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责任感、生命态度的相关性*

2024-01-12 05:22胡慧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养育责任感条目

白 琴 胡慧慧 许 鹏 蔡 燕

①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139924 E-mail:BAIqin2088@163.com ②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③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大学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因为学业、生活、情感、就业、新冠疫情等方面压力以及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心理生理状况,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休学、退学、攻击行为以及自杀等现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2]。父母养育方式是指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时传达行为、态度、情感的综合反映,对子女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稳定的[3]。已有研究表明[4],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始终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子女情绪行为问题与父母消极养育方式存在正相关。社会责任感是个体积极帮助他人或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5]。大学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后备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及必然性。生命态度是个体对生命相关的人、事物或观念、倾向如何感觉、如何行动的描述,不仅包括个体行为倾向,还包括个体对生命的认知以及情感层面,是生命价值观的具体表现[6]。郑节霞等[7]认为,生命态度积极的大学生消极厌世情绪少,能够思考生命意义,寻找生命价值,更珍惜、热爱生命,同时生命态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对自杀意念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学者史琼[8]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良好状态,性别、经济情况、抚养方式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影响,同时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存在密切关系,父母父母的理解和关爱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特别是专制型母亲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因此,本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责任感、生命态度的相关性,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2年2-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南通市某所高校一、二、三3个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1590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后,有效问卷1542份(96.98%)。其中,男生793名(51.43%),女生749名(48.57%);年龄16~24(19.73±1.66)岁;农村大学生648名(42.02%),城镇大学生894名(57.98%);独生子女906名(58.75%),非独生子女636名(41.18%);汉族大学生1403名(90.98%),少数民族大学生名139名(8.95%);贫困生169名(10.96%),非贫困生1373名(89.04%);年级:大学一年级528名(32.24%),大学二年级523名(33.92%),大学三年级491名(31.85%);理科生814名(52.79%),文科生728名(47.21%);双亲家庭1157名(75.03%),单亲或其他家庭385名(24.97%);有留守经历711名(46.11%),无留守经历831名(53.89%)。所有调查对象均在调查之前从研究人员处获悉本次调查的目的及内容,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成长地、年级、专业类型、家庭结构、留守经历、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等。

1.2.2 父母养育方式评估 采用杨红君等[9]于2009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该量表分为母亲版(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Mother,PBI-M)与父亲版(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Father,PBI-F)两个分量表,共有关爱(11个条目)、鼓励自主(6个条目)、控制(6个条目)3个因子及23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从“0”代表“非常不符合”到“3”代表“非常符合”,分别计分0~3分,其中PBI-M中条目2、4、14、16、18、22与PBI-F中条目2、4、14、18、22均为反向计分,关爱因子评分(0~33分)越高反映父母对孩子越理解、支持,鼓励自主因子评分(0~18分)越高反映父母越鼓励孩子独立和自主,控制因子评分(0~18分)越高反映父母越过分干涉孩子成长及限制孩子自由。本研究中PBI-M、PBI-F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37、0.819,重测信度分别为0.744、0.706。

1.2.3 社会责任感评估 采用贺菲菲[10]于2020年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责任感(5个条目)、家庭责任感(6个条目)、他人责任感(5个条目)、集体责任感(5个条目)、国家责任感(5个条目)、全人类责任感(6个条目)6个维度与3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1”代表“完全不符合”到“5”代表“完全符合”,分别计分1~5分,总分32~160分,评分越高代表调查对象社会责任感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92~0.888。

1.2.4 生命态度评估 采用谢曼盈等[11]于2003年编制的生命态度量表,该量表包括理想(13个条目)、生命自主(11个条目)、存在感(11个条目)、爱与关怀(11个条目)、死亡态度(12个条目)、生命经验(12个条目)6个维度与7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7级计分法,从“1”代表“完全不同意”到“7”代表“完全同意”,分别计分1~7分,其中31个条目反向计分,总分70~490分,评分越高代表调查对象生命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生命态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7,重测信度为0.914,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672~0.804。

