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土汤加味联合艾灸治疗小儿腹泻脾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

2024-01-13 12:37江呈暘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阳虚证艾灸脾胃

胡 洁 江呈暘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推拿科·浙江 杭州 310005)(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小儿推拿科·浙江 杭州 310007)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其发病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及非感染因素相关。患儿以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威胁生命[1-2]。西医主要采取对症干预及抗感染治疗,虽然短期内收效明显,但对慢性腹泻患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且存在肠道正常菌群紊乱的风险,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3]。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中药内服和多种外治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中[4-5]。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内伤乳食,感受邪毒,引起脾胃运化及气机升降功能失调而致腹泻。奠土汤出自《辨证录》卷七,具有温补脾肾的功效。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奠土汤加味联合艾灸进行干预,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2021年7月—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按就诊顺序奇偶分组。观察组43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2.5~7岁,平均年龄(5.54±0.67)岁;平均病程(4.40±0.56)周;腹泻次数(5.47±0.65)次/日。对照组43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3.5~8岁,平均年龄(5.57±0.66)岁;平均病程(4.33±0.55)周;腹泻次数(5.41±0.67)次/日。2 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西医小儿腹泻诊断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标准;2)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小儿泄泻脾肾阳虚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腹泻诊断及脾肾阳虚证辨证标准;2)年龄2~8岁;3)病程≥2 周,≤2 个月;4)病情属轻(无脱水、中毒症状)、中度(有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迁延性腹泻;5)患儿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严重脱水或者重度营养不良、贫血患儿;2)重度腹泻患儿;3)伴先天性疾病的患儿;4)伴心、肝、肾及造血等系统严重功能障碍的患儿;5)认知障碍的患儿;6)肠道传染病患儿;7)对受试药物成分过敏的患儿;8)入组前1 周使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者;9)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观察的患儿。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 组均予常规治疗措施[8]。对照组予①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00690,规格:3 g/袋)]口服,2~3 岁患儿每次2/3袋,每日3 次;3 岁以上患儿,每次1袋,每日3 次;②艾灸:选取太白、丰隆、关元、命门等穴位,以艾条灸之,每穴5 min,每日1次。观察组上述治疗加奠土汤加味治疗。奠土汤加味方由白术10 g、茯苓10 g、砂仁5 g、山药9 g、党参6 g、莱菔子6 g、制附子2 g、姜半夏4 g、补骨脂6 g、肉豆蔻6 g、麦芽9 g、五味子9 g、石榴皮9 g组成,每日1剂,常规水煮2次,取药汁约150 mL混匀,≤3岁患儿每次30 mL,每日3次;>3岁患儿每次50 mL,每日3次。2 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0 d评定疗效。

2.2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小儿泄泻”的疗效标准评价。

2.3 观察指标 1)2 组患儿腹泻、腹痛、呕吐症状消失及进食恢复时间。2)2 组患儿脾肾阳虚证证候积分[9]:大便稀溏、完谷不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4项症状均按照病情无、轻、中、重程度评为0、1、2、4分,症状评分之和即为脾肾阳虚证证候总积分。3)复发统计: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2 组患儿腹泻复发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2.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儿疗效比较 例(%)

3.2 2 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进食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儿症状体征消退及进食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3.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脾肾阳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

3.4 2组患儿腹泻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儿3个月复发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渗透性和分泌性腹泻往往同时存在,而炎症和动力因素在发病中也起主要作用[10-11]。因腹泻肠黏膜屏障功能遭到破坏,致使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大量繁殖,使腹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12]。蒙脱石散作为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可保护肠黏膜,增强黏膜对攻击因子的抵御力,抑制固定致病微生物,清除致病菌的毒性产物,且兼容性较好,可与其他药物同服[13]。故笔者采用蒙脱石散干预小儿腹泻作为本研究的对照观察。

中医药治疗疾病具有个性化、多靶点、整体调治的优势, 近年来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且取得了高等级的循证依据[14]。中医将小儿腹泻归入“泄泻”“久泻”范畴,认为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关键。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受损,升降失司,则水谷不化,精微难布,清浊不分,并走而下,发为泄泻。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遭外邪侵袭致脾胃受损;或者饮食不知自节,乳哺不当,调护失宜,或者久病迁延不愈等,皆可损伤脾胃;或者小儿素体脾虚胃弱,胃弱难以腐熟水谷,化生精微,脾虚运化失职,水不得行而为湿,谷不得化而为滞,不能分清别浊,均可发生泄泻。而久泻迁延不愈,先耗脾气,继伤脾阳,久则脾损及肾,导致脾肾阳虚;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水谷不化,并走肠间,产生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因此,病机的关键在于脾不健运,脾肾阳虚。治宜遵循健脾温肾的原则。奠土汤出自清代陈士铎之《辨证录》,为温肾健脾之剂,恰合小儿慢性腹泻病机。本研究选用奠土汤加味方中,白术、茯苓、党参乃健脾之圣药,能补中健脾益胃,为君药。山药补脾养胃,益肾固精;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五味子益气补肾,收敛固涩;制附子、补骨脂为助命门之神品,可补命火,散寒邪,温脾土,均为臣药。砂仁、姜半夏、莱菔子相伍可化湿行气,醒脾和胃,燥湿降逆,消食除胀,分消清浊,温脾止泻,麦芽行气消谷、健脾开胃,共为佐药。石榴皮固肠止泻,为使药。以上药物合用,起到温补脾肾、奠土止泻的作用。药理实验证实方中白术对胃肠道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双向调节胃肠道运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15];茯苓可调节胃肠运动、抑制肠道炎症、调节肠道微生态、纠正肠道菌群紊乱[16];党参除增强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外,对消化系统可促进小肠吸收功能,调节胃肠道运动[17];肉豆蔻-补骨脂药对可减缓胃肠蠕动、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和内脏疼痛[18];五味子的多糖成分能够抑制肠道炎症因子,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19]。

艾灸是一种便捷、高效、安全、绿色,应用广泛的中医外治疗法,其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通过激发经气来调整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为中医治疗腹泻的常用治疗措施之一[20]。本文根据原络穴的独特作用,选取脾之原穴太白和胃之络穴丰隆,艾灸之可温补脾胃,调节脾胃功能,发挥健脾益气养胃,升清降浊,滋补生化之源的效果,并振奋脾阳、祛寒除湿、化浊止泻;关元属任脉经,为小肠募穴,乃培补元气之要穴;命门为督脉穴,乃机体的元气之根,灸之能够补肾助阳。四穴配伍,阴阳平衡,原络相和,募俞相辅,共收调补健运脾胃,益火暖土止泻之功。且艾条本身性温,有很好的温经逐冷、除湿止痛的功效。所以奠土汤加味联合艾灸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内外相合,相辅相成,紧扣病机关键,收效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泄泻、呕吐、腹痛等症状消失时间和进食恢复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 组患儿治疗后脾肾阳虚证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7%)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西医常规干预基础上,奠土汤加味联合艾灸治疗小儿腹泻脾肾阳虚证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是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阳虚证艾灸脾胃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肾阳虚证小鼠附睾P34H、Prdx6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