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探讨

2024-01-17 02:54纪久祥张保帅
现代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校企

任 琪,纪久祥*,张保帅

(1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401331,重庆;2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401331,重庆)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从这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1+X”证书制度将推动高职院校积极联系相应行业企业,让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机制落实到立德树人、精准育人的根本目标上。

随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器换人”不断推进,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更加繁荣,2022 年6 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 发布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市场销量的近43%[1],位居第一。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将使未来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1+X”证书制度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因此,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院校应研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问题,引导行业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容滞后及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等问题。构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专业“1+X”证书方案,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是在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专业则是实现我国智能制造2025 规划的核心环节,与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现代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是在传统制造业生产线上升级改造,引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数智化设备,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其培养目标之一是为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智能制造业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自动控制、电气控制、设备工程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维护,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集成和应用系统运维等工作。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行业等多方支持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企业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绝大多数院校的专业模块设置与企业所需错位,课程设置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操作不匹配,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技能无法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无缝对接等。工业机器人专业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性理论综合应用学科,该学科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2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工业机器人专业是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兴专业,技术难度比较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脱胎于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研究领域为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师非常少。根据专业特点,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现实却是多数教师中途转专业开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企业经历更是空白,在实际教学及实训过程中仍停留在演练、模拟、实验等层面,缺乏实操性、实践性,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无法达到行业企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组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及实训课程。其中核心课程普遍存在以教材理论讲解为主,模块化综合实践实训内容较少,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将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岗位新的工艺标准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导致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同时,课程考核标准单一和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理论,而且综合评价方法也有待完善。

2.3 教学实训设备设施不足

随着智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校内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设施无法满足学生正常实训需求,综合实训的质量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低下。另外,制造类专业对实践实训教学设备设施和场地环境要求较高,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学设备设施价格在同大类专业中更高和场地面积的需求也更大,这些现实问题导致实训实践课程无法较好地开设,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综合性专业训练更是难以实施;因此,毕业生专业技能欠缺,岗位适应性较差,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2.4 企业未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方要协同育人,尤其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工业机器人专业更需要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尽管形式多样,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低,没有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模块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教学中创业参与度不高及学生参加专业比赛效果不佳等方面,现实情况是企业主体作用更多体现在校企联合招生、行业专家讲座上。实际上企业更清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岗位技能需求,如果能够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就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第二批、第三批“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别有“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重庆是传统制造业重地,又是智能制造新兴之地,相关高职院校应调研重庆本土企业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岗位实际要求等,结合该专业“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和考核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应该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包括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视觉、机器人感知、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仿真等;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基础课程建设,如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和企业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相应的“X”证书和专业课程内容及标准,同时融入思政元素精准育人。最终,重庆相关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在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得以大幅提升,为重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提升专业教师综合能力

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性比较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效果与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密不可分。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在实践实训方面经验相对不足,在技术证书培训、考核等环节的知识储备比较薄弱。为此,高职院校应在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求他们参加行业企业的长短期培训、轮岗培训等,培训内容应根据本校专业培养特色对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考核知识点、岗位技能要求及结构化考核流程模式等进行实操训练,从而提升专业教师以“1+X”证书考核内容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相互交流机制,邀请国内知名工匠大师来校展示绝技绝艺,师徒结对开展一对一传帮带,鼓励教师向技艺方向发展。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管理精英等担任特聘教授或导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及毕业设计指导、校内实习实训指导与企业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3 推动产教融合及校企深度合作

践行“校企双元、角色渐变”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以“X”证书考核内容和标准驱动专业建设,以岗位职业素养分析为依据,参考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提升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德技双修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如设立校企深度合作的产业学院、企业订单班。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企业培训资源数字化数据库;成立区域企业培训联盟,探索企业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实训基地“设备工场化、运营企业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创新服务中心,成为区域智能制造人才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和共享科研平台;学校与知名工业机器人公司合作,校企混编技术服务团队,成立区域工业机器人售后服务中心,服务企业园区的制造企业生产线。

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机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实现角色转变,达到行业企业相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标准,如表1 所示。

表1 “校企共培、角色渐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3.4 产教融合下“1+X”证书制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变传统实践课程讲授模式,贴近工业机器人生产场景,按照设备工场化、管理企业化的原则依托校企合作相关平台进行实训教学改革,实现学历证书教学与“X”证书实训的有效融合,从源头上构建产业与教学结合的有机体。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学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在实际复杂工作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产教融合下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建设、管理实训基地,落实“1+X”证书制度。总之,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行业企业发展、“1+X”证书制度实施等三方面协同育人、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学内容应以知识应用为导向,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将工业机器人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

同时以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目的,为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验证服务,为职业院校、社会人员提供教学服务、技术培训,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开发,旨在提升区域智能制造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4 结语

本文探讨“1+X”证书制度融入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问题,其目的是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一专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专业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重构专业课程模块,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等提升专任教师综合能力,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等项目助力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使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制造业数智化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校企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