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有关问题

2024-01-08 06:43刘民生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易损性易发隐患

刘民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 611734)

当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深入的孕灾主控地质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承灾体调查,继而做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提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建议,可为全国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为地方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及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值得在相关工作中注意。

1 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隐患

多年来,习惯性地笼统称地质灾害隐患。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工作,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不厘清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隐患的概念,已经造成含混不清,并给调查评价工作、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等带来一定程度的麻烦。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 万)(DD2019-08)中术语与定义解释了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

“地质灾害隐患potential geohazard—具有形成地质灾害条件的地质体。通常指通过调查、测试和分析评价,初步推测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

从术语定义可以进一步理解,地质灾害是指某地质体具有明显的形变迹象,出现一定程度险情或灾情,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或危害;地质灾害隐患是指某地质体,或某地点、某地段,仅具备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尚无形变迹象、没有出现险情,但随着时间推移,在降水、地震、人为扰动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出现险情,向形成不良地质作用方向发展。可见,地质灾害隐患与地质灾害既有内在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

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部门将具有灾情、险情的地质灾害点纳入防灾预案中进行管控;而地质灾害隐患因为没有变形迹象,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通常不被纳入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管控中。所以,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源,是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的主要任务;识别出地质灾害隐患,才能有效构建“地质灾害点+风险区”的双控模式,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目标。

2 合理划分调查工作区

基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居环境、城乡布局复杂多样,尤其是地处山地、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开展不同尺度、有针对性的调查工作,是符合实际的。已颁布试行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试行)”中规定,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应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部署,优先选择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人口聚集等地区。调查区划分为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针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部署1∶1 万调查工作,重点调查区面积原则上应按不低于10 km2/100 km2计算。一般调查区按照1∶5 万比例尺开展调查,对县域面积大、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低、人口与工程活动少的县级行政单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范围。四川省在市级以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要求中将包括成都平原、红原-若尔盖高原、高原夷平面、安宁河谷宽谷地带、峨眉平原、沿河(江)阶地等不受地质灾害会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区域作为地质灾害不易发的地区(四川省市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1∶1 万)(试行)2022 年)。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较大面积的县域可以划出生态保护区、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区、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平坝区等作为概查区,有条件的可以划出非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以增强调查工作的针对性、减轻调查工作难度与强度。

重点调查区的选择与划分,要注重地质灾害具有较高易发性和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的针对性的图层叠加。对于崩塌、滑坡灾种而言,要考虑灾害体的分布范围、影响区域、危险区,以及受崩塌、滑坡灾害威胁、危害的生命财产的分布范围;对于泥石流灾种而言,重点考虑泥石流的流通区、堆积区,以及受泥石流灾害威胁、危害的生命财产的分布范围。

3 精细化调查相关内容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基于与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直接相关的多要素,开展精细化的调查工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客观性、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效性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孕灾地质条件、特殊地区特殊地质体、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承灾体等调查。

3.1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孕灾地质条件是指地质灾害孕育、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斜坡结构、岩体结构、堆积层厚度、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岩体风化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冰碛物、冰川冰湖,以及气象、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等。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要特别注意形成崩塌、滑坡的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调查;要特别注意形成泥石流的沟谷特征、松散固体物质、冰碛物、危险冰湖等的调查;尤其不能忽视斜坡结构、岩体结构、岩层风化程度等调查,更要加强构造作用等造成土体松动、岩体破碎程度等的调查。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是在分析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质体的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之上,着重开展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就崩塌、滑坡而言,要特别关注所在斜坡的临空面调查、分析;就泥石流而言,重点关注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类型、分布范围、规模、活动性等调查、分析。

3.2 特殊地质体孕灾条件调查

特殊地质体包括:红色砂泥岩地层、黄土地层、岩溶、红黏土、膨胀土、软土、冻土、冰川等。

应详细调查其物质组成、厚度、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裂隙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胶结程度、成层特性、孔隙及裂隙、差异风化程度、溶隙、岩溶堆积体、溶洞、岩溶塌陷坑、土洞、溶蚀凹槽、地下水、泉、溢出带、斜坡潮湿带、节理裂隙、落水洞等特征,分析其成灾模式。