1.2.5 心理健康评估 采用李虹等[12]于2002年修订的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20,CHQ-20),该问卷包括自我肯定(9个条目)、焦虑(个5条目)、忧郁(6个条目)3个维度与20个条目,采用二分类计分法,“0”表示“否”,“1”表示“是”,其中自我肯定维度涉及条目反向计分,总分0~20分,评分越高代表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CHQ-20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1,重测系数为0.754。

1.3 质量控制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担任主试,在调查前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介绍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强调本次调查的匿名、保密原则,取得学生配合以顺利完成调查,提高调查问卷有效性。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辅导员协助将调查对象集中于教室内,要求调查对象独立答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独立判断,不受他人影响或影响他人,现场回收问卷进行筛查,剔除错填、漏填等不合格问卷,确定最终有效问卷。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大学生各研究变量的基本情况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养育方式、社会责任感、生命态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大学生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2 大学生各研究变量的人口学特征差异

单因素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评分、生命态度评分及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关爱得分、父母鼓励自主、父母控制评分在留守经历、成长地、独生子女、贫困生、家庭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大学生各研究变量的人口学特征差异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责任感、生命态度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感呈负相关性,与生命态度呈负相关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中分维度父母关爱得分、父母鼓励自主评分呈负相关性,与父母控制维度评分呈正相关性,见表3。

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责任感、生命态度的相关性(r)

2.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合单因素分析,按纳入(α=0.05)、排除(β=0.10)标准,共10个变量(留守经历、成长地、独生子女、贫困生、家庭结构、社会责任感、生命态度、父母控制、父母鼓励自主、父母关爱)进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大学生有留守经历、成长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或其他家庭、家庭贫困、父母关爱评分低、父母鼓励评分低、父母控制评分高、生命态度评分低,则心理健康水平低,见表4。

