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裂痕与消弭措施:山东莒县查拳的“非遗”发展论绎

2024-01-08 08:42园,马苗,2
关键词:莒县非遗体育

庄 园,马 苗,2

传承裂痕与消弭措施:山东莒县查拳的“非遗”发展论绎

庄 园1,马 苗1,2

(1.岭南大学 体育学院,韩国 庆山 38541;2.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莒县查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历史生命记忆,充分体现了莒县民众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观念,如今其赖以生存的传承基础在现代化语境中不断遭受剥蚀,正处于凋敝之势。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非遗”视角出发,对莒县查拳的历史渊源、价值意蕴及传承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莒县查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社会化”“思想化”“边缘化”问题,即人群流失、代际萎缩、路径过窄等传承裂痕,提出具体消弭措施:创新传播途径,拓宽传承脉络;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查拳;传承裂痕;消弭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1]。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2],世界各国对本土非遗采取了全方位保护行动,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将非遗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实践中,有一部分如铜梁龙舞[3]、陈家沟太极拳[4]、宾阳炮龙节[5]、潍坊风筝[6]等基于地缘的乡村非遗在城市中得以立足发展,但也有一部分于城乡流动的动态平衡中逐渐沉沦、凋敝。亦有学者通过形而下的思辨指出:在一定情况下,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是可共存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起到经济动力的作用[7]。由此引发一种思考:国家政策作为有意义和目标引导的范畴,部分非遗于其框架下为何桎梏不前?

透过非遗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内涵,问题解答的现实意义才浮现出来。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8],文化的超越性质同样决定了文化再生产的不可避免性[9],它的更新既定了文化与环境两者的互为反馈。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城乡关系的二元壁垒已成为阻碍我国非遗发展的不争事实,传统熟人社会的生产生活、人情关系、礼仪秩序等进一步“陌生人化”和“原子化”[10]。具言之,城市社会具有多元性、流动性和复杂性,而乡村社会则更具稳定性、同质化、熟人圈等特征[11]。在此社会变迁境遇下,“时代变了,人心不齐了”[12]是莒县查拳这类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由此,本研究将上述问题以莒县查拳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莒县查拳当代非遗价值意蕴,并力图从个案中归纳“社会化”“思想化”“边缘化”等非遗传承裂痕概念链条,提出阐发性的消弭措施,旨在为莒县查拳传承发展提供普遍意义的价值与行动逻辑,同时为我国踌躇难进的体育“非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山东莒县查拳的“非遗”考察

(一)莒县查拳的田野个案与方法交代

一次偶然机会,笔者在日照市莒县莒州文街广场巧遇查拳表演活动,场面异常热闹、人声鼎沸,但表演者却大多是白发,这次意外发现引起笔者对“非遗传承”问题的深思。经初步了解发现,莒县查拳的传承脉络和演化路径与其他体育非遗的际遇大致相似,反映了非遗转型期的社会结构、文化叙事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共性[13]。无论是乡村或是城市,该项非遗无疑使“同质性”与“异质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熟人化”与“陌生人化”之间产生了某种勾连,想要理解和回应这一问题,就需要返回到“活生生”的田野中去观察[14],基于此,本研究以莒县查拳N村为田野点展开调研。清雍正《莒州志》载:“元至正间,参政马睦火者镇莒,以城大难守,截去西南北三偶,止修东北隅……为门者三,南曰壮仓。”[15]从此,南门外遂有商民居住,此为N村之始,至2022年该村约有450户,共1242人。随着社会变迁,莒县查拳逐渐演变成融传统武术、表演艺术、民间信仰于一体的独特非遗符号。这里民众民风俗质朴,讲诚信、重礼仪、好让不争的品格诠释着“毋忘在莒”的精神。

