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农产品品牌创建探析

2024-01-16 18:33黄仕波杨红
新农民 2023年35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黔西南州品牌建设

黄仕波 杨红

摘要:创建黔西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既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又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有效减少生产企业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乡村振兴。但黔西南州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黔西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探讨了黔西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黔西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受各地的气候、地理、地势等因素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被称为“特产”。区域内农产品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通过调研发现,黔西南州具有很多优质的特色农产品,但因其知名度低而鲜为人知。要想破解这个问题,就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做好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利用特色农产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1.1 必要性

综合观察黔西南州农产品市场不难发现,优势农产品少,产品结构层次不合理,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生产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市场营销观念落后,许多农产品无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黔西南州农产品要想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创建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创建农产品品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实施品牌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2 意义

1.2.1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创建农产品品牌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化、规模化,这样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企业及农产品的知名度,更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生产经营者占领及拓宽市场,提高经济效益,让企业能够长足地发展。同时消费者可以依据品牌快速地甄别出同类产品的差异与优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吃得安心,进而愿意为“品牌”买单。

1.2.2 有助于黔西南州地区经济的提高

通过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从而推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黔西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既能将农产品生产、市场体系和消费者购买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地方市场的发展[1]。同时,充分发挥品牌在农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农产品优势区,并以辐射带动周边较弱的区域整体发展,可以促进黔西南州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销售。

1.2.3 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曾表示“农业品牌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品牌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品牌先行,以品牌共建共享为纽带,有利于形成品牌拉动资源集聚、品牌带动产业提质、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2]。

2 黔西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资源优势

2.1 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

黔西南州地处云南、广西和贵州交界处,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是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山地多重生态与气候类型区,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于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生长[3]。

2.2 自然资源

黔西南州气候生态环境好,生物资源多样,森林覆盖率高,给动植物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上千种乔木和灌木,其中还蕴藏了丰富的牧草、中草药资源,是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祖国西南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基础。

2.3 交通资源

黔西南州多条高速路横贯州境,盘兴高铁已开工建设,新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贵州高速公路网规划等重点交通规划项目陆续实施;万峰林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不断提升;州内还有南盘江、北盘江与红水河,且沿途建设多个港口,其中望谟蔗香港、册亨岩架港、贞丰白层港等重点港口实现与高速公路对接,其他一般港口码头均实现等级公路连接。水、陆、空立体交通线,加快了黔西南州成为滇桂黔三省结合部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的进程,为黔西南州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支撑。

2.4 市场环境

消费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的选择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安全、无污染、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黔西南州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当地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因此市场环境接近原生态,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3 黔西南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

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黔西南州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截至2023年6月,已累计认证绿色食品31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9个、中绿华夏有机产品4个,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增加的目标。此外,兴仁薏仁米在2017年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且入选2021年度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兴仁薏苡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验收;册亨糯米蕉荣获2020中国农产品百强標志性品牌;万峰湖有机鱼、光照湖有机鱼入选2021年贵州省生态渔业“十佳渔品牌”,金鲵生态渔场、小龙潭生态渔场、光照生态渔场入围“十佳生态渔场”;“晴隆脐橙”“晴隆糯薏仁”“晴隆鳙鱼”3个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未来黔西南州还将持续推进和打造普安红茶、安龙香菇、望谟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4 黔西南州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力弱

目前,很多农业生产者仍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的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论是自由市场还是超级市场,消费者只关注蔬菜水果的新鲜程度,对品牌的关注较少。黔西南州农产品生产企业虽多,但品牌经营少,普遍缺乏品牌经营理念,品牌的长期竞争力不足。当前市场主体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混淆了品牌与商标的区别。重产品轻品牌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品牌建设与保护的观念淡薄,对品牌形成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1]。即便已经形成品牌的农产品,也存在知名度美誉度低,宣传推荐力度不够,不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保护等问题。

