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206 韵来源考※

2024-01-16 05:54丁治民
长江学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切韵本王韵书

丁治民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韵书,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由陈彭年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增广而成。该书是研究音义和古今语音演变的重要坐标,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一向为学界所重视。

《广韵》其名有“增广切韵”之意,卷首有陆法言《切韵·序》、长孙讷言《切韵·序》和孙愐《唐韵·序》,全书共收字26194 字,分为206 韵,按四声分卷,其中包括平声57 韵(上平声28 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 韵、去声60 韵、入声34 韵。其中平声字较多又分为上平、下平2 卷,共为5 卷。

《广韵》206 韵是从何而来的,是来自哪几种韵书?学界讨论历史悠久,聚讼纷纭,到目前为止,但尚未达成共识。

在《切韵》系韵书残卷被发现之前,《切韵》《唐韵》《广韵》被认为是具有明确传承意义的三部韵书。早在南宋时期,李焘在《新编许氏〈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序》中就明确地作过论述:

但是他没有具体说明《切韵》的193 韵是如何演变成《广韵》的206 韵的。关于《切韵》和《广韵》之间的诸本韵书的韵目演变问题,现代的学者有不少论述。现分类详列各家观点,并稍作按语:

就韵部数目来说,《切韵》只有193 韵。《广韵》虽多出13 韵,实际上不过是把《切韵》的若干韵一韵分为两韵而已。由此可知《广韵》实可视为《切韵》后身,在体系上与《切韵》并

自李荣始,一部分学者关注到了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书对《广韵》分韵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

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上声韵目:五十一广虞掩反,陆无韵目,失。

又去声韵目:五十六嚴鱼淹反,陆无此韵目,失。

陆法言《切韵》只有193 个韵部,到《广韵》增加至206 韵,增加了十三个韵。这十三个韵是逐步增加的。

上述学者认为,《王韵》的“广、严”二韵就是《广韵》的“俨、酽”二韵,而《广韵》另外多出的11 韵是通过将《切韵》的部分韵目开合分立得到的。从《切韵》193 韵,到《王韵》195 韵,再到《广韵》206 韵,从数字的自然增量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广韵》相较“王韵”多出的“谆、桓、戈”等11 韵是谁分的?“王韵”现存宋跋本与敦煌本两个本子,两个本子完全相同吗?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文章后半段再讨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学者又发现了《唐韵》对《广韵》分韵的影响,现将相关论述开列于下:

这部分学者或认为206 韵来自天宝本《唐韵》,或把“王韵”误为《唐韵》,或认为206 韵分别来自《唐韵》的开元、天宝两个本子。

这部分学者认为《广韵》的206 韵来自《唐韵》和“王韵”两部韵书。学者们立论所据的材料是最全面的。但两书说中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韵书韵目的演变是从193 韵到195 韵再到206 韵;另一派认为,韵书韵目的演变是从193 韵到204 韵再到206 韵。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回答这个问题,那需先看两部王韵、两部《唐韵》现存情况。

我们先看《唐韵》。《广韵》前有陈州司法孙愐《唐韵序》,我们可以通过这篇序言还原一部分《唐韵》的面貌。

……上行下效,比屋可封;辄罄謏闻,敢补遗阙。兼集诸家为注训释,州县名目多据今时……其有异闻奇怪传说、姓氏原由、土地物产、山河草木、鸟兽虫鱼、备载其间,皆引凭据。随韵编记,添彼数家,勒成一书,名曰《唐韵》,盖取《周易》《周礼》之义也。及案《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石经》《声韵》《声谱》《九经诸子》《史》《汉》《三国志》《晋宋后魏周隋陈梁两齐书》《本草》《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僧孺《百家谱》《周何洁集》《文选诸集》《孝子传》《舆地志》及武德已来创置。迄开元三(二)十年并列注中,等夫舆诵,流(战)汗交集,愧以上陈天心……以四声寻译,冀览者去疑,宿滞者豁如也。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有可纽不可行之,及古体有依约之,并采以为证,庶无壅而昭其冯。起终五年,精成一部。前后总加四万二千三百八十三言。仍篆隶石经,勒存正

一、《广韵》与蒋藏本《唐韵》残卷等韵书比较

现以蒋藏本《唐韵》、两部王韵与《广韵》十九代韵代纽为例(表1)。

体例上,《广韵》与蒋藏本《唐韵》同,为先训释,再反切,最后为韵字数;而宋跋本为先反切,后训释,最后为韵字数。

韵字数上:蒋藏本代纽八字,与《广韵》十三字相比,少五字,实少三字,因为“黛、埭”两字的异体“黱、”在训释后,而《广韵》独立为韵字;蒋藏本“瑇”字异体“瑇”为“蝳”字误抄。

