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千佛阁建筑源流与形制考略

2024-01-09 11:16李德华傅丹侠项琳斐
浙江建筑 2023年6期
关键词:佛殿禅院山门

李德华,傅丹侠,项琳斐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2.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3.《世界建筑》编辑部,北京 100084

0 引言

通常认为,中国佛教寺院的多数佛殿建筑与崇拜对象有关,如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之类,均以佛殿供奉的主尊来命名。史料典籍多有关于古代寺院创建千佛阁、千佛堂、千佛殿、千佛塔等类似记载,其中尤以千佛阁的记载较为普遍。笔者推测,这类建筑可能与唐宋以来盛行的贤劫千佛信仰有关。本文以文献所载的宋代千佛阁为线索,考察千佛阁这一佛教建筑类型的发展渊源,以及千佛阁对于宋代寺院平面格局的影响,并选取若干实例进行复原研究,以期厘清宋代千佛阁的基本建筑形制。

1 千佛阁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千佛阁,顾名思义,是以供奉千佛为主尊的佛教楼阁。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劫的时空观,即过去世之庄严劫、现在世之贤劫与未来世之星宿劫。在这三劫中,均有千佛显现,称为三世三千佛,而现在世的千佛即贤劫千佛。贤劫千佛思想主要体现在《大藏经》所收录的《现在贤劫千佛名经》,该经遍举贤劫千佛名号,并指出:“此贤劫中,诸佛出世,名号如是。若人闻此千佛名字,不畏谬错,必得涅槃。诸有智者闻诸佛名字,应当一心,勿怀放逸。”①按该经所列贤劫千佛的出世顺序,释迦牟尼佛位列第四,弥勒佛位列第五,与后来的竖三世佛顺序颇为吻合。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译出于南朝萧梁时,那么,贤劫千佛信仰可以上溯到南朝。南朝慧皎《高僧传》有记载塑造千佛造像之事:“壹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像。”[1]由此而知南朝僧人竺道壹曾于建康嘉祥寺造千佛金像,《高僧传》又载竺道壹后到苏州虎丘山传法。那么,南朝时千佛信仰可能传播于建康与苏州两地。

唐代道宣《续高僧传》有多则关于礼贤劫千佛的记载[2]。太宗时,长安金城坊会昌寺僧释空藏每日遍礼贤劫千佛。高宗时,益州福胜寺释道兴亦立誓,礼贤劫千佛。据此,唐代千佛信仰已从江南地区传播至京师长安与巴蜀等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撰文《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记载了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 年)创建苏州南禅院千佛堂及转轮藏之事[3]。由此可知,唐代寺院有“千佛堂”的建筑类型。该文还描述了苏州南禅院千佛堂的室内陈设:“堂之中,上盖下藏。盖之间轮九层,佛千龛,彩绘金碧以为饰,环盖悬镜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据此可知,千佛堂中设置有转轮藏。转轮藏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九层千佛龛,下段为八面转轮藏。千佛龛设有千佛小龛,龛体有彩绘。这种唐代千佛龛与转轮藏合设的实例已不可见,但是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在八面藏体上设置千佛龛(图1),似乎还保留着唐代转轮藏的做法。该文还有进一步记载:“师又日与刍众升堂,焚香合十,指礼千佛,然后启藏发函,鸣犍椎,唱伽陀,授持读讽十二部经。”[3]可见,唐代的千佛礼仪与转轮藏仪式可以结合举行,而这可能影响了明清时期千佛龛与转轮藏的合设,以及千佛阁与藏经阁的合设。此外,《宝庆四明志》还记载,唐代郡守殷僧辨创建明州开元寺千佛殿[4]。唐代寺院的千佛信仰在建筑类型上的表现,至少有千佛堂与千佛殿两种形式。

图1 北京智化寺藏殿明代转轮藏

除了千佛堂与千佛殿,隋唐以来的千佛信仰表现与传播方式还有石窟造像与佛塔两种形式。石窟造像通常以千佛洞或千佛崖为名,广泛分布于今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江苏等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敦煌千佛洞(即莫高窟)与西千佛洞、济南千佛崖、南京栖霞山千佛崖、四川广元千佛崖等。这些以千佛信仰为主题的石窟大多开凿于北魏或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甚至到宋元时期仍有陆续开凿,并留存至今。千佛塔通常是在塔身上遍刻千佛造像,现存较为著名的千佛塔有广州光孝寺东、西两铁塔与梅州千佛铁塔等。其中,梅州千佛铁塔铸于五代南汉之时,全塔以铁铸成,四角七层,转角圆柱呈梭柱形态,颇有隋唐遗风(图2)。