重点关注:红层地区受软弱层控制的顺向基岩斜坡;黄土斜坡变形方式、扩展形式及黄土湿陷性;岩溶地区上部为碳酸盐岩和下部为煤系地层、泥页岩、石膏、泥灰岩等软弱地层构成的斜坡;红黏土地区地下水分布、水位变化和地表水渗漏情况、土洞、塌陷、基岩面起伏状况、地表或建筑物开裂变形;膨胀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膨胀土的软化作用;软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淤泥、泥炭、硬壳等特殊土层的分布发育规律;冻土地区冻融作用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和链式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等。

特别注意特殊地质体的易崩易滑性、松散固体物质聚集性调查分析。

3.3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是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开展调查,调查地质灾害各灾种类型、规模、形态、活动状态、运动形式、边界条件、活动历史、危险区范围、威胁危害对象等基本特征,分析其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等。针对已经实施治理工程并竣工验收的地质灾害体进行复查复核,评价这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该项调查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危险源数据资料。

要重点关注: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崩塌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类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储量、沟口扇形地特征、水动力条件、活动状态、活动历史、堵塞程度等,调查分析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基本特征;地面塌陷调查岩溶含水层组特征、含水介质类型、富水性、埋藏和分布状况等,调查地下水开采井井深、结构、开采量、开采层位、水位变化等,在采空区,应调查采空塌陷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软弱层等,调查地下工程的性质、规模、开采方式、开采规划、地下水疏干情况和降落漏斗分布特征等;地裂缝的几何特征、产状、规模、变形迹象及变形历史、成因类型、发育强度、分布规律、危害程度等;地面沉降区面积、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表开裂、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等。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体的分类、分级(含危险性分级)可参照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国家、行业规范、标准等执行。但崩塌的分类分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规范(1∶5 万)(DZ/T0261-2014)的崩塌规模等级划分(表1)。

表1 崩塌规模等级(部颁行业推荐标准)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T/CAGHP011-2018)的危岩体分级表(表2)。

表2 危岩体按体积分类表(行业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60/143-2003)的危岩体分级表(表3)。

表3 危岩单体按体积分类表(重庆地方标准)

在西部山区,往往出现发生几十立方米、一两百立方米的危岩落石造成交通群死群伤的灾害例如:

1987 年9 月1 日凌晨3 时,巫溪县城南南门湾,发生了一起闻名全国的岩崩灾害,规模仅7 000 m3的失稳岩体,却摧毁了县电力公司五楼一底砖混结构的职工宿舍以及两座旅舍和一些居民住房。巫溪县与奉节、陕西镇坪相连的进出口道路遭到掩埋;95 人丧生(吴其伟等,1987)。

据《国务院关于重庆市武隆县地质灾害事故人为责任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国发〔2001〕24 号),2001 年5 月1 日20 时27 分左右,重庆市武隆县县城江北西段发生高切坡垮塌(垮塌体垂直高度46.8m,前沿宽55.2 m,后沿宽25~30 m,体积约1.6×104m3),致使一幢建筑面积为4 061 m2的9 层楼房被摧毁掩埋,造成79 人死亡、4 人受伤。

2003 年9 月23 日凌晨,陕西子洲县水地湾乡梁家沟村阳石畔自然村村民梁正德父子两户八孔窑洞后面的山体突然崩塌,约12 000 m3的土石将窑洞压塌,十二人被埋入倒塌的窑洞中,均遇难(凤音,2003)。

2004 年6 月18 日8 时30 分,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区外的张家界紫霞观景点游道旁边的高约2 m 处一块约5 m3的巨石突然之间发生崩塌,致3 死3 伤(鲁中晨报,2004)。

2007 年11 月20 日,宜万铁路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木龙河段高阳寨隧道进口处,3 000 m3崩塌,掩埋318 国道50 余米,造成施工人员4 人2 死亡、从上海返回利川的客车没砸毁、掩埋,31 人死亡、1人失踪、1 人受伤。

2016 年3 月8 日13 时许,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省道103 线326 km+400 m(往凉山州美姑县方向)突发岩质崩塌,方量约160 m3,造成途经2 车7 人掩埋遇难(郑睿,2016)。

