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献的考察

2024-01-21 04:31轩传树
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资本主义

高 妍 轩传树

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从以往的倡导引领转变为阻遏甚至破坏,表现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倾向。相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则坚定表明“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0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现象引发了各国知识界对全球化本质及其与“两制”关系的思考。对此,诸多学者主张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但现有相关研究大多仅仅关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这两篇经典文献。而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评析全球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在这两篇经典文献上,还蕴藏于他们同时期发表的一些其他文献中,比如评价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保护关税派、自由贸易派和工人阶级》《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以及评价英国在中国和印度殖民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本文尝试将这些相关文献综合起来考察,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历史由来、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现实推进形式以及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未来走向的论述,在更为全面准确把握其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及其逻辑的基础上,厘清全球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三者的内在关系,廓清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逆全球化”乱象,为当前中国坚持参与全球化并推动其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一、历史由来: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角度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与全球化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历史的出发点是生活在一定物质条件下从事具体的现实活动的人,人要不断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生存需要。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逐渐提高,人和人之间的分工也逐渐细化。分工的发展必然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商品交换、交往需求的提升和活动空间的扩大,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

事实上,当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时,生产力得到普遍发展,分工和交往从国家内部延伸至国与国,甚至洲与洲之间,历史才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开始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特质--受资本驱动有关,同时也离不开一个关键介质--大工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过程尤其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详细论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与贸易发生分离,产生了商人阶层。商人促进了城市间的贸易交往,使分工从城市内部拓展至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了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商人和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将过去自然形成的资本集中了起来,并转变成更多的活动资本。随之,地理大发现将贸易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各洲之间,使商业高涨、工场手工业快速发展,从而加速了活动资本的积累。此外,来自美洲和东印度的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从而加快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由此,在过去封建社会“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让位于带有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更具流动性与“现代意义”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的商业资本。但这种商业资本的活动速度与范围仍有局限。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及新殖民地的诱惑使各国展开了商业斗争,尤其是通过连续的海战,英国至18世纪已成为海上霸主,无论在商业方面还是在工场手工业方面也都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创造出了一个相对于自己来说的“世界市场”。至18世纪中叶,国内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已远远无法满足世界市场对其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英国便开启工业革命创造了“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的大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工业把分工、资本所残留的最后一点自然的性质消灭掉,将所有的资本都转化成了工业资本,加速资本集中。这种工业资本更具扩张性,加速了商品流通,又极大地推动着大工业不断向前发展。面对英国大工业这一极富生产力的新型生产方式及其巨大的对外贸易需求,其他国家纷纷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构筑贸易堡垒,以减少来自英国商品的侵袭,保护国内尚存的脆弱的工场手工业不至被替代。但这种主观上的贸易保护措施终究无法阻碍工业资本在更大范围流动的客观趋势,大工业还是冲破了各国的封闭状态,创造了真正的世界市场,“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从而真正开启了世界历史,从此便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全球化是资本内在的发展要求。除了在《形态》中揭示了资本不断集中的趋势及其自大工业后所展现的破除任何限制的扩张本性之外,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绘制出了一幅有关资本的人格化--资产阶级与全球化的互动推动着彼此发展的现实全景图。将这幅全景图展开来看:随着工业资本在国内取得统治地位,工场手工业被大工业所替代,“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登上历史舞台,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虽然在这一时期,马克思还没有形成《资本论》中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表明“资产阶级生产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现实中,只有大工业生产出的大量产品在足够大的市场中变为商品并被消费,进而实现再生产,资产阶级才能不断完成资本的积累与增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表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0、189、194、194、401、412、404页。。持续的奔走促使市场与产品需求扩大,从而反哺大工业的生产,并使资产阶级自身“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403页。。由此,资产阶级被工业资本利益裹挟着不断推动大工业向前发展,他们“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403页。,从而成为了全球化的开拓者与主导者。