图2 广东梅州南汉千佛铁塔

然而,直到北宋仁宗时,漳州崇福禅寺创建千佛阁,此为史料所见最早的千佛阁记载。南渡以后,江南寺院创建千佛阁的记载已较为常见。

2 宋代千佛阁的创建与分布

北宋时,千佛阁的创建见于史料者仅两例。一为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今漳州市南山寺)。该寺是北宋闽南地区的重要禅宗寺院,其千佛阁创建于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二是盐官县南寺千佛阁,相关记载见于苏轼的诗文,其创建年代或略晚于漳州崇福禅院。据嘉兴市地图,现海宁市仍有南寺街,或许是宋代盐官县南寺千佛阁的旧址所在。

从佛教发展史来讲,五代之时,钱塘钱氏与福州王氏均大力崇佛。北宋初年,杭州与福州两地均是北宋南方的佛教中心。可以推测,漳州与盐官的千佛阁创建可能受到福州与杭州的影响,那么北宋福州与杭州两地也可能建有千佛阁,只是未见史料记载。

南宋时,南方寺院创建千佛阁颇为多见,又以临安府较为集中。建有千佛阁的临安寺院有净慈寺、灵隐寺、菩提寺、寿圣寺、上天竺寺、盐官庆善寺等。此外,温州开元寺、无锡崇安寺、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松江府普照寺等亦建有千佛阁。

史料所见的两宋寺院千佛阁实例见表1。

由表1可知,南宋禅宗五山十刹寺院体系中的临安净慈寺、临安灵隐寺、明州天童寺均建有千佛阁,南宋时的千佛信仰可能与禅宗有较密切联系。

3 千佛阁在宋代寺院中的格局

从宋代寺院的一般平面格局来看,山门、佛殿与法堂是最重要的殿堂建筑,钟楼、经藏、僧堂、厨库(香积厨)也是常见的殿堂建筑,千佛阁的设置并非不可或缺。宋代千佛阁往往在寺院的常见格局基础上增设,或者对已有殿堂进行改建。因此,宋代千佛阁在寺院中的位置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分散呈现以下几种情况:

1)以千佛阁为寺院山门。

典型实例是明州天童寺千佛阁。天童寺是重要的禅宗寺院,南宋禅宗寺院往往以高大的山门阁为风尚。天童寺山门阁始建于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清代《天童寺志》记载:“绍兴四年,宏智禅师建僧堂,落成,继而拓旧维新,巍其门为杰阁,延袤两庑,范千铜佛列于阁上,中建卢舍那阁,旁设五十三参善知识,前为二大池曰万工,中立七塔。”②据引文,宋高宗时,曹洞宗高僧正觉宏智禅师重建天童寺,先建僧堂,后建山门阁与两庑。因山门阁上供奉千尊铜佛,又称为千佛阁。从建筑功能来看,天童寺山门阁的底层是寺院的山门,上层是寺院的千佛阁,这是一座功能复合的楼阁。

2)千佛阁位于寺院山门之内,佛殿之前,相当于寺院的中门或第二山门。

此类实例有宋宁宗时创建的温州开元寺千佛阁。叶适《温州开元寺千佛阁记》记载:“始,开元寺屋以里数,门阁高百三十尺,旁翼二台,千佛阁在其后,高又过之。钟梵隔云雨,栏槛罗网。阶陛门户夸耀甚,不独为一郡巨丽也。”[5]据引文上下文,温州开元寺毁于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历一甲子而重建成,即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 年)。重建后的温州开元寺山门是一座高130尺(约40 m)的楼阁,即山门阁。其千佛阁位于山门阁之后,高度超过山门阁。由此可见,南宋温州开元寺形成了山门阁与千佛阁前后并立于大殿之前的平面格局。

