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饮子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35 例

2024-01-13 12:37贾丽梅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饮子火针湿疹

贾丽梅,姚 云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湿疹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皮肤慢性炎症性疾病,内因包括基因遗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疾病以及营养障碍等,外因与饮食、生活环境、接触刺激性物质等有关[1]。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发展而来,也有部分患者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特征[2]。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以及阵发性剧烈瘙痒是慢性湿疹的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慢性湿疹缠绵难愈、瘙痒剧烈且影响外观,因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目前针对慢性湿疹多采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用药后产生的局部皮肤变薄甚至萎缩、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肤灼热刺痛等副作用,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近年来火针治疗以其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佳且副作用少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皮肤病的治疗中,尤其在湿疹方面,火针单独或联合中药治疗方案日益受到临床关注[3]。当归饮子是养血祛风的代表方剂,有报道显示该方联合揿针、穴位埋线等治疗慢性湿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4-5],但其与火针联合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案尚未见报道。本文总结了当归饮子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 例慢性湿疹患者均来自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18 例;年龄20~60 岁,平均(39.0±11.5)岁;病程1~12 年,平均(4.8±2.7)年。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年龄20~59 岁,平均(37.5±11.2)岁;病程1~13 年,平均(5.7±3.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湿疹诊疗指南》[1]及《皮肤性病学》[2]相关标准:皮损表现为浸润性的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表面粗糙、增生肥厚,呈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有指甲的改变,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患者自觉瘙痒甚至剧痒。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6]中血虚风燥证诊断标准: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1.3 纳入标准 1)年龄20~60 岁;2)病程至少1 年,反复发作;3)近1 周内未使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等相关药物治疗;4)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辨证标准;5)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晕针者;2)合并病毒、细菌、真菌感染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者;5)依从性差、耐受性差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地15 g,当归10 g,赤芍10 g,丹皮10 g,蒺藜20 g,白鲜皮15 g,荆芥15 g,防风10 g,首乌15 g,黄芪15 g,鸡血藤15 g,甘草10 g,1剂/日,由黑龙江省中医医院中草药房煎煮装袋,2袋/剂,150 mL/袋,早晚饭后半小时各1袋口服,连续服用6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火针治疗,患者取合适体位,用75%乙醇对皮损进行消毒,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40 mm毫针(安迪牌,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用酒精灯外焰将针尖烧至发红,然后从皮损边缘向中部快速浅刺,以微出血为度,针距约1 cm,3 d治疗1次。治疗期间,2 组患者均常规口服抗组胺药物枸地氯雷他定片(贝雪,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规格:8.8 mg×6 片),1片/晚。治疗期间要求2组患者饮食清淡,忌辛辣、生冷及油腻性食物。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标准[7],结合EASI[8]及瘙痒VAS[9]评分综合评价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评分×100%。①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②显效:60%<疗效指数≤95%;③有效:30%<疗效指数≤60%;④无效:疗效指数≤30%。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2、4、6周对2 组患者湿疹皮损及瘙痒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1)皮损严重程度:采用(EASI)评分系统[8],根据红斑、丘疹、鳞屑及苔藓样变的严重程度,对每项进行0~3 分的评分,各种症状得分相加即为EASI总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皮损越严重。2)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9],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瘙痒越严重。3)不良反应观察。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 EAS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VAS评分比较分)

3.4 2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与过敏有关,其具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特征。病因复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精神紧张等内外因素均可致湿疹的发生或加重。目前关于湿疹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遗传。湿疹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尤其是特应性湿疹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聚丝蛋白基因的突变也已在早发和严重的特应性湿疹中被发现,其突变引起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在特应性湿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②致敏原。对含有致敏性物质如硫酸镍、甲醛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经常性接触而使机体致敏,其易导致手部湿疹及面部湿疹。③微生物变态反应。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变应原使机体致敏,引起变态反应,其毒素甚至可作为超级抗原引起机体极强免疫应答,引发炎症,诱发或加重湿疹。④免疫。湿疹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皆失调,皮炎湿疹的发作与接触致敏物质后所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和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此外组胺的过度释放和5-HT的异常表达也发挥重要作用[10]。由于湿疹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在治疗方面,旨在控制症状、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减少复发。除避免物理刺激、远离潜在过敏原以及使用医用保湿剂等基本护理外,临床治疗以内服抗组胺制剂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炎止痒为主。瘙痒明显者可适当滴注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或结合物理治疗如光疗、冷冻、激光等缓解症状;诊断明确、病期短或病情重者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近年来,一些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度普利尤单抗、曲罗芦单抗和美泊利单抗等,其主要针对中重度特应性湿疹的治疗,但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数据,长期治疗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尚不确定[11]。

