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尝试

2024-01-09 00:39高玉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本传统

高玉芳

语文教学面临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任务,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让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落到实处,既取决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取决于具体的教学方式。既然是文化传承,那么所要传承的一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是一个机械接受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文化传承,一定依赖于学生对文化的载体进行深度加工,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理解与主动建构。当学生的认识与文化传承的目标相一致的时候,就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本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在高职语文教学当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进行了深入而持续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实践。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也为笔者的教学带来了更多有益的思考。下面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浓缩与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高职语文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着重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时,文化营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所流失。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尤其是在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高职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入,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语文的教学立魂。

如果把知识教学比作语文教学的躯体的话,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这个灵魂越强大,那就越有可能驱动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立德的效果。那么面向当下的高职学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立魂,又应当有怎样的理解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其一,进入语文课堂的文本,应当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课程改革当中,曾经认定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而且不同层次的语文教学,通常都将工具性作为主要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立德树人宏观目标的确认与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确定,语文学科应当以其文化性来丰富课堂教学,高职语文自然也不例外。

文化元素总是隐藏在文本当中的,文化元素通常不会主动显现出来,其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去挖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够感知到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才能够汲取其中的营养。所以一位有智慧的高职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时候,通常都会有强烈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识,并且会想方设法使之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进程中去。

其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发展,应当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供支撑。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轨道上,用中华优秀文化来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文化来塑造自己的人格。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当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并不是给学生提供了具有文化元素的文本,学生就能够获得相关的文化认知。文化最终是指向一个人的语言与行为的,只有当学生的言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其才能够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才能够让文化传承与理解真正得到实现。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尝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体现,所强调的是融合。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融合也不是简单的输入与吸收,融合所追求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有润物无声的过程,有对学生成长过程尤其是言行产生积极作用的效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所规定的课文之外,基于课文而选择相关的优秀文本进入课堂,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有效之举。

笔者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尝试,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而这些元素的挖掘及其营养的吸收,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如对曹植所作《白马篇》通常是这样阐释的: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阐释无疑是正确而恰当的,但笔者却认为这尚未将诗篇中蕴含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揭示出来,诗歌为什么选择了“游侠儿”这一形象,而这一“游侠儿”既能“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又在“边城多警急”“羽檄从北来”之际“厉马登高堤”“捐躯赴国难”而毫无违和之感,却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深深烙印着“侠义精神”——敢作敢当、不畏强权的风骨,急人所难、见义勇为的精神——它也是华夏儿女一直追求着的高尚品德。

由此,笔者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班固的《汉书》中对游侠的描写溯源,了解“侠义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心理机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梳理了中国从古至今叙写“侠义”精神的文章,如李白的诗作《侠客行》、石玉昆的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金庸等著名作家的武侠小说等,与魏晋干宝的志怪小说《三王墓》进行比较阅读,概括总结了“侠义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内涵,赏析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之境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了“侠义精神”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及与当下提倡的“见义勇为”风气的一脉相承之处;以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人物形象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为例,分析了中西方古代侠义精神——“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的异同点及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相互紧密,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文化元素傳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如在中国上古神话一节中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层的民族文化元素,并于中西方神话的比较中洞悉其中的文化根底;从中国古代重农轻商这一传统的形成及影响来谈《史记·货殖列传》的独到之处;《国殇》中高度赞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吴质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体现的真挚友情;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苏轼的旷达超脱……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语文教学

学生的上述认识,自然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而且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相应的理解。所以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

类似于此的案例也进一步表明,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来引导语文的教学是可行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形成这样的教学思路也是必要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有可能忘记所学的知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浸润到学生的血脉中去,能够成为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强大动力,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推力。

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具体的进程,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在学生的世界里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并让它们生根发芽,最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文本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