4.2 产业规模小,市场维持能力不足

黔西南州整体品牌创建起步比较晚,受产品产量低、经营规模小、部分品种退化、仓储能力弱、反季节销售技术手段设备不足等因素制约,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产出旺季外,难觅踪迹,市场维持能力不足,无法形成品牌效应,继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不能达到预期经济效益。

4.3 品牌监督制度不健全

近年黔西南州品牌监督保护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农业品牌监管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存在农业品牌保护意识不强,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我国农业商标保护制度不健全,农业商标保护领域也缺乏区域间合作机制,对商标侵权和商标使用缺乏严格的管制措施等问题。政府各级各部门领会品牌创建的意义和作用各有不同,导致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支持力度参差不齐,投入不足。同时企业虽然积极申报品牌,但申报后存在自身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例如不按既定标准生产,不使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标识以树立品牌,导致黔西南州农产品在我国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市场信心和品牌竞争力。

4.4 “一地多标”不利于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

地理标志申报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大系统,尽管受理、审批与注册、登记注册制度等内容均有相似之处,但具体规定、标准、申请程序等环节也存在多处不同,这种差异不仅加重了相关利益主体的负担与运行成本,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容易出现行政管理部门间管理权限的冲突与碰撞[4]。监管各司其职,质量与品质标准界定很难统一,导致“一地多标”不利于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

5 品牌建设的建议

5.1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加强品牌优势宣传

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是利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政府网站和手机 APP 等途径,广泛宣传报道,普及品牌建设知识,扩大产品知晓度,培育消费市场。二是大力培育本地农民,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课程使农民了解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及创建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

三是政府应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且壮大品牌监管和农技服务队伍,以健全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保证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四是要结合地方的区位条件,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园区。

5.2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辐射周边散户,将品牌做大做强做精

当前,州内农业大多数是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小、分散化、市场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成本高;单纯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其经营成本太高,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应引进知名企业和培育本地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辐射周边散户,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以获得最大利润为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站稳现有市场拓展潜在市场;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发出品质更好、附加值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产地品牌创新工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

5.3 利用各种平台打造品牌

结合农博会、农交会、农展会、招商会和节假日等各类活动,组织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企业和机构等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在目标市场重点中心城市、批发和综合市场举办各类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宣传展示品牌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认知度。以“优质的内容+周到的服务+生态产品”的组合,为黔西南的农产品带来社会话题,推动农产品的宣传,将黔西南生态特色优质农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

5.4 抢抓机遇,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实施机遇,全面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惠州地区的销售通道,真正做到黔货出山拓宽市场,提升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5.5 搭建品牌营销平台,培育消费市场

农业品牌发展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品牌、培育营销模式,促进品牌农产品消费[2],扩大和培育消费市场。如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培育生活Plus、“黔程出行”等本地电商企业;同时根据互联网特性,依托黔西南州智慧仓配网络,利用电商平台,破除时间和地域的制约,使本地农产品可以销往更大的市场。

5.6 加强监管,维护品牌公信力

一要切实加大对获证产地产品的质量监督。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建品牌的根本,要以检验检测为技术支撑,以执法检查为抓手,建立健全检打联动机制。二要强化证后监管。品牌认证后,想要有长足的发展,就要把证后监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获证或授权使用的企业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三要规范标志使用。目前认证登记与标志使用严重脱节,用标率不高,要多措并举,注重提升持续用标率,着力提升绿色食品续展率,促进品牌持续发展;实现品牌农产品基本包装标识上市和全部产品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管,对伪造、冒用、超范圍、过期使用标志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净化市场环境。

6 结语

品牌是产业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条件,打造品牌是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支撑。农产品品牌建设要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品牌引领、统筹推进的思路,对农产品品牌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提升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

[1] 尚百平.甘肃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2(19):51-56.

[2] 权威解读《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1)》[J].农产品市场,2021(10):11-12.

[3] 段莉,岑鸿芸.黔西南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44-46.

[4] 尚旭东,李秉龙.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运行特征、趋势与问题——基于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分析[J].生态经济,2013(4):92-97.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黔西南州品牌建设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
黔西南州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