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海南岛为例

2024-01-19 07:04余中元郑际楷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海南岛景区空间

余中元,郑际楷

(1.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2.惠州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游客的直接因素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999 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文件,开始对旅游景区进行等级评定和规范管理[2]。2002 年,为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促进国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首次制定了《A级景区评定标准》。A级景区的数量和等级是各地旅游市场竞争的主体依托,其空间布局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景区星级的合理评定[3],可以促进景区建设和改造升级、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业品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A级景区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4-5]。

对旅游景区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6]、门票价格机制及影响因素[7]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旅游景区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1990 年之后,中国旅游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A 级旅游景区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范围涉及全国[8]、省域[9]、市域[10-11]等多种尺度城市群[12]、经济圈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A 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13]、时间演变特征[14]、影响因素分析和优化研究[15]等。研究方法包括核密度估计[16]、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通达性分析[17]、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基尼系数、数理统计等。目前对A级旅游景区的研究仍缺少省级层面景区之间时空差异、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比较研究、旅游景区时空分异趋势及其影响机理系统性分析。

海南岛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为邻,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海滨景观、独特的热带原始森林及良好的区位条件吸引着海内外游客。1996 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一省两地”(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一直是海南岛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区域竞争和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控,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产业结构有待提升、旅游业低水平重复、低质量发展等诸多问题[18]。A 级旅游景区结构调整和空间格局优化对于海南岛彰显特色优势和提升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南岛84个A级景区为案例,通过ArcGIS 软件对全岛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优化区域内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旅游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26 ℃,雨季主要为5—10 月。高温多雨的气候为海南岛带来了充足的阳光和热带植被,同时为海南岛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旅游胜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提供了基础[5]。

海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俗风情[4],分布着火山口、热带雨林、沙滩海岸等各类自然景观以及黎苗风情等人文景观,三亚、海口、琼海、陵水、儋州等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三亚更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海南省政府制定的《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欲将海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截至2022 年底,海南岛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为84个,其中:5A级景区数量为6 个,4A 级景区为33 个,3A 级景区为31 个,2A级景区为15个,景区的星级以4A和3A为主。(图1)

图1 海南岛A级景区分布图

1.2 数据来源

海南岛2010—2022 年5A 与非A 不同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从海南省历年政府统计年鉴、海南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阳光海南网和中国文旅部的官方网站以及各个地方政府网站获取。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获取A级景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建立成Excel数据库。

行政区图、河流水系图等基础矢量图来自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DEM 数据(地形数字高程模型)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分辨率30 m 的ASTER 数字高程图。各县市的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旅游设施等社会经济数据从海南岛以及各个县市政府的统计年鉴获取。

1.3 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地理探测器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海南岛旅游景区星级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它的影响因素。

1.3.1 空间格局分析

将海南岛2022年的A级旅游景区作为点要素,在ArcGIS对84个A级旅游景区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低密度、中低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高密度5个类型,并进行可视化呈现,显示A级景区分布的疏密程度。利用ArcGIS的平均最近邻工具分析判断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模式以及聚集程度,归纳A 级景区的空间特征[19]。

(1)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在空间中的一系列点上创建曲面来计算密度[3],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分布的情况。核密度分析的结果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帮助更好地指导相关决策。海南岛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可以用核密度进行分析,其公式为:

其中:n是景区的数量;x-Xi表示景区位置x到观测位置Xi的距离;k为核函数;h为带宽。

(2)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是一个基于邻域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间数据中的聚集、随机还是均匀的分布模式,通常由5个指标:预期平均距离、观测平均距离、最邻近指数、p值和z得分,来判断空间数据分布的聚集程度。海南岛A级景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可以用最邻近指数进行分析,其公式为:

其中,r1表示实际最邻近距离,rE表示理论最邻近距离,R表示这两者的比率,n表示研究对象总数,A表示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如果R<1,则分布情况为凝聚型;如果R>1,则分布类型为均匀分布,如果R=1,则为随机分布。

