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滁州历史地名考述
——兼谈滁州阳明游学心路景观的打造

2024-01-17 09:14茵,吴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龙池琅琊山龙潭

徐 茵,吴 惠

历史地名即历史时期留传下来的地名,或历史时期曾使用过的地名。它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承载着很多故事。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10月来滁州,实际在滁时间六个月,其中聚众传授良知之学,“只把山游做课程”,留下许多历史地名。这之前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考据。本文在其基础上,根据历史文献寻找王阳明在滁州足迹所至的历史地名,并为滁州阳明游学心路景观的打造提供历史依据和线索。

一、滁山与我最多情——王阳明居滁所至地名

滁州介于江淮之间,山水俱佳,曾被誉为“东南风月谁家好,唯有琅琊道蔚然”。王阳明在滁期间,深为秀丽山水吸引。带领大江南北踊跃前来的学子,足迹踏遍山山水水,其涉及的有以下几类历史地名:

(一)王阳明公务历史地名(见表1)

表1 王阳明公务历史地名一览表

(二)王阳明讲学历史地名(见表2)

表2 王阳明讲学历史地名一览表

(三)阳明后学涉及滁州历史地名(见表3)

表3 阳明后学涉及滁州历史地名一览表

二、江山无语致良知——王阳明历史地名的遗存考据

正德八年至今,510年过去,滁州的历史记下了圣人地名的遗存,滁州山水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还需要仔细、认真地探寻。

(一)《琅琊山题名》石刻及历史地名遗址的查找

正德九年(1514)三月,王阳明在琅琊山刻石:

“正德癸酉冬旱,滁人惶惶。迺正月乙丑,雪;丁卯,大雪。太仆少卿白湾文宗严森与阳明子王守仁同登龙潭之峰以望,再明日霁,又登琅琊之峰以望;又登丰山之峰以望,见金陵、凤阳诸山皆白,喜是雪之被广矣!回临日观,探月洞,憩了了堂,风日融丽,泉潏鸟嘤,意兴殊适,门人蔡宗兖、朱节辈二十有八人,壶榼继至,遂下,饮庶子泉上。及暮,既醉,皆充然有得,相与盥濯咏歌而归,庶几浴沂之风焉!后三月丁亥,御史张俅、行人李校、员外(郎)徐爱、寺丞单麟复同游,始刻石以纪。余姚王守仁伯安题”。[1]

《琅琊山题名》是十分珍贵的石刻,原址何处?据赵志皋《皆空亭记》记载:

“坐方丈,茶话罢,步寺南白龙池,观阳明先生偕诸弟子游所记石。因见水从石罅,汇前池,莹澈可鉴”。[2]

其中的“阳明先生偕诸弟子游所记石”即《琅琊山题名》,可知该题名在琅琊寺的南面白龙池附近,白龙池的水非常充盈,清澈见底。萧崇业的《白龙池》诗:“波摇石动漾流泉”也证实了这一点。[3]但是琅琊寺内又有白龙泉,与白龙池是什么关系呢?明万历《滁阳志》说:“白龙泉在琅琊山开化寺佛殿侧。”[4]47民国《琅琊山志》也说:“白龙泉在大雄殿左侧,旧志云,祈雨多验。民国六年,经达修建为白龙泉井。”[5]卷一

白龙泉在琅琊寺内大雄宝殿的旁边,并且被修建为井。民国《琅琊山志》是琅琊寺的住持达修和章心培所修,似乎不至于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弄错。也就是说,白龙泉与白龙池应该是源头与下游的关系。泉水自民国六年就不再流出寺外,白龙池自然就干涸了。所以,白龙池这个地标不在了,《琅琊山题名》也就很难发现。

《琅琊山题名》中出现很多地名。三座山:龙潭之峰、琅琊之峰、丰山之峰。两座亭:日观(亭)、望月洞(亭)。一座堂:了了堂。一汪泉:庶子泉。

2.探月洞(亭)。《琅琊山题名》中有“探月洞”,龙蟠山有偃月洞,但是《琅琊山题名》所提到的山没有龙蟠之峰,可知不是偃月洞。《琅琊山题名》所提到的龙潭之峰、琅琊之峰、丰山之峰中均没有与月有关的洞。与日观亭遗址相近、又与月有关的只有望月亭。明初宋濂《游琅琊山记》说:“(琅琊)山中之亭几二十所,而日观、望月为尤胜”。[9]59南京太仆寺诸官员皆有咏《望月亭》。如祝孟宪有诗:“琅琊最高处,待月久凭栏。”[7]345张舜臣诗曰:“一上琅峰兴欲湍,青宵天畔此凭栏。”[7]378

