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研究

2024-01-15 10:59广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4期
关键词:城区重庆市数量

吴 广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 400013)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客观上要求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布局与规划,更好地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的目标。

重庆市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四大直辖市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充分发挥了长江上游地区发展龙头的作用。当前,重庆市确立了文化强市战略发展目标,这必然离不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支持。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通过运用GIS 空间分析法,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覆盖现状得出分析,并从中找出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中的矛盾,试图为研究区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呈现具有前瞻性的优化意见。

从以往研究和学术归纳来看,目前已有学者对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研究[1-8]。在研究技术手段上,基于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但多数研究局限于数据库的建立和简单的可视化表达方面,将设施空间分布特征与属性特征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的工作思路是以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空间点要素,利用GIS 核密度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得到研究对象总体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将GIS 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从设施级别、权属、性质等方面,分别对设施覆盖率、市场化程度和结构体系进行探讨分析,以获取更为丰富、直观和具体的分析结论,针对重庆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该市公共文化设施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含政府公益性和市场收益性文化设施两类,并在后文特别强调市场收益性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性。其中前者以政府公益主导为主,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后者以市场资本主导,包括影剧院、展览馆和其他收费型文化娱乐场所等。本文研究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影剧院、展览馆等10 个类别。

1.2 研究范围

考虑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为进一步体现城市先行示范的引领作用,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重庆市主城九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沙坪坝区以及巴南区。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重庆市2019 年全要素POI 数据(获取于百度地图),筛选出研究范围内符合研究对象内涵的公共文化设施POI 点(shp 矢量数据),包含设施名称、地理坐标、具体地址等信息。考虑到地图及网络地理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作者结合实地踏勘、其他网络数据(天地图、高德地图)验证等方式,对有疑义的数据进行了重新调查确认,最终确定469 个设施点(图1)。

图1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GIS 平台,采用统计与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将包含公共文化设施地理坐标、类别、名称等字段的POI 数据导入Arcgis 软件,然后新增补充的级别、性质等属性字段并录入空间数据库,接着基于GIS 核密度分析法从不同视角分析公共文化设施点的空间特征并制作对应的专题图,最后计算研究区设施数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的差异,分析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核密度分析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用于计算点要素或线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的数学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搜索半径计算出单位面积的量值并将点要素或线要素拟合成光滑的锥状表面,以实现密度分析结论的定量化、可视化[9]。核密度分析法的计算公式为:

3 公共文化设施现状

3.1 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研究区包含的十类公共文化设施总共469 所。

从类别上看,文化馆类最为集中,数量为151 个,占32.2%;其次为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所占比例分别为19.2%、12.8%、10.2%。占比10%以下的分别有:博物馆(9.4%)、剧场(6.8%)、体育馆(5.5%)、档案馆(1.9%)、科技馆(1.5%)、音乐厅(0.4%)。

从分布区域上看,渝北区与渝中区两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最多,分别是78 个和75 个,两区总和占研究区总数量的32.6%,而这两区正是重庆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是市政府和商业中心所在地,经济与文化最为发达;大渡口区和巴南区分别有32 和38 个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最少,两区设施数量之和占比仅为14.9%,而这两区的总面积却占研究区九个行政区面积的35.1%,可见这两区公共文化设施分布较为稀疏,也即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3.2 存在明显的聚集—分散特征

利用GIS 核密度分析工具,对研究区469 个POI 设施点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散特征:设施点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区少部分区域,随着距离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大,设施点密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在研究区东部以及绕城高速以外区域,设施分布十分稀疏。总体来看,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呈现1 个极核区与4 个高密度区(图2、图3)。

图2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核密度分布图Fig.2 Nuclear density distribution map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downtown Chongqing

图3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与主要交通路线图Fig.3 Distribu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Main Transportation Rout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公共文化设施极核区,分布于重庆市政府和渝中区区政府驻地的周围,北至建新东路—江北城西大街,南至亚太路—南坪东路—海棠溪新街;东至上新街道—涂山路;西至建新西路-金源路,分布着重庆市歌剧院、巴渝文化博物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设施。该区域是重庆市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最为密集。

