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元: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及教育支持策略研究

2024-01-10 01:34樊秀娣沈晶晶
高校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博士生博士毕业生

樊秀娣,沈晶晶

(同济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92)

长期以来,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的创造者和学科的传承者,博士教育的首要定位是通过原创性学术研究为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有一种历史观点认为,博士阶段是为学术生涯做准备的,博士生毕业后会进入学术岗位。然而,在学术市场日趋饱和与非学术市场不断扩容的叠加效应下,这一现状正逐渐被打破,博士生的职业选择正在发生改变。

从传统意义上讲,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可以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从广义上来看,学术职业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展开,在大学和学科两个场域和双重组织架构中存在的职业[1];从狭义上来讲,学术职业特指那些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学术工作。相对地,非学术职业的定义更加宽泛,比如在企业或政府部门等非高校内的职业都可称为非学术职业[2](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事研究等高深知识生产工作由于工作场域的差异也可以定义为非学术就业)。因此,本研究的学术职业特指在高校等学术机构中的职业,除此之外的职业统称为非学术职业。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是指博士毕业生选择包括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在内的各种职业发展机会。

当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博士毕业生向非学术领域溢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何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已成为当下博士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有文献中,有学者从培养内容、模式、目标和性质等角度提出了可迁移能力培养的逻辑要义以应对博士生就业多元化趋势[3],也有学者提出将当前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转变为博士生培养标准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的联合一体化培养模式[4]。尽管上述研究提出了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但缺乏对高校层面系统支持策略的探索,而高校作为博士生培养单位,对博士生的职业发展理应负起规划责任。为此,本研究针对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与困境,总结和剖析了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为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而提出的“博士生教育倡议”项目经验,探究其应对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采取的教育支持策略,以期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 博士生职业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后起之秀,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受“洪堡理念”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博士生教育都将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5]。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前3年(1996—1998年),75%的博士毕业生都就业于高校[6]。然而,最新的就业数据显示,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单位任职的比例均低于50%,相应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科研设计单位、党政机关等就业的比例逐年攀升(详见表1)。显然,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之所以出现这一态势原因有三:一是精英学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日益清晰且矛盾日益突出[7],学术职业的准入条件愈发严格、竞争不断增强、难度不断加大;二是“预聘-长聘制”的引入使得学术职业的稳定性、压力以及工作强度发生了变化[8],学术职业正逐渐丧失以往“终身”“自由”等吸引力;三是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或公共部门以满足其创新发展的需求。

表1 C9高校最新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及人员占比 单位:%

事实上,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现象并非我国特例。从国际范围来看,学术劳动力市场与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一推一拉”的驱动力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一方面,学术劳动力市场相对有限的学术岗位形成一股“推力”,使得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领域获得职位的难度增加。当前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数量急剧增长,但终身教职却已饱和,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博士毕业生的需求。例如在美国只有12.8%的博士毕业生能够获得终身学术职位[9];在加拿大,毕业后3~4年仍在从事临时教学或研究职位的博士生数量明显高于获得终身学术职位的数量[10];在荷兰,学术界的职业前景被认为比学术界之外的职业更加渺茫[11]。另一方面,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所形成的“拉力”正在吸引博士毕业生前往就业。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非学术领域也逐渐加入知识生产的进程中,知识竞争和科学决策的需要导致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12]。美国劳工部“计算机化职业信息数据库”网站的最新资料显示,那些将在2021—2031年保持高速增长(就业增长达到8%及以上)的职业,越来越需要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例如大约有35%的策展人职业岗位需要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有31%的律师职业岗位需要博士研究生;诸如计算机和信息研究科学家、人体工程学工程师、统计学家等职业岗位也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博士来胜任[13]。欧洲一些国家也不例外,德国的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始终对招聘博士毕业生持积极的态度,甚至在一些如医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行业,求职者必须拥有博士学位才能获得合适的工作[14]。

二、 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制约因素

虽然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趋势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的博士生教育都是以匹配学术职业为目的,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囿于学术职业的现实困境。

(一) 学生层面:学术身份固化下的择业取向单一

学术职业门槛高、投入大的特点使得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或学业有成的事情,这一固化的身份认同深刻影响了博士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和职业选择。