可知望月亭在琅琊山顶。《琅琊山题名》中提到的日观亭、了了堂、庶子泉等都在琅琊山中,探月洞的“洞”字或为“亭”字之误。又或者琅琊山中尚有带月字地名的山洞未能发现,存疑待考。

3.了了堂。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秋,滁州团练使钱公辅有摩崖题刻说:“观月于晓光亭,宿了了堂”。[8]24明代萧崇业《游重熙洞龙蟠琅琊记》中说:“由堂左陟石径,历数十武,抵归云洞,……近洞有西竹庵、了了堂、广照塔,并废久。”[9]62可知了了堂在琅琊寺归云洞附近。

4.庶子泉。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因琅琊王司马睿曾驻跸此山,“厥迹犹存”而命名此山。李幼卿与山僧法琛创“宝应寺”,曾名“开化禅寺”“ 开化律寺”“琅琊寺”。“琅琊古刹”是明代十二景之一。寺中的庶子泉因李幼卿曾任“太子右庶子”而得名。李白族叔、书法大家李阳冰篆书《庶子泉铭》,曾立于泉旁,是书法碑刻史上的珍品。

庶子泉曾被山僧围为大井,明嘉靖年间重开。明万历《滁阳志》卷三说:“欧阳公集古录跋云:‘庶子泉昔为流溪,今为山僧填湮故蹟,起屋于其上,至问其泉,则指一大井。曰:此庶子泉也,惜哉’。嘉靖年复开,太仆卿郑大同题曰濯纓。”[4]47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太仆寺卿郑大同有《登琅琊山漫兴二首》诗,其序云:“寺后有庶子泉,出石罅间,清比沧浪,予因书‘濯纓’二大字,镌于石上。”[8]116可知,嘉靖三十二年时,庶子泉已复开。古庶子泉即今琅琊寺内的濯纓泉。康熙《滁州志》中仍然写着“庶子泉”,没有“濯纓泉”之名。光绪《滁州志》则误把一泉当做两泉,称“濯纓泉,在庶子泉侧”。[9]6920世纪80年代,滁州市(县级)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余炳华在濯纓泉东侧的石壁上发现“庶子泉”摩崖石刻(见图1)。

图1 庶子泉摩崖石刻

(二)遵阳街与滁人的遵阳情结

自阳明去后,滁人一直有着浓厚的遵阳情结,留下的历史地名就是证据。

1.阳明镇。滁州市(县级)党史办原主任卜中林2012年曾有《老东关的回忆》文稿,笔者帮助整理后发表在《人文滁州》第五期第94页,文中说:“遵阳街因王阳明而得名,日伪时期曾叫过阳明镇。”后来,笔者又约请本地老人田灼电话咨询了旅居外地的几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再次确认老东关曾名阳明镇。据《民国35年滁县行政区划表(国民政府)》显示,[10]74抗战胜利后,老东关恢复了东关镇的旧名,从中划出东街北保、小桥保与南关保、南街保、文德桥保组建新的阳明镇,一直延续到1949年。1955年,滁县城区辖遵阳、南桥、胜利、鼓楼四个镇(街道办事处)。

2.遵阳小学与遵阳街。由于地处下水关以东,其主要街道过去叫东关外大街,亦称东关街,后改为“遵阳街”至今。卜中林曾告诉笔者:“东关街曾有三义阁,民国年间在阁中办学。东关街上住有一位俞校长,很有学问。他把三义阁小学改名遵阳小学,取仰慕阳明学说之意。东关街也改为遵阳街”(2017年10月5日采访卜中林笔录)。遵阳小学附近的巷子称为三义阁巷,又称三门套、河沿巷。可以证实卜中林的话。东关街上的俞校长,乃是俞树森先生。据俞树森的孙女郭韬介绍,俞树森1901年出生,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沪任翻译,期间加入“安徽同乡会”,得以结识胡适、杭立武等人。与杭立武友情甚笃,并保持书信交往。抗战时期,经杭立武推荐,一度出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担任安徽省立滁州中学校长。卜中林说的把三义阁小学改名遵阳小学,或在此时。至今遵阳街上留有五进俞家老宅,已作为历史建筑保护。