以此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直接使用“全球化”这一概念,但是他们所使用的“世界市场”及其所确认的“世界历史”可以被视为今天所谓全球化的同义语。无论是以世界市场体现的全球化,还是化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就其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来看,在根本上都是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的必然产物。它由资本推动,在现实中表现为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资本利益,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和原材料供给而奔走于全球各地,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

二、全球化的现实推进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对外贸易

资产阶级对全球化的推动与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资本主义的对外贸易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为了在世界市场中争取利益最大化,英国扩大对外贸易,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引发了一场有关实行保护关税还是实行自由贸易的争论,争论双方都声称自己所主张的制度对工人阶级更有利。在这场争论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揭示了这两种对外贸易制度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非正义性及其必然后果。

首先,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都是一个国家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而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手段。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制度不过是某个国家建立大工业的手段,但建立大工业也就意味着依赖于世界市场,从而依赖自由贸易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5页。。恩格斯也指出,美国初期之所以选择保护关税制度,是因为对它而言这是一条“最经济、最便捷”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44、548、554页。的发展之路:可以避免与英国的战争,从而发展本国机器大工业。但同时他也强调,保护关税制度具有一定时效性,当民族工业的某个部门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后,出口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一个工业部门不是扩大,就是衰落。一个行业不可能维持原状不变;停止扩大就是破产的开始”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44、548、554页。。因此,美国必然根据现实发展状况,从初期的保护关税制度过渡到后来的自由贸易制度。而作为当时的工业领头羊的英国为什么又重回贸易保护主义呢?恩格斯认为,英国在自己的工业占有绝对优势时,主张自由贸易,并建造了一个“为我所用”的世界贸易体系,但当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受到美国等其他国家工业崛起的威胁时,“为了避开这种即将面临的命运,那些在40年前认为唯有自由贸易才是救星的人的儿子们,现在却如此狂热地呼吁实行用‘互惠贸易’和报复性关税拙劣地掩盖起来的保护关税制度”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44、548、554页。。

其次,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资产阶级谋利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皆为一国在不同时段发展工业的必要手段的同时,也鲜明指出,这两种制度在资本逻辑推动下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谋利的工具。关于保护关税,马克思在《保护关税派、自由贸易派和工人阶级》一文中表示,它是本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大工业资本家用现代的机器生产代替过去宗法式的手工生产,以取得统治地位的手段,也意味着“把一个国家的资本武装起来和别国的资本作斗争,加强一个国家的资本反对外国资本的力量”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284页。。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它起到的至多是维持现状的作用。所谓通过保护关税防止国外工业的侵入,以保护工人的就业岗位,实质上只不过是保持工人受本国资本家剥削的状态罢了,这并不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因而,幻想这种加强了的资本力量在工人阶级利益面前更容易妥协让步,“就等于指望资本大发慈悲,好象资本本身能够大发慈悲似的”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284页。。而关于自由贸易,马克思表示这意味着生产资本的扩大,它虽然可以助推生产力发展,创造对劳动力的更大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工资,使工人阶级不至很快地丧失工作机会和生活资料,但实际上最终将使工人阶级整体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因为生产资本的扩大也将加速商品过剩,加重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进一步加速资本集中,从而推动生产机器更新迭代,加速工人过剩,将更多工人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之中。马克思揭示并讽刺了自由贸易派中明知这一后果却不以为然,认为为了工业整体进步可以暂时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的态度观点,表示其无异于“承认劳动阶级的苦难就是资产阶级福祉的必要条件”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1、373、404页。。由此,马克思警告生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们,不要感动于“自由”这一抽象字眼,自由贸易所谓的“自由”归根结底是资本得以在更大范围流动,并以更快速度与更大数量集中的自由,是“资本所享有的压榨工人的自由”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1、373、404页。。总之,无论哪一种对外贸易制度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工人的悲惨处境,那种将工人阶级的利益置于首位的说辞,“不过是一种骗局,目的只是为了迷惑群众,把他们拉到自己方面来”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8页。。

