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考体育方案的实施状况、总体特征与优化路径
--以省级、副省级城市为例

2024-01-17 02:29张立胜邹英浩许延威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分值中考考试

张立胜,邹英浩,许延威

(1.海军航空大学 军事体育教研室,山东 烟台 264001;2.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近年来,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中考体育等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这凸显了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考体育作为检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体育改革的难点,它直接体现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效[1]。为此,各地纷纷进行中考体育改革,在考试的分值、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本文对19座省级、副省级城市的中考体育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中考体育评价机制与项目设置方面的异同,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中考体育特征,旨在探寻中考体育改革的优化路径。

1 城市及政策文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4座省级城市和15座副省级城市的中考体育方案作为分析对象。这些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其制定的中考体育相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截止到2023年6月,通过各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检索和选取各城市现行的中考体育相关政策文件,保证政策文本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表1)。为了应对疫情的临时性影响,部分城市(深圳、南京、沈阳、长春、大连、青岛、宁波)2022年和2023年的中考体育方案在2021年方案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因此研究仍旧采用了2021年的考试方案与标准。

表1 19座城市中考体育政策文本

2 19座城市中考体育方案实施状况

评价机制和项目设置[2]作为中考体育的核心内容,是中考体育制度改革的重点,决定着体育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中,评价机制包括中考体育分值与权重,项目设置包括项目设置模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项目选择及构成、项目评价标准等。

2.1 中考体育评价机制

2.1.1 中考体育分值

中考体育分值的设定体现了各地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技能发展的关注程度。现阶段我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均采用分数制来评价体育考试,分值设置在30~70分之间。其中,在50分以下的有8座(占42.11%),50分以上的有11座(占57.90%),平均分值为48.42分,较之前有所提升[3],但各城市的分值相对分散,存在显著差异(表2)。

表2 19座城市中考体育分值设置表

2.1.2 中考体育分值权重

19座城市均将中考体育分值纳入中考总分之中,平均权重为7.05%。除上海市外,其他城市的中考体育权重均高于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分数占中考总分5%的标准,集中于5%~9%之间,济南市的权重达到了9.09%,青岛市则达到了10.71%(表3)。这与国家逐步提升中考体育分值与权重的改革方向相符合,但是当前中考体育的分值与权重仍与语数外科目存在一定差距。

表3 19座城市中考体育分值及权重表

2.2 中考体育项目设置

2.2.1 项目设置模式比较

19座城市的中考体育项目设置可以分为2种模式和6种结构。项目设置模式包括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种。终结性评价模式有4种考试结构: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必考项目+抽考项目+抽选考项目。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模式有2种考试结构:选考项目、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北京、上海、天津等14座城市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模式,占比73.68%;而重庆、南京、杭州等5座城市采用终结性考试模式,占比26.32%。同时,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模式下,选择必考项目+选考项目结构的城市最多,成为当前我国主流的中考体育项目组合结构(表4)。

表4 19座城市中考体育项目设置模式表

2.2.2 过程性评价比较

在中考体育方案中,过程性评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考体育的科学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真态度[4]。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发展、体质健康状况、课外锻炼情况以及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积极性[5]。

在中考体育方案中,14座城市采用了过程性评价方法,分值设置在10~30分之间,平均分数为17.17分;权重在16.67%~60%之间,平均权重为35.55%。在考核项目方面,分为体育学习与运动表现2个类别,主要由体育课成绩与出勤情况、《标准》测试成绩、运动参与情况、体育综合知识等两三项内容组成。其中,11个城市在方案中设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考核,10个城市设置了《标准》测试,7个城市进行了学生学习态度考核(包括体育课考勤、参与体育锻炼及每天1小时活动等情况),2个城市设置了体育基本知识考试,仅青岛涵盖了运动技能测试(表5)。整体上看,这些过程性评价方案在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相对统一、明确的标准。

表5 14座城市中考体育方案过程性考核内容及分值表(节选)

