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鹿茸的本草考证

2024-01-08 08:42索天娇侯玉婷孟娇娇肖洪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鹿茸性味鹿角

梁 丽 谢 明 索天娇 侯玉婷 孟娇娇 肖洪贺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鹿茸,又名关鹿茸、嫩鹿茸、血茸片、鹿茸粉、斑龙珠[1],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规定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rvusclaphusLi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具有补督脉、助肾阳、生精髓、强筋骨的功效,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可益气、强志、生齿、不老[3]。其原动物为梅花鹿、马鹿,属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大多见于中国北方,东南也有少数发现。尽管鹿茸是一种中药材,但在各大典籍中,关于其“味”的记载却不尽相同。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温”;《证类本草》记载“味甘、酸,温、微温,无毒”;《本草新编》记载“味甘、咸、苦、辛,气温,无毒”;此外,关于鹿茸归经的记载也有差异,如《本草经解》记载“入足厥阴肝经、入足太阴脾经”;《本草便读》记载“入肾经”等。

历代本草均有关于鹿茸的功效和炮制采集的记录。显然,关于鹿茸的记录,各个典籍都不尽相同。所以,对名药“鹿茸”进行一次详尽的本草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采集炮制、性状鉴别等几个方便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其今后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 鹿茸的性味归经

关于鹿茸的性味记载,始于东汉早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味甘温”,至汉末时期的《名医别录》则出现“味酸,微温”这一说法。而自南朝齐梁时期的《本草经集注》至唐代《新修本草》,再到宋代《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增广和剂局方》均记载为“味甘、酸,温、微温”。直至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记载鹿茸的性味为“甘、咸,又云苦、辛,气温”;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李士林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鹿茸“味甘咸,温”。清代时期的本草古籍,如《本草崇原》《本草新编》《本草备要》《本草便读》等,对鹿茸性味的记载多为“味甘温”“甘咸”“甘咸温”,并无对鹿茸“酸”味的记载。现代文献对鹿茸性味的记载均为甘、咸。可见古今文献对鹿茸性味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关于鹿茸的归经,始载于清代叶桂的《本草经解》记鹿茸的归经为“入足厥阴肝经、入足太阴脾经”;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以及凌奂的《本草害利》记载为“入肾”;陈其瑞的《本草撮要》记载为“入足少阴厥阴经”;黄宫绣的《本草求真》记载曰“入肝”;黄元御的《玉楸药解》则记载为“入足少阴肾经、入足厥阴肝经”;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记载为“入手厥阴、少阴、足少阴、厥阴经”。由此可见,鹿茸主归肝、脾经。脾主统血、肝主藏血,故鹿茸具有益精血、调冲任之效,可用于妇女畏寒、羸瘦、崩漏带下诸症。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4]。肾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鹿茸具有温肾壮阳、生精补髓的功效,对眩晕、耳鸣耳聋、阳痿滑精、腰膝酸痛均有显著的疗效。本文对历代古籍记载鹿茸性味归经的情况进行了整理汇总,详见表1。

表1 鹿茸的性味、归经、毒性

2 鹿茸的功效主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经解》均记载鹿茸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又有记载:“主疗虚劳,洒洒如虐,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主益气滋阴,强志补肾,理虚羸,固齿牙,止腰膝酸疼,破流血作痛,疗虚劳如疟,女子崩漏胎动,丈夫溺血泄精,小儿惊痫,骨中热中痒。”《本草备要》记载:“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健骨。”《本草则要纲目》则记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赤白带下。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益气强志,生齿不老。其中,《新修本草》《证类本草》及《神农本草经》眩晕虚痢。”由此可见,鹿茸具有益气强志,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功效。部分典籍对鹿茸著录如图1~3。

《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均对鹿茸的药效有如下描述:大剂量可使血压降低,中剂量可显著提高离体心肌的活性,对虚弱的心脏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增强功效,鹿角精华有益身体健康;对慢性伤口难以治愈、暂时不能恢复的伤口、伤口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另外,鹿茸还可以促进性功能、糖代谢、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学习记忆功能等。

