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 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1-19 18:24邓李精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江苏省影响因素

邓李精

摘要: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效益显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示范引领、辐射周边的作用,可带动邻近乡村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文化内涵,激发经济活力。为探究江苏省在不同尺度下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等空间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不同尺度下均呈现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特征。②重点村高密度核心区在省域尺度下呈“U”型分布态势;在三大区域尺度下苏南、苏中分别呈“T”“K”型分布态势,苏北呈双核分布态势;在市域尺度下,各地市的高密度核心区以旅游景区、经济中心、主干路网为核心向周边延伸,大体呈片状分布态势。③重点村在不同尺度下均表现出集中性较低集聚分布趋势,且内部不均衡程度较高的分布特征。④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程度、客源市场规模、地方政策环境等人文、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乡村振兴

一、引言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激发乡村旅游资源潜能、提升乡村农业附加值、优化乡村经济结构、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筛选文化资源较丰富、生态条件较好、致富带动效益明显的乡村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标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了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工作,引导重点村重构经济结构的同时,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周边联动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在此背景下,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该立法确立了乡村旅游的经济地位,标志着乡村旅游重点村进入体系化、制度化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再度迎来新发展机遇,因此,研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初期研究乡村旅游的驱动模式、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等,后期延伸至动力机制、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影响因素等领域,多采用实证分析、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可推动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20世纪末,国内学者引入乡村旅游的概念,采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度等方法,探究乡村旅游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缓冲区分析、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因素,多数学者认为交通通达度、客源市场、景区景点、地区经济、文化产业分布等为主要因素。近年来,有学者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讨江苏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方式,也有学者关注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认为江苏省乡村旅游资源存在内部分布不均衡等现象。

综上,乡村旅游的成果内容丰富,主要以省域、县域为研究范围,而多尺度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内容較少。本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省域、三大区域、市域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重点村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程度。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丰富的水系和平缓的地势,经济较发达,拥有较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是全国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江苏省获评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乡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获评的重点村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及区位条件差距大,区域差异特征明显。

(二)研究方法

1.最邻近指数。最邻近指数值R值表示重点村的邻近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R =■=2■  (1)

r为实际最邻近距离,r′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为点要素的密度值。R>1为均匀分布;R<1为凝聚分布。

2.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G值表征重点村的集中分布程度,计算公式为:

G0=100×■(2)

p■为第i个区域的重点村数量;Q为重点村的总数量;n为区域数量。G0取值范围为0~100,G0值越大,说明重点村分布越集中。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表示重点村的不均衡分布程度,计算公式为:

Gini=■ (3)

Gini为基尼系数, Hi为重点村的百分比;N为区域数量。G取值范围为0~1,Gini值越接近1,说明重点村分布越不均。

4.核密度估计。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重点村在不同的空间位置的出现概率,计算公式为:

fh (x)=■∑■■(■)(4)

fh (x)为核函数,(x-xi)为x到xi的距离,h为带宽,fh (x)越大,分布越集中。

5.地理联系率。地理联系率L表征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测度指标的联系程度,计算公式为:

L=100-■∑■■|Si-Pi| (5)

式中:Si为第i个城市重点村比重;Pi为第i个城市2A级以上景区数量、GDP、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比重。L取值范围为0~100,L值越高,说明两者的地理联系越紧密。

6.叠置于缓冲区分析。可视化分析重点村与影响因素测度指标的空间关系。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9—2022年公布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中江苏省入选的44个乡村、2020—2022年公布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的87个乡村,共计131个重点村作为样本。重点村的经纬度来自百度坐标API拾取工具;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高速公路、水系数据来自OSM地图(Open Street Map);其他相关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特征

省域尺度下,重点村的最邻近指数R=0.8608,R<1,说明空间分布较不均匀,存在一定的集聚分布现象;三大区域尺度下,苏北、苏中、苏南重点村的最近邻指数R均小于1,说明各区域的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为凝聚型分布态势;市域尺度下,除常州市、南通市、苏州市、宿迁市、徐州市、镇江市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1,表现为离散型分布特征,其余7个地级市重点村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 1,表明重点村呈凝聚型分布。

(二)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省域尺度下,重点村的空间核密度分布为“南密北疏”“主核心—次核心—边缘型”的分布特征,长江以南地区以大范围片状分布为主,长江以北以零星分散的点状居多,呈“U”型分布。三大区域尺度下,重点村的高密度核心区主要分布于苏南、苏中地区,以南京、镇江、常州、无锡等为核级,向外延伸至泰州、苏州、扬州等城市,低密度区集中于苏北地区,除宿迁市,大部分为边缘型分布。此外,苏中、苏南重点村的分布密度和集聚效应明显高于苏北地区,苏南呈“T”型分布,苏中由于市场资源和消费需求向苏南地区集中,出现“低谷效应”,呈“K”型分布。市域尺度上,重点村多位于文化遗产较丰富,及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等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南京、无锡、扬州、常州、苏州等,这些城市与安徽省、浙江省相邻,成为其主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镇江、泰州、盐城、宿迁则因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产较丰富。在城市内部,重点村以旅游景区、经济中心、主干路网为核心向周边延伸,呈点状分布。