2.2.3 终结性评价比较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以现场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在19座城市中,现场测试的分值设置范围较广,介于15~50分之间,平均分为35.37分;权重的分布在40%~100%之间,平均权重为73.80%。在项目设置方面,19座城市的现场测试办法中均包括必考、选考和抽考3种考试方法。各个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对项目进行搭配,形成了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必考项目+抽考项目+抽选考项目4种考试方式(表6)。

表6 19座城市中考体育方案终结性评价

有12座城市以必考项目+选考项目作为现场测试的考试方式,这成为现场测试的主流模式。必考项目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测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选考项目则具有多样性,可以结合体育课程内容或地域特色,将同类型或近类型的项目进行组合,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体能水平、不同身体形态的学生。这种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也更好地体现了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理念[6]。此外,抽考项目体现了项目选择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有效避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试化倾向,使得评价更加公正、客观。

19座城市的现场测试考试内容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3个维度,共包括11个类别,34项内容(表7)。在实施必考项目+选考项目的城市中,基本上为1+2、1+3、2+2等模式,集中选取2~5项不等。其中,大部分城市设置的必考项目数量为1~2项,但有个别城市设置了3项。相对而言,选考项目的数量设置范围较为宽泛,通常提供3~9个项目,分为1~3组,每组考生需选择1个项目进行考试。

表7 19座城市中考体育现场测试项目构成表

14座现场测试安排必考项目的城市,设置了1 000米/800米跑、立定跳远、BMI指数等9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于耐力、力量、速度等核心身体素质的测试。耐力素质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中最薄弱的一环[7],因此1 000米/800米跑选取频率最高。在17座安排选考项目的城市中,选考项目主要分为身体素质类和运动技能类项目。在身体素质类项目选择中,以力量素质为重点测试内容,其中又特别关注上肢与腰腹部的力量测试。而在运动技能类项目中,篮球、足球、排球为选择次数最多的项目。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运动项目受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较小,同时考虑到项目开展的整体性,多数学校都能满足其需求。冰雪类项目受气候、季节和地区影响较大,仅在哈尔滨市开展。尽管如此,它仍能作为区域特色项目在地方开展,这有益于传统特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运动技能是使学生长期坚持运动、培养运动兴趣的动力和保障。而当前偏重身体素质而忽略运动技能的中考体育方案,只能起到作为一种评价考试的单一作用,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持续参与体育活动[8]。

2.2.4 项目评价标准比较

在19座城市现场测试身体素质类项目中,1 000米/80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等项目的入选频次最高,将《标准》中这些项目的满分标准与19座城市的满分标准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两者的检验值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城市中考满分标准与国家标准接近,但整体低于国家标准(表8)。

表8 相关项目满分标准与国家满分标准的单样本t检验表

运动技能的掌握水平是决定人们能否长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9]。在目前19座城市的中考体育方案现场测试中,超过一半的城市设置了技能性考试项目。其中,篮球、足球、排球和游泳是最常被选用的运动技能考试项目(表9)。在评价标准方面,当前每个项目通常采用3套评价方案。大多数城市采用分层评价的思想,根据学生对考试内容的完成时间或完成质量来评估他们在这些项目中的运动能力,以区分学生对技能项目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的特点在于,它侧重于单一技术的周期性简单重复,而缺乏对运动技术完整序列的评估。其结果是,许多学生虽然取得了较高的技能分数,但实际上他们的运动深度参与能力较低,难以形成运动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这与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相去甚远。只有广州市将单个技术串联起来,以评价运动技能的结构化特征。

表9 技能性项目评判标准及城市分布表

3 19座城市中考体育方案的总体特征

3.1 中考体育分值和权重的提升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中考体育的分值和权重正在逐步上升。这一方面是各城市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学校体育地位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应然之举。从现阶段考试价值取向上看,分数的提高更能引起各方重视。例如,云南省和河南省已经将中考体育分值提升至100分[10],山东省提出自2022年起,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考试分值占比,北京市也提到了将中考体育的分值由40分逐步提升至70分。近年来全国多数地区提分意愿强烈,中考体育分值和权重的上升成为必然趋势。