因参与式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在时空上的局限,加之民间对莒县查拳活动的文献记载极少,笔者结合现有文献资料,自2018年10月起,对该地共进行了100余天的田野考察与访谈,遵循连续比较的基本原则及“多次、短期、深度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与N村、文化馆、旅游局、武术协会、非遗中心、学校等不同单位人群进行深入交流,主要访谈对象见表1。具体而言,笔者参与组织“查拳进校园”系列活动,同时跟随传承人参加了众多省级、市级武术比赛以及各类武术表演活动。在田野调查中拍摄视频、音频资料近百小时,对N村所见所议及与文化持有者、策划者之间的访谈,则主要采用事后整理、补记的方法予以记录,并在分析现阶段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段田野资料的收集,进而精准把握莒县查拳的历史源流、传承现状以及其在当今社会形态中的发展价值、阻碍因素、发展前景等具体情况。

表1 主要访谈对象一览表

(二)莒县查拳的技术特点与传承现状

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称的非遗查拳,纳百家之长历经千年赓续至今,早已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符号之一,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于一体,技术系统完整,功法全面的拳术。莒县查拳基本功有五步拳、十路弹腿、十路弹臂;徒手套路有正拳十路、副拳两路、滑拳三路、炮拳三路、腿拳一路、洪拳三路、黑虎查拳、十二生肖养身功;器械主要有明式十八般兵器及其他六十余种兵器等;查拳对练有十路埋伏拳、七十二擒拿对练、长棍单双对练等。在演练风格及技法特色上,继承传统武术踢、打、摔、拿、跳、跌、扑等基本动作,模仿虎、鹰、蛇、鹤、猴等动作形态,与手、眼、身、步配合运用,形成刚烈、雄壮、舒展、大方的风格特点。查拳尤其注重屈伸性腿法,每一拳路中都有数次弹踢,或踹脚、或侧踹、或腾空箭弹,形成“手似两扇门,全凭足打人”的查拳特色。

师门谱系相当于武术门派的“师徒档案”,也就是所谓的“传承谱系”,它记录下每一个习武者的个人信息、师承关系、归属门派、辈分高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某一师门或拳种的发展传承情况。莒县查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日照非遗概览》及传承人庄会升的访谈补充,整理出莒县查拳传承谱系(见表2)。从文化生态适应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化或个体的发展都需要在其时代环境影响下辩证式地互为适应,和谐共生。具体言之,莒县查拳内容丰富、艺理俱精,需要经过专人指导和长期训练才能掌握。“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封闭守旧的观念已与时代浪潮不相容,泛血缘认同的“师父-徒弟”关系也逐步瓦解,严格的拜师仪式亦随着依存基础的改变而弱化,于莒县查拳本身,师徒型传承方式已不再是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趣缘”“业缘”认同成为传承纽带的补充和拓展。

表 2 近代莒县查拳传承谱系

二、山东莒县查拳的“非遗”价值意蕴

(一)历史孕育:独立存续的空间价值

乌丙安认为凡是依据民间古老习惯所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空间而举行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16]。莒县查拳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就是在其孕育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断塑造新的存在样态,并于多学科、多视角的融合下形成自身文化的独特汇聚与流动过程。那么用来习练或者展示查拳文化元素的空间,就是以地点和时间为主导所赋予的“身体性话语”,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兼容和交叉性。具体言之,莒县查拳体育文化空间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承方式:其一如村落、社区、寺庙、学校等以固定场域为主导进行传承;其二如表演、比赛、庆典、集会等以时间场域为主导进行传承;其三如以影视作品、舞台剧、网络视频等借助一定媒介的虚拟场域为主导进行传承。这些文化空间所承载的是该地民众以共同经济、心理、信仰为基础的价值认同惯习,其与众不同的空间文化内涵在于莒县查拳体育传统的沿袭与当地民俗性的彰显。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经济上的富余及意识上的改变使莒县查拳更具民族记忆母体痕迹,从而促使人们通过“习练”将身体实践与社会记忆相关联,以满足传达和维系集体情感、心理的空间需要。

