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时空分异特征和空间演进*

2024-01-21 13:30赵嫚
区域经济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融合度成渝文旅

赵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也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优势是最根本、最核心、最持久的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要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也有了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布局实施更是加快了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进程,要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厘清成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趋势,进而科学分析文旅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探寻新时期成渝地区文旅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路径,对进一步助推成渝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文旅融合是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国内外学者关于文旅融合研究的涵盖面较广,相关研究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现有研究一方面是围绕文旅融合的理论探讨,包括文旅融合的内涵阐释、融合模式和发展机制等。文旅融合既是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程锦等,2011),也是文化资源旅游化开发的过程(刘睿,2015;张朝枝等,2020)。文旅融合并不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的相互叠加,是产业内外作用力通过相互作用、调整与反馈促使文旅产业协同的动态平衡演进(赵嫚等,2022),也是从资源到产品、产业的多内容融合(Brown,et al.,2000;程瑞芳等,2020),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田志奇,2019;程锦等,2011)。另一方面是聚焦文旅融合的相关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旅融合测度、融合影响因素、融合效应分析等内容(Azmi,et al.,2016;Connell,2014)。分析区域的选择上主要以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为主,研究方法多是采用指标体系、耦合协调模型等非回归的方法进行耦合协同的研究(殷为华等,2022;翁钢民等,2016)。部分学者也利用固定效应等回归方法探究了产业融合对产业绩效、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程瑞芳等,2020),认为文旅融合可以促进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和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形象(Buhalis,2015)。然而已有成果对于区域层面文旅融合的研究较为有限,研究内容较少关注文旅融合的有机过程,尤其忽略了文化和旅游互动融合过程的动态演变,对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文旅协同发展集群,具有明显的巴蜀地域文化特征,但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为突出,进一步厘清区域内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矛盾,找到影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着力破解文旅融合的要素配置瓶颈和区域协同政策难题仍需要更多地深入探讨和实践验证。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提出以来,相关话题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文旅方面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红色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合作、城市旅游合作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等方向,以文化资源辨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城市文旅协同为主(尹伟等,2022;马衍明等,2022),研究方法偏向于定性描述,对于全区域层面文旅融合定量与定性结合、产业与空间结合的研究较为有限,更具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不足。

以上不同视角的文旅融合理论与应用的探索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和有效借鉴,但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和引导区域发展的急迫需求相比,现阶段对于跨区域、中观视角文旅融合的量化研究、动态演变分析等方面的阐释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很强的研究价值。成渝地区作为重要城市集群之一,对其文旅融合进程开展深度剖析尤为必要。鉴于此,本文基于文旅融合水平的测度,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动态演变、空间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索了中观文旅产业融合的特点和规律,并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契合该地区的文旅协同提升方向,以期为成渝文旅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建议,丰富现有文旅融合研究的内容,助推成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向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提升。

二、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时空分异特征

时空分异是指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纵向比较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子系统以及耦合度、融合度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为了全面分析文旅产业的时空特征,时序变化按照均值时间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空间分布选取截面文旅融合度绘制了成渝地区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度空间分布图。

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依据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空间范畴①,研究对象具体包括重庆、成都、自贡、绵阳、泸州、乐山、宜宾、遂宁、南充、达州、眉山、资阳、广安、内江、德阳及雅安共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同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指标的科学性,借鉴既有文献(赵嫚等,2022;于秋阳等,2022;洪学婷等,2020),以2008—2021年为研究周期,选取文化以及相关产业机构数(个)、文化以及相关产业从业人数(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万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专利授权数(件)、文化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比例(%)、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7个测度指标来衡量文化产业的发展;选取公路游客周转量(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从业人员(万人)、星级饭店个数(个)、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旅游外汇收入(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万人)、国内旅游收入(亿元)等7个测度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的发展。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22年省级以及各市(州)统计年鉴、2008—2021 年统计公报,CEIC 数据库以及政府网站,缺失数值采用插值法补齐,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测算方法参照赵嫚、王如忠一文(赵嫚等,2022),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度、融合度(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2.时序变化特征

根据上述指标,分别对成渝地区2008—2021年的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度进行了测度,整理后如图1 所示。整体变化视角上,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度波动幅度较小,融合水平不高;文旅产业融合度呈现缓慢提升态势,由2008年的高度失调阶段进入到2019 年的中度失调阶段。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文旅产业发展遭受重创,导致文旅融合度在2020 年和2021 年存在一定回落,但是区域整体融合向好趋势依然存在。同时,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与保护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成渝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文旅融合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旅游发展整体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不充分、不完全的情况长期存在,这可能是现阶段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加强旅游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加深旅游资源的文化元素植入是未来一段时间促进成渝地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图1 2008—2021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度、融合度均值变化趋势