3.2 “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为主流模式

我国中考体育模式经历了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变,且已成为主流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弱化先天能力差异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培养终身体育习惯。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旨在评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及学习效果[11]。然而,当前各城市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差异较大,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标准尚不统一。此外,由于各学校自主进行过程性评价,虚报、谎报、瞒报现象时有存在。若无法确保中考体育制度的公平、公正,将背离实行过程性评价的初衷,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负面社会舆情。在终结性评价的项目安排中,运动技能类项目往往过于强调单一技术的周期性而简单重复,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全面评估。

3.3 多元化评价内容建构成为发展方向

随着对青少年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评价内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最初单一的耐力和爆发力评价,逐渐演变为涵盖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体系。这些评价内容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了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确保评价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从而对课程目标进行全面评价,以实现“教、学、考”的统一。此外,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加,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充分的选择权利。多元化的项目设置可以更好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充分考虑了学生不同的运动参与和体育习惯。《〈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然而,我国中考体育方案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构还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与其他目标的契合度不高。中考体育方案应包含体育教学四位一体的目标,提升中考体育评价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以评促教。

4 中考体育方案的优化路径

4.1 以体教融合为契机,推进中考体育方案改革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8个方面,提出了37条措施[12]。中考体育改革应以此为契机,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的分数和权重,同时强化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课余体育和课外体育的建设。为了加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考体育的衔接,促进教学与考试的深度融合,应避免中考体育仅与增强体质挂钩,而应回归以知识、技能、意志品质为内容的教学,全面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依托体教融合构建的赛事体系,广泛开展校、区、市等不同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学有所用”。政府教育部门可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承担课外体育、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工作,促进学校运动项目多样化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让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选择与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4.2 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完善过程性评价细则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为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创造了更好的育人环境。然而,中考体育考试分值的提升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将体育课变为中考体育训练课,出现了应试体育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中考体育方案应落实“双减”政策精神,一方面构建中小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关注培养学生的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提升体育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同时,应全面落实“全过程育人”理念,完善与优化过程性评价细则,系统开展“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并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和行为。在考试模式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增加抽考项目,增加考试项目的不确定性,避免学生和教师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4.3 增加技能类考试项目,合理设计考试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13]。运动技能作为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力和前提条件,理应成为中考体育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考体育的内容改革应聚焦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增加技能类考试项目,增强学生在考试时的选择性。各城市可以结合自身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开发具有地域特点或民族传统特色的中考体育技能类项目。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体育教育的内涵,还能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传承与发展。在考试方案设计上,应该摒弃分层思维方式,避免仅根据完成的时间或者数量对项目运动能力进行评判。可以借鉴广州市的做法,将一个运动项目的多项技术动作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运动技术序列。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有效避免“高分低能”现象。

4.4 提升满分标准,增加成绩评价的区分度

调查发现,部分城市在中考体育考试中采用的标准低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考虑到当前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提高体育考试项目的满分标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考体育这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适当提高满分标准,可以倒逼学校体育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优化体育教学结构,避免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训练来获取满分。同时,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中考体育成绩评价的区分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各城市实行的考试方案对考试成绩进行区间划分,但区分度较低,导致同一分数段内的人数众多。为了使分值更加公平和具有区分度,可以考虑将考试成绩细化到一秒一分值、一次一分值、一厘米一分值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公正的赋分制度。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经过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考试满分标准的设置应该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较高的满分标准,实现高标准与高满分率的统一。

5 结束语

我国中考体育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双重评价模式,重视全面育人、过程育人,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内容建设,增加选择性,尊重学生个性。同时,应加强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衔接,以实现促进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

猜你喜欢
分值中考考试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病种分值结算模式下的医疗监管之实践与启示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