(三)空间分布均衡度特征

1.空间集中度。省域尺度下,重点村的实际地理集中度指数大于理论地理集中指数,但差值较小,说明江苏省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三大区域尺度下,苏北、苏中、苏南实际地理集中指数均高于理论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各区域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其中,苏北、苏中的地理集中程度相较于苏南,集中性较低;市域尺度下,各地级市的实际地理集中指数大于理论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各地级市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为集聚分布,其中,常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南京市、徐州市、盐城市、镇江市的实际地理集中指数与理论地理集中指数的差值较大,表明这些城市的重点村的集中化程度较高。

2.空间均衡度。江苏省各尺度的重点村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分布,需进一步定量描述均衡程度。省域尺度下,重点村C=0.0101,表明集聚程度高,内部不均衡分布。三大区域尺度下,苏南、苏北的均衡度值C< 0.01,表明相较于苏中,苏南、苏北的内部分布更集中、均匀。在市域尺度下,宿迁市、泰州市、扬州市、苏州市、无锡市的内部均衡度C< 0.2,表明其重点村在其下辖的县区内分布极不均匀,存在高度集中分布区,淮安市、连云港市的内部均衡度 C>0.5,表明相较于其余地级市,其下辖县区内的重点村分布更均匀。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禀赋

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受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和等级的制约。参考我国现行的旅游资源评价与管理标准,以2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為指标,计算旅游资源禀赋与重点村的地理联系率。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共有2A级及以上景区6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6个。据测算,景区数量—地理联系率L1=99.89,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联系率L2=99.84,表明旅游资源禀赋与重点村的联系极为紧密。此外,2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的高占比区与重点村的高密度区基本重合,说明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重点村的分布有显著作用。

(二)社会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程度。以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具有消费意愿且具备购买能力群体的消费水平,人均GDP—地理联系率L3=99.91、人均可支配收入—地理联系率L4=99.93,表明居民出游能力与重点村分布的关系非常紧密,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为重点村开展旅游开发及经济建设的资金就越充足。此外,运用GDP测度当地经济实力,得到GDP—地理联系率L5=99.97,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重点村之间的关系也极为紧密,城市经济水平越高,为重点村提供的资金、政策扶持更优厚。此外,经济发达区与重点村高密度区基本重叠,说明重点村依靠经济水平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村提供物质生产资料。

(三)地形地貌

丰富的水系和平缓的地势是生态景观形成和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江苏省重点村平均海拔为19.5038m,最低海拔5m,最高海拔127m,高差超122m,其中,64.89%的重点村在海拔在15m以下;30.53%的重点村在海拔16m~50m;海拔在50m以上的重点村仅7个。此外,以1 km为缓冲单位,选取0~11 km内11个节点,对江苏省水系进行缓冲、叠置分析。从整体分布趋势来看,河流1km缓冲区内分布55%重点村,苏北、苏中、苏南1km缓冲距离内分别分布44.19%、49.06%、77.14%的重点村,河流5km缓冲区分布内近90%的重点村,具有亲水特征的重点村充分发挥了生态优势;从整体变化趋势看,1km~3km缓冲距离内重点村数量增速稳定上升,4km~5km缓冲距离内增速出现断崖式下降,6km缓冲距离内又出现小幅度上升,表明该距离内的乡村降低了水源的需求量,实现河流与陆地的平衡发展。以上分析表明,河距和平原面积对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正向作用,对重点村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交通区位

交通通达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村落的游客重游率,高速公路是衔接客源市场与重点村的重要桥梁。以5 km为缓冲单位,选取0~40 km内8个节点,对高速公路进行缓冲、叠置分析。从整体分布趋势来看,90%以上重点村位于高速公路缓冲区20km,100%的重点村位于苏北40km缓冲距离内、苏中25km缓冲距离内、苏南20m缓冲距离内;从整体变化趋势看,1km~5km缓冲距离内重点村数量增速达最大值,并随距离增加而下降,表明交通可达性对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作用。此外,重点村空间分布集聚分布区与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区基本重合,距离交通干线较远的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显著降低,说明重点村对交通条件和区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高通达度的交通网络可有效促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

(五)客源市场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旅游意愿大幅增长,重点村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以常住人口指标测度潜在客源量,得到常住人口—地理联系率L6=99.8776,说明二者关联性极强。为探索客源市场对重点村分布的影响程度,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95个县区分别设为一、二级客源地,分别以10km、5 km为缓冲单位,进行缓冲、叠置分析。从整体分布趋势来看,90%的重点村分布于一、二级客源地70km、25km缓冲区距离内;从整体变化趋势看,一、二级客源地在10km~20km、5km~10km缓冲距离内重点村增加值分别达到了520%、560%,并随距离的增加逐步下降。此外,96.18%的重点村位于一级客源地70km的缓冲距离,91.18%的重点村位于二级客源地25km的缓冲距离,说明重点村可发挥地缘优势,开发二级客源市场。研究还发现,苏北东部仍未有乡村入选,可深入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重点村评选,激发苏北地区一二级客源市场活力。