那么,东关街何时改为遵阳街呢?民国初年杭海的《滁县乡土志》,1933年李絜非的《滁县风土志》,1936年方令孺的《琅琊山游记》等都未出现遵阳街这个地名。出现这个地名的是在1945年,“民国34年抗战胜利,流亡在全椒县广平的滁县政府迁回滁城。按乡、镇行政区划分设中心小学、保国民小学。在滁城有中心镇西街、东关镇(遵阳街)两所保小。”[10]756从上述资料可以得知,东关街改为遵阳街是在民国时期,到底是哪一年,还有待新资料的发掘。

(三)龙蟠山中是学子居住游学的好去处

龙蟠山位于滁州城西南7公里左右的琅琊山林场境内,滁花公路煤炭口南侧数百米远的山洼处,东面是龙蟠岗。“龙蟠叠翠”为明代十二景之一。北宋元祐年间,寺僧昙广与其徒并力建造了寺院,州守曾肇曾写《龙蟠山寿圣寺记》。南宋“隆兴二年(1164),毁于金兵,惟藏经殿存。淳熙十一年(1184),僧正祥复建。明代天顺、成化年间又修。”[9]425王阳明有多首与龙蟠山有关的诗,其中《龙蟠山中用韵》:“无奈青山处处情,村沽日日办山行。真惭廪食虚官守,只把山游作课程……”。[11]101从“村沽日日办山行”来看,当时龙蟠山中很热闹,可知王阳明与学生曾在龙蟠山中游学。明代万历年间,萧崇业曾有《游重熙洞龙蟠琅琊记》:“小殿三间,供奉空王。旁有茅屋数舍,栖残僧一二人,后有偃月洞”。[9]61从崇祯年间出版的《南滁会景编》龙蟠山图上,也可以看到龙蟠山中的寿圣寺还有不少房屋(见图2)。王阳明来滁学习的弟子很多,必定不可能都住在太仆寺,也不可能长时间住在旅店。那么寿圣寺残舍和附近的茅舍就是最好的居住场所,既省钱又安静。朱节,字守中,来滁州就学于王阳明。王阳明有《送守中至龙盘山中》诗:“茅堂岂有春风坐,江郭虚留一月程。”[11]101

图2 明代崇祯年间龙蟠山图

可惜,这些建筑明末遭兵燹久废。据1987年安徽省滁州市文化局内部出版的《滁州文物志》85页记载:“1985年时,遗址尚有直径60厘米的楹底石墩十数,自南向北,屋基为5层,共进深130米,东西宽80米。”2006年,笔者与朋友来时看到的已是瓦砾遍地,仅余一阶梯形石基。然漫山林木茂密苍翠,仍不失为佳景。

三、只把山游作课程——王阳明游学心路景观的打造

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滁州是王阳明聚众讲学、阐述良知之学的首发地,王门游学的发端地,阳明心学传播的望地。所以,打造一条王阳明游学心路景观,对滁州历史地名的传承、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为此,特建议如下:

(一)重建太仆馆,恢复大圣塔

正德九年(1514),王阳明考虑到太仆寺孤悬城外,一旦有战事,就会危及全寺官员的生命。因此,把滁城通济桥(今南桥)北的乾明古寺改为“太仆馆”,明代州城图标注为此名(见图3)。

图3 万历四十二年《滁阳志》明州城图

《南京太仆寺志》:“官仓,在滁城南门内,(滁州卫)左所右。初为宋乾明尼寺。正德九年,因流贼之变,本寺少卿王守仁废寺为太仆寺仓,建官厅一所,以备入滁憩息之地。”[12]219乾明寺建于唐代,原名开化寺,宋太平兴国年间赐额乾明寺。“寺内原有古塔一座,高峙青云。又有子院五:东释迦院、地藏院、大圣院、西释迦院、罗汉院。”[13]54