(二)崇德开放:莒文化外延价值体现

文化是一个同心圆,其核心处有一个区分不同文化的、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围绕这个核心,汇聚了诸多的文化要素构成一个文化体、文化圈[17]。显而易见,“莒文化”是产生于莒地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今天我们谈论的“莒文化”,不仅局限于史前文明时期的先莒文化以及春秋时期的古莒文化,也可以是与今时莒县百姓息息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一言以蔽之,莒县查拳的发展与演变必然会受到“莒文化”的影响而又反哺其中,这也是文化生态系统内交融适应的表征。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价值理性诉求逐步趋于弱化,更应具备《吕氏春秋·直谏》中“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所述的“毋忘在莒”精神品质。莒县查拳弟子信奉“天地君亲师”,天为人间祸福之主宰,地为天下万物之本源,君为社会文明之引者,亲为生养培育之父母,师为传道授业之导师。是故将自身的感激敬畏之心融于信仰之中,亦是莒文化外延价值的展现,诠释着勿忘初衷的精神内涵。毋庸置疑,莒县查拳不仅具有崇德开放的文化底蕴,在质朴精湛的非遗中更蕴含着对其发展起到“作旧弊之药石,造新生之津梁”的秉要执本之力,从果因关系的哲学辩证看,这也是莒县查拳与莒文化境遇之间的应答。

(三)理一分殊:多元耦合的现代价值

文化功能主义学派通过对文化要素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实际效用,提出在现实生活中的多个层面实现了多样的价值和功能[18]。洞察莒县查拳文化分层的内在价值规律,主要具有以下四层结构分类:其一,制度文化层。强身健体是武术的最基本功能,莒县查拳拳法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拳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具有《黄帝内经》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道德经》之“载营魄抱一”等理念。质言之,正确认识莒县查拳文化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层价值,亦是查拳内外属性推动现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应然之举与实然之责。其二,物质文化层。莒县查拳的物质文化价值主要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呈现,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从“遗产”到“资源”的观点。莒县查拳通过比赛、表演、教学等活动方式中的动作技术和艺术表现实现城市文化建设及旅游开发,进而拉动莒地或更大范围内的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实现莒县查拳文化融入当今社会物质文化层的价值转化。其三,行为文化层。马林诺斯基指出价值的实质意义主要在于它对人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客观事实存在性。随着社会发展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莒县查拳的地域性限制已不是其发展滞碍,传承空间及方式也随之改变。譬如莒县查拳进校园活动实现教育价值与学校体育相融合,其独具的教化作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武术、传统文化内蕴,不自觉地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于无形中强化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四,心态文化层。孔子的“张”与“驰”学说形象地诠释了满足精神和心理双重需要的重要性,生理和心理机制亦是创造文化原动力的意味。然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心理健康承受莫大的挑战,过多的压力、不良情绪等心理因素也是诱发疾病的主要原因。从这一观念出发,查拳是“外在修身、内在修心”相结合的传统武术项目,通过对查拳的练习可将人们从日常化工作中“释放”出来,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山东莒县查拳的“非遗”传承裂痕

(一)存在“非遗”保护的社会化问题,传承人群流失

体育非遗依赖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特定时期诠释着特定的功能,彰显其时的民风民俗和社会风貌[19]。而传承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能动性和有效性的载体,其承嬗离合必然与其人群的数量呈正相关。参照现实,由社会宏观背景变迁引发的传承人群流失是造成项目劣势的一个共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亿人[20]。对于莒县查拳而言,乡土社会形成的各种集体联结开始走向消解,在血缘、地缘基础上构建的亲密共同体模式被打破,“原子化”特征逐渐呈现。受访者讲到“当时住在清真寺旁的瓦房,现在住上楼房了”(NJS,男,莒县N村居民)“这片以前是个村,还有校场,闲着的时候年轻人都会来打拳,这会都去打工挣钱了”(HF,男,日照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事实证明,如今的N村已完成城镇改造搬迁工程,民众逐渐离开了查拳文化传承的原生场域,更多的青年群体选择离开故土外出发展,这使人口结构变迁随之显现,亦使莒县查拳传习人群流失严重,于后继无人的现实窘境中逐渐失去传承基础。质言之,在流动的社会场域中,村民的向外迁移、村落空间的瓦解、人际关系的陌生化,使由传统“熟人”社会不断走向“陌生人”社会。