首先,从职业期待来看,大部分博士生的初始职业理想是追求学术生涯。绝大多数博士生是抱着探索未知世界和进行基础研究的愿望攻读博士学位,在此过程中取得的学术成就、与知名学者的合作经历以及获得的同行认可等都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科研的信心,激发其对学术职业的热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他们不愿意探索非学术职业,即使认识到当前从事学术职业的难度,却依然认为自己能够战胜这一困难[15]。

其次,从文化影响来看,许多博士生对非学术职业抱有“耻辱”的态度。这是因为学术圈中有一种文化就是“贬低”那些毕业后从事非学术性工作的博士生,那些选择从事非学术工作的博士生被看作是“管道的泄漏”[16],离开学术界的博士生常常会受到否定的评价。在“失败”和“耻辱”的“威胁”下,一部分博士生尽管可能对学术研究以外的职业更感兴趣,但依然选择从事学术职业。

最后,从就业信息获取情况来看,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将一部分博士生“封闭”在了学术圈子当中。在不知道学术训练技能如何在学界以外发挥价值以及缺乏相关工作选择信息的情况下,学术职业似乎成了博士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当前,大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获取关于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导致他们在进入博士或博士后阶段时没有充分了解包括企业、政府等在内的一些就业机会,因而学习和求职的动机均较为单一[17]。

(二) 高校层面:培养观念滞后下的教育支持单一

导师和研究生院作为博士生教育的两大重要支柱,会对博士生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这两大主体还在沿袭为学术职业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和模式。

一方面,作为博士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往往不能对博士生探索学术界以外的职业道路提供帮助。由于职业经历的局限性,导师倾向于让学生沿着他们所熟悉的职业——学术职业做好准备。许多导师将博士生获得终身教职职位视为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获得声誉的最佳途径[18],因此大多数导师鼓励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另外,高校缺乏教师在科研以外指导博士生的激励政策。在当今许多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奖励和晋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生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文章。在这种制度文化下,教职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发表文章和申请项目上,教学和辅导学生工作则被弱化[19]64,这也导致导师无法给学生提供走科研道路以外的职业道路的指导经验和建议。

另一方面,对博士生培养具有关键作用的研究生院也无法为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多样化需求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其一,对于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来说,研究生院制定的课程计划一直都是为博士生的学术生涯做准备,研究生培养计划几乎都是为了让博士生进入高校继续研究[20],对博士生进入非学术职业的教育支持几乎没有。其二,研究生院在追踪博士毕业生就业样本时可能存在偏见,那些舍弃研究、没有从事学术职业的博士生通常会成为追踪项目中的“隐形人”,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博士毕业生普遍走学术职业的一元道路假设。

(三) 社会层面:职业预期定向下的学生智能单一

对于非学术领域的雇主而言,员工能为组织带来的价值是企业聘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企业之所以聘用博士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博士生所具备的宝贵研发技能有利于促进组织发展。尽管如此,目前不少学术界以外的雇主仍然对聘用博士毕业生持担忧态度。

一方面,博士生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与学术界以外的单位大多不相符合。受组织文化的冲击,博士生在非学术场域中的职业发展质量可能会大大降低[21]。长期的学术文化熏陶使得博士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已经形成了适应学术场域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22],一旦进入非学术就业市场就面临着文化的转化与适应。有研究显示,即使是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也需要花费6个月到2年的时间才能在工业环境中成长为有成果的研究员[23]。

另一方面,博士生的专业技能与学术界外雇主的期望不匹配。非学术部门通常对博士生有着领导型人才和高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双重角色期待[24]。然而,许多博士毕业生在沟通技能、与不同背景的成员进行有效团队合作、商业敏锐度以及领导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19]112。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CGS)的一项调查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现象:尽管沟通能力、公众演讲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数字素养等对博士生专业发展最有用,但博士生在这些能力方面受到的训练却明显低于在学术写作和教学准备上的训练[25]。

