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2024-01-15 08:04苗育林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韧性耦合数字

苗育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北京市怀柔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1400)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数字化技术提供产品或服务,是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张亮亮等,2018)[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稳增长和稳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大腾挪空间。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经济结构与区域布局,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学术界将经济韧性定义为以区域为载体的经济体基于原有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在面对外部冲击破坏后的抵抗与恢复能力(韩冬日等,2023)[2]。现阶段我国面临内部经济动能转换和经济逆全球化冲击,经济韧性面临较大考验。如何提升经济韧性成为当下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通过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走出一条结构更合理、机制更科学的路子,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从稳经济、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样本,分析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与经济韧性发展的水平耦合协调程度,为制定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与经济韧性迈上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新台阶的政策提供参考。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级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用全国21.5%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42.9%的人口,贡献了全国46.5%的GDP,在全国稳经济、提能级、优结构、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长江经济带具有跨度大、涉及区域多的特点,区域内11 个省(市)间在联动的基础上,经济和数字产业方面又有较大差异,是非常有代表性、重要性的合适研究样本。

一、文献综述

“韧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Holling(1973)[3]提出,表述为生态环境在受创后自我修复的能力。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演进,各经济体遭受不确定性的政策调整、技术更迭、逆全球化等风险事件的概率不断增加,为应对经济不稳定问题提出科学的治理措施,Hamel(2003)[4]等经济学者们将“韧性”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自此拉开了经济韧性的研究序幕,经济韧性也成为经济体抵御风险事件冲击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国内对数字经济影响经济风险抵抗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风险管理方面。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任灿灿,2023[5];陈一等,2023[6];武宵旭等,2023[7])。经济主体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做出迅速调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马述忠等人,2020[8];吴剑辉,2023[9]),降低风险损失。

也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能加快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和提升经济抗冲击能力。其中数字经济在产业转型方面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李丹等,2023)[10],进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数字产业的投资,同时数字经济逐步融入各产业中,促进企业在固定资产和研发方面的投入(陈伟欣,2022)[11],这些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促成经济发展转型(温珺等,2019[12];李晓华,2019[13]);数字经济是扩大消费和推动内需的重要渠道,例如远程办公、网上购物节等,同时数字经济通过智能制造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张军,2020)[14],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了经济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余晓晖,2021)[15]。杜直前(2023)从世界经济研究领域视角分析得到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可以直接促进经济韧性的改善,而且也能通过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金融集聚水平、创新能力间接促进经济韧性增强[16]。

目前,学者们对数字经济与经济韧性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案例形式进行定性分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包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数字产业活力水平、数字产业规模化水平的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风险抵抗能力、治理转型能力、恢复能力的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并对两者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二、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

(一)数字经济通过创新驱动效应提升经济韧性

数字产业化将信息化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缩短了技术迭代的周期,创造出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业态,赋予经济创新驱动力。首先,促进企业创新。随着数字技术融入企业,催生出新的管理及运作方式,传统企业面对创新企业的替代、高速运作和精细化管理的威胁,必须加速推动生产和服务技术革新,激活企业创新动力。其次,促进产业创新。数字技术在获取和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同一创新技术能快速在行业间流动,进而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更新。最后,促进区域创新。数字经济加强了区域间创新主体、创新资源的聚集,区域间通过技术的沟通交流,学习其他区域先进的技术弥补自身的短板,同时基于自身禀赋并借用区域外部资源做出区域特色创新。

(二)数字经济通过产业升级效应提升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演化经济地理理论认为,数字经济将数字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加快与传统产业的高效融合,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新的产业形态,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与实体产业的融合进程,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开发、吸收、结合和共享信息技术,是提高经济韧性的重要举措。

(三)数字经济通过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提升经济韧性

劳动力结构优化是指高级专业型人才从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新型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人才合理化分配的过程。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合理的劳动力结构能起到加速恢复经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韧性,其中,数字经济的发展融入传统产业中,帮助传统产业的工人提升了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了传统产业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同时数字经济培育的高素质企业家对经济变化的超前感知能力和积极应对能力能有效引导其他人员,在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人格示范作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韧性。

(四)数字经济通过社会治理赋能效应提升经济韧性

数字技术对各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效应显著。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后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促进各个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信息化改造、网络化拓展和服务化延伸,在信息传导上实现精准对接、高效统筹,从而提高信息传递和资源统筹的效率。企业主体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数据,进而获得强大的数据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能力,增强对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外部冲击因素的甄别和感知能力,以及在冲击发生时的分析、预测和预警能力;政府和社会组织利用数字技术在服务管理、精细治理和应急处理上实现跨层级、跨区域和跨部门的整体联动、高效协同。

(五)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效应提升经济韧性

传统行业生产技术因时空的限制,在技术流通上存在障碍。数字技术在数据传输、共享和编辑上具有跨空间的作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改善了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资源配置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增强了区域间生产技术授受的流动性从而拉近了区域经济因空间距离产生的差异。数据信息共享和转移等方式推动了数字技术贫乏区域的技术提升,增强了因时空分割导致不同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关联性。

三、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段新(2020)[17]等人的研究方法,采取熵值法计算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经济韧性水平综合指数后,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两者间的协调性。

1.熵值法

在协调性评价体系中,指标间存在计量单位和属性的差异,为实现各指标的可比性,本文根据朱喜安(2015)[18]等人对熵值法中多种无量纲化方法的探讨结果,采取最优的极差法将样本数据转化为0—1 之间的数值从而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为协调性评价创造基础,具体处理方法如式(1)、(2)、(3):