表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542名大学生的GHQ-20评分为7.49±1.74分,焦虑维度为1.89±0.41分、忧郁维度为2.47±0.55分,自我肯定维度为3.13±0.78分,说明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能够积极肯定自己的价值,也未出现严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与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有关。姚明珣[13]对473名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两所高校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GHQ-20评分为7.96±4.73分,大部分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较低,自我肯定水平较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吴曼等[14]对698名对蚌埠医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至三年级在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GHQ-20评分为4.77±3.38分,大部分护生能够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调查所得GHQ-20评分略低于姚明珣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高于吴曼等对本科护生的调查结果。虽然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消极情绪。大学生是一个承载家庭、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人群,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力较弱,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适应困难,其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而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也有逐年上升趋势,是亟需重点关注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评分为120.47±20.4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多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和奋发向上的,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仍在积极履行对自己、家庭、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这与贺菲菲[10]的调查结果保持一致。本次调查结果中,大学生比较重视家庭责任,对个人和国家也充满责任感,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道和家庭生活,认为百善孝为先,将孝道作为家庭和睦之本,所以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同时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接受爱国教育,他们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着使命感,另外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责任意识,意识到对自己负责即是对家庭、国家、他人负责,懂得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命态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包含对生命的认知、关于生命的情感、关于生命的行为倾向。由于生命态度概念是抽象化的,既往也缺乏科学的研究工具,导致对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研究长时间停留在个案研究层面,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编制了相应的生命态度测量工具,才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大学生生命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本研究运用谢曼盈等编制的生命态度量表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态度评分为330.24±39.07分,处于中等水平,与余博[15]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多数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拥有比较完善生命态度的大学生占少数,有些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消极,对生命持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理解及足够的掌控能力,缺乏生命自主能力,没有人生理想,常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空虚、无聊甚至烦躁,自我存在感缺失,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挫折、困难,更容易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及行为,出现自杀、伤人等不尊重生命、蔑视生命的概率更大。因此,大学生的生命态度状况值得高校关注并予以重视,建议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构建内容专业、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生命态度。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微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成员产生直接影响。养育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情感、行为的表达方式集合,集中反映父母对待子女的思想、态度、教育观念及具体行为,是父母以自身价值观念来推动子女社会化,父母采取何种养育方式会对子女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16]。本研究调查结果中,父母关爱维度得分为2.32±0.56分,父母控制维度得分为1.97±0.46分,父母鼓励自主维度得分为2.21±0.49分,说明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处于平均水平,与罗蕾等[17]研究结果相似。本次调查显示,民主、关怀类型的养育方式最多,其父母关爱、鼓励自主得分较高,与子女有着完美的亲子关系,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与子女之间关系,不会一味的溺爱骄纵或严苛子女,能够给予子女恰当、合适的关爱,子女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这种养育方式有利于子女成长,让子女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成功形成自主意识并完成社会化。其次最多是高关爱、高控制的专制型养育方式,在生活中给予子女过度的关爱,对子女的控制欲也较强,常将自身想法强加于子女身上,希望子女完全服从自己的安排或命令,另外是放任型养育方式,这类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缺少理解、支持与关爱,很少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在教育环节存在缺位,专制型、放任型均不利于子女成长,导致子女幸福感较低。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父母采取合理养育方式,多鼓励、关爱子女,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亲子关系和谐。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留守经历、成长地、独生子女、贫困生、家庭结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大部分生长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具有留守经历,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必要的陪伴、教育和关爱,在情绪情感方面获得父母的支持相对较少,人格塑造相对而言不健全,更容易出现内向、自卑、敏感等人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易消极应对,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因缺乏与父母倾诉或有效沟通的渠道,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生长过程处于情绪压抑状态,易心理健康问题[18]。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均属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缺陷对大学生造成的资源损害是全面的,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环境不稳定,损害了家庭有形及无形资源,可能导致大学生偏向物质主义价值观,情感支持匮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更为突出,单亲、多子女家庭均会导致大学生个体受父母的关注度减少,增加其内心痛苦,埋下心理健康风险,同时家庭经济困难会导致大学生自卑、焦虑、敏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掩饰、逃避心理,对周围事物的存在嫉妒情绪,对摆脱贫困易产生焦虑、无奈情绪,更易产生心理问题[19]。既往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家庭结构缺陷、家庭资源匮乏,若持有较高物质主义价值观,可能存在更大的心理健康风险,需要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因此,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有留守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定期心理健康评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干预及加大贫困生经济帮扶力度,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相关行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感呈负相关性,与生命态度呈负相关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中分维度父母关爱得分、父母鼓励自主评分呈负相关,与父母控制维度评分呈正相关性;同时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生命态度、父母养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温慧等学者[21]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805名大学生,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提高对大学生的关爱程度,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郑节霞等[7]采用生命态度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25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相关分析发现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呈显著相关,生命态度越积极则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上述研究与本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合理的养育方式、积极的生命态度度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在子女教养过程中,采用鼓励、关爱、温暖的养育方式,能够促进子女形成自我意识,肯定自我的价值,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温馨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价值取向,拥有良好的情绪和稳定健康的人格,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概率更低。拥有正向积极生命态度的大学生,能够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求生命的价值,对身处的世界持接纳和关怀态度,在生活中有值得投入的目标,能够主导自己的人生,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大学生以正向态度及行为面对生活中各种负性事件,提高对现实刺激的顺应能力,减少刺激产生的冲击与精神伤害,有助于减少自身焦虑、抑郁情绪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论提示高校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通过体验式生命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并通过加强与父母沟通建议其采取合理养育方式,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的3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处于良好状态,父母养育方式、生命态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养育方式和良好的生命态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仅在3所高校随机抽取被试,样本量较小,样本覆盖面积窄,代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调查结果存在偏倚性。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横断面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生命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关系,方法比较单一,未从纵向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生命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变化,缺乏访谈等定性研究方式。今后在研究中会进一步增加样本量,扩大样本覆盖面积,增加样本代表性,丰富研究方法,尝试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研究,并考虑采用纵向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本次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养育责任感条目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