1.3.2 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景区星级的变化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是对A级景区发展有显著影响的自然因素;区域的社会经济水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人口状况等是对旅游业产生较大影响的人文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一般稳定而持久,社会经济因素则随着社会经济形势而变化。海南建省以来,历经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本文重点放在社会经济因素对景区发展的影响,利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来进行研究。

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将旅游景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分为海拔高度、水文因素和平均气温等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三产占比、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景区接待水平和相关政策等人文因素2个方面。本文依据海南岛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经济基础、政府政策、市场需求、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和环境质量作为影响因素(表1)。选取海南岛各县市公共财政支出(X1)对政府政策进行表征;选取各地区接待游客数量(X2)对市场需求进行表征;选取地区生产总值GDP(X3)对经济基础进行表征;选取年末常住人口数(X4)对人口规模进行表征;选取空气质量(X5)对景区环境质量进行表征;选取旅游酒店设施(X6)对景区基础配套设施进行表征。

表1 海南岛A级景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缓冲区分析

主要分析地貌和水系水文对景区星级分布的影响。利用ArcGIS 建立海南岛主要河流0~20 km 的多环缓冲区来分析水资源的影响作用;将A 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海南数字高程图进行叠加分析地形地貌的影响作用。

(2)地理探测器分析

地理探测器是基于一组统计学方法,通过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来分析它们之间的重要影响,旨在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20]。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空间模式分析,帮助了解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影响因素之间的强度、方向以及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分异及因子探测器,对海南岛A级旅游景区变化特征的几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力进行阐释表征,因子探测的表达公式为:

其中,h=1,2,...,L表示影响因子X或因变量Y的分区,q值的值域在0~1之间,随着q值的增大,表示影响因子X对因变量Y的解释力也会增强,反之则会减弱,如果q值为1,则说明影响要素X完全控制了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而如果q值为0,则表明影响要素X对景区的空间分布没有任何影响。

选取海南岛各县市公共财政支出(X1)对政府政策进行表征;利用ArcGIS 将各县市的年际数据重分类,利用Jenks自然段点法将这些数据分为6类,再在Arc-GIS上建立海南岛2万×2万的网格点对这些因子进行采样,然后对异常值进行去除,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子X1~X6进行分异及因子探测,研究这些因子的景区星级变化的影响作用(表1、表2)。

表2 海南岛A级景区影响因素指标原始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空格局特征

2.1.1 时间变化特征

海南岛历年各等级景区数量变化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呈现平稳增加—相对静止—快速增加的阶段性特征(图2)。2009—2015年,A级景区数量处于平稳增长的阶段,2A、4A、5A级旅游景区数量略微增加,3A 级景区增长较快;2015—2018 年处于相对静止阶段,3A 级景区数量略微减少,4A 级景区无明显变化,2A 和5A 级景区数量少量增加;2018—2022 年,A 级旅游景区总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5A级景区数量无明显变化,2A、3A 和4A 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都有所增加,其中3A级景区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图2 海南岛A级景区数量变化趋势

2.1.2 空间变化特征

(1)空间密度特征

海南岛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呈现出南、北两极鼎力的格局,三亚市和海口市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西部和中部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弱。核密度数值由海口市和三亚市两极点向周围逐渐递减。在琼北地区、琼南地区以及琼东地区密度比较高,尤其是三亚市和海口市密度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如白沙黎族自治县、临高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屯昌县、澄迈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景区分布多为中低密度和低密度(图3)。

