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的全程性评价方法

2024-01-20 05:37高云庭
有色金属设计 2023年4期
关键词:评估评价过程

高云庭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0 引 言

评价体系是“看得见的指挥棒”,是可持续建筑设计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基本实施前提,它的合理、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进程、工作方式,以及完成质量。以整体性思维为基调的可持续建筑所关联的专业领域和涉及范围是广泛的、复杂的、多样的,其评价工作是一个在因素、层次、目标等方面都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素网络-内在秩序-实施机理-表达形式”和“理论原理-评价设计-信息采集-成效分析”两个维度的内容是评价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可持续建筑综合评价体系与霍尔三维结构体系类似,霍尔三维结构体系是由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方法维、工具维)组成的一个立体的跨学科的体系,其方法论认为复杂系统工程的问题是一个三维体系,要既个别又整体地从三个维度出发,应用定量化的分析手段求解问题[1]。它从理论层面上为可持续建筑评价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的一般思维和方法,综合评价体系所涵盖的多重内容项应是一个复合了独立项的由时间维、逻辑维、方法维所构成的三维结构:①时间维对应着行为中评价程序、步骤的时间序列;②逻辑维是理论框架、评价模型、要素结构、宏微观关系等思维路径;③方法维是指交叠贯穿在各项评价过程中被运用的各种操作技术、策略与手段。

全程性评价是一种新的一体化评价理念、机制,也是一个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展、深化的系统行为,包含着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式与具体方法,涉及系统评价理论与技术应用。这种评价往往可以部分隐匿于建筑设计的生成过程中,与每一步的设计生成都形成一个互逆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动态评价模型。目前主要的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都并不完全具备一体化评价功能,不能直接为设计进程中的设计师所用。在强调效能与价值平衡性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中有必要增设历时性评价,将评价融入设计过程,实行双重评价机制,是一项迫切而又有意义的工作。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微妙而又较为重要的细微环节,切分定格式的评价才能更透彻地对建筑性能进行诠释与展现,进而达到局部剖析、逐步优化、全面完善的目的。再结合设计后的全面性独立评价,可以将因为模型系统性问题而出现的评价缺憾和评价偏见降到最低,得到更可靠、更有效的评价结果,使设计评价更好地赋能设计品质提升。

1 过程评价思维

可持续建筑设计评价的过程性并非刻板的分布式规则,而是性能整体性设计的前后一致性、逻辑性要求下的不同思维模式体现,它更多地表现为评价认知、方法、路径的转变。分布式评估有利于降低线性思考导致的偏误或盲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修正,将一些可能对设计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和因素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更好地做到对项目的整体性控制和掌握,增进设计结果的解释效力。设计过程中的评价是一种设计辅助工具,设计末评价是一种建筑评价工具,两者功能有所区别,前者的执行主体可以是设计人员或专门的评价人员,也可以是他们组成的协同评价团队,后者的执行主体则更多数情况下是专门的评价人员。早期的评价可以相对模糊、宏观,中后期的评价必须是比较精确的、细化的、具体的。早期的评价可能有一些较为主观、经验性、质化的评价方法,中后期则更多地需要一些客观、理性的、量化的评价方法。但在设计末期,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占据评价方式的主导,将局部性的评价结果统合起来,回归到建筑的基本问题,对功能、空间、形式、感知、效应等整体可持续性能进行综合处理。

