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1-08 00:54谭赟赟王绍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体验式科学

谭赟赟,王绍明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基于OBE理念的教育改革,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育目标出发设计教育过程和方法,打破传统的单向输入、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因其应用性、综合性强,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阶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一类需要在实践中领悟的课程。[1]师范教育中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学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内化都需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体验反思才能完成。体验式教学通过具体的体验项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要求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在总结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的经验学习模式基础上,于1984年在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中初步成型的理论概念。库伯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获得和转化过程的综合”。[2]基于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形成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反思抽象概念和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体验、并在教师的沟通引导下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3]可见,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如何学”为教学设计的原点,真正体现教学改革要求的“学生中心”理念。

(一)体验式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4]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开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文科生占75%以上,他们的科学学习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在中学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经验,具有简单的科学技能,学习方法以科学知识记忆为主,对科学过程方法的理解和体验不深,学习比较被动,普遍存在怕“科学”的现象。表1从科学知识经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5]对比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儿童的科学素养之间的差异。

表1 学生和儿童的科学素养对比

可见,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儿童学习科学的需求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目前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满足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的提升无法通过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授实现,科学方法需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反复运用、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是在科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评价反思逐步形成的。

(二)体验式教学符合科学领域学习特点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探究是在“做中学”的过程,需要动手实践。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不断丰富感性经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儿童自己的科学。[6]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教孩子,先变孩子”,也就是说要想教育孩子,就要有孩子的真实体验。具体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师也需要亲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做科学”体验幼儿的科学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原有知识经验。这种体验式教学符合科学领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的特点。

(三)体验式教学满足学生能力转化的需要

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同时要将科学领域知识、关于幼儿的知识、教育方法指导转化为科学领域教学知识。[7]学生通过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体验教师“教”的全过程;通过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幼儿的学习感受,发现“教”的问题,反思如何更好地教,即学生不仅能体验教师的“教”,也能体验儿童的“学”,通过体验和反思促进科学领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知识的转化。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设计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课外实践、课内交流、课后反思、全面体验”的教学模式。

课外实践,即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课程实践项目,学生在课外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项目实践。

课内交流,即每次课前由某个小组对阶段性实践体验过程或结果进行展示分享,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对分享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

课后反思,即对实践体验过程进行总结,结合课堂讨论、意见建议进行反思,将实践体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全面体验,指在实践和教学过程中代入不同的角色,感受在科学探究中幼儿和教师不同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和知识经验。代入幼儿角色体验幼儿如何学习科学、代入教师角色体验教师如何教科学,最后回归学生身份,将关于领域的知识、关于幼儿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的知识有效融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

(二)体验项目设计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科学教育实践能力,设计了实践体验和情境体验两类体验项目。实践体验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实践项目重点在于体验“儿童的学”,同时也可以积累科学经验获得科学知识、应用多种科学方法形成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真实和模拟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的教”,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在教育情境中运用、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1.实践体验。实践体验包括种植与观察、科学小实验、科学发现、科学绘本阅读等四类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的四个实践体验项目将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通过具体实践项目进行融合,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讨论的真实案例。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科学核心概念。[8]科学教育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类、测量、种植与饲养、科学阅读等。[9]科学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主题中的科学教育等。表2展示了四个实践体验项目与科学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之间的具体联系。

实践体验项目的设计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要求,通过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真实的科学体验和感受,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表3从科学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和知识经验三个方面说明实践项目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表3 实践项目与科学素养培养

2.情境体验。情境体验就是学生进入儿童科学教育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体验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教,包括教育见习和模拟教学,详见表4。情境体验使学生可以在工作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教育对象知识、教育方法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表4 情境体验的设计

