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泰山碧霞祠香钱征收制度考

2024-01-09 21:47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泰安泰山

周 郢

(泰山学院 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泰山碧霞祠香钱是明清泰山香税征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另外一项为入山人头税),自明正德朝以后,一直施行将祠内香客所奉香火钱(称“混施钱”)清理归公制度(称“扫殿”)。清代雍正、乾隆之际香税正式废止后,“自明代以来的扫殿制度,并未因入山报名香税的停止而停罢”,一直延续到清末。然而关于这一香钱征收的具体措施,却由于史料记载极其简略,后世难得其详。近年蔡泰彬、邱仲麟等先生关于泰山香税有多篇力作,(1)蔡泰彬.泰山与太和山的香税征收、管理与运用[J].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011(74);邱仲麟.明清泰山香税新考[J].台大历史学报,2014(53).但都未能对清中后期碧霞祠香钱制度作出清晰梳理。今笔者有幸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觅得一件清代乾隆朝题本,内容涉及碧霞祠香钱管理情况,另外在《乾隆朝上谕档》也查到相关记录,可藉以一清研究者既往之蓄疑。兹先将题本文字节录于下:

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法敏谨题:为钦奉上谕事。

据布政司呈称:蒙护抚郑禅宝案验:乾隆元年六月十四日准户部咨山东司案呈:乾隆元年伍月贰十贰日准东抚岳濬咨称:准部咨闻:奉上谕:“东省泰山香税一项,嗣后永行蠲除,如进香人民有愿捨香钱者,各愿力,不得计较多寡。亦祗许本山道人收存,以资修葺祠庙、山路等费,不许官吏经手,丝毫染指。永著为例。钦此。”今据泰安府详称:泰山每岁各处人民进香,除纳税外,另有愿捨银钱、银娃等物,从顶庙铜栏之外投入殿内,名曰混施银钱。每岁夏、冬二季净扫,共变易银六七百两不等。向例除支给顶、岱二庙与万寿亭各夫役工食外,其余尽数起解,由来已久矣。伏读上谕,内开“如进香人民有愿捨香钱者,各愿力,不得计较多寡。亦祗许本山道人收存,以资修葺祠庙、山路等费,不许官吏经手,丝毫染指”。卑府细释谕旨,所言之香钱者,即指混施之银钱。不然香客施捨庙祝之香钱,官吏岂得经手染指耶?惟是顶、岱碧霞元君殿内,查有钦赐金银锦旛并天仙玉印及原存金银缎帛等物,俱属贵重之品。自应谨慎珍藏,毋致毁失,以昭诚敬。从前之设立铜栏者,盖以为此。且混施银钱、银娃等物,愚民蜂拥投殿,习以为常,禁难止遏。若不由官封锁,而□(将)殿内锁钥交存道官收执,似难保其必无私自启闭争夺滋事。请因事制宜,照旧封闭其殿门,锁钥请交泰安县知县收存。及于夏、冬贰季,由知县详请委员净扫,银钱、银娃等物,每岁计有陆柒百金,除照旧支给更夫、打扫、看守夫役工食共银壹百壹拾玖两伍钱玖分,下剩约余银五六百两,□解县库,为修葺各庙宇及盘路之资。如有应修之处,仍循旧例由该道官详报该县,验明估计,详请修葺,毋许私自动支滋弊。庶岱岳崇祠,焕垂千古,不致倾颓湮没矣!至恩赏道人银肆百两,始于康熙二十八年,在香税银内给。