注释上,《广韵》多是在蒋藏本的基础上增加书证。

韵·纽代韵·代纽韵书蒋藏本《唐韵》代更代。年代。亦郡名。又姓。《史記》趙有賢者代舉。徒耐反。八。 岱泰山名。 (黛)眉黛。《說文》作黱。 埭以土堨水。又作images/BZ_114_1819_2358_1849_2386.png。 逮及。又徒帝反。帒盛物囊。 瑇瑇瑁。亦玳、瑇、images/BZ_114_927_2449_956_2477.png。 霴靉霴,雲狀。代徒载反。更。十一。 岱東嶽。 埭以土黛眉黛。 瑇瑇瑁。又堨水。 逮及。又徒帝反。 帒囊。徒督切。 霴靉霴,雲狀。两部王韵甙甘。 酨酢。 甛。(敦煌本仅存最后三字)《广韵》代更代。年代。亦州名。春秋時屬晉,其後趙襄子以銅斗擊殺代王,取其地。至秦,隸太原郡。漢置雲中雁門代郡。魏為州。又姓。《史記》趙有代舉。徒耐切。十三。 岱泰山。 黛眉黛。黱上上同。逮及也。又徒帝切。 埭以土昨代切。《異物志》云:“如龜生南海,大者如籧篨,背上有鱗,鱗大如扇,堨水。同。 帒囊屬。 袋上同。 甙甘也。 酨醋也。又瑁瑇瑁。亦images/BZ_114_721_2943_750_2972.png作蝳 。有文章。將作器,則煮其鱗,如柔皮。”俗又作玳。又徒督切。 霴靉霴,雲狀。

二、《广韵》与五代刻本残叶等韵书比较

现再以五代本P 二○一五廿九先韵与《广韵》下平声一先韵的舌头音五纽为例(表2)。

P二○一五先韵舌头音五纽相连,而《广韵》虽然“莲、田、年、颠”四纽相连,但与“天”纽不相连又《广韵》四纽的次序与P 二○一五不同,而与宋跋本同。

从代纽的体例、字序及训释可以看出,《广韵》与蒋藏本《唐韵》近;从先韵舌头音五纽的纽序、反切用字、体例与训释看,《广韵》与P 二○一五远。

韵·纽先韵·舌头音五纽韵书P 二〇一五……○天(第五纽)天曰員蓋然皃。又姓。他前反。五 (第六纽)……○田徒天反。土地堪相處。亦徵姓。古田□□□名。十八……○images/BZ_115_1072_1888_1138_1953.png(第七纽)images/BZ_115_1361_1885_1387_1911.png項。多田……○年反。十一 (第八纽)禾熟曰年。作秊。熟。奴前反。二……〇蓮(第九纽)蓮荷,芙蕖。□□□□ □ ……宋跋本……○天(第五纽)他玄反。上玄。三……○蓮(第九纽)……○田(第十纽)徒賢反。……○年地。十 (第十一纽)……○images/BZ_115_836_2324_902_2389.png(第十二纽)都賢反。□。十二……落賢反。芙蕖實。五奴賢反。載。正作秊。十二《广韵》……○天(第五纽)上玄也。《說文》曰:“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也。”《爾雅》曰:“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他前切。六……○蓮(第九纽)《爾雅》芙蕖。其实莲。”落贤切。八……○田云:“荷, (第十纽)《釋名》曰:“土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又姓,出北平。敬仲自陳適齊,後改田氏。九代遂有齊國。徒年切。十九……○秊(第十一纽)穀熟曰年。奴顛切。三……○顛(第十二纽)頂也。又姓。《左傳》晉有顛頡。都年切。十五 ……

蒋藏本《唐韵》现存去声59 韵,入声34 韵。蒋藏本所存去声与宋跋本王韵相比多廿九换、卅九过两韵;入声多六术、十三末两韵。从四声相承看,真、寒、歌三韵在《切韵》的开合合韵,到开元本《唐韵》时已分为开合分韵。

众多学者都赞同“《广韵》多出的11 个韵是韵目开合分韵的结果”这一观点,但学界尚未明确指出开合分韵是谁分的。从现存唐五代韵书看,11韵的开合分韵最早的见于蒋藏本《唐韵》。《唐韵》的编纂者为孙愐,这一发明权应归之于孙愐。对真、寒、歌三韵的开合分韵,音韵学通论性著作大多认为开合分韵区别在于合口多了一个“u”介音,诚如此,那就不能解释《广韵》为何有开合合韵与开合分韵两种现象。

蒋藏本《唐韵》去声与《广韵》比,少了一个“酽”韵。关于“酽”韵来自哪一部韵书这一问题,上述学者中除董同龢先生外,均认为是来自宋跋本王韵。然而宋跋本王韵去声韵目倒数第二韵为“五十六酽”,最后一韵为“五十七梵”;而翻检韵书正文却发现,去声最后一韵为“五十六梵”韵,而无“五十六酽”韵。故宋跋本王韵虽号称195 韵,实际上只有194 韵,可以说宋跋本王韵“一百九十五韵”是“有名无实”的。

真正分成195 韵的韵书是敦煌本王韵。敦煌本王韵去声最后三个韵目是“五十五鉴、五十六酽、五十七梵”,其正文分韵也是如此。

三、两部王韵、《唐韵》《广韵》去声嚴(釅)、梵两韵比较

现再将《广韵》与两部王韵及蒋藏本《唐韵》酽、梵两韵进行比较(表3)。

蒋藏本《唐韵》体例为先义训、后反切,最后为韵字数,这与《广韵》同;注释,《广韵》比蒋藏本多引小学书证,如“剑”字,蒋藏本引“《广雅》”,而《广韵》先引“《释名》”,再引“《广雅》”,从中也可以看出《广韵》是如何“重修”的。

?

可以说,《广韵》的206 韵当是以开元本孙愐《唐韵》204 韵为主,再加上敦煌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严”两韵为辅合并而来的。也就是说,《切韵》到《广韵》韵数的演变历程应为“193-204-206”,而非其他。

以上所论如能成立,关于《广韵》206 韵是从何来的,这一问题的讨论似可告一段落。

猜你喜欢
切韵本王韵书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傲娇语录大全
素粉欢型show!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穿越采访庆亲王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