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22 03:20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胚胎学云班血细胞

罗 曼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医学部, 河南 濮阳 457000 )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科学, 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正如恩格斯所说,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医学上的发展进步都是源于对解剖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 结构、 位置、 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其基本研究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切片, 故又称为显微解剖学; 胚胎学是研究人体胚胎发生、 发育形态结构形成及变化特点的科学。本门课程集理论与实验教学于一体, 要求学生在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 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 功能与临床的联系, 培养学生珍视生命、 关爱患者、 热爱专业的职业素养。 笔者针对这一教学要求, 精选中国大学MOOC (慕课)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利用云班课APP 作为线上教学平台, 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 (Blended learning),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1]312。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 便于师生、 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监控下进行, 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调整教学策略。

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流程

在课前、 课中、 课后每个教学阶段可设置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教学目标和突出所长、 优势互补的教学形式及教学环节。 课前教师通过云班课上传学习资源, 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教学资源, 发现问题; 课中教师在线下通过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 引领学生解决问题; 课后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 线上答疑解惑, 学生完成作业, 达到拓展知识,提升素质的目的。 现针对课前、 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 就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流程及教学过程(见下页图1), 与方家探讨商榷。

图1 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法流程图

二、 课前: 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两准备

在开课前2 周, 教师开始备课, 不仅备教材、备学生、 备课件, 还要备线上教学资源、 备作业布置, 备线下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等; 开课前1 周教师创建班课 (蓝墨云班课)、 学习委员创建班级微信群, 通知学生下载蓝墨云班课、 中国大学MOOC 等教学软件, 学生加入云班课及班级微信群, 以便线上发布通知、 上传教学资源、 开展教学活动等。

(一) 教学资源准备

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资源准备中,特别强调课前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重视, 并自觉进行课前自学[2]247。 教师首先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推荐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正常人体解剖学、 滨州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 浙江大学的人体体内的微观世界——人体组织学实验等线上国家精品课作为学生线上学习资源; 然后将教学课件、 导学案、 相关视频资料、 网页链接等在课前上传到学生班级云班课, 以供学生课前在线学习, 要求学生完成在线课前测评或讨论。

(二) 教学设计准备

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设计准备中,教师应树牢“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 将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理论课教学可采用案例引导、问题导学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图片、 动画、 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 化解教学难点。 实验课教学可采用任务驱动法, 开展分组教学, 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观看 (模型、 标本、 切片等)、 教师现场点评等教学形式, 鼓励、 引导学生多动手、 勤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同时,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 通过解剖学的发展史、 疾病宣传日、 无言良师、 人物故事等, 启迪学生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着力培养学生 “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 的医者精神, 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总之, 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 价值理念、 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贯穿教学始终。

课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的准备, 为顺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课中: 理论教学四环节, 实验教学三步骤

(一) 理论教学四环节

以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血液章节为例, 课前学生通过学习滨州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章节相关视频、 教师上传的血液课件、 导学案, 完成有关血液组成、 血细胞成分及正常值的课前测试题。 课中要重点把握好授课四环节。

环节一: 案例导入, 提出问题。 通过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案例如下: 女性患者, 20 岁, 以 “头晕、 乏力、皮肤紫癜2 个月, 咳嗽、 发热2 天” 为主诉入院;血常规检查为红细胞数2.4×1012/L、 血红蛋白65g/L、 白细胞计数3.2×109/L、 血小板计数63×109/L;骨髓检查为骨髓增生低下, 粒系、 红系细胞均减少,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问题一: 患者血象是否正常? 问题二: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乏力、 感染、 出血等临床表现? 问题三: 骨髓检查结果与血象检查结果有何关系?