此乃圣祖仁皇帝之特恩,原非历来旧有之物。今香税既奉蠲除,则恩赏银四百两亦应请免赏给。各庙共计道人肆拾名,向系分祠看守,初非常住一处。各省人民进香者,尚有零星施捨钱文,可资养赡,无虑不周。至每岁额解锞灰变价银柒两贰钱,亦应一体免解。其锞灰一项,责令该道官尽数变价,分给后寝宫等处道人为香火之资,以垂永久。再者进香者既免香税之费,则上山入庙者多,贤愚莫辨,奸宄易于潜踪。当令地方官吏督查察□遇神诞盛会之时,责委佐杂官上山弹压稽查,庶□人等,不致潜藏,而地方□□□□□敢多事□累□官□□□□等情。□□营□□□□□□□□□□□□□□□□□□□□□□□□□□查进香人等□□香钱,□奉上谕:“祇许本山道人收存,不许官吏经手,丝毫染指。”今该抚以存贮□□为□行,□该抚钦遵上谕办理,至所称殿门锁钥交县收存以及遴委佐官杂上山弹压之处,本部未便据咨遽议,应咨该抚具题请旨遵行。再前项香钱,如何责令道人收存,以资修葺祠庙山路等项之处,亦一并妥议具题可也。为此合咨前去,查照施行。因到护院,案行到司,蒙此随行泰安府,再加妥议详报去后。今据该府详称:该卑府查得泰山香税一项,钦奉谕旨蠲除,前于奉文之日,即出示晓谕,革除在案。惟是岱顶殿内有钦赐金银锦旛并天仙玉印及金银缎帛等物,均系贵重之品,自应谨慎收存,以昭诚敬,是以从前于殿宇檐前设立铜栏封闭,以防疎失。其各处人民赴山进香者,有愿捨银钱、银娃等物,即从铜栏之外投入殿内,名曰混施银钱。每岁夏、冬贰季,由泰安州详请委员净扫,共变易银伍柒百两不等。向例除支顶、岱贰庙更夫、打扫夫役、看守万寿亭人役工食共银壹百壹拾玖两伍钱玖分外,余钱尽解司库,由来已久。今此项混施银钱既交本山道人收存,而殿内锁钥若一并交与无室无产之道人,诚恐钦赐物件,难保必无疎失之虑。且元君殿宇向系后寝宫等处各庙道人轮班承值,更未便将锁钥辗转交收,致启推卸之弊。查殿钥向系司库收贮,今似应就近交泰安县库。至每岁夏、冬净扫之时,即令道纪司赴县领钥开殿净扫,扫毕,仍将锁钥交存县库。其扫出之银钱,听道人等自行收存公所,以为修葺祠庙、山路之资,毋许官吏经手。惟是山顶各庙,悉处极高,离平地叁拾余里,四山环绕,并无守望居民。其伍、陆、柒、捌、拾壹、拾贰等月,不特并无香客上山,抑且并无民人来往。前项银钱未便贮于高山孤庙之中。查泰安府道纪司在于东岳岱庙内居住,请将银钱统交道纪司设柜收存,除照例支给各夫役工食银壹百壹拾玖两伍钱玖分外,其余俟有祠庙、山路坍塌之处,听道纪司动支修葺,仍将动支过银钱数目登簿存查。该道纪司倘有侵渔情弊,经各庙道人查首,照例治罪。再查顶庙内有锞灰一项,每岁变价银柒两贰钱,向来起解司库。今香税奉旨蠲除,则锞灰变价银两自应一体免解,留为顶、岱贰庙神前灯油之费。至于香税既免,则入庙进香之人较前倍多,其中贤愚莫辨,似应令地方官于神诞盛会之时,饬委佐杂官上山弹压稽查,庶奸宄不敢潜藏,而地方亦得宁谧矣。理合详请本司核转等情详司。据此该布政使郑禅宝查得泰山香税钦奉上谕蠲除,其岱庙内旧存钦赐物件应行管守等情,前经详议蒙咨请部示奉准部咨,内开殿门锁钥交县收存,且及遴委佐杂上山弹压之处,未便据咨遽议,应具题请旨遵行。至所施香钱作何责令道人收存,以资修葺祠庙、山路等项之处,亦一并妥议具题等因。当经檄饬泰安府另行妥议详报去后。兹据该府详称:查泰山香税一项,业于奉文之日,出示晓谕,革除在案。惟是岱顶殿内有钦赐……。(以下文字与前文基本雷同,兹省略)而地方亦得宁谧等情,议覆核题。再旧例香税项下有恩赏道人银四百两,今香税既蠲,而混施钱又复尽交道人收用,则此项恩赏银两,应请停止。合并声明,统听部议等情。

