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以“伺服控制技术”课程为例

2024-01-10 06:59邱萌萌张莉刘瑞徐林朱小峰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控制技术

邱萌萌,张莉,刘瑞,徐林,朱小峰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首次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即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深化并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教学设计环节关键的部分。

“伺服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项技能课程,也是现代运动控制系统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繁杂,不仅包括概念、理论分析和计算,还包含伺服控制硬件系统平台的设计,涉及知识点较为广泛,比如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它们的参数设置、调试及故障排除等。伺服控制系统的搭建、接线原理和控制器程序的设计,与工业生产、机器人的控制密切相关,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实验教学既巩固、加深和拓展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发现与质疑、探索问题能力等,如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如何进行课程整体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伺服控制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问题,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为后期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支撑。

1 “伺服控制技术”课程建设背景

1.1 岗课赛证的融通育人模式

在2021 年4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孙春兰指出,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1]。由此可见,国家已把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为高职院校的改革指明了新的任务与方向。

从实践角度分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的试运行,实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并形成“岗课”对接——以“岗”定“课”,“课证”融通——以“证”定“标”,“课赛”融通——以“赛”提“技”,“岗课赛证”融通——以“融”壮“师”等模式,初显成效。

1.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探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我国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其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就业领域覆盖广泛,全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因此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探究与建设,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 “伺服控制技术”“PLC 应用技术”和“现代调速控制系统”等共13门理论及实训课程。本文从课题组所负责的“伺服控制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究,并初步给出实施案例方案。

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需要教师挖掘并提炼专业课程潜在的思政资源,明晰思政元素的侧重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再认识、重构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结合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伺服控制技术”课程中内含工匠精神元素颇多,例如作为一名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安全生产、科学严谨细致、创新思维等职业素养。同时课题组结合教育目标,在实验环节发挥课程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作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依托超星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劳动教育和美学教育,鼓励因材择学,将课程思政贯彻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懈努力。

2 “岗课赛证”背景下“伺服控制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1 重构“伺服控制技术”课程框架

高职学生存在擅长动手实践,理论学习比较薄弱的现象。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以职业素养为核心,重新梳理并整合课程内容,结合企业岗位要求,明晰各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课程架构,合理安排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课时;再结合技能竞赛考核知识点,划分课程内容的重难点;最后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课程,重构了“伺服控制技术”课程内容,重构依据如图1 所示。

图1 重构 “伺服控制技术” 课程内容依据

重构后的课程内容侧重于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更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岗位、适应社会技能人才需求。此处以实验内容为例,初步把思政元素融入,如表1 所示[2]。

为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课题组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修订课程标准,动态更新课程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减少纯理论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3],按照技能的难易程度,依据“认知—单一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循序渐进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实验内容有选自与本课程相关的企业项目部分,也有选自技能竞赛的考核内容的部分。其目的是:一方面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岗位能力;另一方面为课程建设提供考核评价的内容。评价采用教师(含企业导师)评价(70%)、学生互评(10%)、学生自评(20%)的方式,最终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呈阶梯式提升,如图2 所示。

图2 阶梯式技能提升实验内容案例

2.2 创新“岗课赛证”融通下“伺服控制技术”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注重“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思政元素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达到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以“大国工匠精神”为主线,主要挖掘生命安全、团队协作、工匠精神、严谨细致、劳模精神、发现与质疑、科学精神、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

2.2.1 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建设活力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将企业项目融入实践教学,同时采用“3 师3 员”多角色体验岗位,即伺服控制系统搭建(设计师、工程师和考核师)、仿真运行(操作员、维护员及安全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生命安全、团队协作、严谨细致、职业素养等工匠精神教育。任务完成后,各组考核师按照考核表依次完成自评和互评。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企业岗位职责,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授课。

2.2.2 完善教学资源,开展“口袋小课堂”思政教育

2018 年课题组成员完成的安徽省“伺服控制技术”精品在线课程视频录制,通过完善教学资源,收集并分享伺服系统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通过超星智慧教学平台,课前以讨论、任务发放的形式引入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课中小组代表分享心得,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升了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学生实时了解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急国家之所需。

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口袋小课堂”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例如在讲解伺服驱动器工作原理时,教师安排学生在现代电气综合实训室上课,通过与变频器内部电路的对比,发现主电路的差异性,尤其断电后不可立即线路连接或更换,强调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同时上传用电安全隐患视频,学生随时手机观看学习。枯燥的理论学习瞬间变成生动的实物观察课。在伺服控制系统搭建实践课前,学生观看接线视频,此时教师强调走线规范整齐、严谨细致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课中利用有效的时间完成实操。

3 “伺服控制技术”课程思政实施案例

以“伺服电机单轴的定位控制”实验项目的思政案例设计为例,项目来源于校企合作的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真实项目(“EC2C 功率提升”项目),也有选自校赛、省赛和国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与应用赛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1+X” 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点,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第四学期现代电气综合实训作铺垫,对接了相关企业伺服驱动器调试与设计、伺服电机控制等岗位[4-5]。案例实施如下。

(1)精心准备教学素材

课前教师在超星智慧教学平台上传伺服定位实际应用场景的视频和课题组成员录制的精品在线课程,启发学生探索本课程的实践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提供实验用的伺服驱动器MR-JE-20A使用手册,关注需要修改的参数,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6],学生提前分析任务要求并设计伺服定位系统,回顾西门子PLC运动控制相关指令,熟悉其应用。

(2)注重素材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通过上述视频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对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学生专业课程与生产生活的“零距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先前“3 师3 员”任务分工,一方面根据课前上传教学信息化平台任务,协作完成伺服位置控制系统的搭建,验证知识学习是否扎实,另外通过查看伺服驱动器手册了解系统出现故障或报警时的解决方法,并清楚发生故障或报警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3)建设课程思政目标

本实验项目从完成伺服定位系统搭建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不仅培养团结协作能力,还要求同学们注意6S 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视频,引发学生对未知的探索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情怀;在对故障或报警处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在“考核师”自评与互评阶段,锻炼了学生认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7]。

(4)优化“四维度、四主体”教学评价体系

从理论运用、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劳动观念四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将评价主体分为校内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第三方机构(企业)评价四个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分为课前作业、小组汇报、实施过程、沟通技巧、仿真规范性、方案可行性、课堂参与度。全过程多元化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4 结束语

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的背景下,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为主线,不仅利于提高新工科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符合从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技术支持等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为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课题组在“伺服控制技术”课程进行“岗课赛证”融通的基础上,以大国工匠为思政主线,创新了专业课思政的实施路径,教学形式实现了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后期会继续加强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断改革创新思政建设,使专业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控制技术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对工程建设中的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基于BTN8962TA的PVG32比例阀控制技术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