最后,在资本主义框架内,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都改变不了社会革命必将到来的后果。恩格斯站在德国的视角,考察了在当时占世界贸易绝对优势地位的英国大肆鼓吹自由贸易这一世界历史背景下,德国所能采取的贸易改革方案:一是直接转而实行自由贸易,二是从当时实行的“中庸”的保护关税制度转为李斯特主张的关税保护制度。恩格斯重点分析了后一种方案可能的发展方向,最终表明这两种方案殊途同归:都将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和新社会的诞生。具体而言,如果实行第一种方案,从当前的保护关税转而彻底实行自由贸易,取消关税,那么大部分德国旧工业的垮台将致使工人突然失业,从而加剧工人贫困的危机,必然发生社会革命。如果实行第二种方案,先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以培育本国工业,直至其成熟再降低关税,逐渐过渡到自由贸易。恩格斯假定一切条件如李斯特的理论所设想,德国通过保护关税制度,真的使本国工业发展到了能与英国工业在世界市场竞争的程度,英国也将凭借其百年来的工业优势,对德国进行严厉打压,用强制手段将德国工业限制在其本国范围内。这样,德国工业就有可能陷入停滞,最终德国旧企业相继关门大吉,失去工作和生活资料的无产阶级不得不诉诸革命。随后,恩格斯又假定了一种可能性很低的情况:德国扛住了英国这样的打压,夺取了英国的销售市场,但即使这样,德国的胜利也“必然要破坏英国的工业,并且只会加速英国人本来就已经面临着的无产阶级反对有产阶级的群众性起义”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2、624页。,英国这一危机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将对其他国家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引发全欧洲的社会革命。而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德国也只会重蹈英国的覆辙,最终面临工人阶级的社会革命。简言之,在恩格斯看来,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社会革命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关系在任何条件和任何情况下必然引起的后果”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2、624页。。因而,关于保护关税还是自由贸易的争论,“完全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范围内兜圈子”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55页。,并不会造成结果的改变。但就总的历史趋势来讲,自由贸易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将加剧由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加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对立,从而加速社会革命的到来,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表示在原则上赞成自由贸易。

三、全球化的现实推进形式之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间所谓的“自由贸易”,往往是通过暴力的殖民扩张来开道的,这在现实中突出反映在英国对东方国家中国和印度的殖民侵略上。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其非正义性,更理性分析了其对中国、印度与英国本身以及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所造成的客观影响。

一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中国和印度被迫接受工业文明,从而开启全球化、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指出,相较封建时期的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更富创造力,更为进步的文明。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这种工业文明必然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从而“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1、373、404页。。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比欧洲国家先进、发达,但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欧国家后来居上,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并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还停留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农业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缺乏全球化、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在这种状态之下,英国对中国和印度的殖民,在马克思看来,实际上是英国向东方国家传播工业文明,使其被迫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即消灭落后的亚洲式农业社会;二是重建,为亚洲建立西方式工业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其中包括生产力和对外交往。

但马克思绝非是为英国的侵略辩护,他也指出英国的这种文明传播是资本利益驱使的。马克思揭示出中国得以告别往日的孤立状态,只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贪婪欲望的附属品,他指出英国对中国进行极端不义的战争“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马克思更是辛辣地讽刺道:“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英国对殖民地的所谓“重建作用”是以对殖民地文明造成巨大破坏、给殖民地人民造成极端痛苦为代价的,事实上完全是从资本主义自身利益出发的,因而它形成的是东西方不公正的从属关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以东方国家未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英国的殖民扩张,马克思才肯定了资本主义客观上具有的“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的性质,认为其在一定时期给予了东方国家走向全球化、现代化的外部推动力,从而起到了推动亚洲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他也警示人们,“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