三、 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教育支持策略

面对当前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状况与制约因素,研究博士生教育与非学术职业领域相衔接的教育支持策略,有助于深入探究大学如何为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提供教育支持。AAU于2019年9月启动的旨在支持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博士生教育倡议”非常具有典型性。该项目以AAU成员中的8所大学(波士顿大学、杜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爱荷华大学、密苏里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弗吉尼亚大学)为试点,在STEM、社会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博士生项目中实施为期4个学年的改革,倡导围绕可看见(Visible)、有价值(Valued)和可施行(Viable)的要求,通过解决博士生项目中与文化、行为、政策和实践等主题相关的问题,促成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博士生教育,让博士生为学术界内外不同职业道路的发展做好准备[26]。

(一) 理念更新:让博士毕业生多样化的职业道路被各方接受

“博士生教育倡议”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博士生多样化职业发展”两个核心理念。“博士生教育倡议”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为所有博士生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强调优先考虑博士生的需求和兴趣,而不是关注高等教育机构的利益和企业的需要[27]。尽管“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但在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生仍然经常被视为用于指导本科生和进行研究的“廉价劳动力”[28]。导师个人的研究目标、合作企业的需求以及本科生教学的需求往往取代了博士生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因此博士生可能会隐藏自己的职业抱负,或感到无法扩大自己的教育需求边界。高校要把博士生的利益和需求放在中心位置,对博士生的培养过程进行改革,让其成为制定个人发展目标的积极参与者,为其提供灵活的课程和充足的时间以发展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目标。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制度文化变革,它对教师指导有了新的要求,这可能会促使教师重新分配时间和精力,因此高校需要重新认识和衡量教师成功的标准,明确激励教师的措施。

“博士生教育倡议”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支持博士生发展学术界内外多样化的职业。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推动下,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其他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都在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多学科化、协作化和国际化[19]29。一些优秀的学生可能不会从事学术研究,而会进入企业或政府等其他行业发挥自己的价值。因此,伴随着博士生与学术道路逐渐解耦的发展趋势,其无论是选择商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提供的非学术职业,还是终身教职、其他教学头衔等学术职业,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是高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需要给予博士生探索各种职业的可能性,支持他们结合价值观、技能和兴趣进行自我评估,为下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最终成功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

(二) 数据透明:让博士毕业生多样化的职业道路得到完整呈现

长期以来,公开博士生就业数据一直都是推动博士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博士生的职业路径正由传统的单一学术领域向商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多部门扩散。但由于受到培养观念、身份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非学术方向的职业道路前景展示不如学术职业那么明显。对于博士生乃至培养他们的教职员工而言,如果仅能接收到与传统观念相一致的学术道路信息,不易获得那些受雇于商业、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博士毕业生的数据,将不利于博士生和教职员工充分接受职业多样性观念。因此,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必须将博士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公众共享,让在校博士生充分了解所在领域校友的就业结果及其发展轨迹[27]。针对上述需求,“博士生教育倡议”提出从就业数据公开、校友经验指导和学科路径透明三个方面入手,使博士生多样化的职业道路更加清晰。

首先,在就业数据公开方面,为在校博士生及潜在学生提供易于获取的博士生就业数据信息是AAU成员长期以来重视和努力的方向[29]。例如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文理学院通过沃尔特职业成就中心(Walter Center for Career Achievement)(1)https://careers.college.indiana.edu/career-prep-outcomes/outcomes/index.html.向在校生展示有关毕业生就业行业、最受欢迎雇主、就业质量、薪酬水平等职业信息;与之相似,密苏里大学的“毕业生职业成果仪表板”(Graduate Career Outcomes)(2)https://gradschool.missouri.edu/graduate-career-outcomes-survey/.向在校生提供了诸如最受欢迎雇主、职位名称、从学术项目向产业流动的概况、进入学术领域的博士生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等毕业生就业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在校博士生了解当前的职业前景,进而促使其更好地做好职业准备。

其次,在校友经验指导方面,让在校博士生了解专业领域内校友的职业发展路径有助于其打开职业发展的视野。为此,“博士生教育倡议”中的各高校通过在线上和出版物中介绍校友或直接邀请其返校分享就业经验等方式,让在校博士生充分认识到从事多样化职业的可能性。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职业发展中心为例,其网页“工作中的校友”(ALUMNI@WORK)(3)https://careerengagement.utexas.edu/graduate-students/explore/alumni-profiles/.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了解校友工作的渠道。在校博士生可以按照学科背景、所属行业、身份信息三大筛选条件搜索这些校友的资料、观看他们的介绍视频,以了解更多拥有博士学位的校友从事的工作类型、博士生项目中的经历与当前工作的相关性、进行职业探索的经验以及他们日常的工作情况等信息。