城市层面文旅融合水平分化明显,内部差异较大,可以看出较为明显地分为两个层级(见图2)。第一层级文旅融合水平较高,明显高于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度均值,包括重庆、成都两市。其中,得益于重庆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优质的文旅产品供给优势,重庆的文旅产业融合度均值最高,进入勉强协调阶段。第二层级是低于区域文旅融合度均值的14 个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度均处在严重失调阶段。其中,交通相对便捷、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绵阳、乐山、南充三市文旅融合水平相对较好,城市的综合实力为其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城市中,德阳、眉山、资阳文旅融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受到成都增长极效应影响,资阳文旅融合水平下降明显,成德眉资一体化进程任重道远,强有力的文旅协调发展政策还需深化落实。此外,从融合度增长率视角看,重庆、成都两市文旅产业融合度增长率最高,其余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度增长幅度变化较小,文旅融合水平值偏低。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成都和重庆两市明显依赖于自身强劲的经济发展水平、优越的文旅资源条件和发达的交通条件,吸引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向着两大城市转移,导致对周圈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虹吸效应”,文旅融合优势领先,并随着时间趋势优势进一步扩大。

图2 2008—2021年成渝地区各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度均值

3.融合度的空间分布

本部分绘制了6个时间截面的文旅产业融合度空间分布图演示融合度空间变化特征(见图3)。整体来看,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处在不断变化中,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双核极化特征依然突出。其中,2008 年,成渝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由于交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限制,整体文旅产业开发步伐较为缓慢,文旅融合水平较低。成都、重庆作为区域极核文旅产业发展相对较好,融合度分别处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文旅资源丰富和交通相对通达的泸州、绵阳、乐山、南充、宜宾、达州、资阳7 市处在严重失调阶段,而自贡、德阳、遂宁、内江、广安、雅安、眉山7 市则处在极度失调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见行见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成渝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区域文旅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到2019 年,成都和重庆两市的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已进入勉强协调阶段和初级协调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与成都和重庆高水平的文旅融合速度相比,自贡、泸州等14 个市的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相较于2013 年变化不大,停滞在严重失调阶段多年,突破自身文旅产业发展瓶颈、加快文旅融合亟待破题。成渝地区文旅融合中心化特点日益突出,地域文旅融合水平差异拉大,这可能与成都和重庆两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强势发展有关,增长极“虹吸效应”突出,两大极核城市对周围城市的“涓流效应”不明显,导致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

图3 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度空间分布

三、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空间演进

为更好地探究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一步厘清成渝地区文旅产业的融合特征,本部分分别从一体化演变趋势和空间相关性两个视角对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空间动态演进规律展开分析。

1.一体化分析

为探究成渝地区各城市融合度差异是否会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和融合水平较低的城市是否具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对样本城市的文旅产业融合度进行了σ收敛检验和绝对β收敛检验。在2008—2019 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度的σ 值上升,离差逐渐增大,区域内各城市融合度差异难以随着时间推移靠自身发展降低,文旅融合趋于两极分化的态势明显,这一点在前文成渝文旅融合的时序变化特征上也能得到印证。虽然2020 年、2021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渝地区各市文游产业发展受挫,融合离散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暂时性回落,但文旅融合分化依然显著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成渝地区各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度的增长不具有绝对收敛性(见表2),而是具有不显著的发散特征,现阶段成渝地区各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度水平的高低与文旅产业融合度增长率之间并不具有相关关系,文旅融合水平低的城市,其文旅融合增长率可能较高,也可能较低。在不考虑控制因素的前提下,成渝地区文旅融合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融合度高的城市越来越高,低融合度城市对高融合度城市不存在追赶效应,城市间文旅融合水平差距不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消除,因而需要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政策作用加以引导和扶持,来降低不断扩大的文旅产业融合差距。

表2 2008—2021年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

2.空间相关性分析

从空间格局变化上,本部分采用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探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分布特征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来对成渝地区文旅产业的融合度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测度,采用莫兰指数进行度量(郑涛等,2017;刘佳等,2016)。从全局莫兰指数的结果可以看出(见图4),成渝地区文旅融合存在一定的负向空间聚集关系,相邻城市之间的文旅融合水平差异较大,尚未形成高文旅产业融合度聚集的城市群落。虽然2008—2013年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集聚趋势,但2013年后,离差增大,高文旅产业融合度的城市更不容易聚集。

