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院(系)就业育人实践研究

2024-01-08 08:07刘亮亮李丽军吴燕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源管理育人

刘亮亮 李丽军 吴燕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构。截至目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先后完成两批次,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区、试点高校、试点院(系)三种类型对“三全育人”进行了理念和实践的完善和创新。

1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理论阐释

1.1 “三全育人”的内涵要义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命题。其责任主体有社会、学校、家庭,客体是高校学生,介体是时空条件下多种育人通道和方式。

1.2 “三全育人”的三维层次

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的“区、高校、院(系)”三种类型看,可以进一步明确“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的三个层次。

从宏观层面看,“三全育人”是从省级层面将育人的责任主体(社会、学校、家庭)和育人资源统筹起来,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底;从中观层面看,三全育人”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构建的“十大”育人领域,旨在调动高校育人要素,统筹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从微观层面看,高校二级院(系)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都基于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呈现育人方式的差异化,打通育人环节的“神经末梢”,是取得育人成果的关键。

2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研究现状

依据“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为“三全育人”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共有学位论文63 篇,期刊论文3000 余篇。以“三全育人+就业”字段进行检索,查询到期刊论文104 篇(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是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开展。

2.1 “三全育人”的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三全育人的内涵、价值、机制构建等方面。如杨晓慧[1]、梁伟[2]、魏士强[3]、胡守敏[4]等众多学者都主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并对“三全育人”体系的内涵、要求、价值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在对关于“三全育人”的机制构建研究中,朱平[5]、张睿[6]等众多学者都指向了协同论视角,即强调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问题。其他学者的阐释也都认可高校立德树人是项系统工程,需集聚各项育人要素去推进。

2.2 “三全育人”的实践研究

更多学者着眼于研究者所关注或调查的区域、院校、专业、课程的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或者关注某一教育服务领域(资助、心理、就业、后勤等)的三全育人工作实施。如徐豆豆[7]关注广西地区高校,马凤琴[8]、冯丹妮[9]等关注民族院校学生,裴志远[10]关注化工类人才,以及系列教育课程的三全育人的实施经验与路径问题。这些研究成果证实只有育人理念融入育人实践,才能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到实处。

3 推进“就业育人”的背景与意义

3.1 “就业教育”与育人育才工作的脱节

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基本上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一方面学校通过就业信息传递、就业帮扶与指导等手段为应(往)届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习实训、生涯规划等提升自身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的立体育人模式来看,就业教育的育人主体理论知识以及育人能力欠缺,各部门忽视其育人功能;就业育人时间上滞后,忽略各个阶段的衔接;就业育人空间上未充分发挥隐性资源的育人作用,线上教育模式与线下教育模式未能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

3.2 “就业育人”是解决国计民生的切入点

当前,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影响,整体社会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衡量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

3.3 “就业育人”是推进实践育人的突破口

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过程中,结合“十大”育人领域中关于“实践育人”的工作要求,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立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以及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开发课程等是主要的建设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聚焦“就业”这一短板弱项,通过就业导向的多种实践形式,推进实践育人走深走实。

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院(系)“三结合”就业育人模式探索

在“三全育人”三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过程中,本研究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内化为思想引航、实践护航、服务助航“三结合”的就业育人探索。并对高校院(系)人力资源领域就业工作引导进行具体分析,以期通过“三结合”新模式,凝聚育人要素,发挥就业育人实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人才,有其“经营人才的专业人才”的二重性。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河北省内设立时间较早,全国在校生人数位居前列的专业。在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被确定为国家骨干专业。在2020 年“金平果”发布的全国1429 所高职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二。因同时具备高职专业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本科专业培养实践型管理型人才的特点,被列为校级升本专业。故以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可为高校就业推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1 思想引航,提拉就业主线

(1)凝聚育人主体,聚焦就业目标

在高校院(系)层面,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育人主体有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衡量育人主体“人才就业率”“教师专业能力”“校企融合程度”的指标可在“就业育人”领域实现统一。因此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构建了“1+1+1”就业育人协同配合机制,每个班级由辅导员任就业导师,每6-10 名学生另设一位人力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专业设3-5 位企业导师。三种导师协同合作,辅导员跟班听课、跟训、跟实习;专业教师定期参加班级日常活动,到企业挂职;企业导师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实训、实习。

(2)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育人实效

将各方育人元素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才能真正提高育人效度。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思想引航项目实施分解表》以及全体例会制度沟通协调,实现主体、目标、工作内容的协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共通共融。

4.2 实践助航,提升就业能力

从“十大”育人领域之一的“实践育人”与就业的关系来看,就业水平既是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检验“实践育人”的重要指标。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引领,构建了“岗课赛证创”多要素综合育人平台,在提升人才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就业育人目标(见表1)。

表1 “岗课赛证创”多要素综合育人平台

4.3 服务护航,提高就业质量

在链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源要素过程中,“共同参与、多方合力”的要求往往会形成“沟通不畅、联动不足、流于表面”的局面。高校院(系)层面就业育人实践要落到实处,需要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贴近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定向持续发力,凝聚育人要素,切实提升就业质量。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为纽带,发挥专业学生社团组织优势,并创办微信公众号“政法HR”,吸纳全体专业学生,并服务院(系)、辐射全校学生。通过社团日常管理及各级各类的公益活动、专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凝聚线上线下多元资源,开辟专门模块,开展就业服务,在学生群体中获得高度赞誉。

(1)“预”则立,全程服务就业。按照“两点一线全周期”分阶段开展就业服务,从入学之初“职业生涯规划启蒙”到低年级的“专家宣讲”“校友论坛”再到高年级的“简历制作”“模拟招聘”“VR 面试”“就业信息推送”等,进行全程就业引导。

(2)“联”平台,全维服务就业。以学生特点和就业意向为基点,线上栏目与线下活动结合,全维度开展就业服务。并结合国家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院(系)二级网站、校级就业平台、班级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发布招聘信息,确保岗位信息“不断线”,进行有力度的支持。

(3)“聚”合力,全员服务就业。聚集就业合力,辅导员、教师深入企业、基层一线收集岗位信息;通过挖掘合作单位、校友资源、学生骨干等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针对建档立卡、就业困难等重点群体,“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提升就业能力。

5 结语

在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的背景下,就业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试金石”,是中、微观层面推进实践育人的抓手。通过探索高校院(系)“三结合”就业育人模式,对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专业化、全程化和系统化提供了解决思路。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资源管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