作为一种设计辅助工具--设计生成的同时性评价,需要从评价框架的结构转换来重新对它进行考虑。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应兼顾评价行为与设计活动,要把握好两种评价:认证导向型评价和设计导向型评价,前者负责评估体系如何有效评价设计者的工作成果,后者负责设计者如何利用评价体系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这类评价机制应当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操作性(设计师并非专业评估人员,评估方法、工具、界面应更加友好、便于理解);②适应性(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评价机制应能灵活服务);③简便性(设计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必须的指标不宜过多)[2];④经济性(将人力和时间等评估成本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一体化评价不仅要包含设计过程里的关键节点和最终的评价问题,还要包含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细小的、局部的评估与决策。从第1次过程中评估到最后的总体评价,它们必须是完全贯穿设计始终的。设计者与评价者必须有效控制许多需要考虑和整合的因素(或参数),并把最终需要呈现出来的效能以“逆向”的目标分解为多个子一级的小型目标,通过对小型目标的生成及实现程度测评,共同构建出对可持续建筑综合效能的整体性判断。再参照设计定位、目标这个大前提,将上述测评结果与该范围内的设计创新点、重难点发生论证与检验的关系。最后依据整体性判断与论证、检验结果,从部分到整体地进行方案修正,逐步优化建筑设计成果。

2 关键评价模块

整个建筑设计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由问题研究、方案拟定、优化调整、综合决策4个步骤组成的,4块关联所有评价要素的中心内容构成设计评价的对象主体,把这4个评价模块处理好是全程性评价的关键。事实上,设计全过程中的每个子部分和独立环节也都可以分解为问题研究、方案拟定、优化调整、综合决策4个步骤,同样可以套用这种模块化评价思维与方法,但这种极度细致微观层面的评估行为,高度依赖于设计自觉意识,且工作量相对较大,往往需主要由与每一个细小的设计变化节点几乎同步的自查行为来完成。模块化全程评价是在设计流程横剖面的宏、中、微3个层面上进行的全方位建筑评价,是对可持续综合性能的界定、解释与影响效力的逐渐深化、细化、泛化、优化。4个关键评价模块间要有承上起下的联系,前一阶段的结果应是后一阶段的条件,并形成紧密连接又相对独立的4个阶段。

2.1 问题研究评价

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内容非常庞杂,必须在设计启动前,确保有充分正确的设计规划。该模块评价应能保证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定位、功能基本要求、工作内容框架、总体实施策略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设计前期的信息数据处理与设计策划分析是比较模糊、比较整体的,必须通过反复的评估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及有序的归类、解释、组织、重构。这便要求评价者从人、自然、社会的整体维度出发,凭借经验与个性、数理统计与逻辑能力,参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运用质与量结合的解题、演绎、归纳思维,进行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评价。现行的与可持续建筑设计相关的规范包括一般建筑规范、绿色建筑系列规范、城市设计规范、生态环境规范等,以及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设计规范和评价指标对设计行为和结果起着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问题研究阶段的评价任务包括对所收集信息质量、信息归纳整理、数据分析研究、问题目标定位、核心问题判断、研究内容和要素范围界定、资源与条件分析等的评估。其评估活动以分析、研究为主,它们在多数时候也同时伴随着筛选的思维和行为,其中既有客观的评价,也有参评者的主观评判。同时,这一模块的过程阶段性较为明显,一体化评价模式更多的是分析生成与结论评估的交替。所以,在这一阶段无法对所有的决断都用绝对理性、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设计师必须参与其中,因为确定设计发展走势这一重要工作是具有某种主观倾向性的,评价者除了做明确量化的信息数据评估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建议。

2.2 方案拟定评价

在设计要素与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在方案探索的过程中、在方案创作的过程中,都应将评估活动介入其中。尽量运用实时检查、验证的思路、方法与策略,对用地外环境、能源、材料、基地环境设施、室内环境、形象与文化、价值需求、效率与效益、全生命周期投入等设计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判断设计方案是否很好地对建筑问题和性能目标做出了回应。求异、形象、直觉的质化思维是这一阶段设计生成的过程特征,评价不可过于标准化,否则容易使评价作用适得其反。要将设计规范、资源条件、背景环境等客观因素和先例、专业、性格、灵感、阅历等主观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再结合设计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合理的多元检测与校对,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论和设计建议,确保高效地生成尽可能考虑周全的、完整的设计方案。

