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和合作奖励等制度措施,建立区域一体化创新统计调查制度,形成一体化协同创新政策环境。搭建统一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人才、设备、资金自由流动和高效创新。

猜你喜欢
成渝实力中心
活色生香新成渝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