在中医古医籍中“湿疮”“浸淫疮”“干癣”“奶癣”等皆属于湿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多与心肺热盛、肝胆湿热、脾虚湿盛有关,外因多为感受风、湿、热邪[12]。脏腑功能失调复感外邪,两邪相搏致风、湿、热毒充于腠理,风热偏盛则皮肤遍身疮疥,疹赤瘙痒;湿邪偏盛则创面渗出,浸渍糜烂;热毒偏胜则肉腐脓成,红肿灼痛;故清热、利湿、祛风是贯穿本病始终的三大治法。中医在治疗湿疹方面独具特色,方法多样,如中药熏洗、火针、穴位注射、刺络拔罐、中药湿敷等[13-16];并可有效减轻或避免长期外用激素药膏引起的副作用。

当归饮子源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是中医治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代表方剂之一,以养血润燥见长,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燥偏盛、气血不足的皮肤疾病[17]。研究表明当归饮子含槲皮素、木樨草素等活性成分,可有效调节 Th1/Th2稳定性、调控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等多重作用[18]。临床将其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寻常性银屑病以及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治疗湿疹方面疗效突出。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当归饮子的基础上加减成方,其中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当归活血补血、排脓止痛,二者协同配伍养血活血、滋阴润燥;现代药理表明当归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19]。蒺藜、白鲜皮、荆芥、防风四者皆可祛风止痒;防风祛风除湿止痛,蒺藜活血祛风止痒,二者均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且二者在抗变态反应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0];荆芥有解表散风、透疹止痒之功,现代药理表明荆芥穗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抗细菌、抗病毒以及抗炎镇痛的作用[21];白鲜皮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所含生物碱具有抗炎的作用,黄酮类具有明显的抗真菌活性[22]。“久病入络为瘀”,鸡血藤、赤芍和丹皮三者皆可化瘀通络;鸡血藤可助络脉通利,同时补益气血,使肌肤恢复滋养,皮毛润泽;瘀久化热,故予以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理研究表明赤芍和丹皮皆有良好的抑菌抗炎、退热镇痛以及调节免疫的作用[23]。久病耗伤阴血易致气血不足,予以黄芪益气固表,何首乌补益肝肾,养血祛风,二者配伍益气养血,气血畅、营卫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在皮肤病治疗方面,黄芪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和缓解皮肤瘙痒[24]。诸药合用可发挥益气养血润燥、活血祛风止痒之功效。

火针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唐以前有“淬刺”“燔针”之称。火针是古代九刺之法中的特殊刺法,即将针体烧红刺入机体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认为火针具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①开门泄邪。高温密刺,导致体表腠理大开,宛如开门泄邪,让邪有出路,邪走病愈。②借火助阳,鼓舞气血。火针有灸的作用,借助火针的温热之性,鼓舞气血,使血脉得通,气血流动则风痒自除。③以热引热,火郁发之。慢性皮肤疾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为瘀”,瘀久化热,瘀热之邪郁闭,宜因其势而散之,火针的温散之性,如开其窗,使郁得以发,热得以散。临床治疗湿疹时,加用火针的疗效往往更加显著,尤其是瘙痒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在降低患者EAS评分及瘙痒VAS评分方面效果更为明显,表明当归饮子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较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当归饮子加减通过内调,发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火针通过外部直接刺激,开门泄邪,鼓舞气血,使血行痒自止,二者内调与外治相结合,相辅相成,临床可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饮子火针湿疹
基于16S rDNA测序探讨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清明上河图》中的医药图像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