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本《杂字·药物部》校笺*

2024-01-09 13:22汤晓龙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天盛药名西夏

汤晓龙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Дх 2822号写本[1]58-67是一册“蒙学字书”,1909年出土于黑水城遗址,但被混入敦煌藏品编号。这本书被视为存世最早的“杂字体”识字课本之一,且因保存相对完好而颇受研究者重视。原件照片迄今被发表过两次,分别题“蒙学字书”[1]58-67和“杂字”[2],除此,还有多种录文发表[3-5]。不过,对“杂字”类作品的解读需依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面了解,可是其中的大量细节并没有通过史书保存到今天,加之原抄本使用了一些不甚通行的俗体字和假借字,从而对当代学者的知识体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此前的几种录文虽然伴有零星的校改,但是误录和失校之处还有很多,要做出一个完美的校注本不是近期可以达到的目标。其中的“药物部”此前已有学者研究[6-7],本文尝试再次校理,目的是指出抄本中的讹字、俗字和通假字,从而建立原件药名与通行药典名称的对应关系,希望有助于中原医药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的研究,同时也为今后全面校理《杂字》积累资料。

Дх 2822号原书为正楷抄本,首尾缺,现存部分为“汉姓名第一”(拟)下半至“亲戚长幼二十”,通篇没有保留下书题、作者和年代的信息。此前学者或拟题为“杂集时用要字”,证据仅仅是因内容及形式与几种敦煌字书相近[4]。事实上这部书中的“番姓名第二”所录都是党项姓氏,“地分部第十九”所录地名也都在西夏境内,所以为西夏作品无疑,与大多出自残唐五代的敦煌写本不属同一时代。以此看来,照搬敦煌字书来给该书拟出如此具体的题目,反不如使用宽泛的类别名称——“杂字”。

《杂字》的“药物”列为第十部,见原书第8页至第11页,其间收录144则词语,包括药材140味、“丸散”“本草”“粉剂”3个与中药相关的普通词语,以及成药“虎丹”1种。书中所录药材大多非河西地区所产,可以肯定应是西夏朝野通过边境贸易采购来的。必须指出,以往的“药物部”过录者全都未能利用一份重要的参校资料,即西夏国家库存的药材目录。这份目录见于西夏天盛二年(1150年)仁宗仁孝敕命用西夏文编写的法典《天盛律令》,该书卷十七“物离库门”的第六条里提到了对国家财物在库存过程中出现耗损的限制,有一款专为“和生药”而定,其中列出了232味中药名称[8]。这些药名都用西夏字从汉语音译而来,参照西夏语-汉语的译音规律及中原药典所载,可以逐一恢复那些药材的汉名[9]。从中可以看到,西夏库存的药材大致不出北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录范围。唐慎微书是在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出版的《嘉祐本草》(掌禹锡、林亿等校正补注)基础上续编而成,体例全承《嘉祐本草》。而西夏《天盛律令》的药名排列次序也与此十分类似。由此可以相信,利用存世的《证类本草》和西夏《天盛律令》来校对《杂字》的“药物部”,应该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本文的校笺主要依照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的金泰和刊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参校《天盛律令·物离库门》(以下简称《律令》),个别地方再参以《番汉合时掌中珠》[1]1-19,药名用字一概以《证类本草》为正。录文将原繁体改为简体,而于原件俗体字和通假字则不加改动,相关情况在附注中说明。文字或有前人校录,在附注中逐一交代。

药物部第十

鱼苏:《救荒本草》卷八以为紫苏之一种。“紫苏一名桂荏,又有数种,有勺苏、鱼苏、山苏,出简州及无为军。”