图3 海南岛A级景区核密度分布

(2)空间类型特征

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海南岛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模式为凝聚型,景区相对集中分布。用ArcGIS的平均最近邻工具测量结果显示,海南岛旅游景区平均观测距离为8 581.76 m,预期观测距离为10 743.1 m,Z得分为-3.617 76、最邻近比率为0.792 427,小于1,p值为0.000 297,小于0.05。p值是一个用于衡量观察到的结果在统计上的显著性的指标,0.01<p<0.05 表示显著性差异,当p值小于0.05时,被认为观察到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可以将海南岛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判定为凝聚型。海口市分布了15 个A 级景区,其中6 个为高A级景区(4A、5A);三亚市有14个A级景区,其中8个为高A级景区(4A、5A),琼海有10个旅游景区,但全都为中A(3A)和低A(2A 及以下)级别,其他县市的A级景区数量都为5个及以下。

2.2 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

高海拔的地形地貌影响区域的交通条件,不利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开展,限制经济发展,为景区的开发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提升海南岛景区的空间层次性,增加了景区的神秘感和可欣赏性,孕育出一些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

海南岛中高周低、地貌类型多样,旅游景区与地形地势相互依托,如五指山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莲花山景区、七仙岭景区、毛公山景区、尖峰岭景区等。海南岛A级旅游景区数量与海拔高度呈现负相关(图4),海拔越低,景区数量越多。在叠加分析的84个A级景区中,0~134 m间的平原地区分布了63个A 级景区;134~371 m 间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了14 个A 级景区;371~711 m 间的山地分布了4 个A 级景区;711~1 795 m间的高山地区只有2个A级景区。

图4 海南岛A级景区与DEM数字高程叠加图

(2)水文水系

水资源是海南岛众多景区得以发展起来的根本保障。其本身可以成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对现有地形地貌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形成一些独特的地貌构造而成为旅游景区(表3)。海南岛河流众多、河短坡陡,由中部山区丘陵向四周以辐射状流入海。集水面积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3 条。海南岛周边岸线曲折,绵延1 800 km 多,一共分布了60 余个海湾。

表3 水对景区形成的驱动作用

海南岛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水系的分布呈现正相关的特征(图5、图6)。对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64 个A 级景区分布在距离河流5 km 以内的区域,距离河流5~10 km的区域增加了17个A级景区,2个A级景区分布在了距离河流10~15 km的区域。

图5 海南岛A级景区与河流水系叠加分析

图6 海南岛A级景区河流缓冲区分析

2.2.2 社会经济因素

(1)政府政策因素

政府对旅游景区的影响是多方面,不仅体现在政府对旅游市场宏观的主动的调控作用上,更体现在各个地方政府对区域旅游景区的治理以及各种资金扶持政策上。从表4中可以看出,公共财政支出的探测值q为0.308,说明政府政策对海南岛A级景区星级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表4 海南岛A级景区影响因子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

海南建省设特区以来,经过了多次战略调整,在旅游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对A级景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5)。

表5 发展战略对海南岛A级旅游景区的影响

(2)经济基础

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地区内的景区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升景区的通达性和吸引力,使旅游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实现更好的发展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地区生产总值X3对景区核密度的探测值q达到了0.295。

海南经济南北发达,中部欠发达的格局与A 级旅游景区核密度分析结果“南北密集,中西部稀少”的情况十分契合。海口、三亚2市A级旅游景区最为密集,地区生产总值也位居在全省的第一和第二,经济基础的强大支撑使得这2 个城市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景区的建设中。屯昌县全县范围内只有1 个A 级景区,其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67 923 万元,位居全县倒数第五。

(3)市场需求

海南岛拥有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无可替代。海南岛秉承“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打造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市场需求深刻影响旅游景区星级变化。海南岛游客接待人次对A级旅游景区的探测值q达到了0.295。游客大部分聚集在了A级旅游景区数量多和景区星级高的城市。海口、三亚和琼海这3 个城市凝聚海南岛的大部分游客,海口市15个A级旅游景区全年的过夜游客接待人次为16 851 926,位居全省第二,三亚市14 个A级旅游景区全年的过夜游客接待人次为21 620 435,位居全省第一。屯昌县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为535 787 位居全省最后。这种格局与前文A级旅游景区的最邻近指数分析结果相互对应,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的分布类型。