(二)具有“非遗”保护的思想化现象,传承代际萎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逻辑起点,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知自觉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莒县查拳首重“武德”,德是武的前提,武是德的反映,文化哲理性与技击性并存。由人创造的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也以人的主观自主性发挥为基础。从实地调研来看,莒县查拳N村在时空变化中村民的身份已悄然发生着转变,思想也发生变化,因而造成其传承代际的萎缩,目前经常练拳的人大多年事已高,能够掌握查拳特点与精髓的拳师仅有庄会升1人(图1)。“之前都是农村种地的,现在搬迁改造就成居民了”(LYM,男,莒县查拳传承人)。“年轻人都爱玩篮球、羽毛球这些,很少有人练拳了”(ZHS,男,莒县武术协会会长)。从这些访谈中,可以得知进入城市的莒县查拳在传承方面与乡村大有不同,因为民众的社会行为脱离了过去的空间与习惯,个人经济需求已从“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转向“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资本增值逻辑与自然可持续逻辑间产生偏离,行为规范与价值意义亦不断进行着解构与重构。与此同时,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使不同文化之间博弈激荡,不同思想观念交流碰撞,特别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的传播过程更加强化了西方体育的思想渗透,这不仅削弱了莒县查拳文化的地位,亦使得社会整体对于中国武术回归传统的呼声式微。

图1 莒县文化馆提供

图2 莒县查拳现代传承方式

(三)位于“非遗”保护的边缘化位置,传承路径过窄

有些体育非遗活动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渐次消亡,有些则渐次由“兴盛”走向“存活”。在经济化、现代化的裹挟下,工具理性成为社会意识主导力量,“消费文化”趋势重塑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莒县查拳的传承路径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脱域”现象。为此从资本逻辑上把握当前莒县查拳传承体系的生成机制与互联结构,通过梳理文献及实地调研将莒县查拳主要传承路径大致分为:传统传承、公益汇演、武术比赛、网络传播、营利表演、校园查拳等6类方式。依据访谈结果选取近一年莒县查拳传承方式的参与次数与圈层相对应,由1圈到10圈绘制得出(如图2)。传统传承方式依旧是最主要的方式,紧随其后的是公益汇演,而现代社会最热衷的网络传播方式和非遗项目生存最根本的营利表演方式却参与极少。不言而喻,莒县查拳传承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但又存在非遗保护的边缘性问题,即传承路径不平衡。正如访谈对象所言“传承人经常在公园、学校不遗余力地义务教拳”(DSQ,女,莒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单靠我们政府的力量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拾起来”(MSX,男,莒县文化馆馆长)。观照现实,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莒县查拳传承人,传承文化是莒县查拳发展的本质命题,但经济利益则是传承查拳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先决条件,传承路径过于公益化使传承者的利益难以保持。换言之,即传承者个体会不可避免地从资本增值角度考虑现实问题,唯有在获取一定物质回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施行传承行为。