这一评价模块中不存在明显的子单元,一体化评价模式更多的是方案推敲与方案评估的交替,具有双向非线性的嵌入式评价特征。生成工具与评价工具应该配合起来使用,但也要谨慎地把评价问题从与生成的交融状态中抽离出来解析。源于设计师自身的经验和喜好的作用不容忽视,这种隐性评价是旁人所难以看到的,它很容易在评价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需要有意识地增加量化评估的项目与方法,防止过于个人化的评价,使设计偏离可持续建筑的效能综合性目标。但是,设计师也必须从头至尾地深度参与此阶段评价,因为方案设计总是具有主观性的,设计团队成员的作用往往是团队外人士难以完全替代的。所以,这一评价模块的评价工作由设计人员与评价人员共同来完成是较为理想的。

2.3 优化调整评价

针对方案迭代效果的设计问题深度描述是一种深入评价,其行为目的是要保证对建筑可持续品质、性能的优化与调整达到最佳的状态和成效。从数理思维、次协调思维、理论检验的量化思维出发,评估活动应运用量化、模拟、数理等工具,结合客观的现实条件和设计师个人的主观倾向,对质化评价和量化评价进行综合权衡考虑。质化评价内容主要是建筑的视觉形象、地域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特殊关怀,以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设计效果。量化评价内容主要是能源、材料、设备、水、室内物理环境指标(光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等)、经济投入等。这一阶段的评估应具有靶向性,评价的要素要非常明确,相应的指标也应该是非常细化的。在检验每一种优化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新的可持续策略是否符合“少资源消耗-大建筑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评价指标所对应的策略对整体综合效能的提高程度。此过程中的评估行为是一个不断促进迭代拓新的或多维度、或同步、或往复过程,一次单项评估的意义不大,需要将生成与评价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实现较好的效果。另外,此阶段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对于单项指标进行模拟评估是计算机的专长,但是对于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机则很难完成,需要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模拟结果综合之后进行决断。

2.4 综合决策评价

这一阶段评价者所进行的是总体评价,与前面3个阶段的评价对设计过程的介入层次相比较,其评估活动具有相对的外围性和一定的独立性。设计与评价的分解应略大于整合,思维模式也应由分析转向综合,需要质与量整合的系统、辩证、理论评价等思维倾向。要求评价者具有相当高的宏、中、微观统合与切换的全局把控能力,通过不同角度和信息的整合,协助综合决策达成方案效益的最大化。该模块的实现机理是整合评估要素、发掘冲突点、全局性修正、时效性决策,评价人员将分析进展基于各项因子的整合,通过因子耦合与博弈的协调推敲,寻求所有因子的利益平衡点,直至获得综合评价最佳的方案。

在最后一个评价模块中,显性与隐性评价的协同进行,对于完善设计的最终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再次回到人、自然、社会的理论架构,从形式和功能结果上反向考虑建筑质量性能、建筑环境负荷、社会文化价值、建筑经济效益等综合问题,并尽可能用量化的数据指标进行评价。从表面来看,此阶段类似于方案拟定评价模块的初期的事物形态,但本质上这一阶段的评价内容则是更为清晰的,是将优化调整评价模块中的要素进行进一步整合,融入评价者的专业评估和经验判断的过程。每一项设计都会有终点,这个终点亦是下一个流程的起点,整个设计过程的结束即是设计成果转化的开始,故这一“终/起点”被称为转换点,选择最佳的转换点即是综合决策的时效性体现,它的衔接性具有一种普遍张力。做好综合决策评价工作,即是为了充分完善设计方案之用,也是为了更成功的项目实施与落地转化。

3 结 语

评价体系的关键内容是科学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整个评价体系的内容结构严密与否,是否反映了对“经验-分析”和“经验-归纳”逻辑的遵循,直接决定了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评价结果的说服力。一套完整包含了纲要、内容、指标、标准的评价体系,之于设计者而言,等于是有了一本简明扼要的设计手册,而之于评价者而言,等于是有了衡量可持续建筑综合性能的科学尺度。就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表达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规约可持续建筑设计行为,实现全面、科学、高效的评价,保障可持续建筑整体效能与完整意图目标的完全落实,推动可持续建筑走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平衡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评估评价过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评估依据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满的过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