四个密集区,从北向南分别是兰海高速以东、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形成的北碚区城市文化密集区,包括北碚区陈列馆、重庆人文美术馆、北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绕城高速公路以东、G212 以北围成的沙坪坝区文化密集区,包括纤夫展览馆、沙坪坝图书馆、丁肇中展览馆等;连接九龙坡区政府和大渡口区政府、以文体路—钢铁路—杨渡路为轴线形成的大渡口区城市文化设施密集区,包括大渡口区档案馆、大渡口区图书馆、大渡口区博物馆等;G210以北、内环快速路以南围成的巴南区城市文化设施密集区,包括巴南区文化中心、巴南区气象档案馆以及巴南区老街艺术厅等。上述文化设施密集区,基本位于各个行政区行政中心附近。在ArcGIS 中叠加重庆市主要路网,发现绝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点都位于绕城高速公路以内,而极核区和北碚区以外的三个密集区的空间形状几乎与内环快速路—机场路—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围城的区域重合,充分展示了研究区公共文化设施中心城区指向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4 公共文化设施问题分析

4.1 覆盖率水平相对落后

覆盖率水平是指本市的覆盖率现状与其他城市的水平差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是衡量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因子之一。据统计,国际城市中现状基本每3 万人就拥有一所公共文化设施。本文选择纽约、巴黎、悉尼、香港、深圳等5 个国际化城市作为对标对象,探讨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与上述城市的差异。

研究发现,与上述城市相比,研究区万人拥有文化设施数相对较低,人均覆盖率存在不足(图4)。本次统计的人口数采用的是2019 年中心城区个政区的常住人口数866.8万,若考虑到研究区作为重庆市中心城区可能带来全市乃至其他各省市外来人口和工作人口的吸纳量,其覆盖率水平将更低。这充分表明研究区内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4 研究区部分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与部分国际化城市的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the coverage rate of some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e research area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cities

4.2 市场化程度相对薄弱

在重庆市中心城区469 个公共文化设施中,政府和企业(个人)所有的文化设施数量分别为396个和73个(表1),占比分别为84.4%和15.6%,公私比例为5.4:1,可见政府主导占比较大。

表1 重庆市中心城区不同类型公共文化设施的权属情况Table 1 Ownership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从类别上看,在政府所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覆盖了全部10 类设施类别,但比例较多地分布于文化馆(32.2%)、展览馆(19.2%)、社区文化中心(12.8%)这三类。文化馆专业性和公益性更强,设施体量一般较大,因而基本由政府进行兴建。展览馆具有公共和商业双重属性,因而政府所有的比重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政府所有的数量依然达到63 个。社区文化中心一般以服务社区或街道范围为主,建设准入门槛相对不高,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可行性更高,其参与商业化建设和运营有利于丰富居民需求,但研究区60 家社区文化中心均由政府所有,市场化程度为0。企业或个人所有的73 个公共文化设施中,展览馆、博物馆、剧场三类设施数量达到48 个,占其所有的文化设施总数量的65.8%,行业聚集特征非常明显。民营或私营文化设施的行业选择和空间布局主要由市场所决定,在行业类型以及空间位置选择方面就会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和城市工作人口现实需求之间具有更高的匹配度,从而将空间区位优势和区位价值切实发挥出来。

从空间分布上看,政府所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各区域中的分配比较均匀,数量最多的位于渝中区(65 个),其次为渝北区(63 个)、沙坪坝区(52 个),数量最少的位于大渡口区(30 个)。此外,这类设施分布一般围绕各区行政中心分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其规划和选址的意志性。企业和个人所有的文化设施有47 个集中于渝北、江北、渝中、南岸四区,占全部总量的65%,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区域聚集性和空间差异性(图5)。

图5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按权属)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by ownership)

公共文化设施的私营化程度越高,通常意味着其市场的活跃度越高,类型越丰富,居民的参与程度、利用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国际上发达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公私比例通常较低。以博博物馆类作为例子,在美国纽约及英国伦敦的公私比例分别是1:64、1: 15[10]。至于重庆市中心城区博物馆公私比例则只有1:0.2,远远低于上述城市。可见,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私营化程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3 服务人群和需求存在脱节