此外,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中记载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rvusclaphusLi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于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性温,味甘、咸,归肝、肾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主要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图1 《神农本草经》——鹿茸[2]

图2 《开宝本草》——鹿茸[8]

图3 《证类本草》——鹿茸[9]

3 鹿茸的采集以及炮制方法

汉末《名医别录》及南朝《本草经集注》曰:“茸,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燥。”唐《新修本草》云:“夏收阴干,百不收一,纵得一干,臭不任用。破之火干,大好。”《证类本草》亦有言“七月采角”。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则记载:“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古籍中记载鹿茸的采收时间是四、五月,正值春夏交际之时。而现代文献记载的鹿茸采收时间是在夏季和秋季。引起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鹿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采收鹿茸需要的时间、鹿茸的产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公炮炙论》有云:“凡使,先以天灵盖作末,然后就锯解鹿茸做片子,以好羊脂,拌天灵盖末,涂之于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内外黄脆了,用鹿皮一片裹之,安室上一宿,其药魂归也。至明则以慢火焙之,令脆,方:捣作末用之。每五两鹿茸,用羊脂三两,炙尽为度。又制法:用黄精自然汁浸两日夜了,漉出焙令干,细捣用,免渴人也。”唐代又有炙制;宋代开始有酥制、去毛、切片、酥炙、酒浸、酒炙、酒煮、火燎去毛后酒浸,三宿再蒸熟焙干、燎去毛醋炙、醋蒸等方法。炒制法出现于元代。明清时代增加了醋煮、盐酒制和熬膏等炮制方法。现代鹿茸的炮制方法是将鹿茸制成鹿茸片、鹿茸粉或乳制品。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鹿茸功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雷公云:“以好羊脂涂之上,又用黄精与其共浸。”羊脂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炮制辅料,本身就具有温散寒邪、补肾助阳、补虚润燥的功效[30]。羊脂炙鹿茸,易于酥脆。鹿茸作为一味补阳药,其温燥之性较为强盛。有一种说法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因此加入补阴药黄精与其同泡,既能缓和鹿茸的药性,又符合中医药理论[31]。

现代鹿茸的生产工艺,因其品种、地域、天气等因素,其处理工艺也有不同。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有:排血茸加工法、带血绒加工法、真空冷冻干燥法、远红外加工法、微波法等。

4 鹿茸的性状

古代本草文献均无对鹿茸性状的相关记载,现代文献由《中华本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鹿茸的性状进行了收录。具体名称、分类、特征详见表2。

表2 鹿茸的性状特征

以上各种鹿茸均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无钉者为佳。

5 鹿茸与鹿角的鉴别

鹿角,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大多在春季采收,洗去泥沙,风干。咸、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淤血肿痛。

鹿角与鹿茸本是两种不同的药材,前者是皮毛脱落后的骨角,后者是带有皮毛的幼角。无论是从临床应用还是外观形态上都各具特色。但多年以来由于利益驱使,以及饮片外观性状无明显差异和未有质控指标等原因,鹿角片常作为鹿茸片的伪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陆雨顺等[32]通过收集鹿角和数十种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鹿茸饮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硫酸软骨素在鹿角和不同形态、不同部位的鹿茸饮片中的含量差异明显,即硫酸软骨素可作为鹿茸和鹿角相区别的潜在指标,以及不同规格鹿茸饮片区分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此研究为鹿茸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鹿茸和鹿角的鉴别也具有重要意义。钱润等[33]通过比较梅花鹿、马鹿及其混伪品的 COI,Cytb基因序列差异,根据Cytb片段上的3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变异位点设计出一对鹿茸的特异性鉴别引物 LR-238 上游和 LR-238下游,并对影响PCR结果的主要因素、退火温度、PCR 循环次数、模板DNA浓度、Taq酶用量及影响重复性的Taq酶种类和PCR仪型号等进行方法学考察和优化。该研究所设计的鉴别引物具有高度专属性,所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用于鹿茸、鹿角的准确鉴别。杨欢等[34]通过 SDS-PAGE、2-DE 分析鹿角与鹿茸蛋白质组成,比较两者电泳图谱的异同,找出各自稳定的蛋白质斑点或条带以及差异。将两者 SDS-PAGE 蛋白质条带以胰蛋白酶进行胶内消化后,采用MALDI-TOF/TOF 质谱分析的方法,通过 MASCOT 检索匹配以鉴定蛋白质。结果发现,鹿角与鹿茸的蛋白质电泳谱图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为鹿角和鹿茸的鉴别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6 鹿角胶