环节二: 问题讲解, 释疑解惑。 要知道血象是否正常, 首先就要知道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分类及正常值, 学生课前已经通过预习知道了血细胞分类及正常值, 教师可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提问并评价。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 比较临床案例数值与正常值的差别, 患者血细胞数、 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 判定患者血象不正常, 即可解决问题一。 如果患者出现红细胞数减少,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等, 就会影响血细胞的功能。通过分析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 结合血细胞的功能, 发现患者头晕、 乏力、 皮肤紫癜、 咳嗽、 发热分别与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数减少、 血细胞功能降低有关, 即可解决问题二。 那么, 正常血细胞的来源在哪里? 患者血细胞为什么会减少? 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 结合骨髓检查和血象检查结果, 发现骨髓增生低下是血细胞数减少的原因, 血细胞减少是骨髓增生低下的结果, 这样就可解决问题三。

环节三: 归纳总结, 深化理解。 学生在教师问题引领下归纳出血液的组成及含量, 血细胞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 血细胞的来源器官等。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 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形成知识结构框架, 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及条理化, 发现知识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可线下通过选择题、 连线题或填空题等测试进行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也可通过云班课选择题测评直观显示学生答题情况, 还可以通过线下提问方式进行, 将学生答题情况记入云班课经验值, 提高学生参与度。

理论案例教学四环节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后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 让学生绘出血细胞图片, 标出相应结构、 写出相应功能; 结合献血日、 白血病等相关内容制作科普宣传画报, 学生将课后作业以图片形式上传云班课。

(二) 实验教学三步骤

线下实验课一般为小班教学, 适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传统标本观察的基础上引入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 在实验课中, 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完成示教和问题测试, 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而且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16。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课分为大体实验解剖课和显微实验解剖课两种类型, 在线下实验课上, 可组织学生观察大体标本、 模型和组织学切片, 通过实际观察, 掌握正常人体的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 老师可以在标本和模型上标号, 让同学分组讨论, 指出标本和模型中的结构。 在实验教学中要把握好三个步骤: 一是任务驱动, 二是观看指导, 三是提问评价。

1. 大体解剖实验教学三步骤。 在大体解剖实验教学中, 一般要遵循从虚拟到模型, 从模型到大体标本, 最后到大体老师的基本顺序。 教师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 通过“数字人”, 让学生观看到3D真实标本图像。 “数字人” 的三维视图可以使人体的复杂结构直观化、 抽象结构具体化, 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主动探索人体结构的奥秘, 学习角色从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4]3028。但是, “数字人” 终究是虚拟的, 和真实标本会有一定差异, 一些结构无法完全、 准确显示, 不能完全替代肉眼观察标本。 即使学生通过软件学习掌握了相应解剖学的实训知识内容, 但如果缺乏相应解剖标本的观察和操作, 学生的解剖技能和临床操作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升[5]84。 因此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线下实验教学授课中, 我们需要把观察大体标本、 模型与虚拟仿真实验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课前学生在线上通过中国大学慕课观看南京中医药大学正常人体解剖学泌尿系统精品课相关视频, 完成云班课发布的课前问题讨论。 问题一: 男性肾结石的病人, 如果结石自然排出体外, 需要依次经过哪些狭窄和弯曲? 问题二: 为什么女性患泌尿系感染的几率远高于男性?

在课中大体解剖实验教学阶段, 教师按照任务驱动、 观看指导、 提问评价三个步骤, 首先, 提出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观察泌尿系统模型、 大体标本, 让学生找出肾门、 肾皮质、 肾髓质、 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膀胱三角, 男性尿道的两个弯曲和三个狭窄等结构。 其次,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大体老师” 泌尿系统的位置和毗邻关系。 “大体老师” 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 在上实验课前, 教师会组织学生向“大体老师” 献花和鞠躬, 以表示对大体老师的哀悼和致敬。 最后, 要求小组代表在模型上指出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的重要结构,小组间开展互评, 教师点评泌尿系统结构特点与临床的关系。

课后教师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绘出肾脏大体结构图, 云班课提交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到学校人体生命科学馆(该馆拥有运动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断层包埋等共计14个展区, 对学生常年开放), 结合肾脏疾病日、 肾脏捐献或临床案例拍摄泌尿系统科教小视频, 上传云班课。 通过视频制作, 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