呈详到,前抚臣岳濬未及具题,移交到臣。该臣看得泰山香税钦奉上谕蠲除,其岱庙内旧存钦赐物件应行管守等情,前据布政司详议,经前抚臣岳濬咨部,接准部咨,内开殿门锁钥交县收存以及遴委佐杂上山弹压之处,未便据咨遽议,应具题请旨遵行。至所施香钱作何,责令道人收存,以资修葺祠庙、山路等项行令妥议等因。随行布政司遵照确议去后。今据布政使郑禅宝详称:查泰山香税一项,业于奉文之日,出示晓谕革除在案。惟是岱顶殿内有钦赐金银锦旛,又历传天仙玉印及金银缎帛等物,均系贵重之品,自应谨慎收存,以昭诚敬……(以下文字与前文基本雷同,兹省略)而地方亦得宁谧。再旧例香税项下有恩赏道人银肆百两,今香税既蠲,无项可支,而混施钱又复尽交道人收用,则此项恩赏银两,应请停给等情。据该司查议呈详前来,前抚臣岳濬覆核,移交到臣,臣覆查无异,理合具题。伏祈皇上敕部议覆施行。臣未敢擅便,为此其本专差提塘官余廷相赍捧谨题请旨。

朱批:“该部议奏。”(2)法敏.题为泰山殿钥香钱请分别交县库道正司收存并恩赏银两停给事(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一曰日)[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题本(全宗号02-01-004-012864-0002).

题本为明清时一种公文形式。明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本件题本为乾隆元年(1736)山东巡抚法敏向朝廷递呈。为理清题本内在关系,兹先将内中所涉人物身份简述于后:法敏,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元年(1736)十月至乾隆四年六月任山东巡抚。(3)《清高宗实录》卷二八,《清实录》第9册[Z].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页;《清高宗实录》卷九四,第10册,第439页[Z].郑禅宝,满洲正白旗人,雍正十年(1732)五月至乾隆二年(1737)九月任山东布政使。(4)《清世宗实录》卷一一八,《清实录》第8册,第561页;《清高宗实录》卷五一,《清实录》第9册[Z].第866页.岳濬,四川成都人,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元年十月任山东巡抚。(5)《清高宗实录》卷二八,《清实录》第9册[Z].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页.时任泰安府知府为梅枚。(6)《泰安府志》卷十一《职官志下》[Z].第1页.时任户部尚书为海望。根据法敏到任年月,此题本应上报于乾隆元年十月之后。

分析此项题本,分属以下几个内容。乾隆元年正式免除泰山香税后,五月户部发咨文于时任山东巡抚岳濬予以通报。岳濬通知泰安府具体办理,于是有了第一个“泰安府详”。详文提出碧霞祠混施钱的管理办法及有关扫殿、解库、委官弹压等方案。岳濬于五月二十二日据以上报户部。户部接到咨文后,因涉及殿门锁钥收存与委官及香钱收存使用办法等,“本部未便据咨遽议”,为此移咨山东巡抚再行妥议。咨文到达山东后,因原任巡抚岳濬已调职,新任巡抚法敏尚未抵任,便由山东布政使护理巡抚郑禅宝办理相关事宜,再次要求泰安府拿出具体方案,于是有了第二个“泰安府详”。此份“案验”详细解决了锁钥应由何人收掌、香钱如何管理两个细节。不久法敏到任,香税未竟事宜移交法敏办理,此时郑禅宝仍官山东布政使,故法敏题本有“今据布政使郑禅宝查得”等语,仍令“檄饬泰安府另行妥议详报”,故有第三个“泰安府详”。法敏覆查无异后,具题请旨。最后获“朱批议奏”。即交便户部办理施行。(题本之外尚有一段,为内容撮要,应属贴黄,即摘录要点粘于牍尾以便省览。)

