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路径探索

2024-01-14 10:06马万里高崇婧
高教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模块化设计教学探讨课程思政

马万里 高崇婧

摘  要: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将价值塑造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是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并对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和凝练,由微观到宏观两个层面升华理解和认知,形成大的思政理念。环境学作为环境类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需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微观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宏观思政理念有机融合,将微观思政元素与宏观思政理念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关键词:环境学;课程思政;模块化设计;教学探讨;育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031-04

Abstract: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value shaping with ability training and knowledge teaching is the first priority of build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gradual process, which need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idea. In order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teaching form and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also be reformed and innovated. Furtherm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refined to sublimat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from micro to macro, and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 should be formed. As the first basic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maj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ntent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o that micr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n be seamlessly connected with teaching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ma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nd organically unify the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the ma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ular design; teaching discussion; educational aim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全國教育大会[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3]等重要会议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价值比能力和知识更重要,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如何将价值塑造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是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面向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育人成效,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4]。

一  环境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展开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切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5]。按照“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和广大公民积极投身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文明理论,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展示了党和各级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质量的决心和成效,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环境学是环境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环境学科和环境专业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环境与政治、经济、制度和伦理等方面的关系,形成环境问题应以预防为主、管理为先、折中协调的多手段处理的观念。通过课程专业内容的学习,回答“专业是什么”“专业有发展吗”“专业能做什么”“专业如何学”等问题,消除学生的专业疑虑,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塑造奠定基础。环境学在培养引领环境专业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蕴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德育素材,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重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以我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为主线,通过讲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贡献,以及环境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价值观引导寓于专业知识学习,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自豪感,深刻理解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进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高保护环境珍爱环境的认知和意识。

二  环境学课程思政模块化设计思路

环境学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思政体系的整体设计,往往存在着“思政元素零散”“思政教学效果不显著”“宏观理念不落地”等问题,甚至存在“生搬硬套”和“两张皮”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即根据课程内容划分教学模块,分模块教学,针对每个教学模块概括性地凝练出一个大的思政理念,围绕这个思政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大的思政理念分解成多个小的思政元素,由微观到宏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增强学生对宏观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认知,使宏观理念切实落地,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将教学内容和思政理念进行模块划分,合理地规划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思政体系,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将微观思政元素与宏观思政理念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增强理论教学多元化的同时,提高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

三  环境学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设计

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环境学课程分为12章,具体包括绪论、环境伦理、环境经济学、生态系统与环境、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危险物质与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气候变化和环境政策与法规。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主要部分,分别对应4个大的思政理念,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第1—2章)、可持续发展理念(第3—6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第7—10章)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11—12章)。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大的思政理念,根据具体授课内容提炼小的思政要素,每个大的思政理念涵盖多个小的思政要素,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微观思政要素的基础上,形成大的宏观思政理念,完成专业内容学习的同时,提高和完善思想体系建设和思政教育功能。通过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思政教育功能,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  环境学课程思政案例介绍——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

本节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大气污染治理,其知识点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三小节内容:环境空气标准、环境空气法律法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本节课程的背景是:大学生对于2013年以来我国以雾霾为主的大气污染事件印象深刻,同时也经历了我国空气质量逐渐改善的过程,对于为什么会发生雾霾事件和近年来的治理效果,同学们应该不清楚,会对治理技术和防控政策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关系产生困惑,所以本节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课程思政案例,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同时也能够帮助同学们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

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①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理解典型大气污染治理技術的原理,理解法律法规和治理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②素质目标。通过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蓝天保卫战的背景和实施成效,帮助同学们了解党和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节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全国雾霾污染事件和空气质量改善为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政策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政策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②通过环境空气标准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学习,帮助同学们理解法律法规的与时俱进及修订过程,从而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加深同学们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认识;③通过设置东北秸秆和雾霾的关系为主题的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  环境学课程思政预期成效

在专业教育方面,通过课程专业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了解环境学科的特点,增加学生的专业认知,理解环境问题是复杂的和相互关联的特性,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等多方面内容,并非完全是科学和技术问题,培养学生树立环境问题应以预防为主、管理为先、折中协调多手段处理的观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社会积累科学技术。

在思政教育方面,通过对环境学课程中绪论和环境伦理章节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引领环境专业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性人才;通过对生态系统与环境、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人类发展活动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自身在保护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重要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对危险物质与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固体废物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充分理解党和各级政府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以及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和国际影响力,深刻理解“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论,勇于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责任;通过气候变和环境政策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拥有大国胸怀和大国担当,切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六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并对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和凝练,使学生理解微观思政元素的同时,由微观到宏观,循序渐进,从两个层面升华理解和认知,形成大的思政格局和理念。环境学课程作为环境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任课教师需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切实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宏观思政理念有效统一,使微观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将微观思政元素与宏观思政理念有机统一,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6173.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3643.

[3] 習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1554.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人民网.生态文明建设[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13700/414010/index.html.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发展基金项目(课程思政类)“环境学”(XSZ2021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第二课堂本科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XJG20210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GJD1316006);浙江万里学院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基于‘环境化学及实验’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马万里(198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环境科学系支部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污染和风险防控。

猜你喜欢
模块化设计教学探讨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汽车装配工艺模块化设计研究
初中历史课进行趣味教学的探讨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LED车内氛围灯设计
基于.NET的教务信息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