二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以至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英国进行战争、殖民就是为了扩大海外贸易市场与生产基地以攫取更多利润,并适时缓解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为给生产过剩的工业品寻找销路,英国将鸦片贸易当做打开中国和印度市场的杠杆,从中攫取暴利,以弥补长期以来与中国间的贸易逆差,继而在遭到中国的抵制时选择用战争为其开道。马克思不仅对“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表达了愤懑,更是准确预测了不正义的侵华战争的后果:虽能促成鸦片贸易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也会使白银从中国大量流出,导致英国其他工业品在中国的市场缩小,从而加重英国自身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深谙英国与中国的鸦片贸易问题并不仅是两国间的事情,“印度的英国当局的收入,足足有七分之一要靠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而印度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印度的鸦片生产”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中国-印度-英国三者间贸易已呈互相影响之势。因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再次戳破了英国“以为贸易将有大规模扩展的狂想”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如若英国对中国的鸦片出口合法化,为了避免白银的进一步外流,中国将会准许在国内种植罂粟并对进口的外国鸦片征税,如此一来,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不能达到预期的规模,且印度的鸦片生产也会受到致命打击,从而影响英国在印度的工业品出口。因而,侵华战争的结果是“可能就在世界市场刚刚从不久以前的普遍恐慌中逐渐复原的时候,又促进新危机的形成”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加之,英国用“海盗式的借口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使得中国人民不堪重负从而掀起反对外国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革命,马克思认为这将大大影响英国对中国的贸易,使英国的经济危机尖锐化并泛化至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由此,马克思预测中国革命“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这将是一个奇观: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793、861-862、405、854、861、793、784、801、801、814、783-784页。。

简言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来说,虽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但在客观上加速了其农业经济的解体,加深了其与世界的联系;对宗主国自身以及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来说,也只会适得其反:在由自身所建立的世界市场的大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不能实现贸易扩大,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经济危机,反而会使自身危机加深并通过世界市场扩张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而掀起广泛的革命。这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所带来的怪异现象和深远影响。

四、未来走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全球化才是人间正道

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全球化的推进形式中所预测的资本主义的灭亡趋势,在《形态》和《宣言》中得到了论证: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局限性与自我否定性,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不仅客观上加剧了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还为全球化向社会主义性质的转型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在他们那里,虽没有“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提法,更没有“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归纳起来就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1《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1页。,即对资本主义的替代和批判性继承。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局限性与自我否定性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可能与必然。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不断扩张加剧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它将使生产力扩大到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使这一生产关系注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现实表现。在危机中部分破产的资产者被投入到无产者的队伍中去,其他幸存的资产者将通过降低国内工人工资来控制成本,通过影响政府的对外贸易制度、支持国家殖民扩张夺取新的市场等手段,将过剩产品处理掉,以度过危机,从而再次开启新一轮大规模生产。当然,“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416、170、419、422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大工业的影响在各国落地,资本主义国家数量不断增加,这种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就不仅在各个国家内部表现出来,更是在国际上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即生产的国际化和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先进工业国手中的矛盾。总之,资本主义的矛盾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深化、普遍化、复杂化,这也注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416、170、419、422页。,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进一步适应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自身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物质前提与主体条件。他们指出,这一过渡只有到生产力普遍发展之时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正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扩张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从而为这种变革提供了物质前提,并创造了变革的主体--无产阶级。该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历史的先进性。该阶级又因“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416、170、419、422页。,而具有天然的革命性。此外,该阶级还因大工业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普遍联系及各国无产阶级所面临的相似境遇而具有国际性。这些决定了只有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共同推翻全部资本主义统治,消灭私有制,彻底消除阶级这一具有强制力量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从而消除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后,无产阶级才能使自己永远摆脱被剥削、压迫的命运,真正获得自身的解放。而“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416、170、419、422页。。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才坚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替代也就意味着,全球化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脱离资产阶级的支配,向社会主义性质过渡与转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416、170、419、422页。,这样的“联合体”才是全球化的人间正道。

五、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的精髓,有助于我们在厘清全球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变与不变,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辩证看待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剖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全球化倒车”的根本实质,深刻理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并推动全球化转型的独特智慧。