根据题本所议,除涉及恩赏道士香税银免除、顶庙锞灰变价银免解及神诞盛会饬委佐官上山弹压等题外,关于碧霞祠香钱制度共制定以下几项内容:一、将碧霞祠大殿钥匙交由泰安县库,扫殿时由道纪司领出,用毕归还。二、每年夏、冬两季,由道纪司主持对大殿混施钱物的查点清理。三、扫出之银钱,由道纪司设柜收存,作为修葺祠庙、山路费用。虽未见户部最后议行的条款,但从后续史料所反映的情况看,基本是以山东巡抚呈报的方案实施。

这一制度的要点在于,碧霞祠香钱管理权由泰安官府移交泰山道士,地方官吏只行使监督权,从而落实《裁革香税碑》中所言“其富民乐施,多寡任意,准守祠人存贮,以修葺舍宇,平治道途,有司不得干预”。此为香税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但此方案施行三十年后,却因发生碧霞祠渗漏之偶然事件,促使清廷事实上收回这一恩旨。据《乾隆朝上谕档》第941件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二十六日上谕:

昨福隆安自泰山进香回京,奏及泰山碧霞元君庙竟有渗漏脱坏之处,闻富尼汉(山东巡抚)欲行修理等语。该处神庙,向经官为修葺。朕前次临幸时,见庙貌颇为阔整。今阅年未远,何以遽有残损?既应修葺,著即速行奏明,朕当派员发帑大修。但泰山向来香火最盛,住持道士所得外来布施自极宽裕,看来未必肯侍奉香火!何以不行随时补苴,一任庙宇渐就剥落?庸俗道士惟知肥己,饮酒妄为,殊为可恨!著传谕富尼汉将现在修理庙工作何筹办,及嗣后如何立定岁修章程,不使住持道士任意花费之处,一并详晰查明,妥议具奏,候朕酌量降旨。钦此。(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5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317.

在此道上谕中,乾隆帝借口住祠道人“饮酒妄为”,明确要求山东官吏查明议妥“如何立定岁修章程,不使住持道士任意花费”,即将香钱收贮使用权收归官府。

五月十五日,山东巡抚富尼汉遵旨复奏称:

嗣后如何立定岁修章程之处,臣查泰山进香之期,每年二月至四月为春赛,八月至十月为秋赛,香客云集。臣查核旧案,每年所得布施仅四五六百金不等,除支打扫夫役工食,道士养赡,应支销银三百一十九两零,余剩无几,留为修理盘路、粘补庙宇之需。虽每年岁底造册报销,诚恐不无以多报少,及藉端浮冒情弊。且庸俗道士,惟知肥己,饮酒妄为,不肯随时补苴,诚如圣明洞烛,无隐弗周。臣拟于本年秋赛,明年春赛,遴委大员赴山,督同开扫。确查所得布施实有若干,除循例支给外,所剩如果充裕,即留为岁修之用,如有不敷,另行筹办,则庙宇之岁修有资,而道士之花费可除。臣谨恭折覆奏,并将各庙应修处所另缮清单绘图,恭呈御览,伏乞皇上圣鉴。谨奏。朱批:“知道了。”(8)富尼汉.《奏报遵旨修建泰山各处庙宇情形》[Z].台北故宫藏宫中档奏折(编号:故宫050811).

