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1-21 08:53刘奕伶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思政教材

刘奕伶 杨 杨

(1.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2.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25)

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不仅主张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点或精神追求等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要求,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围绕教师、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这也为开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开放教育以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应当积极在“三教”改革视域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拓宽开放教育的思政育人渠道。

一、“三教”改革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启示

“三教”改革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在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承担育人使命,构建更加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供给体系,进一步提升开放教育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

(一)提升开放教育师资的课程思政素养

长期以来,开放教育面临着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相类似的育人困境,即思想价值引领普遍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专属”责任,其他专业课教师在这一领域处于边缘地带。“授业解惑”是专业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他们并无“传道”之责。这种淡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固化思维,不仅导致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独角戏”窘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割裂了“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开放教育专业课教师长期处于“角色缺位”状态。教师是实施“三教”改革的根本,只有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真正打通了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壁垒,才能够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过程中,自觉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协同共振[1]。开放教育要注重培育和强化教学团队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逐渐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缺位状态,只有促使教师队伍形成以己正人和以德化人的风气,才能真正担当起学生“引路人”的职责和使命。

(二)构建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开放教育开展育人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载体。然而,目前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以外,开放教育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育人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尚未建立起符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和完善教材体系,富含思政元素的教材和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最终的实施效果紧密相关,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增强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供给,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需求,增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构建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供给体系,必须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为基础,通过实施教师推荐、学生选择、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更加全面地检验专业教材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融合程度[2],最终实现以优质的教材满足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和学生的德育需求,更好地发挥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材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开放教育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然而线上教育缺乏生动的情景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容易受到网络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强化线上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开放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3]。“三教”改革与“三全育人”相辅相成,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必须进一步提升开放教育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在线上线下融通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智能化、可视化和情景化的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在数字化时代,开放教育要继续凸显自身的远程开放学习特征,充分适应“互联网+开放教育”的发展需求,善于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育人优势[4]。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仿真模拟和场景交互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之中,不断提升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二、“三教”改革视域下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潜在挑战

“三教”改革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开放教育的教学者与课程思政的理论性、学习者与教材设计的精准性、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之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专兼结合”的教学者致使课程思政的理论性不足

开放教育教学者自身的课程思政水平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开放大学不同于普通高校,在教学团队组成和教辅人员构成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与课程思政的理论性要求存在偏离。一方面,开放教育教学团队涵盖了相当大比例的兼职教师,尽管他们普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但是由于职业习惯或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对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提炼不足,因此开放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另一方面,开放大学的教辅团队也与普通高校不同,很少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关联的辅导员岗位,只有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班主任。开放大学的班主任角色一般由专任或兼职教师担任,其沟通交流方式也多是借助微信或QQ等线上方式进行,工作内容以课程信息传递和相关材料收集为主,较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辅导,这也成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短板[5]。正是由于教辅团队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素养,班主任多是以人格魅力或自身品质去影响学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难以确保教学服务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有教无类”的学习者给教材设计的精准性带来困难

开放教育秉持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原则,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无论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具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都可以是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正是因为学习者身份特征、年龄结构、个人经历、知识积累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开放教育显现出极强的“有教无类”特征[6],对课程思政教材内容建设的精准性带来了潜在挑战。一是学习者的工学矛盾成为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门槛难题”。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普遍面临着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三重压力,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统筹兼顾,即使他们在主观上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但是多为碎片化和浅层次学习,专业教材的利用率不高,且缺乏必要的时间保证。二是学习者的固有思维对课程思政教材具有“排斥效应”。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多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如果教材设计只是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填鸭式”思政教育内容,难以获得学生认同和实现德育效果。三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排斥课程思政教材的同一性。由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不同,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在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之间具有极强的异质性,如果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材的设计无法做到统筹兼顾,或者编写质量较低,则较难对学习者形成吸引力,必须探索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材供给方式。

(三)“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打折

开放教育教学方式相对灵活且富有弹性,通常是采取远程教育为主、线下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学习者也可以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兴趣和习惯等,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然而,开放教育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化教学需求存在一定冲突,尤其是线上教学模式较难实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从学校的视角来看,线上教学通常以直播、录播或直播面授的形式为主[7],然而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教师的授课重点在于传递知识和信息,较少会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录播课程等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的资源,由于学生与教师并非同时在场,所以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线上教学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难以实时观察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波动,从而导致课程思政较少能够按照课堂的实际需求作出适应性调整,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课程思政显然较难对学生发挥精神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功能。

三、“三教”改革视域下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破解和优化,其核心原则就是要推动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和探索远程教育的新形式。

(一)推动教学团队优势互补,打造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师共同体

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确保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旦教师群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出现短板,会直接影响开放教育整体的教学效果[8]。首先,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打造适应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体系。教学者要想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必须掌握正确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以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图谱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可以为开发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从而帮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德育价值更加凸显和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其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教学过程。新时代的开放教育要努力培养既符合个人发展诉求又契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指南,将学生入学、在校学习和毕业离校的纵向时间线进行横向拓展,真正将课程思政打造为学生人文素养熏陶、价值观念塑造和心灵情操滋养的主阵地。最后,提升教辅人员思政素养,在日常沟通交流中发挥表率作用。教辅人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其一言一行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师德品质和服务意识可以与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合力,从而以共同体的形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和针对性服务。

(二)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提升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针对性

无论是开放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才是其价值遵循。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必须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针对性[9]。一方面要开发丰富多样的教材资源库。在当前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呈现加速发展的状态下,教材设计也要与时俱进,既要解决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也要融入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辅之以微视频、微课和直播等表现形式,不断增强教材编写和设计的包容性。此外,开放教育不应局限于纸质教材,而是要贴近日常生活促进多元教学资源开发,注重发挥视频、微课等载体的“教材”功能,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对学习者的精神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是教材的使用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通过在教材选取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尝试设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教材池塘”,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形塑“自己是教材使用的第一责任人”主人翁意识,这样既可以避免硬性指定教材带来的抵触情绪,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寻找符合自己所需教材的机会,从而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探索远程教育新形式,增强线上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

突破了时空界线,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和通信联系,这是开放大学具有的特殊优势。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不能局限于音频或视频教学资源分享的层面,而是要在充分融入前沿科技和准确感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远程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提升线上教学方式的吸引力[10]。一是从源头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路线图”,只有围绕专业课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展开,但是又不能囿于教学设计,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融入新的政策理念和价值观点,正确地反映时事变化和国家需求,将鲜活的思政案例与专业课程相连接,将思政元素通过生动的现实案例传递出来。三是适当增加情景化教学的比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和仿真模拟逐渐成为线上教学的新方式,通过在虚拟世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实现虚拟社会正确价值理念的现实转移,让学生在虚实交互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四、结语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内在平衡,不断找寻人才成长过程中“德”与“才”的最佳契合点。“三教”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目标追求的一致性,都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高水平师资团队、高质量教材体系和高标准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三教”改革视域审视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不同教育政策之间的联动和协同。文章探讨了“三教”改革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启示,同时指出了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潜在挑战和优化路径。展望未来,将以“三教”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仍然需要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何制定符合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特点的“三教”改革政策体系、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

猜你喜欢
学习者思政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