2015年前后,该地段被拆迁。太仆馆的遗址目前是一片绿地,很适宜重建。大圣塔是滁州古城三塔之一。另外两塔一是大圣寺塔,在白云宾馆附近。一是文峰塔,在国际大酒店附近。多年来滁州有关部门一直在谋划重建文峰塔,可惜原址的地貌环境已经不适宜重建。大圣塔是三塔中唯一原址可以重建的。太仆馆建成后可以布展王阳明纪念馆,大圣塔将成为滁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二)寻找阳明题刻,恢复游学胜迹

阳明题刻虽因白龙泉围而为井、泉水不流而导致白龙池干涸、地标模糊而至今未能找到。但是一般来说,摩崖石刻不会自然消失。张祥林先生认为:“摩崖刻石如非人为损毁,今不应湮灭”。笔者认同他的观点,很有可能《琅琊山题名》还在。民国《琅琊山志》记:“白龙池在三天门下。”[5]卷一1988年版《琅琊山志》(见图4):“三天门在玉皇殿南,二天门北上方,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建。清宣统元年(1909年)达修重建,今尚存。”[15]38“白龙池在三天门下,已圮”[15]39。说明1988年白龙池尚有遗迹。如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认真查找,将很有可能重现人间。在此题刻之处,组织游学观览,将是一处新的旅游胜地。

图4 1988年版《琅琊山志》琅琊山主景区全图(部分)

(三)重建阳明书院,恢复阳明祠祀

阳明先生门下士曾倡举创建阳明书院,“明嘉靖十五年(1536),提督学校御史闻人诠同提屯御史周冕等创建,并立祠祀之。”[12]209阳明书院在历史上对阳明学说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阳明书院原址在丰山紫薇泉附近。紫薇泉原名幽谷泉,乃欧阳修于宋庆历六年(1046)贬任滁州太守时访得泉水, 凿疏后取名幽谷泉,并在泉旁建丰乐亭;宋元祐二年(1087),滁州知州陈知新重修改名丰乐泉;明嘉靖年间,闻人诠再修时改名紫薇泉。1974年,这里建起石油库使风景区变为禁区。1993年以后,市政协委员写了100多份提案,促成油库搬迁。2015年,按照《南京太仆寺志》中建筑平面图1:1的规制在丰山脚下重建了南京太仆寺、来远亭等建筑。2017年,太仆寺署落成布展,如今已成为一座承载明代马政文化的旅游景点。2017年《滁州市丰乐亭景区阳明书院方案设计》项目由东南大学成玉宁教授主持,已作有规划。琅琊山管委会已摆上议事日程。相信不久的将来,阳明书院重现,定会成为阳明后学游学滁州、祭祀先贤的一处重要基地。

(四)整治柏子龙潭,恢复讲学课堂

王阳明当年在龙潭讲学,“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震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学自滁始。”[16]王阳明的《龙潭夜坐》诗倾注了对滁州山水的无限深情: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11]101

龙潭又称柏子灵湫、柏子龙潭,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明代十二景之一。位于丰山东南。明代天启元年(1621),滁州判官尹梦璧曾有柏子灵湫石刻图,原画题字为:“水有龙斯灵。潭为汉时采铜而凿,宋太祖濯缨潭滨,乃有龙瑞,建祠祀之。明太祖祷雨辄应,敕祀不绝,今踵行之。”[14]欧阳修知滁时,曾作《柏子坑赛龙》记其胜景。1966年以后,四周建筑了许多民房,龙潭淤塞成为垃圾场。2017年11月发掘清理龙潭遗址,出土很多石构件。

龙潭的周边环境已经经过早期清理,希望早日排上市政府议事日程,尽快修复当年旧观,使之成为阳明心路游学的天然大课堂。

(五)重现滁流沂水,恢复西涧古渡

王阳明有《送蔡希颜》三首,其一有这样的诗句:

野寺同游请,春山共攀缘。鸟鸣幽谷曙,伐木西涧曛。

清夜湛玄思,晴窗玩奇文。寂景赏新悟,微言欣有闻。[11]105

西涧即明代十二景之一的西涧春潮。唐代刺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第一次把滁州这个地名带入中国文学史。西涧的上游是小沙河,西部山区汇集的水自西向东汇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土(兔)河,东入上水关,穿城而过,出下水关入清流河。因其主河道在滁州城西,故名西涧。在西涧中游的北部烟墩,明代在此开辟了养马场,“烟墩场凡三十亩六分七厘”。[12]296王阳明作为太仆寺少卿巡视马场,西涧是必经之路。下游虽已淹入西涧湖,但是在西涧的中游赤湖铺一带尚有野渡的古意。

王阳明把带学生在滁州水边的游学比作孔子当年的沂水教化,“滁流亦沂水”,可见其对西涧(滁流)的重视和喜爱。如果在西涧的中游城西村(已改名西涧渡村)彩虹道支线清丰路一带,恢复西涧古渡,打造精品民宿。重现当年王阳明教化诸生“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的胜境,定会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新天地。

如果做好了以上几件事情,再结合已经复建的太仆寺周边建筑,就可以用“阳明文化游学心路”这一线索,串联起滁州古城(太仆馆、孟公坝、遵阳街)——丰山(太仆寺署、丰乐亭、阳明书院、柏子龙潭)——让泉(醉翁亭)——琅琊山(白龙池阳明题刻、琅琊寺庶子泉)——西涧(清流关),既可以将游客在滁州游览停留时间延长,繁荣滁州旅游经济;又可以传承阳明文化,保护历史地名,增加滁州旅游的文化底蕴,形成滁州特色。

[注 释]

① 茅亭与饮马池:王阳明有《山中示诸生五首》其四:“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萧崇业有《茅亭》诗:“窈窕西池畔,乾坤一草亭。”可知茅亭与饮马池关系密切,茅亭在饮马池畔。太仆寺在滁州西部山区有十座牧马山场,其中龙潭附近两处,醉翁亭前后左右共七处,琅琊寺下隅一处。《南京太仆寺志》说:“饮马池在丰山之阳,世俗妄传,汉高祖曾饮马于此,国朝以山麓为畜牧之场。别凿池饮马,仍揭以旧名。”说明此饮马池并不在汉高祖庙附近,只是沿用了旧名。《琅琊山中茅亭》指明是在琅琊山,坐落在“琅琊寺下隅”的牧马山场:“东至山脊旧城及窝内土门,南至广武卫山脊,西至琅琊寺中窝小田塍,北至回马门并琅琊寺山脊”。茅亭与饮马池或是在其中。

② 神仙洞(双燕洞):王阳明有诗《送惟乾》:“古洞幽期攀桂树,春溪归路问桃花。”《南京太仆寺志》:“(牧马山场)一座落龙潭上,地名万丈坑,东至王越山地及神仙洞”。康熙《滁州志》也说:“双燕洞在柏子坑西北顶上,深四五丈。”从上文中可知神仙洞与龙潭有关,龙潭又叫柏子潭,龙潭附近古洞今名双燕洞,此洞至今仍在。王阳明当年在龙潭附近讲学,所说古洞,很可能就是这里。

③ 重熙洞:即明代十二景之一的重熙洞天,系天然石灰岩洞穴。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阳明后学孟津(字两峰)与盛汝谦入鸡爪山,发现并开辟了重熙洞。洞顶有熙阳射入,宛如另有一重天,因命名为重熙。 萧崇业在《游重熙洞龙蟠琅琊记》中曾对洞内有这样的描述:“俄至一山,离署可七八里而近得重熙洞,洞居山腹”。“左折而西,翼然一坊,匾‘重熙洞’三字。门卑浅,仅容一二人伛偻进,高敞如屋,可坐十客。上有天窗闭启,吐日吸月,容光掩映,万形可辨,怪石玲珑,纹肖刻画”。2003年秋,笔者探洞时,十余步后可见洞顶有一窍天然空隙,自洞内可看到天空的景观,别有情趣,明人称“一窍天”名不虚传。洞深二十余米后分为两岔洞,幽深不可进。洞口石壁上“万历丁丑仲夏省祭官邵富督工重建”的石刻依然清晰。

猜你喜欢
龙池琅琊山龙潭
庾雪水彩画作品
明正德皇帝与清江浦跃龙池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琅琊山游记
龙潭画影
琅琊山的情怀
九龙潭的龙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