图4 2008—2021年成渝地区城市全局莫兰指数

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演变情况如图5 所示,区域内各城市主要聚集在“低—高”“低—低”区域,空间聚集差异较大,区域范围内多数城市的文旅融合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居于“低—高”区域的城市(眉山、德阳、内江、遂宁、雅安、资阳、泸州、广安、雅安、达州)较多,这些城市虽然紧邻成都和重庆两大融合度较高的城市,就文旅融合的效应来看,增长极城市对其的“虹吸效应”更为突出,现阶段需要警惕文旅融合相对弱势城市的资源流向核心城市的发展态势。区域内暂无“高—高”关联城市,“高—低”关联区域也仅有成都和重庆,具有强溢出效应、高文旅融合水平的城市集群尚未形成。虽然成都、重庆两市本身是文旅融合水平较高的城市,但是由于周圈城市的文旅融合水平明显较低,尚未形成互动互促态势,城市带动作用力不足,强有力的区域合作和文旅协同机制还需强化。从发展趋势来看,2008—2021 年,成渝地区内各城市的文旅融合空间集聚变动不大,成都和重庆两大融合水平较高的城市“高—低”聚集态势持续,极化效应更强,自身融合水平升高,其周边城市持续处在低融合度状态,“马太效应”趋势更加明显;“低—高”“低—低”区域的城市一直没有变化,且由于受到邻近高融合水平的成都和重庆影响,持续的“虹吸效应”导致资阳、德阳等城市离散趋势更强,自贡等市的融合洼地更加明显,侧面反映出成渝地区现阶段的区域协同力较弱,文旅融合离散趋势增强的发展状态。

图5 成渝地区城市莫兰散点图

四、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

文旅产业的融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能够影响文旅融合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也会影响成渝地区文旅产业的融合进程,本部分别从文旅产业视角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影响区域文旅融合的因素进行探究。

1.文旅产业内部影响因素

借助面板回归模型,以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度的14 个指标为解释变量,其中文化产业(简称C)、旅游产业(简称T)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由7个指标构成,以对应的文旅产业融合度为被解释变量Y。通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基于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F检验与异方差检验显著,R2大于0.9,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文旅产业各影响因素与融合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固定效应模型适应性较好,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影响因素回归结果1

由表3 可知,影响成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文化以及相关产业机构数、国内旅游收入、星级饭店个数,旅游产业是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主要驱动产业,旅游承载力强于文化产业。就旅游产业来说,公路游客周转量、文化、体育和娱乐从业人员、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对文旅融合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作用关联系数以国内旅游收入(0.341)关联最强,其次为星级饭店数,这表明在影响文旅融合的旅游产业侧,国内旅游产业效益和目的地接待环境有助于文旅融合的进程。就文化产业来说,文化以及相关产业机构数、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专利授权数、文化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比例、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五个指标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正向促进作用最强的是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机构数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表明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基础和互联网普及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旅产业的融合,侧面说明了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活化利用是新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旅游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文化以及相关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文旅融合的步伐,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的影响系数为不显著水平下的0.061,表明公共图书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旅融合,但现阶段作用效应尚未显现。

2.外部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分析,本部分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R&D内部经费支出(X3)、第三产业年末就业人数(X4)、公路总里程数(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探究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产业环境等要素对文旅融合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考虑到数据单位不同,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表4 影响因素回归结果2

从总体来看,市场需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总里程数)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产生的影响具有更强的作用效应,影响系数为1%显著水平下的0.322 和0.236,说明地方市场需求越强,越有助于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开发。交通设施的相对通达性,尤其是对区域内部分相对交通不通畅的城市来说,也是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条件。相较于市场需求和交通基础设施,其余因素影响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显著影响文旅产业融合度,人均GDP 越高,文旅产业融合度越趋向于正向提升。创新水平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作用效应不显著,存在一定的抑制性,这可能是由于现阶段成渝地区内绝大多数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独立性较差,更多是聚焦量的提升,产业发展依赖于地区的经济水平、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创新活动对文旅融合的作用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成渝地区16 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2008—202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探究了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对其融合的时空动态演变、一体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一是文旅融合总体水平较低,处于严重失调阶段,融合水平两极分化,成都、重庆显著领先于其他14 市;文旅融合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市发展速度不一,发展要素向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转移,出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强有力的文旅协调发展策略和政策还需深化落实。二是中心化特点日益突出,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两市为中心的空间结构;文旅融合一体化趋势较弱,离差逐渐增大,离散趋势明显。各城市间文旅产业融合度具有不显著的发散特征,文旅产业融合度水平的高低与文旅产业融合度增长率不具有相关性,城市间文旅融合的差距难以自行解决,需要施加外力作用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从空间变化趋势看,极核城市对周围城市的带动效应不明显,“马太效应”突出,现阶段空间集聚性尚未显现,空间关联性呈现下降态势。三是影响因素方面,旅游产业要素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相较文化要素更明显,国内旅游产业效益和目的地接待环境有助于推进文旅融合的进程,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基础和互联网普及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旅产业的融合;外部影响要素中市场需求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向作用最强,经济基础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越能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度和低度耦合协调城市独立性较差,如达州等,文旅融合更多依赖于地区的经济水平、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