四、山东莒县查拳的传承措施

(一)创新传播途径,拓宽传承脉络

传承人既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以文化之”的客体,主客体间辩证统一[21]。解决莒县查拳的“社会化”问题,就是使传承主体适应文化生态并回馈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演进,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与知识共享都变得更为便捷和开放,新媒体传播形式为“非遗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各种媒体交叉整合形成非遗数字化传播生态圈,同时场地的便利化、时间的自由化、人员的不受限制性等因素,为莒县查拳面向公众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与空间。鉴于此,要拓宽莒县查拳传承脉络,为其适应和发展提供新的文化载体,创新传播途径是必然趋势。莒县查拳新媒体传播脉络融入当代可分“三方三步”走。首先,管理者可精准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质内容素材,通过“遍地开花式”的传播推送激发民众产生情感共鸣,渐次激活民众参与非遗传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1+1≥2的实际效果。其次,传承人可通过微课平台、抖音直播等方式,设置虚拟查拳“原生态”场景以拓展传播时空,由查拳大师直播、录播的形式授课,拉近非遗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人群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莒县查拳。最后,习练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莒县查拳交流网站或APP,使学习者自由交流学习经验,分享自己与莒县查拳的故事,互相督促坚持练习。通过管理者、传承人、习练者三方共同努力,逐步提高莒县查拳传承主体数量,使非遗保护落实到人。

(二)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

非遗“思想化”转变要结合既定的区域文化空间和特定的民俗语境,逐步动态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持续形成“文化自觉”内驱力。莒县查拳内部蕴含着中国武术“儒、道、释”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核和“刚健、文明、中庸、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面对多元文化传播,莒县查拳传承可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立足民众所需,实现政府、社会、学校的多元协同发展。在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设计者、规划者及管理者的角色职能。立足文化自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莒县查拳长远发展战略,同时做好基层保障,落实传承人待遇补贴,享受政府应有的政策红利,特别是年老传承人应树立模范,讲好中国故事,从而维持“礼”“俗”结合的礼治社会传统。在社会层面,莒县武术协会应采取“内外结合、多点开花”的策略。于“内”应以社区及村落为模块,定期开展查拳文化的宣传、推广、交流等工作;于“外”应激发查拳的健身性、娱乐性、养生功能与“全民健身”相适配,服务民众的身心健康需要。在文化输入和身体践行中,唤醒“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内外兼修本源思想,渐次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进而不断形成新的传承主体。在学校层面,莒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好非遗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学校支持、武术协会参与,以“体教融合”为支撑进一步融入学校体育推广发展,从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入手,从“文”深入,以“武”育人,坚守文化自信立场的同时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联动的教育传承场域,以活态的形式促进莒县查拳新生力量的传承培育。

(三)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N村“三农”关系的转变打破了莒县查拳传统的传承方式,而过于公益性和不成熟的市场运作导致了传承“边缘化”问题的泛化。在市场经济支配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牢固的传承脉络与稳定的经济保障,开拓莒县查拳经济市场取决于其文化价值、地域文明以及时代发展等多种因素,而要持续发展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融入体育旅游资源开放共享。莒县查拳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应借鉴国内外利用旅游精品线路带动非遗项目的成功经验,如韩国著名旅游线路“江南”中的跆拳道展演,为韩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22]。依托纳入全国、全省的日照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海滨山岳行”“健游莒国古城”等,将莒县查拳榫卯于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当中,通过体育旅游演艺、实景演出、智慧非遗等形式创意设计,借助VR、AR、MR、AI等新型技术以及NetVLAD、SIFT等场景识别算法,对莒县查拳场景数字化元素进行识别、重组与集成,达到虚拟与现实的场景重建,让旅游者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亦使莒县查拳于高速流变的社会中找到新时代的系泊点。二是研发莒县查拳文化的消费品。深入落实《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政府要和体育、文创、工艺等企业联合研发受众可接受的多种类型消费品,结合文旅博览会、创博会等渠道将查拳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数字化产品、文化服务产品以及发明、专利、商标等无形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共享的同时服务于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在整个莒县查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切莫“闭目塞听”与“丢根忘本”,而是要在文化交融中不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此,将会以“体旅路线”为龙头,以文化消费品为保障,形成互惠共利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保持与时代同步通行,切实为莒县查拳提供稳固的发展基础与动力。