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服务资源,具有等级属性。一般而言,在一个区域中,理想的公共资源数量结构应呈现金字塔状分布:越高等级的公共服务资源,服务空间范围越广,其数量越少。随着公共资源等级的下降,其需求量增大,服务空间范围缩小,对应配置的数量应越多。

研究区公共文化设施包含了国家级、省级、区县级、乡镇(街道级)和居委会(社区)级五级结构(图6)。

图6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按级别)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by level)

最底层的为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其数量为147 个,占总数量的31.3%,主要为服务于区县本地居民的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空间分布上,有两个明显倾向,一是接近各区的行政中心,二是主要聚集于长江、嘉陵江沿岸的传统商业文化区;更上一级的为居委会(社区)级,该级别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为109 个,占设施总数量的23.2%,主要类型为文化类公园和社区文化中心。再上一层为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其数量为107 个,占总数量的22.8%,该类设施为全市重要的高等级文化设施,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服务于全市居民,综合性较强。位于次顶层的乡镇(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其数量分别为92 个,占比分别为19.6%,其服务范围主要为乡镇街道和社区居民,在类型上与居委会(社区)级较为相似,主要为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位于金字塔最顶层的为国家级文化设施,总数量为14 个,占总数量的3.0%,包括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植物园,该类文化设施专业性强,服务范围可覆盖重庆全市甚至周边区域(图7)。

尽管研究区内公共文化设施具备相对完整的五层结构,但内部结构缺乏合理性,所服务人群和实际需求之间相对脱节。主要表现在:(1)服务于工作人口的较高级的国家级、省级和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相对较多、类型比较完善,但空间上过于集中于少数区域(两江沿岸的核心城区),不便于对居住地在中心城区外围的工作人口的服务;(2)服务于街道和社区居民的基层文化设施比重相对较低,影响网络状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体系的构建,可能导致其服务覆盖率、覆盖人数偏低,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5 优化建议

5.1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设施覆盖范围

公共文化设施的位置选择应重点考虑均衡性以及与辐射人口的密度[11-12]。近年来,广州、成都、济南等城市提出“社区15 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将其作为优化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在内的公共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范围和覆盖面的有力举措。建议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在保持核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能力的同时,注重优化城区外围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特别要考虑到交通集散地、社区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以提升其服务范围和对基层居住单元的覆盖度,引导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呈现出散点分布以及分片集中的总体趋势。

5.2 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效应带动整体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并不是单纯的追求设施点的均匀分布,而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人口数数量、属性及其对文化服务需求的特点进行综合布局,这种布局还应综合考虑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文化设施之间的组合。考虑到当前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类型、级别以及与周边区域的配套来看,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与城市商务区、工作区的关联度还不强,特别是南部的大渡口区、巴南区行政中心和商务区周边,缺乏综合性的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可能导致该类区域居民,建议对该类区域现有的文化馆、博物馆、剧场与周边商务商业设施实施功能与空间布局的优化重组,营造文化综合区域,以达到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利用率与功能服务水平的最大化效果,带动周边区域总体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5.3 强化市场配置水平,提升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公共文化设施因其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特征,因而其建设、运营基本由政府主导,但并不完全与市场脱离。相反,适当的市场化竞争不仅有利于提升其公共服务的质量,而且可以丰富市场供应,增强文化市场活力。从国外发达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市场情况来看,私营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私营化的设施更加灵活、精准地匹配市场和消费人群的需求,在设施类别、空间的选择上与市场的匹配度较好,更容易与商务、居住等人群产生互动和关联,从而产生更好的空间绩效。建议重庆市可参照国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推动文化市场的深度开放,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市场的建设和运营中来,更好地满足不同空间、不同人群对不同文化设施的需求。

6 结语

文化强市能否推进和实现,关键在于公共文化空间基础设施的支撑与匹配是否到位,本文以GIS 核密度分析法,以国内外统计调查数据做对比,得出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计布局存在覆盖率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与需求存在脱节等三个主要问题。也为该市提供了引导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呈现出散点分布以及分片集中,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效应带动整体发展,引入市场化竞争,增强文化市场活力的应对策略。但要考虑到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仍局限于该地区综合经济水平的制约,应以循序渐进、科学实际的统筹规划,逐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

猜你喜欢
城区重庆市数量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统一数量再比较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头发的数量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