根据富尼汉此奏,斯后混施庙钱一律由官府查检并收掌。此为泰山碧霞祠香钱征收制度之一大变易。另外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起清廷确立每年四月十八日致祭碧霞元君制度(因行祭前封禁泰山,故世称封山)(9)周郢.泰山封山之典与碧霞香钱之征·全球视野下的泰山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66-78.,此制后来与碧霞祠查检合并举行,合称“封山净殿之礼”(10)李东辰.《岱联拾遗》“岱顶碧霞祠”,山东省博物馆藏原稿本[Z].。对此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馀录》卷六称:“(碧霞祠)殿有栅,蔽以铁网。四月十三日封山,香会始罢。是日,藩司委官一人,同泰安县令至山检察钱物,谓之‘扫殿’。旧时不下万金。”(11)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329.又福格《听雨丛谈》卷七“梨枣钱”称:“泰山碧霞元君祠,……殿扉不轻启,虽钦使致祭,亦陈上方供品法器于案,退至阶下礼拜。四方求祷者,必隔扉投钱或银饰以祈福。每岁四月,泰安知府、知县,亲登泰山,督视洒扫一次,谓之‘扫殿’。羽士所获之钱,盛时辄以万计,今尚二三千串,实为羽流终岁衣食之资。(12)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3-154.”吴振棫《泰安道中见进香者口占三首》其二:“村妪村翁祷祝私,钱输梨枣作檀施。道人不管人间事,但盼官来扫殿时。”自注:“岳庙(应为碧霞祠)正殿皆扃,以铁为栅,进香者以金钱投殿内,香事既毕。羽流开殿检括,给一岁之用。地方守令监视稽核,岁以为常,谓之扫殿。”(13)吴振棫.花宜馆诗钞(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9.

清前期扫殿为一年两次,乾隆举人张云璈《棃枣钱歌》序云:“舍钱物者多堆积殿上,冬夏二季总括其数,名曰净殿。”(14)张云璈.简松草堂诗文集(卷九),清道光刻三影阁丛书本[Z].第22页.后(年代不详)改为一年一次。扫殿时间向于四月十五日,至道光时泰安知县徐宗干提前于十三日举行。其《泰山杂纪叠前韵·净扫》题下自注:“每年四月十三日监扫混施钱文,兵役、随从、道士分所余为犒赏。”诗云:“昨夜阴霾合,今晨霁色开。(自注:向于十五日,予改于十三日,每逢净扫日,虽久阴必晴。)山灵应窃笑,多半为钱来。”(15)徐宗干.斯未信斋诗录(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93册[Z].第429页.

按诸书或谓“扫殿”所得悉归于道士,以为终年衣食之资。然其作者之于“扫殿”皆述旁观者,而在亲历者笔下,其说法与此尚存差异。据前引徐宗干所述,则是扫殿之资大宗归于官府,馀者方分给道士,还得加上参预其事的兵役、随从等。堪证此说者还有咸丰间王贤仪之《辙环杂录》:“泰山顶碧霞元君,相传为帝女。殿极宏阔,封锁留槅隙。四时登山男女,皆于隙掷银钱。每十月,东抚奏令藩司诣岱致祭,封禅意也。启殿收银钱,解京以供内府,所谓‘香火钱’也。”(16)王贤仪.家言随记(卷三)辙环杂录,《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第玖册[Z].第555页.所言“解京以供内府”或系夸诞之辞,若谓解城以供官府当得其实。据上述资料,可见清代碧霞祠香钱清点后大宗上缴官库已成定制。“扫殿”制度确立后,顶庙香钱再次成为官吏贪渎之域,道光时刘家龙有《雁翎岭》诗奋笔讥刺:“碧霞宫殿锁严扃,远近布施终莫停。香税自蠲钱自满,可怜雁过也抽翎。”(17)刘家龙.泰山吟.山东文献集成(笫三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350.确如泽田瑞穗所言:碧霞扫殿“受着同香税一样的权力的强制”(18)泽田瑞穗.泰山香税考,中国的民间信仰[M].东京:东京工作舍,1982:314.,此时泰山香钱的管理与使用权,实际上已全然由官府所掌控。