3)千佛阁位于寺院的佛殿之后,如临安灵隐寺千佛阁。

据咸淳《临安志》:“南天竺北灵隐,有百尺弥勒阁,莲峰堂、白云庵、千佛殿、巢云亭、延宾水阁、望海阁。”[6]据引文,临安灵隐寺建有千佛殿。又参考康熙《灵隐寺志》:“至吴越钱忠懿王,国富民殷,命永明延寿禅师重为开拓,殿宇一新,建石幢、二殿,仍觉皇之旧。殿后为千佛阁,最后为法堂。以东空建百尺弥勒阁,宋真宗景德四年,赐称景德灵隐禅寺。”[11]那么,灵隐寺千佛殿的别称可能是千佛阁。参考南宋《五山十刹图》之“杭州灵隐山图”,灵隐寺佛殿之北为卢舍那殿,再北为法堂,可以推测,《灵隐寺志》记载的千佛阁即《五山十刹图》上的卢舍那殿,亦即咸淳《临安志》记载的千佛殿(图3、图4)。那么,灵隐寺千佛阁可能是一座两层楼阁,其底层供奉卢舍那佛,称为卢舍那殿;上层供奉千佛塑像,又称为千佛阁或千佛殿。

图3 五山十刹图之灵隐山图[12]

图4 灵隐寺现状(摄影:俞元坤)

南宋婺州兰溪县昭化寺千佛阁可能亦属此类。雍正《浙江通志》记载:“自绍定辛丑至嘉熙之戊戌,千佛阁落成,下辟法堂。旁开丈室,约费钱六千余缗。”[9]据引文,兰溪昭化寺千佛阁底层为法堂,上层为千佛阁。南宋禅宗兴盛,法堂在寺院中的地位很高,往往位于佛殿后方。兰溪昭化寺千佛阁的底层为法堂,那么可推测位置位于佛殿之后。

4)千佛阁位于佛殿东侧或左侧。

此类情况是寺院的平面格局已较为完善,中轴线上再无空地可供建设,因此在寺院东路隙地另建千佛阁。如北宋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契嵩《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记载其创建选址:“初,其居之东有隙地,微师意其形胜,可置之佛阁,乃引其州人王文渥谋。”[5]据此引文,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建于寺院东侧的形胜之地。

南宋无锡崇安寺千佛阁亦位于佛殿以东,《重修毗陵志》记载:“绍定间,创千佛阁于东庑。”[8]据此引文,无锡崇安寺千佛阁位于佛殿的东侧。

同属此类的实例还有临安净慈寺千佛阁。临安净慈寺重建于高宗时,其千佛阁创建于理宗淳祐十年。尽管文字史料未记载净慈寺千佛阁的位置,但是从明代《南屏净慈寺志》中的舆图可以看到[13],千佛阁基址位于佛殿的左侧(图5)。

图5 明代南屏净慈寺[13]

综合本节分析,可以总结宋代千佛阁在寺院平面格局的设置,或者位于宋代寺院的中轴线,或者设置于佛殿的东侧(左侧)。前者或者与山门、卢舍那殿、法堂合设,或者单独设置,起到强化寺院中轴线空间的效果;后者则选址在寺院的形胜之地,与传统山水形胜理论的“巽位”补强可能有一定关系。

4 北宋千佛阁的建筑形制

如上文所述,北宋寺院的千佛阁实例见于史料者较少,本文以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为例,对其建筑形制作简要分析,以窥探北宋千佛阁建筑形制之一二。

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创建于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 年),《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记载:“岿然九间,陵空跨虚。飞桥危亭,骞涌旁出。其所造之像,绘事既竟,即迎而内之。释迦、弥勒、药师则位乎其中,千如来则列于前后左右也。阁之下亦以释迦、文殊、普贤、众圣之像而位乎其中,五百应真与十六大声闻则列其四向。”[5]据引文所记,崇福禅院千佛阁面阔九间,推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楼阁。千佛阁的两侧分别建有飞桥与高亭(“危”有高处之意),形成丰富的建筑组群。另外,从千佛阁供奉的佛像配置来看,楼阁上层供奉主尊为释迦佛、弥勒佛与药师佛,周边环绕供奉千佛塑像;楼阁下层供奉主尊为释迦佛、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周边环绕供奉五百应真罗汉像与十六大声闻罗汉像。由于崇福禅院千佛阁规模较大,那么其室内空间也应较为宽敞,可以推测,其供奉的千佛造像与五百罗汉造像均为略小于等身的坐像。

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崇福禅院千佛阁进行建筑复原推测。假定其首层平面地盘用副阶周匝,那么殿身面阔为七间。又假定其上层殿身七间,采用缠腰做法,并设有周回廊,可绘制其千佛阁的二层平面复原示意图见图6。