(六)地方政策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振兴的政策产物,直接影响重点村的空间布局。江苏省乡村旅游历经了单一化到精细化的发展阶段,2015年,江苏省施行《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成为乡村旅游集聚建设的先行示范区;2017年,实施乡村旅游升级工程,建立“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产品服务体系,江苏省迈入优质提升阶段;2019年,江苏省开始遴选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出集休闲度假、农事体验、乡土文化等类型多样、产品丰富的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呈现品质化、特色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趋势;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省推出 “水韵江苏·美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村集中于政策基础良好的苏中、苏南,其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手工、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度,说明地方政策倾斜对重点村发展有较大影响。

五、結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在省域尺度下,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表现为凝聚型分布态势,且集聚态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三大区域尺度下,苏北、苏中、苏南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凝聚型分布特征,而在市域尺度下,除常州市、南通市、苏州市、宿迁市、徐州市、镇江市,其余7个地级市的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

2.从空间密度特征上看,江苏省重点村的空间分异的核密度差异较明显。在省域尺度下,密度值高的地区多为长江以南区域,大体呈“U”型分布态势。在三大区域尺度下,高密度值区分布于苏南、苏中地区,分别呈“T”“K”型分布态势,苏北则为双核分布态势。在市域尺度下,位于高密度核心区的南京、无锡、扬州、常州、苏州、镇江、泰州、盐城、宿迁等城市均呈现出以旅游景区、经济中心、主干路网为核心向周边延伸的片状分布态势。

3.从空间均衡特征上看,江苏省重点村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均存在一定集中态势,区域及地级市内部均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从三大区域尺度来看,苏南地区重点村分布的集中程度最高,苏北的内部均衡度最高。从市域尺度来看,常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南京市、徐州市、盐城市、镇江市等城市的重点村分布集中程度高,而宿迁市、泰州市、扬州市、苏州市、无锡市等城市的内部存在极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4.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地方政策等因素与江苏省重点村的空间关联程度十分紧密,是影响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江苏省重点村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亲景、傍水、沿路、绕城等特征。

(二)建议

1.激发极化效应,推动集聚发展。

苏南是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与苏中接壤,二者相互供给旅游资源和消费市场,促进了苏中乡村旅游重点村向好发展,苏北由于与高密度区相距较远,且宿迁市、连云港市、徐州市的“三足鼎立”的影响范围较小,难以借助“辐射效应”,因此,苏北地区可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工作,鼓励村落积极参与评选,并给予参选村落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形成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区,加速极化效应的形成,带动周边村落焕发生机、融合发展。

2.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江苏省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现象,主要集中于西南部,并由南至北递减,省域、三大区域及市域内部分布极不均衡,因此,依据区域平衡发展的布局原则,未来乡村旅游重点村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互促互动,将开发进度由高密度区逐步过渡至低密度区,形成“雁型”梯度分布格局,促进多尺度范围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均衡发展。

3.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发展水平。

江苏省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受到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地方政策等因素的通力并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江苏省应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实现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均衡发展;以乡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手段,促进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加强水路、陆路交通网络建设,打通乡村旅游的“最后一公里”;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促进三大区域、地市之间,优势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地区合作,刺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扩大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完善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政策体系,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媛媛,周笑琦,陈四云,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4(05):874-881+912.

[2]王秀伟,李晓军.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04):900-917.

[3]罗丽,覃建雄,杨建春.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及结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2):260-269.

[4]Lindberg K,Johnson L R,Berrens P R.Contingent 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ests of Scope and Mode Stabilit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7,22(1):44-60.

[5]Díaz H L R,Seweryn Z.Community-based tourism, social capital, and governance of post-conflict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the case of Minca,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Colombia[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2,43.

[6]Beeton S.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 —has the gaze altered?Tracking rural image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3):125-135.

[7]Regional Disparity and Convergence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Economy[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21(06):715-722.

[8]马斌斌,陈兴鹏,马凯凯,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07):190-199.

[9]何昭丽,刘婧,王松茂.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42(05):88-93.

[10]田彩云,管祥泰,田惠文.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23,38(08):32-44.

[11]吕丽,胡静,田小波,等.武汉市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06):1234-1248.

[12]钱惠新.江苏乡村旅游产业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4):209-215.

[13]鲁庆尧,朱长宁.乡村旅游竞争力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税务与经济,2022(05):101-107.

[14]李涛,朱鹤,王钊,等.苏南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特征與结构研究[J].地理研究,2020,39(10):2281-2294.

[15]王志民,谢园方.苏南地区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与开发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49-5053.

[16]方叶林,黄震方,李经龙,等.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产业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6):1273-1284.

[17]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06):748-753.

[18]巩萧,石惠春,张琪.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02):219-222+258.

[19]周伟伟,胡春丽,荣培君.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旅游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07):1-12.

[20]王耀斌,宋颖,黄珊,等.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7):240-247.

[21]朱中原,王蓉,胡静,等.江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类型划分与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04):824-835.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江苏省影响因素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