最后,在学科路径透明方面,充分知晓各学科及领域的发展路径和就业结果能够帮助博士生明晰未来的职业方向。以波士顿大学的博士生项目简介(PhD Program Profiles)(4)https://www.bu.edu/grad/why-bu/phd-program-profiles/.为例,其为近60个博士学位提供了关键指标的统计画像,包括申请和录取人数、入学人数、性别和种族人口统计、流失率、累计完成率、获得学位的中位数时间,以及毕业生5年和10年后的就业结果等,目的是让未来的博士生了解他们被录取的概率、完成学位可能需要的时间,以及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类型。此外,爱荷华大学10余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收集和向公众分享有关博士生项目的详细数据(5)https://grad.uiowa.edu/programs/phd-program-data.,包括招生人数、入学人数、各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信息,并将提高初始数据的准确性、向学生提供额外的数据以及增强数据的利用率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三) 机制革新:让博士毕业生多样化的职业道路得到有效保障

博士生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受到所处组织及制度的影响,其在探索各种职业选择时感受到的支持或阻碍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后续的行动。面临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必然趋势,高校及教师鼓励(而不是排斥)博士生追求学术界以外的职业显得至关重要。为响应这一趋势,“博士生教育倡议”提出各部门必须营造出支持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性的文化和制度,让博士毕业生所追求的所有职业都得到重视,而不是表达某些职业比其他职业更好的想法[27]。这具体涉及职业多样性理念融入和教师全力支持两方面措施。

一方面,各高校积极探索将职业发展多样化的议题融入博士生教育各个阶段的途径,并鼓励博士生抓住这一系列的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机会。以弗吉尼亚大学的“博士生+”(PhD Plus)项目为例(6)https://phdplus.virginia.edu/.,该项目把博士生涯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一个渐进、分层的专业发展方法,鼓励受训者定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学习目标,并参与项目提供的相关培训。弗吉尼亚大学“博士生+”项目的博士生培训情况见图1。第一,在博士生涯早期(适用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博士生),该项目提供了基础系列模块,目的是帮助博士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并学习如何发展沟通、合作等基本技能。第二,在博士生涯中期(适用于二年级以上的博士生),该项目提供了一个战略框架,帮助博士生设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制定计划。该战略框架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受训者运用他们的研究技能,继续了解自己当前和未来的理想职业环境;第二阶段是沟通——受训者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与具有共同兴趣的同龄人及校友建立联系,通过在一个由同龄人、校友、导师和潜在雇主组成的专业社区中进行探索和交流,进而设定精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第三和第四阶段是发展——受训者通过在社区中的深入探索,充分认识职业和职业环境,了解有价值的技能和经验,进而利用“博士生+”项目提供的丰富资源(如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课程、基于项目的实习机会等)发展这些技能和经验,以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第三,在博士生涯后期(适用于五年级的博士),受训者将学习求职策略,了解如何准备简历、参加面试以打动雇主,并最终获得满意的职位。

图1 弗吉尼亚大学“博士生+”项目的博士生培训

另一方面,各高校鼓励教师对博士生多样化的职业成果予以公开支持并加强指导。为此,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生院制定了一个研究生辅导建议指南(Suggested Guidelines for Graduate Student Mentoring)(7)https://grad.illinois.edu/files/pdfs/mentoring-guidelines.pdf.,从创立支持性环境、助力学术成功以及促进职业发展三个维度对教师指导博士生制定了基本准则。例如在职业发展上,该指南要求教师促进博士生的专业发展,为其未来广泛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帮助博士生实现职业目标;鼓励博士生参与专业社区和会议,以寻找潜在的职业机会;向博士生提供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议,这些基本准则的达成情况将成为学校对教师进行年终评估的参考依据。此外,为引导导师更好地开展博士生就业指导工作,该校还推出了一份《研究生导师》月刊,通过专题文章的形式为导师更好地支持博士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建议。当前刊登的文章如《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成长的技能》《在不确定性中塑造职业成功之路》等,目的都是为导师支持博士生探索新的职业道路提供指引。