2. 显微解剖实验教学三步骤。 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组织学线下实验教学中, 教师讲授要遵循从大体解剖到显微解剖, 显微解剖从模式图到镜下图, 镜下观察从低倍到高倍、 从全貌到局部步步递进的原则, 便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

以泌尿系统显微解剖实验教学为例,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在线观看浙江大学人体体内的微观世界——人体组织学实验泌尿系统精品课相关视频, 完成单元测试 (识图题), 通过组织学图片结构、 部位辨识等, 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组织学切片的预习情况。

课中实验教学, 教师也要按照任务驱动、 观看指导、 提问评价三个步骤, 首先,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镜下观察, 找出肾单位和集合管各部分结构; 其次, 学生观看镜下切片, 教师指导学生标出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近直小管、 远直小管等结构; 最后, 要求小组汇报观察的肾脏的结构特点, 教师点评肾脏组织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课后教师布置作业, 一是绘图题, 要求学生绘出肾单位模式图及肾脏的微细结构, 拍照上传云班课; 二是案例分析题, 患儿, 2 周前患有急性扁桃体炎, 近来颜面浮肿, 尿量减少, 尿检查蛋白++, 少量红细胞及管型, 血压轻度增高, 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 分析急性肾炎案例中患者少尿、 蛋白尿、 血尿、 管型尿的病变部位及机制。

四、 课后: 线上作业布置和在线答疑辅导

(一) 线上作业布置

教师通过云班课发布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可及时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根据云班课数据反馈情况, 对学习困难生情况进行跟进, 分层指导, 督促学生及时提交作业。 学生把作业拍照上传至云班课, 提交作业后, 教师或助教批改学生作业,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获得相应云班课经验值, 学生可自行查看答案与解析, 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 线上布置的作业分两个层次, 一是基础作业, 通过绘图、 问答、 填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二是拓展作业, 通过病例分析、 科普宣传、 视频制作等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二) 在线答疑辅导

在云班课讨论模块, 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答疑。 学生可在微信群、 云班课随时提出问题, 教师会及时收到信息提醒, 做到有问必答。 通过教师答疑与解惑,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无缝对接。

五、 成绩考核: 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

(一) 线上过程性评价

云班课可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 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 同时学习分析报告也为老师提供教学研究大数据。 线上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资源学习、 课中表现、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三个部分,满分100 分, 作为平时成绩, 通过云班课经验值换算获得。 课前学生通过学习教学资源、 问题讨论、调查问卷等获得经验值; 课中通过签到、 提问抢答、 讨论发言、 头脑风暴、 做题练习等获得经验值; 课后通过完成云班课作业题(包括理论课作业题、 实验报告、 科普宣传图片及小视频等) 获得经验值。

(二) 线下终极性评价

线下终极性评价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 试卷满分100 分, 通常特指期末考试成绩, 试卷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 填空题、 单选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通过期末考试, 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可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最后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课前学习10%+课堂表现15%+课后作业1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做到了线上过程性评价与线下终极性评价相结合。

六、 结语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内外教学的三个转变。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 教育资源得以优化整合, 不仅让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求合理选择教学资料, 提升教学质量, 也让学生能够获取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信息, 提升学习效率[6]126。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教学资源, 反复学习, 更好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分解学习任务, 提供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料或学习材料,组织、 引导学生手脑并用, 自行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53。

开展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前教学资源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 课中理论课通过案例引导、实验课通过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学生完成云班课作业, 达到知识巩固和拓展, 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敬重生命、 增强学生科普宣传、 团队协作意识和职业使命感等。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更高效地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效果评价和个性化学习体验,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胚胎学云班血细胞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
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实证分析
形成性评价驱动的高职大学英语“云班+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基于云班课的SPBTC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基于云班课的移动学习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组织学与胚胎学无纸化考试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