(一)科学认识全球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者间的内在关系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相伴而生。资本主义凭借大工业发展了生产力、拓展了社会分工、创造了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从而成为全球化的开拓者和主导者,使全球化自产生就带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但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历史局限性与自我否定性,全球化的发展将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使之普遍化,催生出社会主义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球化并非永远被资本主义主导,也不会等同于世界的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替代,以此来看全球化,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相比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全球化,当今全球化已有了全面且深刻的变化。但我们仍处于资本主义占世界主导地位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现实中,全球化既充当了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催化剂,又成为缓解资本主义矛盾的安全阀,资本主义利用全球化不断自我调节、主动改良以缓和矛盾,延长生命。由此,世界上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声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当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失去解释力。其重要论据是:资本主义已变得温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们不再一无所有,他们的“工人阶级”身份逐渐消解。的确,相比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工人的生活水平无疑有了很大改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不变的寻求增殖的本性及由此驱动的全球化的发展变化。以往的工业资本主义已化身为剥削方式更为隐蔽、多样的数字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但“其剥削的广度和深度远超以往任何时代……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比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更为严重”1马嘉鸿:《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6期。。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也并未消除,而“造成更深层次、更加激烈的政治经济危机,致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只能借助更为激进的‘逆全球化’方式予以调和与缓解”2马超、王岩:《逆全球化思潮的演进、成因及其应对》,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因此,资本主义的自我修复机制虽然延长了其寿命,但也愈加凸显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基础上所建构的全球化思想的科学性。

(二)科学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的根本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在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义逆全球化现象方面极富指导意义。资本只有不断在更大范围流动才能实现增殖,这决定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全球化,而只能说是其全球化政策的调整。这种政策调整并不仅限于经济贸易方面,也涉及国家间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博弈,及国家内部党派间和各利益群体间的斗争。美国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一次又一次暴露其内在局限,而中国这一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对此,美国基于根深蒂固的“强权逻辑”,将中国崛起视为对其霸权地位的挑战和威胁,正如当初英国视美国崛起为挑战和威胁一样而重新回到关税保护。当然,基于美国的政治生态,逆全球化政策除了有遏制他国发展之意,还有出于选举政治的利益考虑。资本在新自由主义的庇护下更加肆意扩张,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工人们虽不再采用革命手段,但可通过选举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由此,美国政治家在选举过程中把“全球化”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声称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将资本主义自身矛盾所招致的国内工人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全球化,转移到中国身上,以此掩盖和转移内部矛盾焦点,回应选民诉求。

无论是对外战略的调整还是内部选举政治的表现,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政策都是对资本利益遇挫的回应,都是对过去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历史结果的不满与重塑,其目的不外乎就是以一种新形式继续占据全球化的绝对霸权地位,从而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资本利益。但资产阶级欲弥合资本利益与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固有矛盾的任何努力注定是徒劳的,想要根本解决这一固有矛盾,“除了彻底重新塑造构成这个社会的基础的经济结构以外,没有别的出路”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55页。。这是马克恩恩格斯早已向我们指明了的。

(三)科学认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并推动其转型的独特智慧

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方法仍未过时,但我们又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那个时代,历史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思考与回应。尤其是面对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打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或形态以及价值理念,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与资本主义的共处并实现超越?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该往何处去,全球化该往何处去?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正是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并立足于国内外实际发展情况,融入全球化、利用全球化,进而改造并引领全球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方面,中国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参与全球化,并积极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潮流,是各个国家参与现代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任何国家、任何力量都无法拒斥和阻挡这个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6页。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起步早,又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压力和推动下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尽管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至今仍保持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但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历过几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由此,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并充分利用全球化,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发展生产力,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中国坚定人类历史发展根本方向,积极引领、推进新型全球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来到了历史的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的频频抬头也表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正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种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人类历史发展根本方向,作出“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85页。的明确判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1页。,倡导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共识,实现各国互利共赢,从而引导全球化摒弃零和博弈的逻辑,走出资本主义阴霾,朝着“自由人联合体”方向迈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全球化转型、发展和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遵循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方法,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同时又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从而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起到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