2016 年4 月22 日晚8 时30 分,国道318 线天全段紫石乡境内发生山体垮塌,估计垮塌方量约数百立方米,造成5 人死亡、10 人受伤、4 辆车辆受损(游飞,2016)。

从以上实际发生的灾害灾情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崩塌体规模分级对照,可以看出,行业标准的分级偏大、偏粗,重庆地方标准的崩塌体规模分级更方便运用。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与科学研究中,宜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的工程类别等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形成便于操作的崩塌、危岩体规模分级标准。

3.4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是在调查分析孕灾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形成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要充分应用遥感技术、工程地质类比、测绘、勘查和测试等技术方法、手段,针对多发、易发地质灾害的邻近地段、相似区域开展微地貌、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节理裂隙、地下水、变形特征、物源类型、物源量、汇流条件、沟道特征、水动力条件、堵塞程度、堆积扇特征、形成因素、威胁范围等详细调查。对具备地形、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综合分析圈定地质灾害隐患位置或范围。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隐患和灾害链隐患,重点调查微地貌特征、历史变形破坏迹象、控制性边界条件、威胁对象等,分析灾害体变形特征及链生效应、可能的运动路径、潜在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等。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也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危险源数据资料。

所以,针对承灾体(受威胁的对象),根据地质体的孕灾条件,识别隐患、圈划地质灾害危险源,是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的主要内容。圈划的地质灾害隐患,除在调查记录表中填写有关内容外,还应有平面分布范围、剖面模式、立面等图件,及相应文字说明,应拍摄反映地质灾害隐患全貌、典型特征的照片。

3.5 承灾体调查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规定在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内应调查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危害对象。

针对单体地质灾害的承灾体调查,应在客观圈划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基础之上,扩大地质灾害危险区及其影响范围,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的人员结构、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生态环境等调查。

区域性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应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灾害链等的延伸与叠加作用,圈划地质灾害危险区及其影响范围,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的人员结构、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生态环境等详细调查。

承灾体调查内容:调查人们居住、工作或旅游等人口数量和人员结构;调查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活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财产;调查大规模切坡、加载、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开发、交通建设等大规模工程活动。

所以,承灾体调查强调在客观圈划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基础之上,扩大地质灾害危险区及其影响范围。调查工作涉及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状态、地质灾害威胁危害对象及其危险区等方方面面内容,不必局限于比例尺限制,以调查清楚为基本准则。

3.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复查复核

该项工作主要调查地质灾害主要发育特征、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及受威胁情况、工程治理措施等,进行治理效果分析评估,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或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功效,合理评价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危险性,重新圈划承灾体范围,并根据新的状况构建评价模型,分析研究、选取评价因子,确定相应权重,形成符合实际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比如,在2017 年“8·8”九寨沟地震以前,九寨沟风景区内的泥石流防治工程主要修建于1985-1997 年间,至今已有至少20 年的治理成效。随着近年来极端强降雨条件以及地震的影响,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等松散物源,震后九寨沟景区泥石流活动明显增多增强,对景区泥石流治理工作也将面临新的严峻考验(蹇代君等,2020)。针对因气象、地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造成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等改变的新情况,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复查复核,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可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风险区划的准确性。

4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总体要求: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应在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承灾体易损性宜按半定量的方法确定,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承灾体易损性宜按定量方法确定,人员易损性应取易损性区间值的高值;应按照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分类型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叠加确定风险等级,据此开展风险区划。

4.1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在单体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之上,圈划危险区,评估其危险性,详细调查危险区内的承灾体易损性;危险性按照极大、大、中、小四个等级划分,地质灾害易损性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确定单体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应考虑承灾体的时空概率特征,如人员的活动空间、时间、流动性等,应将人员居住及其活动空间与地质灾害危险区叠加构成承灾体的范围。按照风险要素的排序和管理的成本,制定管理策略,选择控制途径,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为防止不可测因素或其他未知因素或误操作带来的附加风险或风险突变,需评估动态风险(陈红旗,2010)。避免出现房屋内较高风险等级、房屋外低风险等级的怪现象。