图6 北宋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二层复原平面

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的北宋建筑大木构做法可参考同时代的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或慈氏阁[14](图7)。从梁思成先生测绘的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剖面图可以看出,转轮藏阁的底层单檐,上层重檐,二层结构采用了宋代楼阁常见的缠腰做法。

以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为主要参考,可绘制得北宋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的想象性复原剖面与立面图,见图8、图9。

图8 北宋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复原横剖面

图9 北宋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复原正立面

又据《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劝其闾里之乐善者出财,合刻贤劫千佛与五百应真之像,并彩绘五百应真者。”[5]据引文而知,崇福禅院千佛阁千佛造像的信仰基础正是南朝以来兴盛的贤劫千佛信仰。再看千佛阁上层的主尊配置,以释迦佛居中,弥勒佛与药师佛分居两侧,这样的佛像配置格局与北宋北方寺院常见的“释迦居中、弥勒与弥陀分居两侧”格局较为相似。可能北宋还处于竖三世佛(燃灯古佛、释迦佛与弥勒佛)或横三世佛(药师佛、释迦佛与弥陀佛)配置格局的形成时期,三世佛的佛像配置规制还未成形。此外,千佛阁的下层主尊配置又以释迦佛居中,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分居两侧,近似华严宗寺院的华严三圣配置(所不同的是后者以毗卢遮那佛居中)。环绕供奉五百应真罗汉与十六大声闻罗汉像,又体现了北宋天台山地区兴起的五百罗汉信仰对江南禅宗寺院的影响[15]。还可发现,崇福禅院千佛阁的上层与下层均以释迦佛为主尊,体现了释迦佛在北宋佛教禅宗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5 南宋千佛阁的建筑形制

南宋千佛阁的数量较北宋有明显的增加,从史料记载来看,南宋千佛阁的建筑形制相较北宋已有所变化。

南宋僧人释居简《北磵文集》收有一篇疏文,题为《白莲寺建千佛罗汉阁疏》。仅从“千佛罗汉阁”的名称来看,可以推断,白莲寺罗汉阁可能与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类似,同一座楼阁共同供奉了千佛造像与五百罗汉造像。居简是南宋晚期时人,由此可知,北宋同时容纳千佛信仰与五百罗汉信仰的做法至少延续到南宋晚期。

南宋时期也有寺院将千佛信仰与罗汉信仰分开设置的实例,体现在寺院空间格局上就是将千佛阁与罗汉阁单独设置,如临安净慈寺。咸淳《临安志》载:“淳祐十年,建千佛阁。理宗皇帝御书华严法界正遍之阁八大字。景定五年,有旨增赐田。寺有慧日阁,五百罗汉堂。”[6]据引文可知,南宋时净慈寺同时建有千佛阁与五百罗汉堂。考查明代《南屏净慈寺志》舆图[13],可发现净慈寺五百罗汉堂与千佛阁均位于佛殿左侧,而罗汉堂在千佛阁的侧后方(图5)。

与净慈寺相邻的临安上天竺讲寺,曾先后创建有千佛阁与罗汉阁。据明代《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千佛阁,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二月甲寅,住持妙珪建,提刑赵时逢撰记,今废。”[7]同书又有载:“应真阁,即罗汉阁,在伽蓝殿后。绍兴二年(公元1132 年),住持应如建。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九月,孝宗诏临安府尹曹澄又督建五百罗汉阁。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九月,住持法炤重新之。理宗御书超诸有海四大字以赐为额,今废。”[7]据上两段引文,上天竺寺先于高宗绍兴二年创建罗汉阁,又于光宗绍熙五年创建千佛阁,前后差距六十余年。据引文,上天竺寺罗汉阁位于伽蓝殿后,千佛阁的位置不详。

白莲寺千佛罗汉阁的建筑形制仍沿袭了北宋千佛阁与罗汉阁合设的做法,而临安净慈寺与上天竺讲寺的千佛阁则已将罗汉信仰从千佛阁中独立出去,使千佛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千佛阁。这就是南宋千佛阁的重要变化,不可不察。