鹿角胶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之功,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鹿角胶作为胶类中药,动物蛋白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研究[35]表明,鹿角胶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达85%以上,其中氨基酸的成分多达19种。除此之外,鹿角胶中还含有钾、钠、磷、钙、镁、铁、铜、锌、锰、钴、钼、铬、镍、钒、锡、镉、铂等 33 种微量元素,包括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及有毒元素[36]。 鹿角胶中还含有磷酸钙、少量雌酮、硫酸软骨素A、雄激素、胆碱样物质、多糖等成分[37]。 其中多糖类成分多与蛋白结合以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于鹿角胶中。鹿角胶还具有抗骨质疏松以及骨关节炎症、补血活血、影响性功能、抗乳腺增生[35]、抗衰老[38]、镇痛[39]、平喘[40]、抗老年痴呆以及保护胃黏膜[41]等作用。

7 鹿角霜

鹿角霜,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春、秋二季生产,将骨化角熬去胶质,取出角块,干燥。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助阳、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现有研究已经明确鹿角霜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碳酸钙和磷酸钙,但关于其含量测定方法未见报道,且药典中也缺乏对鹿角霜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的记载。许云燕等[42]建立HPLC-ELSD 法同时测定鹿角霜中有效成分碳酸钙和磷酸钙的含有量,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对鹿角霜及其制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确碳酸钙和磷酸钙含有量及比例,为其药理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参考。在临床应用上,全天一等[43]研究发现,鹿角霜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可以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鹿角霜作为单味中药研究较少,多以复方鹿角霜制剂应用到研究当中。罗尚文等[44]研究复方鹿角霜浸膏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结果发现复方鹿角霜浸膏可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提高抗炎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以及组织损伤程度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陈腊霞等[45]通过建立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研究复方鹿角霜对小鼠CIA体内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滑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复方鹿角霜可减轻胶原诱发的小鼠关节炎红肿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 TNF-α、调节抑炎因子 IL-4 作用有关。另有研究[46]表明,含有鹿角霜的复方广泛应用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

8 小结

鹿茸作为一味极其名贵的中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根据古代和近代的有关文献,对鹿茸的性味归经、功能、取材、炮制、性质等进行了总结和整理。鹿茸味甘、咸、温,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作用。但是关于鹿茸的酸味,从宋朝以后就没有相关的记载,而在古代和近代的研究中,均没有具体的论述和阐述;关于鹿茸归经,古代和现代文献中大都将其归肝、肾经,仅在清代《本草经解》中才有记载其归脾经;鹿茸的收获时节,古代和近代的文献中都有关于夏季的记载,而近代的记录中也有关于秋季的记载;鹿茸的制作工艺,古代多以传统的制法为主,而现在的制法,更倾向于商品化。以上关于鹿茸性味、归经、采收实践以及炮制方法的差异古今文献中均没有给出详细解释,需要进一步药理实验进行论证。

猜你喜欢
鹿茸性味鹿角
足跟痛,试试鹿茸泡酒
哪里来的鹿角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鹿茸发生与再生
最佳代言
突然头上长鹿角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Friends
中国鹿茸国际竞争形势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