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和消极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

2024-01-12 05:23唐辉一杨丽娟吴俊华金欢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错失完美主义消极

唐辉一 杨丽娟 吴俊华 金欢欢 罗 超 杨 娟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18 E-mail:547769601@qq.com △通信作者 E-mail:287659191@qq.com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处于一种幸福状态,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有较强的满意度[1]。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维护其良好心理健康状况,将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2]。因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4]。然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林磊等人抽取上海市24所大专院校的学生调查发现,有15.8%的大学生存在成长发展问题,有13.3%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和谐问题[5],汪立夏和舒曼对江西省几所高校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将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6]。因此,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7]。本研究旨在探究错失焦虑、认知失败及消极完美主义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型,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护提供一定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错失焦虑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焦虑类型,它指的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错过别人正在经历的有益经历而产生的焦虑感,又被称为错失恐惧[8]。据调查,我国有大约78.3%的年轻人反映体验过错失焦虑,并且由于担心错过或遗漏社会上的相关信息,会导致个体较为频繁的上网、刷手机等非社会适应性行为,错失焦虑已成为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9-10]。而网络成瘾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万娇娇等人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投入度[11],Alimoradi等人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导致个体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下降[12]。此外,相关研究还发现,错失焦虑能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13]。因此,错失焦虑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认知失败是指由于个体在注意、记忆和行为上的失误,导致日常生活中可以胜任的简单任务无法继续正常进行[14]。例如,到了商场却忘了要买什么东西;想着出门要带某件东西,结果却忘记了等等。据国外相关研究者调查发现,有超过40%的受调查人群反映有过这种经历[15],这一普遍存在的行为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诸多不良影响[16]。Varalakshmi等人研究发现认知失败诱发大学生出现更多的学校适应问题[17];Ma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认知失败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18];张亚梅等人研究发现认知失败会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下降[19]。另一方面,认知失败又会受到错失焦虑的影响[20]。Ma等人指出,认知失败是心不在焉的一种表现[18],Manly等人也认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当前任务上,是导致认知失败的重要原因[21],Mihal和Barrett则进一步指出,个体不能有效的分配注意资源,导致注意力分散和选择性注意缺乏是引起认知失败的主要原因[22]。注意的控制理论指出,焦虑会干扰人体的目标导向注意系统,导致个体在执行任务时更容易分神,从而导致认知失败现象的发生[23]。而错失焦虑作为焦虑的一种子类型,也会损害人们的认知功能,从而导致认知失败的出现,来自张亚利等人的实证研究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即大学生错失焦虑水平越高,其出现认知失败行为越频繁[24]。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错失焦虑可能会通过认知失败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完美主义是指个体会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理想目标,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人格特征[25]。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完美主义性格有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的分别,且消极维度与众多心理疾病存在密切关系[26],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消极完美主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们主要有3种基本需求,即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27]。而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会让个体感觉到很强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种无力和失控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心理上的威胁,进而造成错失焦虑体验的上升[28]。研究者们在对完美主义人格的深入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高完美主义者会极度的依赖成功来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又极度恐惧失败[29]。而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又往往会带来失败,当出现错误或和预期结果不相符时,又会陷入不断的反省和自责中[30]。并且高完美主义者往往有较为明显的社交焦虑症和社交恐怖症,因此过度的完美主义常常无法满足其基本心理需求[31-32]。同时,适度的完美主义又会让人设置较高且能实现的目标,从而更有利于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完美主义能调节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33]。而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又会极大的增加个体的错失焦虑体验,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28]。另一方面,董雪等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消极完美主义性格会造成更多的安全感缺失[34],而安全感主要来源于掌控感和确定感[35],因此,过度的消极完美主义者更无法忍受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即过度的消极完美主义难以忍受周围环境信息处于模糊状态[36-37],因此,当他人和环境的信息无法准确掌握时,过度的消极完美主义个体错失焦虑更严重,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38-39]。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消极完美主义会调节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即相对于低消极完美主义大学生,高消极完美主义大学生的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更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贵州省某高校10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70(97%)。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35±1.39岁,其中男生468人(48.2%),女生502人(51.8%);少数民族496人(51.1%),汉族474人(48.9%)。

1.2 方法

1.2.1 错失焦虑量表 由Przybylski等人编制[13],李琦等人修订为中文版[40],共有8道题目,分为错失信息恐惧和错失情境恐惧两个维度;量表采用1~5的5级计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错失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8。

1.2.2 认知失败问卷 由章麟编制[41],共有18个题目,分为注意失败、记忆失败和行动机能失败3个维度;问卷采用1~5的5级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认知失败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90。

1.2.3 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 由Frost等人编制[42],訾非和周旭修订为中文版[43],共有27个题目,分为条理性、个人标准、行动疑虑、担心错误、父母期望5个维度,由于本研究主要调查消极完美主义的影响,因此最终选取消极完美主义中的行动疑虑、担心错误、父母期望和个人标准4个维度纳入数据统计分析;量表采用1~5的5级计分,量表得分越高,完美主义倾向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8。