(四) 资源整合:让博士毕业生多样化的职业道路得到切实推进

博士生接触到的学习与实践资源越多,其职业意愿也会越清晰和多样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政府等非学术部门,都越来越希望博士生具备沟通、合作等可迁移的技能。因此,博士生教育有必要帮助学生发展进入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向其提供与这些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资源与机会,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在兼顾学位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其他可迁移能力。为此,“博士生教育倡议”鼓励试点高校积极建设校园职业发展中心、调整博士生的培养课程以满足博士生对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指出应该拓展外部合作机会支持博士生进行短期实习或工作体验,使博士生的职业道路多元化。

学校职业发展中心应该配备专业的职业顾问及充足的职业发展资源,通过传授有效的职业探索和求职技能,帮助博士生为多种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例如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职业发展中心为博士生配备了专业的职业顾问,通过一对一的交流为博士生提供包括自我评估和决策、简历和求职信准备等具体建议。此外,密苏里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杜克大学以及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都订阅了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博士生职业开发网络平台——“多才多艺的博士生”(The Versatile PhD)(8)https://versatilephd.com/.,通过“博士生职业探索”(The Ph.D. Career Finder)数据库、“成功的选择”(Options for Success)在线课程以及人文社科和STEM专属的论坛(Forums)等平台,免费为学校所有专业领域的博士生从事非学术职业提供支持。

对于博士生培养课程而言,一些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以帮助博士生发展各类专业技能。杜克大学建立了强大的专业发展计划,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博士生为广泛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如对于有计划继续从事学术职业的博士生来说,大学教学证书项目(Certificate in College Teaching)将为其提供系统的教学培训,帮助博士生在大学环境中任教做好准备;对于将来希望成为领导者的博士生而言,新兴领袖研究所项目(Emerging Leaders Institute)将通过为期8周的5次密集研讨会和1次个人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沟通能力、自我意识、专业适应能力、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力。除提供额外的学习及实践资源外,“博士生教育倡议”建议各培养单位将诸如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通用技能直接融入博士生的课程之中。在这方面的探索上,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自然科学学院在博士生的选修课上开设了诸如战略管理、数据分析等课程,以培养博士生的可迁移技能。

对于短期实习和工作体验而言,高校需要拓展外部合作关系,为博士生提供在学校以外的组织和机构发挥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鼓励博士生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其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当前,各试点高校正不断创新合作形式和拓展合作机会。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数学系牵头成立了数学科学领域实习网络(9)https://inmas.us.,目的在于寻求工业和政府组织中可以通过数学科学技术来解决的问题,将机构的用人需求与网络中的博士生相匹配,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实习机会,为数学科学专业的博士生提供职业经历,让其在工作中进一步了解数学和统计学的力量。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生事务中心、文理学院及人文中心每年为6名人文科学博士生和5名社会科学博士生提供暑期津贴支持,供其在波士顿地区的文艺、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和写作,目的是让博士生接触到高等教育之外可能的职业机会。此外,波士顿大学的城市生物地球科学和环境健康研究生项目,面向生物学、地球与环境、环境健康以及统计学的博士生开放,目的是培养博士生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以及研究规划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为中心的联合生产方式来应对城市环境的挑战。

四、 对我国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教育支持策略的思考

伴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道路的提出,博士毕业生作为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力资本,担负着推动学术领域内外知识创新的责任与使命。我国高校正面临博士生职业发展道路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博士生教育倡议”项目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思考,对我国积极探索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教育支持策略意义重大。

(一) 以“新定位”拓宽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对博士生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还不够重视,在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并未充分考虑博士生走非学术职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还是以“学术化”发展为目标。目前国家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着力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然而在现实中,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及专业设置尚不能完全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生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存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博士趋同、课程设置复刻学术学位博士培养体系、评价指标未体现实践导向等问题[30]。从“博士生教育倡议”项目实践可以发现,高校要想推动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除了需要支持博士生基于自身价值观、技能和兴趣探索多种职业发展可能性外,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把博士生作为具有不同兴趣、需求和挑战的独立个体来对待。

