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材料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2024-01-14 21:15周科朝魏秋平蔡圳阳马莉邓泽军王剑
高教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周科朝 魏秋平 蔡圳阳 马莉 邓泽军 王剑

摘  要: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的重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尚存在创业扶持政策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待优化、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以材料学科为背景提出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宣传与落实力度、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大学生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平台等解决策略,通过高校、社会、政府三方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材料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实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055-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with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form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practical social talent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imul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ch as the imperfe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mperfect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polic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aterials science. On the one h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so that there are rules and law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llow. On the other h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trive to become social practical talents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economy.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explore new model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aterial scie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rnet Plus";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practical talents

近年來,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支撑国家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多个维度评价人才培养标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下,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的实质是基于在线和数据的传统行业[1]。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高速扩散,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互联网+”经济形态有助于推进国家产业智能化升级。应当抓住科技优势,对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抢占新的制高点。

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材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新材料的探索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校材料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未来进行学科规划,探索更加多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材料工程技术人才,从而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一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  加速教学的自我进化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  互联网技术有助于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视野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下,涌现出大量教育教学新模式,如MOOC、AI教育、Pad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可接触到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上课的时间和空间等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各种书籍、时政热点和前沿信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视野和知识范畴都更加开阔[2]。

2  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整合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了传统教育传播能力差的局限性。原先一位老师同一时间只能教几十个学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成千上万的求知者。另一方面,互联网基础使得跨实践和跨国界的研究与合作成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层次的重复和浪费,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平和效率。“互联网+”环境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由于空间和时间资源失衡而造成的高校专业教育的差距。

(二)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助于推进国家经济建设

1  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激发创业,改善就业环境

当今社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渗透,现代企业的管理思维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应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愈加严峻。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具备互联网思维模式,通过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和实践,成长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能够把就业压力转变为创业的动力,通过自主创业激发更多新的增长点,提供就业岗位,从而缓减社会的就业压力,最终实现自我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协同。

2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行业的经济模式也在不断革新,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出现,市场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社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扶持创业实践,进而投入社会,推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成果转化不力

近年来,虽然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处在比较模糊的地位,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1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条件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兼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创新创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数量不足,由学院的教辅人员和行政老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自身不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从而无法更好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规范的教材,特别是缺乏优质的本地化资源。教学资源的选用较为随意,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3]。

课程是学生接受和应用知识重要的形式与载体。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中的创新创业课程都只是孤立的理论课程,没有以本专业为立足点,创新创业课程也没有融合到整个学科体系中。教师对创新创业的指导一般局限于科技创新竞赛和就业指导层面,与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很难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创业成果转化不力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相反,创新创业课程更注重实践性和社会性,高校对此重视程度不足。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单向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互动和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在理论层面,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当代大学面临着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发展需要,高校对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十分重要。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成果越来越多,创新氛围逐渐浓厚,但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却较为欠缺,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过程中,许多高校只注重创新理念,而不注重成果的转化,未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综合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1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不高

在“双创”背景下,许多高校积极宣传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课程,普及科技创新知识的学习,吸引大学生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方面,多数高校采取开办讲座、举行职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临时安排的活动形式,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着很强的精英化痕迹。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人数来看,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存在“金字塔尖”现象[4],即“少数人参与、少数人受益”。大学生的整體参与度较低,创新创业活动不能覆盖到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效不足,不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大学生创业竞争力差,项目成活率低

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现需要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大量的实践验证。大学生求学阶段基础学业压力较大,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当中。对于创新创业项目或者科技竞赛,大多数学生会依靠短期突击来应对。没有长期的研究支持,科技活动很难取得突出成效。此外,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互联网+”的探索,自身的认知水平也有限,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无法充分融合“互联网+”的优势,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多数缺乏研究性和可行性。

在“互联网+”的经济背景下,虽然大学生的创业门槛有所降低,但是市场竞争却比传统模式更为残酷。大学生创业初期的技术壁垒普遍不高,存在被同领域其他优质企业压迫、竞争甚至替代的风险,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此外,大学生未经社会,往往对项目的风险和成本有所顾忌,导致其创业项目含金量较低,项目成活率低。