(4)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对区域内的旅游景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区域内的人口规模相当于当地旅游景区潜在的客源,可以增加旅游景区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的建设也依赖于区域内人口创造的经济价值支持。海南岛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主要在国内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以及东南亚、东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海南推出“本地人游本地”多项优惠活动,本地人自驾游、周边游日益火爆。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对区域旅游景区的核密度的探测值达到了0.212。海口和三亚是全省的旅游集散地,也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这2个城市的年末常住人口占了全省大约39%,也是A 级旅游景区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与核密度分析结果和最邻近指数相符合。

(5)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景区质量的高低,是否能得到游客的青睐,不仅在于其本身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景区的服务水平,基础配套设施如住宿、饭店以及交通条件等也极为重要。旅游酒店设施对旅游景区核密度的探测值为0.256。2022年,海南岛共有旅游酒店设施778个,其中海口和三亚市大约占了45%,这与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结果相吻合。

(6)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的探测值q只有0.148,说明空气质量对海南岛旅游景区星级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海南岛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及以上的天数都达到350天以上,三亚、五指山市更是达到了365天,有2个县低于350 天分别为屯昌县342天和临高县345天,这2个城市的A级景区数量分别只有1、2个。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ArcGIS软件对全岛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具体结论如下:(1)A级景区总体呈阶段性平稳上升态势。2009—2015 年为平稳增长阶段,2015—2018 年为相对静止阶段,2018—2022 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其中3A级景区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2)A级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密集,中部和西部稀少的凝聚状态。海口市、三亚市和琼海市属于高密度的区域,昌江黎族自治县、屯昌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属于低密度区域。(3)影响因素。星级景区分布与河流水系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与海拔高度呈现反相关的关系;经济基础、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和旅游配套设施对景区星级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规模对A 级景区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质量对景区星级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4.2 建议

鉴于海南A 级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和其影响因素,从产品设计、产业链、景区建设、旅游用地格局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1)提升景区发展质量,实现景区持续发展。旅游相关部门应该规划旅游景区的发展和制定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旅游景区的硬软件建设,对旅游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延长旅游发展链条,增加旅游发展效益。实施“旅游+”的发展战略,将旅游景区与农业、渔业、工业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方式,将当地的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融合自然风光、地域特色,形成社会、经济、生态互相促进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实现多赢。积极探索增加附加价值,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感。例如,在景区内开发一些主题游乐园、特色餐厅、文化演出等,提供更多个性化、温馨、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3)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发展深度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文旅+农旅旅游。

充分利用热带滨海沙滩、热带森林氧吧、长夏无冬、四季花开宜人气候、火山温泉等自然资源特色,结合研学、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旅游地产配套建设,发展自然风光体验深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根据海南岛资源禀赋的不同,可形成西部阳光海岸度假休闲区、东部热带滨海风光体验区、中部原始森林生态旅游体验区和北部火山遗迹科普考察研学旅游体验区等4 个不同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区。挖掘地方文化、城镇和乡村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海南原始土著文化、丝路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闯海文化、华侨文化、地质文化、雨林文化、贬官文化、红色文化、航天文化,结合生态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文旅+农旅旅游。改变海南岛A级景区单一发展模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增强吸引力。

(4)优化旅游用地格局,发展全域旅游。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博鳌等为极核,构建旅游用地,形成多层次、偏平化、嵌套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网络,进一步完善港口、机场、环岛高铁、中线轻轨、环岛旅游公路、骑行绿道,串联旅游用地成线成面,结合都市、经济带发展规划,适当集中、规模经营和差异化发展旅游用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层级分明、相互依赖、自成体系的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社区。改变海南旅游用地过于极化不平衡发展模式。提升旅游发展的公益功能和游客的旅游感受。

猜你喜欢
海南岛景区空间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