教育见习,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周的时间带学生进入幼儿园真实教育情境中,观察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科学教育、主题科学教育活动等科学教学组织形式,体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及幼儿园内外环境中的科学教育元素。通过近距离接触幼儿,观察幼儿的学习生活,将幼儿学习发展理论在现实中进行验证,形成对儿童的真实认识和对儿童学习发展情况的真实判断;通过教育见习获得关于活动设计、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直观认识,学习优秀教师组织活动实施的方法技巧,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模拟教学,即模拟幼儿园集体科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等,是对所学内容最综合、最全面的应用。每个学生都要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次教学活动,在小组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场景组织实施。在活动实施环节,扮演幼儿教师的学生要有效引导幼儿、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幼儿的学生则必须熟悉关于幼儿的知识,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才能在活动中有适宜的表现;其他同学则通过观察、评价对科学领域教学实践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并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思考教师如何更好地“教”。

三、体验项目的具体实施

(一)实践体验项目的实施

1.种植与观察。种植与观察不仅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幼儿探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

课外实践:各小组根据季节特点和现有条件在课外种植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长变化;学生体验种植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获取关于植物及其种植生长的相关知识经验;完成种植观察报告。

课内交流:学期末各小组汇报种植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观察记录情况;交流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和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体验表达交流对幼儿科学思维发展的影响。

课后反思:对种植与观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反思;通过体验和分享,思考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幼儿学习科学的不同意义。

2.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材料易得、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课外实践:收集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小实验,并寻找实验材料、实际动手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课内交流:课前由一个小组演示科学小实验,包括介绍材料、演示实验、解释原理、演绎现象等环节。

课后反思:科学小实验与幼儿科学探究的关系,适宜的材料对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如何由科学原理反演科学现象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

3.科学绘本。科学绘本能以幼儿容易理解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幼儿介绍科学现象和原理,既是科学教育的载体,也是科学教育的手段。

课外实践:学生结合科学教育内容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收集整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科学绘本,并结合绘本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幼儿理解绘本。

课内交流:各小组围绕关键问题讲科学绘本,并交流绘本所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和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点。

课后反思:什么样的间接经验是幼儿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如何通过关键问题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绘本,如何利用绘本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等。

4.科学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发现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敏感性,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解决学生怕“科学”的问题。

课外实践: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提出科学问题,查找资料研究和解释问题,完成科学发现探索报告。

课内交流:汇报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的过程,交流如何将发现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课后反思: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教师的科学敏感性对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影响。

通过四个项目的实践,学生对幼儿科学教育中不同的角色进行了全面体验。详见表5。

表5 实践体验项目中三种不同角色体验

(二)情境体验项目的实施

1.教育见习。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见习,带领学生进入幼儿园,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开展形式、内容,获得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最真实体验。见表6。

表6 情境体验项目中三种不同角色体验

课外实践:观察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材料,观摩优质科学教育活动。

课内交流:对见习中的观察任务进行汇报,交流不同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科学教育开展的情况。

课后反思: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是否一致,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2.模拟教学。学生在教室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幼儿园集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并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进行评价。见表6。

课外实践:设计一个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包括选择适宜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设计意图确定活动目标、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准备活动材料等方面。小组内部模拟教学,对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实施。

课内交流:模拟幼儿园教学场景,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活动在课内进行教学展示,小组中一人扮演幼儿园教师,其他成员扮演幼儿配合完成教育活动,其他小组的同学则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从活动内容、目标、材料、提问、过程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通过互评和自评,对自己的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思路,思考教师如何更好地“教”。

四、体验式教学反思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以学生交流分享为关键,以学生总结反思为落脚点,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教育素养。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做、学生讲、学生思”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发起者、引导者、合作者,体现高阶课程对深度学习的要求。

(一)体验式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种实践体验项目唤醒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实践活动将成人理解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与儿童能接受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经验对应起来,将成人的科学和幼儿的科学进行联结,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的科学和幼儿的科学学习;科学实践体验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科学情感态度、科学过程方法、科学知识经验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体验和提升,科学素养有效提升。

(二)体验式教学促进领域教学知识的转化

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他们已知的科学是什么样的、幼儿可以探究的科学是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应如何将科学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幼儿。这些实践和体验将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的理论教育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科学知识、幼儿的知识以及教学知识进行融合,实现了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的初步转化。

(三)体验式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育见习和模拟教学两种情境体验项目,是提升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学生需要在后续的教育实习和岗位实践中,通过真实教育情境,多实践、多训练,才会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体验式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