4.2 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在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详细调查基础之上,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域性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要注重历史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历史灾情调查显示: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与灾害体影响范围内的人口、资产情况有关。“资产”包括房屋建筑、道路设施、农田等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价值的地物。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即便发生特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是很少的;而在城市化地区,即便发生小规模的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往往是很大的。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分布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中反映出来。因此,地质灾害易损性与灾害体影响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方式快速获取。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的比例尺大小选取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大小。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质灾害易损性等级划分是粗线条的、示意性的,还应该根据评价区具体的人口、资产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就是同样一种用地类型,在不同地方其人口密度和资产价值总额也是可能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住宅用地,由于住宅种类有楼房、平房、简易住宅之分,有别墅、公寓、普通住宅之分,其易损性也是不一样的(金江均等,2007)。

4.2.1 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性应采用统计模型方法(信息量、证据权等)进行评价,以孕灾地质条件为基础选取评价指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应采用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采用地质地貌分析法、直接制图法、统计模型方法(信息量、证据权等)、基于物理力学机制的动态建模等方法,宜采用多方法对比验证。阈值的选取应与野外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匹配。调查圈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段等取高值,之外的地带取低值。开展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宜按照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分别评价,形成以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主的易发程度分区。易发程度宜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4个等级。

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月累积降雨量(大于5 年)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段的危险区承灾体调查基础之上进行易损评价。

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形成风险评价,与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结果耦合形成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

4.2.2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基于详细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点、圈划的地质灾害隐患区(点、地段),可采用统计模型方法(信息量、证据权等)以栅格单元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或在针对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隐患测绘、勘查成果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对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采用无限斜坡模型等方法以斜坡单元进行易发性划分。

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10 年一遇、20 年一遇、50 年一遇、100 年一遇的降雨工况或基本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工况,分别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人口聚集区承灾体易损性应在承灾体调查基础上,分别评估人员、基础设施等承灾体的易损性,叠加确定承灾体的综合易损性。

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形成风险评价结果,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段。

中等以上地质灾害风险区,应有一定数量的剖面图,图面反映地质灾害体、承灾体等有关要素,并以此检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合理性。

4.2.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的实地复核验证

按照现有“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表M.3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建议表(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低危险性与高、极高易损性叠加得到风险等级中等,低易损性与高、极高危险区叠加得到风险等级为中等、高;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差异。比如,通过对九寨沟景区防治工程效益分析,与无防治工程条件下相比,景区内极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面积基本不变,中度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防治工程的存在使得高度风险和极高风险值降低转化为中度风险,高度风险区面积由原来的16.70 km2降低至12.05 km2,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小了27.85%,极高风险区面积由原来的2.12 km2减小为1.74 km2,同比降低了17.92%,防治效益良好(罗路广等,2020)。

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的实地复核验证就显得非常必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应实地核查,对区划边界、风险等级、异常区等进行复核,并留下验证地带(点)的平面图、剖面图、照片等记录材料;必要时补充相应调查工作量,并对区划结果进行局限性评述。通过实地复核验证,为技术要求修编提供实践数据与依据,可以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

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是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的。风险区划结果包括县域内的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风险管理就是当风险可接受时就保持该状态,并力图获得最大效益;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则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并跟踪监控措施对于降低风险的效果,反馈信息到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分析控制(向喜琼,2000)。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就是结合县域的交通、水利水电、工矿企业、重大工程、民众居住,以及城乡建成区、规划区,原则上极高风险区不应开展大规模城镇和工程建设,应有序引导人口、经济向低风险区聚集。对风险等级为极高和高的区段,提出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排危除险、监测预警等一种或多种风险管控建议。针对极高和高风险单体地质灾害应提出不同工况条件下工程治理措施、安全避让距离、避险搬迁范围、监测预警手段等综合风险管控对策。在地质灾害中、低风险区开展大规模工程活动时,应开展专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6 结语

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山地、丘陵等地区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灾害类型。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临灾时、发灾后的匆忙应对,现在正转变为开展超前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提前指导人们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重视已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识别、深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及风险评估结论的复核、做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将极大地化解地质灾害风险、减轻减少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危害,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希望在技术要求修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工作中能引起注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易损性易发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机用镍钛锉在乳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夏季羊易发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基于IDA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易损性分析
基于PSDM和IDA法的深水隔震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