文旅融合是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考虑到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现状和实际可操作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强化落实一体化协同合作机制

由分析可知,现阶段成渝地区文旅产业的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区域差异较大,建立跨区域的政府协作机制,贯彻落实统筹协调措施迫在眉睫。一是顶层设计细化落实。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从区域顶层合作、产品开发、线路设计、硬件设施等方面落实跨区域合作机制,支持建立文旅融合发展平台,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和交通联合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做到先行先试,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联动,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打造一站式成渝文旅公共服务矩阵,打破区域限制。三是优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模式。联合川渝文化旅游企业联盟,以整合营销为思路,推进成都、重庆两市互设文旅深度营销中心,加强现有图文、音频、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的链接和信息互动,联合对重点文旅资讯、文旅产品进行全面、即时、立体化的宣传推广,打通多维联合营销路径。

2.聚焦重大项目加强区域联动

由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空间变化趋势可知,现阶段成渝地区极核城市对周围城市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空间集聚性尚未显现,空间关联性呈现下降态势,以重大项目引领有助于加快区域文旅联动进程。一是川渝地区可联合申请国家级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和相关支持,发挥川渝两地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优势,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落地重大联合项目。二是加深重点项目优势引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深入落实清单化管理和项目化推进,争取纳入国家文旅部重点项目名单。三是着力打造高能级核心吸引物,塑造“巴蜀文旅”品牌矩阵,在“巴蜀品牌”的品牌统领下,延伸出城市、产品等子品牌,构建具有鲜明巴蜀特色的文旅品牌体系。例如,在成都、重庆两大国际旅游城市引领下,整合三星堆、大足石刻等知名资源,探索推进文旅融合IP 工程,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空间。

3.深入实施差异化应用措施

研究显示,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差异较大,成都、重庆显著领先于其他14市,且达州等文旅融合水平较低城市的文旅融合进程更多依赖地区的经济水平、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影响,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对策是推动成渝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一是成都、重庆文旅融合水平较高城市,文旅融合除去量的积累,更重在质的提升。多举措、多维度、多体系的文旅深度融合产品开发,深度融合场景创新、深度融合市场拓展是未来阶段成都和重庆两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二是眉山、德阳、内江、遂宁、雅安、资阳、泸州、广安等文旅融合水平明显较低城市,现阶段,无论是旅游市场、文化资源开发,还是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能力水平还不足,如何“活化”现有的文化资源、扩大旅游市场规模仍是当前的发展重点。三是以成都、重庆两大极核城市为依托尝试融合突破,试点探索整合跨区域文旅资源,深化宽窄巷子、洪崖洞“宽洪大量”文旅双城合作经验,加快文旅资源联动、效益分成、专题营销等全方位的合作探索。

4.增强数字技术文旅产业应用

研究发现,成渝地区文旅融合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体化趋势较弱,且旅游产业要素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相较文化要素更明显。为更好联动各市文旅发展,弱化虹吸效应,一是以成渝地区国家5A、4A 级景区为重点,借助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新型体验技术催生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体验,突破区域限制,高水平建设跨区域一体化的智慧旅游体系。二是推出成渝文旅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借鉴“长三角PASS”经验,整合成渝地区景区景点,要加快微信小程序等移动服务平台布局,方便游客获取旅游资源信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和优质的文旅服务,带来更高效、便捷的出游体验。三是成都、重庆等文旅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要加快建设以云在线、智能交互、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业态和消费模式,内江、遂宁等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鼓励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文旅特色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文脉保护传承、最美古镇古村落创建中的创新应用。

5.创新文旅深度融合环境支撑

根据研究结论,地方市场需求越强越有助于文旅协同,交通设施的通达性对交通不畅城市的文旅融合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创新文旅深度融合环境支撑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需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优势,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增强市场反馈应答机制,针对消费者需求不断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运用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开发更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快遂宁、达州等交通相对不便城市的公路交通建设,盘活既有铁路资源,打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主要景区交通体系,增强不同地区间互动和交流的便捷性,提高成渝地区内部的交通通达性,打通全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与整合的路径,提升消费者文旅体验。

注释

①具体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猜你喜欢
融合度成渝文旅
活色生香新成渝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重庆市产业融合度分析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