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言语形式的心理层解读《一滴水经过丽江》

2024-01-18 17:10孙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交际语境文本解读

孙艳

摘要:立足言语形式的心理层解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从文本的“交际语境”功能出发,贴近作者刻意创设的儿童视角与全知感受,促使读者滋生出陌生体验以及召唤结构促发出强烈的向往情致,还原阿来创作这“一滴水”时的“传意”目的和浓浓的诗意。

关键词:言语形式 文本解读 交际语境 意图还原

王尚文指出:“语感的对象是言语形式。所谓言语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语音的层次,一是心理的层次,一是个性的层次,它们共同作用于语感过程,生成声音表象和语意表象。”[1]这三个层次所产生的语意表象包括“语表意义和感情色彩,以及深层的意向(或者说意图,就日常交际言语而言)、意义(就科学言语而言)、意味(就文学言语而言),从而作出语感判断,最后叩击意识的大门”。[2]此中“深层的意向”就是指文本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包含着强烈的读者意识,试图透过文字与读者进行交流,渗透着“交际语境”的要求。而所谓“交际语境”,按照荣维东的观点,“写作不是独立个体自我封闭式的表达,而是基于特定语境的书面交流,但凡篇章都是语境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语境孕育出来的结果,写作即在语境中对话。”[3]那作者与读者在交流什么?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来交流?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还原解读。从言语形式的心理层还原《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创作意图,应该从作者最初的“诗人”身份入手。阿来曾在博客日志中记载了这“一滴水”的创作意图,那就是既要有童心童趣,又要突破前人之作,还要吸引游客继续对丽江充满憧憬。

一、叙事视角:儿童视角与全知感受

荣维东指出,记叙文语境的配置,第一是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选择。从文体上来看,《一滴水经过丽江》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记叙文,但却具备记叙文的所有要素,更是一篇要“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作品,所以文本不能超越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要尽可能采用学生喜欢的言语形式来表述。首先,这篇文章大量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一滴水”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来贴近儿童的叙述语气,如从文首“我是一滴水”“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到文末“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种叙述的视角从一而终,始终在模拟儿童的叙述视角,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个小朋友讲故事一般,可谓满篇“童心”。其次,文中有很多词句也能体现这种“童趣”,比如“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我立即投身进去”“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这些句子中的“咕咚、投身、跳下、跳回”等词语,就是在模拟孩子调皮的情态,既有乐趣,有情趣,也有理趣。这样的活泼生动的文字,是阿来有意俯下身姿,努力靠近儿童的阅读视角,让孩子们欣喜、喜欢。

其次,阿来曾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由此可见,阿来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原生身份的,但又不局限于自己的原生视角。陕西师范大学的冯茂桐老师认为:“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杨林军老师指出阿来彼时的创作“要深度挖掘藏文化圈的核心区和边缘地带,寻得源源不断的能量”“目的是对藏民族文化的内部多样性做广泛而独立的考察,同时,通过丽江这样与藏文化产生过密切联系的地区来观察历史的大尺度下一种文化的消长”。这“一滴水”,保持了阿来一贯从藏族人的视角来审视异族文化的创作视野,这种审视不是批判,不是挑剔,更不是排斥。它是一种亲近,一种欣赏,更是一种融合。比如:

①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他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这几句借这“一滴水”的全知叙述视角,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由来和发展,不能只看成是简单的个人地理游记,“而是以个人之眼见证古老民族的心灵史”[4]是阿来有意对纳西族的文化历史进行的深情凝視。

二、陌生化体验:拉长时间空间感受

阿来说这一篇文章“很不好写”,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前人围绕着丽江,已经写出了很多很好的文学作品,比如周霖的《金沙水拍云崖暖》等,想要有所突破,是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因为本文的写作是“应邀”之作,是必须要呈现出来的文字,绝无推却的可能,所以必须要突破前人之作。有资料表明,阿来在创作《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时候,先后三次游览丽江,他在丽江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关于丽江和纳西族的文史资料,通过细读这些文献,阿来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正是这些文献资料让阿来明白如果还是按照过往的笔法来介绍丽江和纳西文化,一定会落入俗套。所以阿来写作本文时对物、景、人、事件的选择都是有着“别具一格”的权衡。起码要让读者产生与其他写丽江的文字完全不同的感受,最直接的意图就是要让读者产生“陌生化”的体会。而要产生这种“陌生化”的体会,就必须要延长读者停留在文字上的审美时间,最后延长“时间”“空间”上的感受。