1.2.4 一般健康问卷(GHQ-12) 由Goldberg等人编制[44],肖世富等人修订为中文版[45],共有12个题目,分为积极条目和消极条目两个维度;问卷采用1~4的4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越好。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4。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6.0以及PROCESS宏程序对数据进行α系数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相关分析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4个问卷的所有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数为13,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17.42%,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测量中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2 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表1呈现了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大学生错失焦虑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大学生错失焦虑越明显,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大学生错失焦虑得分与认知失败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错失焦虑越明显,其认知失败程度越高;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得分与错失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程度越高,其错失焦虑越严重;大学生认知失败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大学生认知失败程度越明显,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得分与认知失败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程度越高,其认知失败程度越明显;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提供了依据。同时,性别与错失焦虑、认知失败呈显著正相关,性别与心理健康、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负相关,民族与错失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将性别和民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后续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分析中。

表1 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r)

2.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首先,将4个研究变量标准化处理。然后,对简单中介模型进行检验,选择SPSS中的PROCESS宏程序Model 4(Bootstrap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检验认知失败在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表明,错失焦虑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β=-0.32,P<0.001,95%CI=[-0.38,-0.25]);将认知失败纳入回归方程后,错失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失败(β=0.35,P<0.001,95%CI=[0.29,0.42]),认知失败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β=-0.36,P<0.001,95%CI=[-0.42,-0.30]),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同时,错失焦虑依然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β=-0.19,P<0.001,95%CI=[-0.25,-0.13]),说明认知失败在大学生错失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间接效应为(β=-0.13,95%CI=[-0.16,-0.10]),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0.63%。

第三,采用spss中的Process宏程序Model 5(Bootstrap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对数据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表2显示,消极完美主义在错失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β=-0.09,P<0.001,95%CI=[-0.14,-0.04])。为了进一步探究交互效应的实质,根据消极完美主义的取值进行高低分组,选择出高消极完美主义组(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和低消极完美主义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发现,当消极完美主义水平较高时,错失焦虑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βsimple=-0.19,P<0.001,95%CI=[-0.27,-0.10]);当消极完美主义水平较低时,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simple=-0.01,P>0.05,95%CI=[-0.08,0.07])。即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的调节(交互作用图见图1)。

图1 消极完美主义在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3 讨 论

首先,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错失焦虑水平能负向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即大学生错失焦虑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这一结果和张艳丰等人研究相一致[46]。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47]。相关研究表明,安全感可以让个体摆脱焦虑和恐惧,增加对未来的自信心[48]。丛中和安莉娟指出,安全感主要来源于个体的掌控感和确定感[35]。掌控感是指人们能够对周围世界施加一定影响的主观感受,掌控感包括掌控外物、掌控自我、掌控他人[49]。人们希望对自我、他人、环境进行有效的掌控,否则会损害个体的安全感,杜伟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掌控感能负向预测个体的安全感[50]。因此,人们希望掌握他人和环境的所有信息,来增加对世界的掌控感和确定感。刘双和张向葵通过行为事件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的掌控逐渐超过对自我、外物的掌控而成为个体掌控感的主要来源[51]。所以,当错失他人的信息时,个体会感觉到对他人和环境失去了掌控,从而产生焦虑、不安全感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来减轻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郝朝霞和李海鸥指出,可以通过“赋权”有效提升儿童的自信心和掌控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孩子对未来的掌控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52]。

其次,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错失焦虑除了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外,还可以通过认知失败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大学生的错失焦虑能增加个体的认知失败现象,进而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此结果证实了假设1。注意的超载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当前任务的认知效果取决于分配其认知资源的多少,认知资源不足往往会导致个体无法持续性注意到当前的任务[53]。Eysenck和Calvo指出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更多关注自身的感受,会增加个体的认知负荷,从而降低对当前任务的认知资源分配,从而导致认知失败的产生[54]。胡月等人也指出,焦虑会导致个体更容易被自身内在的思考和想法干扰而无法集中注意力于当前任务,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认知失败[55]。而认知失败行为又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诸多不良影响[16]。因此,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注意力训练,降低错失焦虑对认知失败的影响,从而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通过正念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个体的情绪控制能力、学习效率、专注力和记忆力,显著降低认知失败的发生率[56]。另外,还可以加强个体意志控制力的训练,Wang等人研究指出,意志控制力强的个体可以有效抑制消极的认知行为反应,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让其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从而降低认知失败的发生率[57]。

第三,本研究还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能调节错失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即当消极完美主义水平较高时,错失焦虑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而当消极完美主义水平较低时,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此结果证实了假设2。过度的完美主义者往往给自己定下过高且难以实现的目标,又难以接受失败,从而导致基本心理需求难以满足[58],而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又会进一步加深个体的错失焦虑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59]。而较低的完美主义者反而会给自己定下较高且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增强个体的动力,从而有助于提升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降低错失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而且,相对于低完美主义者,高完美主义者往往难以忍受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36-37],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个体安全感的缺失[35],从而产生更强烈的错失焦虑。因此,在面对不同的来访者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对高消极完美主义来访者,可以从提升其基本心理需求和安全感的角度入手,降低错失焦虑对其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错失完美主义消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错失恐惧症
错失《哪吒》衍生品生意,《姜子牙》还有翻盘机会吗?
完美是个坑
小误会错失大商机
滨海湾十年首遇雨战 法拉利遗憾错失夜赛之冠 2017年新加坡大奖赛报道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