那么,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南宋千佛阁其建筑形制有哪些特点呢?可以考察前文分析的临安灵隐寺千佛阁,其底层供奉的主尊是卢舍那佛,又称为卢舍那殿;上层供奉千佛,称为千佛阁。鉴于临安灵隐寺是南宋禅宗“五山十刹”寺院中的重要寺院,其千佛阁的这种建筑形制可能对南宋甚至元明的江南寺院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文还有论述,兰溪县昭化寺千佛阁底层设置为法堂:“自绍定辛丑,至嘉熙之戊戌,千佛阁落成,下辟法堂。旁开丈室,约费钱六千余缗。”[9]据此,昭化寺千佛阁底层是法堂,其上层是千佛阁。昭化寺千佛阁的法堂平面,可参考东南大学张十庆教授复原的临安径山寺法堂,法堂后部正中设置高僧说法的法座,左右设法鼓(图10)。

图10 南宋径山寺法堂复原平面[12]

总结上述两个实例,可以初步判断,南宋时期,千佛阁设置于佛殿之后的做法可能趋于定制。此类千佛阁采用两层楼阁,下层供奉卢舍那佛或设为法堂,上层供奉千佛。这类千佛阁无论是在寺院中的位置,还是建筑形制,都与明清寺院藏经阁相近,很可能是后者的前身。只不过,明清藏经阁下层多为供奉毗卢遮那佛的毗卢殿,上层为贮藏大藏经的藏经楼,如明代创建的平武报恩寺万佛阁以及北京智化寺万佛阁,均属此类(图11)。

图11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上层室内空间[16]

南宋的千佛阁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以千佛阁兼作寺院的山门,如前文所述的明州天童寺山门阁。天童寺山门阁首层辟为山门,二层供奉千尊铜佛。寺院的山门采取楼阁形制,在楼阁的上层供奉千佛造像或者五百罗汉像,是北宋以来大型寺院的普遍做法。著名实例是北宋东京汴梁大相国寺山门阁(图12),其下层辟门,上层供奉五百罗汉像,其建筑复原研究见笔者拙文《北宋东京大相国寺三门阁与资圣阁复原探讨》[17]。另外,南宋五山十刹禅寺之余杭径山寺,其山门形制为“驾五凤楼九间,奉安五百应真”[5],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山门阁,其上层供奉五百应真罗汉。径山寺山门阁的建筑形制可能与北宋大相国寺山门相似,甚至受到后者的影响。此类实例还有会稽府大中禹迹寺:“寺门为大楼,奉五百阿罗汉,甚壮丽。”[18]北宋寺院的山门阁为佛教建筑的另一单独重要类型,本文不再展开叙述。

图12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三门阁复原正立面[17]

6 结论

千佛阁作为宋代出现的一种佛教寺院建筑类型,其教义基础是魏晋南北朝的贤劫千佛信仰,经过唐代发展,至宋代形成较为固定的建筑形制。千佛信仰在宋元之际,与天台宗的忏法结合,形成了“千佛忏”的净土修行法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千佛阁这一建筑类型在元明清三代还得以继续发展,保留至今的著名实例有朔州崇福寺明构千佛阁、武陟明构千佛阁(图13),以及北京戒台寺千佛阁(近年重建)。

图13 河南武陟县明代千佛阁

如果说北宋至南宋中期的千佛阁多有兼为寺院山门的实例,那么,到了元明清时期,千佛阁则受到南宋末年的影响,往往设置于寺院佛殿之后,与法堂或毗卢殿合设,并逐渐结合了藏经功能,从而演化为藏经阁或藏经楼,最终成为明清寺院必不可少的建筑类型。

从建筑形制的演化还可看出,宋代千佛阁建筑规模庞大,面阔七间与九间者均有之。沿至元明清之时,千佛阁建筑规模呈缩减之势,面阔以三间与五间居多。这与宋元寺院盛行兴建高大楼阁建筑有关,亦与宋元仍处于佛教禅宗发展兴盛有关。明清时期,禅宗趋于衰落,寺院规模与建筑体量亦大不如前。千佛阁虽为寺院众多殿堂建筑类型之一,其发展兴衰的历史却可一窥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之大概。

限于本文篇幅,未能对宋代以后的千佛阁建筑形制演变作进一步详述。在佛教中国化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建筑研究成为建筑史界学者感兴趣的学术新领域。然而佛教建筑研究涵盖了建筑史、佛教史、艺术史,甚至地理学、方志学等多学科,内容庞杂,对于研究者的学力要求严苛。笔者不揣谫陋,本文权为抛砖引玉,期待方家不吝指正。

注释

①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一.

②释德介.闻性道.天童寺志.卷二.建置考.

猜你喜欢
佛殿禅院山门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王冕长明灯下苦读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南寺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中国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转化原因浅析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