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分析

2024-01-08 10:27夏林智
巴楚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臂丛罗哌卡因

董 妍 夏林智 杨 杰

(1.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骨科麻醉,湖北 武汉 43007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 整形外科,湖北 武汉 430022)

上肢骨折多因高空坠落、扭伤、车祸、暴力、跌伤等导致,骨的完整性、连续性遭到破坏[1]。手术是上肢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疼痛会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剧烈波动,不利于术中操作及术后患肢恢复[2-3]。因此,采取合适有效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药物作用于臂丛神经及其所支配的区域,从而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然而神经阻滞不完全、麻醉效果欠佳的情况时有发生[4]。罗哌卡因是常用局麻药,可有效阻滞臂丛神经,抑制患者痛觉传导。罗哌卡因单一用药情况下麻醉起效缓慢,若浓度过低易出现阻滞程度不完全或阻滞时间短暂,若浓度过高可能会出现局麻药中毒[5-7]。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及抗焦虑作用,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且不会抑制呼吸[8-10]。研究发现[11-13],右美托咪定可作为神经阻滞中的辅助药物,且阻滞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骨折患者,右美托咪定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尚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进行麻醉,探讨其麻醉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4月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No:zxyy20190504-A)。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4]中关于上肢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X 线检查确诊;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④临床资料保存完整。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障碍;②存在神经损伤;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水8 h,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等生命体征。患者取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间入路),采用多点法注射,至完全包绕臂丛三干。

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均采用0.3%罗哌卡因,如下:取12 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52,10 mL:100 mg),与生理盐水稀释至40 mL,肌间沟、腋间入路各用20 mL。对照组持续静脉泵注负荷量(1 μg/kg)氯化钠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758,50 mL:0.45 g),观察组静脉泵注负荷量(1 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220,1 mL:0.1 mg),两组患者静脉泵注药物均设定为10 min。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效果评估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采用针刺法对两组患者痛觉反应予以评估,每间隔1 min测量1次。局麻药注射完毕到患肢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支配区触觉消失,即为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感受消失视为完全阻滞;直至患者再次感受到痛觉,记录镇痛持续时间。

1.3.2 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SpO2,MAP 根据公式MAP=(SBP+DBP×2)/3计算得出。

1.3.3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头晕、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男性占66.67%,平均年龄为56.08±5.92 岁;对照组患者男性占69.33%,平均年龄为55.97±5.8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ASA 分级、既往手术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注:BMI:身体质量指数;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6.62±0.75 min vs 7.89±0.86 min)及完全阻滞时间(8.76±0.92 min vs 10.81±1.52 min)均明显缩短,且镇痛维持时间延长(615.67±70.13 min vs 558.39±60.0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min)

表2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min)

2.3 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

T0时刻,两组患者HR、MAP、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刻,观察组患者MAP明显低于对照组(85.97±9.35 mmHg vs 89.38±9.76 mmHg,P<0.05)。T2和T3时刻,观察组HR 和MA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麻醉手术的进行,两组患者HR及MAP水平呈下降趋势(T0>T1>T2>T3);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刻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无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对比()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对比()

注: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与T0 比较,aP<0.05;与T1 比较,bP<0.05;与T2 比较,c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

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头晕、呕吐、皮肤瘙痒、轻微躁动、嗜睡,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 vs 29.33%,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较于全身麻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中[15]。本研究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进行麻醉,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起效快且镇痛时间长,这表明右美托咪定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显著。

分析其原因,右美托咪定直接参与痛觉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从而增强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还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延长药物镇痛时间,从而使得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完全阻滞时间缩短,而镇痛时间延长[16]。此外,右美托咪定还可作用于蓝斑核α受体及脊髓背根神经节抑制P物质释放,阻断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及Na+/K+离子通道,抑制动作电位,阻断疼痛信号传导,进而发挥镇痛作用[17-18]。

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患者HR及MAP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不同时刻SpO2水平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相较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可更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这可能是由于右美托咪定可增强罗哌卡因对病灶组织周围神经的麻醉作用,降低疼痛程度,减小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19]。此外,右美托咪定作为高选择性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从而有效维持HR、MAP、SpO2水平稳定[20-21]。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对比不同浓度及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的麻醉效果,后续将予以深入研究。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中采取右美托咪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起效快,镇痛时间长,还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臂丛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