(三)  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有待改善,社会认可度不高

1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在创业贷款、税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总体来看,这些政策在宣传、落地和时效性等方面还有着很大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政策优势”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最大的支持和保障,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宣传和介绍,大学生普遍不了解或者不会申请这些政策扶持优惠,客观上造成了大量扶持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创业扶持政策无法发挥成效[5]。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创业失败率居高,但现行创业扶持政策缺乏分担创业风险的机制与保障体系,大学生创业需要承担的风险较高,很难通过创业实践总结实际经验。

2  大学生创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早期,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传统的社会观念更倾向于用商业价值评判创新创业活动,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商业活动,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社会观念的阻碍会限制大学生的创业视野,导致大学生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方向的选择、职业品格的塑造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本质作用。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企业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互联网+”在国内提出的时间不长,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对于大学生的经验和水平也持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很大阻碍。新型企业在与成熟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受到阻碍,加上资金薄弱、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从而打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连续性。大多数学生只是把创业作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

三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一)  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和条件,创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风险,需要政府和高校从各个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从而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1  改善融资环境,完善法律保障体制和资助政策

导师和高校资源的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自身或者创业项目存在的不足。高校应当积极寻求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努力争取创业扶持政策,改善融资环境,确保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筛选、评估科技性和实践性强的项目给予经济支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在政策制定、市场竞争、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如免息贷款、政策扶持等,优化调整现行扶持政策,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项目。对于创业失利的大学生,也应当设立相应的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2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大政策体系的宣传指导力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的角色定位更多地转变为服务型和责任型。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需要加大政策体系的宣传力度和政策指导与咨询,保障大学生能够在政策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协助大学生把握就业政策,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政府政策的基础上,高校也应该做好对大学生的宣传介绍工作,推扶持政策的实施,使创业扶持政策能够更好地助力于大学生创业。高校需与政府联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良好的政策生态,把教学、实践和政策融合起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

1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一方面,高校通过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对创新创业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创新创业平台,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条件和需要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配置,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利用教师教学科研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参加创业实践,让教师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工作中得到检验,提升教师的学术、科研和实践能力。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在科研的基础上推进创新创业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开放式的实践教育。高校不仅需要培养优秀的专职教师,更需要秉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建设理念,邀请社会各界和各产业专业人士参与。通过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开展课程、讲座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企业发展现状,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意识[6]。

2  构建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學科专业为基础进行开展[7]。材料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结合新能源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学科前沿现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丰富专业基础课程,为大学生结合专业创业提供基础。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储备,需要将原有的材料专业课程与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各类学科相融合,培养更加多元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应当结合互联网技术,整合建立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践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拓展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热点和创新创业动态,向行业内的领先人士学习经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高校也要自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邀请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相关讲座,引导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中涉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全体学生为受众,开展基础性、普遍性的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3  完善创业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创新创业教育,要强化全体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把创新创业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8]。工科类学科属于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实践教育。需要不断优化原有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资源,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如SRTP训练、创新创业大赛等,对高校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整合,以赛促创。

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企業资源,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交流渠道与实践机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与企业共同开设研发中心、实验室,如设立材料创新创业实验室,与企业对接,科研共享转化,在校外创建一批高水平、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模式的认识,加强对创业思路和职业选择的了解,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三)  提高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能力

大学生自身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以“互联网+”经济模式为契机 ,在客观评价自身知识结构和优点特长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经验和条件等多重阻碍,创业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除了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成熟的创业心理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

同时,大学生应当关注本专业特点和前沿资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微电子、计算机、信息、通信等业务领域的社会需求,认真评估创业项目。积累创新创业的资源和材料,增长知识和才干,推动材料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2] 罗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22):41-44.

[3]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 石磊.从单向走向立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2):135-138.

[5] 王惠.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评价及其优化——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企业经济,2014(3):168-172.

[6] 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7] 蔡圳阳,胡小清,刘赛男,等.基于材料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以中南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1):69-72.

[8]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57-58.

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E-CL20201932);2022年“芙蓉计划”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序号31);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HNJG-2020-0083);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学风建设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2022JGB032)

第一作者简介:周科朝(1962-),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改革。

*通信作者:魏秋平(1980-),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