比如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一滴水”就很有讲究。如果说“一个人经过丽江”,或者“一条河经过丽江”,读者一定会感到平淡无味,停留在题目上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很平淡。但“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显然不一样,读者会在看到题目的时候去琢磨:为何是“一滴水”而不是“一条河”?这“一滴水”用了怎样的修辞?这滴水经过丽江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种种问题都会萦绕于脑海,也就拉长了停留在文字上的时间,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扩大了空间感受。读者会感到“一滴水”三个字是很平常的表述,但是放在这个标题中,立马产生很熟悉却貌似很遥远的感觉,这就是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再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让读者产生陌生化的体验。

②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玉龙雪山顶上。

③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这两个句子,一头一尾,告诉了读者,“我”从何而来,又将到何处而去,形成了完整的前后呼应的圆合结构。第②句會促使读者思考:为何不是直接写水反而是先写雪?为何要写落在玉龙雪山顶上?读者简单思考,也许就能感悟到这是一滴圣洁纯净的水,只有这圣洁纯净的水才配装饰纳西族百姓心目中的圣灵——玉龙雪山,“我”不是随随便便的“一滴水”。第③句会暗示读者:以水的方式,我见证了丽江的美好,但这绝不是我的终点。我的身后,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一滴水”,千百年来直到永远会守护着美丽的丽江坝,走过了丽江,还会继续向前。这个结尾余音袅袅,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

这些文字,让读者心中产生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陌生体验。这一点,阿来确实做到了。

三、召唤结构:促发诗意向往

王尚文在《语感就是言语形式感》中指出:“作为主观影象的声音表象就好比解释学上所说的‘召唤结构,它将与其相连相关的一切(如记忆、联想、感受、经验、体验、情绪等等)从潜意识中唤醒过来,吸引过来,使它们联翩而至,填入这一‘空框”[5]。从这个概念出发,《一滴水经过丽江》也是交际语境下的写作,是“阿来围绕‘丽江话题在‘应邀为小学生写作的情境下,通过运用‘文辞组织相关‘内容影响‘读者(小学生和潜在读者)从而达成‘目的的活动”。[6]因而,本文的创作初心是面向学生,实际上又不仅限于学生群体,而是面向所有的读者,从交际语境的功能而言,既要达到推介美丽的丽江山水,又要达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目的,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对话”。阿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居于非常典型的“读者意识”,是很有匠心的。如果一个读者能够因阅读这“一滴水”而产生到丽江古城游玩的冲动,那一定要归功于文中对浓郁的“纳西文化”的渲染。因为光是硬生生地介绍丽江的山水风光,是不足以吸引游客的,往往需要渗入文化元素,才能调动游客们的游玩兴致。阿来巧妙地嵌入了纳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文中提到了东巴象形文字“水”字,还提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此外,阿来作品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诗意化”特点,体现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中就是干净纯粹。比如:

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这些诗一样的句子,或运用反复,或运用排比,或运用对偶。手法鲜明,语言简洁、明快、诗意,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和技巧的卖弄。画面感极强,又像一首抒情的诗歌,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既体现了阿来干净纯粹的语言个性,又营造出优雅的诗意氛围,更是阿来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对纳西族文化的深情凝视。这些文字已经足够触动读者产生实地探访的意愿,已足以抓住游客的内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参与作品意义构成”,这就是一种“召唤结构”。

王尚文指出:“言语交际之所以能够持续顺利地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背景有相通相似相近相合之处。”[7]立足言语形式的心理层解读《一滴水经过丽江》,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吸引更多的人来丽江游玩——这就抓住文本的“交际语境”功能,贴近作者刻意创设的儿童视角与全知感受,促使读者滋生出陌生体验,文章的召唤结构又使读者促发出强烈的向往情致,不仅能看出阿来巧妙地把美丽的丽江山水和人文风貌推向读者的匠心,更能透露阿来游记散文浓郁的诗意氛围,以及阿来“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8]。

参考文献:

[1][2][5][7]王尚文.语感是言语形式感[J].云梦学刊,2000(01):75-79.

[3]贡如云.交际·语境·语篇——评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J].语文建设,2019(05):77-80.

[4]赵梓陶.阿来藏地随笔的空间秩序与价值张力——以《大地的阶梯》为中心的考察[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80—85.

[6]于保东.从交际语境视角审美《一滴水经过丽江》[J].语文教学通讯,2019(26):50—52.

[8]宋辰博.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论阿来作品中的诗性气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2(05):44-48.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言语形式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本解读研究”(课题编号:A202003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交际语境文本解读
语用充实与典籍英译
增设意外:营造突如其来的交际语境
浅析言语交际背后的法则
丰富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能力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叙事性作品言语形式的学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