结语

“传承”是莒县查拳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有续传承一方面体现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是其生命力的反映。从“非遗”层面来审视莒县查拳的“传”与“承”,不仅可以窥知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存在的共性裂痕,也可使莒县查拳客观存在的本真性淡化、文化认同式微、无法自给自足等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同时发现其所蕴含的“莒文化”哲学思想空间和现代多元价值。然而,文化不是静态的,它必然要在新的环境中被新生代加以创造。时下,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给予一定规划与支持,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创新传播渠道、促进体旅融合、走进学校体育、普及全民健身等方面的多元联动协调运作,使莒县查拳在新时代实现转型发展与活态遗续,从而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息地传承下去。

[1]陈小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特征、功能、分类[J].体育科学,2022(4):14-21.

[2]怀建,林小美.中国掼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基于体育文化和科技创新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8(6):136-141.

[3]周德巧,张长念.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叙事及其“结构-功能”逻辑——基于重庆“铜梁龙舞”的田野调查[J].体育与科学,2022(4):21-28.

[4]杨青,刘静.乡村振兴视域下“以拳塑乡”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建构及治理:基于“武术之乡”陈家沟的田野调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1):87-95.

[5]庄园,谢智学.宾阳炮龙节的文化形态探析[J].武术研究,2022(8):99-101+104.

[6]赵承磊.民俗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个案考察与启示——以潍坊风筝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8): 29-32.

[7]Whyte Martin.The Social Roots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China Quarterly,1995:144.

[8]张文静,沈克印.数字赋能: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7): 13-21.

[9]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30.

[10]钟喜婷,杨海晨,冀宁.重构道德秩序:闽南林村民间体育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动员的田野调查[J].体育科学,2021(4):14-22.

[11]雷学会,龙行年,徐剑,等.变迁中的再生: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运行机制研究——一个舞龙习俗的田野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62-71.

[12]杨海晨.族群体育与认同建构:对黑泥屯演武活动的田野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23.

[13]冀宁,杨海晨,钟喜婷.未预结局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过程—事件分析及实践反思——闽南LT村宋江阵传承的民族志[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8):52-62.

[14]赵旭东.用乡村去理解乡村[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4):72.

[15]莒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城阳镇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745.

[16]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4.

[17]张晶,周嵩山,陈青.武术文化的榫卯连接与涡旋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2):80-85.

[18]杜红艳.“非遗”价值特征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家,2018(5):98-102.

[19]王厚雷,王竹影.“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6):30-35+54.

[20]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Z]. 2021-05-11.

[21]徐伟康,林朝晖.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10):9-22.

[22]郑燕,蔡艺.韩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0(4):18-24.

Inheritance Rift and Elimination Measur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 Boxing in Juxian Shandong Province

ZHUANG Yuan1,MA Miao1,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eungnam University,Qingshan 38541,Kore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044000, Shanxi)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uxian Cha Boxing is rich in local knowledge and historical memory, and ful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s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people of Juxian County, but nowadays the foundation of its inheritance is constantly being erode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and is in a situation of withering away. Using literatu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uxian Cha Boxing from an “intangible heritage” perspective, and addresses the socialization, ideologization, and culturaliz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a Boxing sports in Juxian County.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socialization, ideolog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that exist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uxian Cha Boxing, i.e., the loss of the population, the shrinking of the generation, the narrowing of the path of inheritance and other crack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problems: to innovate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broaden the inheritance vein; optimize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develop the economic market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uxian Cha Boxing; transmission rift; elimination measures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22

G80

A

2096-9333(2023)06-0150-07

2022-10-02

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黄河流域民俗体育的空间叙事与教育传承研究”(ELA210436)。

庄园(1993- ),男,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马苗(1986- ),女,山西运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莒县非遗体育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莒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2016体育年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我们的“体育梦”
山东省莒县2003—2013年登记结核病流行特征及DOTS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价分析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