茅香:《证类本草》卷九“茅香花”之省。史金波录文、孙继民等录文与下条相连作“茅麝香”,误。

马芹:《证类本草》卷二九“马芹子”之省。

荭豆:正作“红豆”,为《证类本草》卷一二“海红豆”之省。

黄蓍:《证类本草》卷七作“黄耆”。

芭豆:《证类本草》卷一四作“巴豆”。

鱼骨:《证类本草》卷二一“乌贼鱼骨”之省。

葫椒:《掌中珠》同。《证类本草》卷一四作“胡椒”。

虎睛:史金波录文与下条“麝香”合而为一,误作“茅麝香”。

梧桐:《证类本草》卷九“梧桐子”之省。

麻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大麻仁”之省。

九散:李应存等校为“丸散”,是。史金波、马德失校。

图1 《俄藏敦煌文献》10,第62页;《俄藏黑水城文献》6,第141页

獭肝:史金波录文讹作“癞肝”。

菪莨:“菪莨”二字误倒,于业礼、张如青已为指出。“莨菪”为《证类本草》卷七“莨菪子”之省。史金波、马德失校。

缘伊:马德录文作“绿伊”,李应存等录文作“绿笋”,均非药名。于业礼、张如青谓假借作“垣衣”,见《证类本草》卷九,可从。

甘松:《证类本草》卷九“甘松香”之省。

黛青:“黛青”二字误倒,当依《证类本草》卷九作“青黛”。诸家失校。

粉刺:“粉刺”非药名,李应存等作“粉锡”,然“锡”与“刺”字形及字音皆不相近。今颇疑“刺”为草体“剂”字形讹。“粉剂”系成药部类,见《仁斋直指方》卷一六“针砂圆治黄病助脾去湿”之法,谓:“用陈粳米半升,隔夜以水浸,次日漉起,于臼内捣为粉,就作成块如鸭蛋大,入釡中煮如粉剂。”

虎丹:此为成药,非药材。《普济方》中屡见“白虎丹”“黑虎丹”“龙虎丹”“金虎丹”等。

威灵仙:史金波录文讹作“威灵山”,马德录文讹作“威蜜仙”。

寒水石 穿山甲 马朋退 赤石子 没石子 车前子 狗杞子 白花蛇 破故纸 黄卢芭 黑牵牛 陈橘皮 贼鱼骨 桑白皮 野丈人 天胶木 禹余良 檽实子 孔公孽 马牙硝 露蜂坊 晚蚕沙 旋葍花 五味子 夜明沙 大鹏沙 白头公 自然铜(第10页左,见图2中)

马朋退:“朋”为“明”字讹写,诸家失校。“马明退”,《证类本草》卷二一作“马鸣退”,即“蚕退”异名。“鸣”“明”同音武兵切。

破故纸:《证类本草》卷九以为“补骨脂”异名。

黑牵牛:《证类本草》卷一一有“牵牛子”。

桑白皮:《证类本草》卷一三“桑根白皮”之省。

天胶木:未详所出。马德录文讹作“天胶末”。

檽实子:药名无“檽实子”。疑“檽”为“楮”字形讹,《证类本草》卷一二有“楮实”。

孔公孽:马德录文讹作“孔公草”。

露蜂坊:《证类本草》卷二一作“露蜂房”。

晚蚕沙:《普济方》卷七〇作“晚蚕砂”。药名“砂”《杂字》均作“沙”。

旋葍花:《证类本草》卷一〇作“旋复花”。

大鹏沙:《证类本草》卷五以“鹏砂”为“蓬砂”异名。

白头公:“公”为“翁”字形讹。《证类本草》卷一一作“白头翁”。

白药子 牛蒡叶 栀子仁 枇杷叶 白芥子 安息香 连翘子 疑冬花 行百步 王不留行(第11页右,见图2左)

图2 《俄藏敦煌文献》10,第63页;《俄藏黑水城文献》6,第142页

在中国历史上,“杂字”类字书从来没有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推广,仅仅流行于民间。这类书的编者大多是略识文字的乡塾先生,并没有很深的学识。王静如和李范文认为编者熟悉中药,“很可能是一位汉族中医”[11],这一猜想不可采信。

(本文写作过程中蒙聂鸿音先生多所指正并补充材料,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天盛药名西夏
俄藏Инв.No.6239号《天盛律令》残片考补
两件《天盛律令》未刊残页考释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药名
再论《天盛律令》的修纂
再考西夏的马
买药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