我国高校应全面拓宽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术领域的学术职业人才,也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与实际岗位技能的非学术职业人才。一方面,从博士生教育的入口角度看,高校要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规模,积极回应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领导型岗位人才”的期待;对于学术型博士而言,高校也不能以单一的学术能力作为选拔标准,而应结合各类可迁移能力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察。另一方面,从博士生教育的出口角度看,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抑或是博士生自身,都需要打破博士毕业生从事非学术职业意味着“耻辱”的观念,加强博士生与产业部门的互动,促使博士生利用专业能力为产业升级服务,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博士生就业双赢。

(二) 以“数字化”打开博士生教育的求职渠道

我国高校博士生求职、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然而,这些部门多沿袭传统的工作模式,单纯以发布求职信息为主,在后续相关就业数据的收集反馈、就业供需的精准对接、就业结果的及时共享等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博士生教育倡议”项目中一个很有价值的做法是相关数据高度透明,包括博士毕业生的各种职业发展道路以及未来就业趋势等。这些数据对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公众等全部公开,有助于在校博士生认识和接受职业多样性的现实环境。

事实上,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数字化升级已成为当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举措[31],高校必须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就业工作,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一是要加强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反馈。高校通过对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博士生专业技能与产业的匹配情况,探究博士生成才规律,进而为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等提供决策支持。二是要提升就业信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通过运用精准算法、智能匹配等技术,结合博士毕业生岗位数据与选择偏好,实现就业信息的精准推荐和推送,将供给侧的博士毕业生信息与需求侧的用人单位岗位信息有效对接。三是要促进历届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开放共享。高校通过可视化看板实时更新博士毕业生就业动态,组织非学术职业就业的优秀校友分享经验,积极发挥成功校友对在校博士生多样化就业的支持和帮扶作用。

(三) 以“强机制”助力博士生教育的个性化培养

我国高校的博士生培养长期受学术导向的支配,无论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制度还是高校教师的考评制度,均围绕学术成果的产出展开——博士生毕业与论文发表挂钩,教师晋升、奖励与学术项目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博士生获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从制度革新的角度看,“博士生教育倡议”项目中的部分高校依托“院校全过程培养+导师全方位支持”制度,有效促进了博士生职业发展的多样化,为博士生获得多样化就业机会树立了典范。

我国高校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已成趋势,因此,博士生的教育计划不应仅满足于为学术职业作准备,还应强化对学生个性化、多样化职业发展的支持。一是为博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从博士生入学开始,导师和研究生院就需要与博士生就培养目标展开协商,结合博士生的价值观、兴趣、学习目标以及外部市场趋势等要素定制培养计划,并在其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二是要摒弃单一发表论文的学术要求。各学院或各学科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学术成果考察的具体办法。例如对于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学生,高校可以通过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不同成果形式来评估培养成效。三是要全面衡量教师的教育和科研贡献。在对导师进行绩效考核时,高校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外,还要关注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成效,如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帮助情况等。

(四) 以“广合作”推动博士生教育的资源整合

在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日趋提高的形势下,高校仅关注博士生的理论学习和学术写作将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智能结构的诉求。因此,在博士生教育中,高校需要根据博士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实习资源,例如将团队协作、商业敏锐度、领导力等技能培养整合到课程中去。同时,高校还需要重新思考产学研协同的策略,为博士生提供了解业界情况的机会。从“博士生教育倡议”项目的实践看,基于资源整合的能力训练和工作体验能够使博士生在完成主修课程的情况下,不断拓宽技能和知识面。

我国高校应不断增加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的各类资源,以助力博士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博士生可迁移能力的融入式培养。在博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外,高校要为其设置诸如领导力培训、口头表达培训等能力训练课程或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安排企业、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或优秀校友参与课程或项目的设计与培训,使培养过程更具针对性;此外,还应重视不同院系、不同学科间的跨部门合作,增强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搭建博士生与非学术职业雇主单位沟通的桥梁。高校要积极将博士生引荐至企业、政府和社区机构中,给予博士生在真实职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那些没有太多时间参与实习的博士生,高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工作坊、研讨会等短期活动来加强他们与业界的沟通交流。

猜你喜欢
博士生博士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冷博士来帮忙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神奇博士感冒了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