由于这一香钱征收制度十分独特,近代国门开启之后,引起外国旅行家的广泛注意。如德国天主教士彭安多记云:“香客们相信,他们必须把他们的贡品送到那里去。有时候是数量可观的银两和珠宝,例如:手镯、发簪、耳环、价值连城的项链和手链。……二年前我曾经看到满地都是一英尺高的珍宝。……官府不想让在这里执勤的道士们独自瓜分这里的财宝。然后,这里的门就锁起来了,……这座藏宝库只能在朝廷最严密的监管下打开。”(19)彭安多(AlbertTschepe):DERT'AI-SCHANUNDSEINEKULTST.TTEN(《泰山及其神庙》),Jentschoufu,KatholischoMission,1906,P91.(陈丹宇摘译)。同期英国传教士韦廉臣亦记云:“阴历四月十八日由皇帝派遣的官员打开久闭的大门,拿走所有的钱币和其他物品,之前这些都是送给寺庙里的道士的。”(20)韦廉臣(AlexanderWilliamson).华北、满洲及东蒙旅行记[A].转引自田芬.17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泰山[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3.狄考文、斯坦利等人的著作中也有类似记录。

清代“封山”之典停止于宣统三年(1911),但香钱在民国后仍继续征收。1916年3月9日《申报》所刊《师水遗稿:登岱纪略》(续)云:“正殿封锢不开,其殿门上为虚槛,余披槛望之,大堂钏珥、金钱及绢帛等物狼籍于地,皆祈福者自槛门掷入云,到岁暮始开。王弇洲谓岁所入香缗以万计,用佐县官匪颁,至今犹然欤。”(21)师水斋.师水遗稿:登岱纪略(续)[N].申报,1916-3-9,第15469号:14.又蒋叔南《泰山游记》云:“每届二年,由泰安县署派人启封取出,分配于住持之道士云。”蒋叔南.泰山游记.泰山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63.还可增补泰安籍耆老车锡伦一则口碑资料:“犹记当年先慈言:泰山老奶奶的‘香火钱’,每年都是押送到北京,做后宫娘娘的‘脂粉钱’。‘扫殿’这个名词没有印象,但‘扫殿’之事听说过。大概直到战乱以前,老奶奶‘大殿’每年都是锁住封闭着,信众的‘香火钱’,从大殿的窗棂、门缝间投入殿内。因‘许愿’各异,除钱币外,也投入的金银首饰等等。每年秋后,由‘上面’的官来,开殿‘清点’,押送北京。道士们也不掌握钥匙。他们偷取的方法是:用细线将螳螂腰间束牢,从窗棂、门缝投入殿内,待它爬到某一对象时,用力拉线,螳螂的多条爪子便紧紧抓牢物件,再慢慢将螳螂和它抓牢的物件一起拉出。此类民间传说,老泰安人大概都听说过。”(22)车锡伦2014年7月21日致周郢之电子邮件。至于这一制度的最终告停,约在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韩复榘入鲁主政时期,据民国泰安县财政局长刘竹斋回忆:“周百锽……1930年8月24日由马鸿逵任命为泰安县长。……任内,……蠲免泰山香火会收入和各庙宇香火提成。”(23)严澄非.北伐至抗战前夕历任泰安县长简况.泰山区文史资料(第二辑)[M].泰安:泰山区政协文史委1990:38.按朱俭编《民国泰山:1912-1949年期刊中的泰山资料汇编》(未刊稿)共收录民国时人泰山游记112篇,提到“扫殿”的只有1916年师水文及1921年刊张缙璜《泰山游记》,其他文章于此皆只字未及。从这一“默证”上,亦可表明“扫殿”之制入民国后渐行废止。又(美)德怀特·贝克(DwightC.Baker):《泰山:中国东岳圣山》(T'aiShan:AnAccountoftheSacredEasternPeakofChina)中言:“民国时期……还废除山顶收香客人头税的行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17页)扫殿亦当随之废止。时人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辨异》对此有所论述:“顶庙混施,则公家检校,备修缮用。近世人智开发,登岱亦不必为祈报,此等事可勿斤斤矣。”(24)(民国)王连儒.泰山游览志[Z].泰安:泰安励志山房,1933:128.碧霞祠香钱征收至此方成为历史陈迹。

猜你喜欢
泰安泰山
泰安东升服装有限公司
泰安东升服装有限公司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安杂记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泰山的形成
泰山吟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