对于正功效指标:

对于负功效指标:

对于适应性指标:

2.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本文根据耦合理论建立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进行测度。

首先,运用两系统耦合度模型分别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之间的协调的耦合强度进行测度,具体模型如式(8):

进一步,将耦合度模型优化为耦合协调度模型,能更好地评价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具体模型如式(9)、(10):

在计算得到两者耦合协调度值之后,为便于对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借鉴钱丽(2012)[19]等人的研究成果,将耦合协调度值划分为10 个等级。

(二)协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 省(市)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模型之后,本文基于陈胜利(2022)[20]等人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韧性评价体系,采用三级指标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层,依次为2 个目标层、6 个准则层、23 个指标层,具体指标的选取与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经济韧性指标体系

(三)数据情况说明

本研究将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2013—2021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并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上中下游。指标层数据均来源于万得信息网(以下简称Wind)、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网站。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韧性水平分析

利用前述模型通过软件Stata15.0 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11 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经济韧性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统计期间的初始年份、末尾年份的综合指数及年均增长量见表2。

表2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韧性水平综合指数

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来看,统计期间区域内省(市)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总体均值从2013年的0.067 升至0.426,年均增幅为0.040。上中下游对比来看,下游区域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中游次之,上游区域增量最低。具体到省份综合指数可以发现,2021年指数排名前三的均为下游省(市),分别为浙江省0.759、江苏省0.655 和上海市0.561。发展最缓慢的地区为处于上游的云南省,综合指数为0.112。对比发现各地区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特征,主要原因在于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聚集和政策实施上具有先发优势。

2.经济韧性水平分析

经济韧性水平综合指数2013—2021年总体均值为0.381,年均增量仅为0.025。上中游均值与下游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且上游区域的年均增量均值低于总体均值。具体到省份来看,下游地区中江苏与浙江两省经济韧性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0.756 和0.67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上游地区的贵州与云南两省经济韧性水平未得到明显提升,综合指数分别为0.169 和0.170,对比23 个指标层数据可以发现下游地区省(市)在风险抵抗力、治理转型力和经济恢复力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秀,且增速远高于上游区域的省(市)。

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比较分析

图1 更直观地反映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韧性水平两综合指数在2013—2021年期间的演变趋势,我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近些年来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截至2021年两者仍处于中低位水平。两者的综合指数上升趋势呈现出一致性,表明近些年将数字技术植入实体经济,推动了新经济下经济发展动能和治理方式的加速重构,从而推动经济韧性的改善。从两指数的平均斜率来看,数字经济的斜率明显大于经济韧性的斜率,可见国民经济中非数字化产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与数字经济相比较而言动力较弱,为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继续坚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图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韧性水平综合指数演变趋势

(二)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分析

为更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两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将以上得到的综合指数带入公式(8)—(10)计算得到两者耦合协调度值,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耦合协调度值

从表3 可以看出,虽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数整体来看处于较低水平,但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性。研究时间范围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之间的两者耦合协调度值不断提升,2013年研究样本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73,落入中度失调的等级区间,但在2021年便升至0.612,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两者间实现了初级协调。可见考察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发展的协同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2013年,统计范围内的11 个省(市)中濒临失调的地区仅有上海市和江苏省呈现勉强协调;轻度失调的地区有两个,分别为浙江省和湖北省;中度失调的地区有四个,分别为安徽省、湖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严重失调的地区有三个,分别为江西省、贵州省和云南省。根据耦合结果可获知,2015年江苏省成为统计区域内第一个迈入协调发展的地区,耦合协调度值为0.560。截至2021年,统计范围内的11 个省(市)除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之外,其余地区均实现协调发展,按评价等级进行划分,良好协调的地区有两个,分别为江苏省和浙江省;初级协调的地区有四个,分别为上海市、湖北省、湖南省和四川省;勉强协调的地区有两个,分别为安徽省和江西省;濒临失调的地区有两个,分别为重庆市和贵州省;轻度失调的地区仅有云南省。总结发现,2013年处于中度失调的区域最多,2021年处于初级协调的区域最多,可见从2013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间的协调发展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协调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同时改善

统计期内,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韧性增强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截至2021年,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数字经济与经济韧性协调度好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两者间的协调度值后发现,在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和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下,两者的协调度值上表现较好,可见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样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也推动着数字经济迈上新台阶。

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韧性的耦合程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耦合协调度平均值达到了初级协调,但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二)主要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目前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韧性处于中低水平,且由于区域间在本文中指标层所涉变量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导致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进一步反映出两者发展中的不协调,为实现二者间更好的协调发展,实现互促共进,提出如下建议:

1.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因数字经济综合指数提升速度快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可见数字化产业增长动能强于非数字化产业,未来应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韧性增强。可通过加速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激发数字产业活力、扩大数字产业规模,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手段。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政策支持作用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设立数字技术人员引进补贴和人才生活保障等措施,使政策倾向于数字经济发展较弱的区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资本、人力等要素。同时,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改善资本产出率、建立健全交易市场等措施,从经济韧性中的治理转型能力和恢复能力等方面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运行环境,推动数字经济普惠贡献,弥合数字鸿沟。

猜你喜欢
韧性耦合数字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成双成对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