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赜

2024-01-22 12:30郭建荣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风乡贤乡愁

郭建荣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五大方面,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乡风、乡韵、乡愁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以及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指标。提振乡村文化将培植乡风文明、强化乡韵特质、留住乡愁记忆关键因子,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力。

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费孝通将乡村文化定义为“乡土文化”[2]。乡村文化指扎根于乡村土地的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建立的符合其生产生活的价值体系。文化繁盛将驱动产业振兴、助推人才振兴、聚力生态振兴、促进组织振兴,最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文化是驱动产业振兴的强力引擎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乡村文化是产业振兴的引擎所在。从必要性看,产业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需要文化为其补足精神养分。通过以文育民,提升乡村群众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加速“脑袋富起来,钱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的乡村图景再现。从重要性看,乡村文化的丰厚内涵将充盈产业建设空间外壳,给予乡村产业创新动源,提升发展效率,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乡村振兴的物质前提。

(二)乡村文化是助推人才振兴的源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4],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资源。首先,文化滋养本土人才。传统农耕文化造就了乡村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孝文化使乡村人际关系和睦、爱亲敬邻,乡村人才是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5]。其次,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人才回乡。乡村文化意蕴丰富、形式多样、氛围浓郁,逐步成为吸引人才返乡的重要因素。最后,助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6]。乡村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阵地,对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将蓄力物质与精神双重解放,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三)乡村文化是聚力生态振兴的应有之义

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藏地,生态影响文化,文化反哺生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态观、与生态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等为生态振兴提供思想渊源,帮助乡村人民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另外,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在科学生态价值观指引下,村民采取有效行动开展生态保护,建设乡村生态家园,解决好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的关系,绘就出万物和谐共生、富有乡土味道、映照青山碧水的文化家园和乡村画卷。

(四)乡村文化是促进组织振兴的桥梁纽带

乡村社群治理中,文化搭桥传带。传统的部落是乡村早期的存在形式,伦理文化作为维系乡民关系的内核,是维护部落秩序的有力支撑,也是乡村开展治理工作的应有涵义。因此,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文化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治理智慧创新性地贯穿乡村治理的品牌打造和实施全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功能,为乡村振兴供应组织保障,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然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就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取得了重要成就。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再次审视乡村文化,发现其面临价值认同弱化、振兴主体减化、空间建设简化的现实问题。

(一)价值困境:多元文化冲击,价值认同弱化

网络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封建糟粕文化、网络消极文化、城市资本文化侵蚀乡土文化沃土,乡村文化解构风险愈增,价值认同弱化现象凸显。其一,乡村封建糟粕文化的残留。相较于城市来说,乡村地理位置处于边缘,封闭性强,长久残存的“算命”“鬼神说”等封建糟粕文化隐蔽残喘。其二,网络消极文化的引导。网络消极文化是以网络为介质进行传播的负面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网络在乡村的普及,为村民“看世界”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消极文化传到民众耳朵里,消解乡民政治情感。其三,城市资本文化的诱惑。城市资本文化指城市中过度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推崇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城乡二元结构的瓦解使村民受到了城市资本文化等错误思潮的诱惑,产生“乡村=穷苦,城市=富足”的认知,陷入城市资本文化的泥潭。面对多重文化的持续冲击,村民的原生价值观念极易崩坍甚至走上错误的一方,逐渐淡化乡土感情,价值认同感降低。

(二)主体困境:队伍搭建不足,振兴主体减化

目前,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浅显、乡村组织合力尚未形成,导致人才队伍难以搭建,振兴主体减化。首先,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 年到2022 年城镇与乡村人口数据分析(图1)可知,过去的20年间,乡村人口急速递减,城镇人口逐年递增。乡村“原住民”迁出多、“外来民”涌入少,乡村人口呈现“空心化”趋势,“有村无民”的缺憾使文化缺少延续的主体。其次,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民对于自身乡村文化的主人翁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其主体意识淡薄。尽管对于乡村有深厚的感情,但在文化振兴中尚未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最后,后备力量不足。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乡村人才返乡人数逐年上升,但与乡村流失人口相比,储备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另外,部分企事业单位也承担着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理应在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上冲锋在前,却也因能力有限难以真正实现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互动。除此之外,优秀乡土文化融入农村党建效果显著,推出党建+家风、党建+乡风等项目,但持续性、实践性、实效性有待巩固。

图1 2003—2022年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

(三)建设困境:服务特色不强,空间建设简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在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特色以及传播方面仍有差距。首先,服务缺少针对性。大多以“通知—实施”的形式进行,对于村民的意见公开征集少、反馈汇总慢,整改过程长、针对性不强,致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打折扣。其次,特色少。新时代村民的文化需求受到年龄、受教育水平、偏好、习惯等差异而不尽相同且更加多元化,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空间建设对此考虑不周,固守传统文化服务,村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弥补,物质富足和精神满足之间还需填充精神养料。最后,传播窄。处处有网、村村通网、民民用网已成发展趋势,网络为文化振兴带来的便利性应该被看到并充分利用,尤其在文化传播及文化空间建设展示环节。然而,部分乡村单方面重视依靠网络进行电商销售等商业活动,促进乡村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文化的数据化创新、空间建设的数字化体验和“出圈”,空间建设手段亟待创新。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赜

文化是涵养乡村人民精神世界的必要因素,乡风、乡韵、乡愁本身就是乡村文化以及乡村振兴的一分子,要破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价值、主体和建设困境,应增强价值认同培育“乡风”、打造人才队伍增强“乡韵”、构建特色空间留住“乡愁”,以文化人、以人养文,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一)增强价值认同,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7]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凝聚乡镇文化组织合力,以此来增强乡村群众价值认同,鼓荡乡风文明新风尚。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8]。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乡土文化紧密相连。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文化科普教育,帮助村民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淳朴的乡风。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民风、乡风、政风中,潜移默化灌输到村民的思想里,在田间地头、在街坊巷里、在村委大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营造浓厚乡村文化氛围。同时,用好舆论宣传,助力优良家风家庭、文明乡村创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培育良好乡风,提升村民亲密感和乡村向心力。

2.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

“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9]农村党组织对于重塑村民的价值观、加强乡风文明、带动村民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明显。第一,宣传贯彻落实乡村文化发展政策。发挥组织优势,及时将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发展的举措讲给村民,廓清村民思想认知的迷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村民精神生活,破除封建观念、抵制错误思想,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第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保持思想先进性,并发挥正向带头作用,以此遏制消极文化的腐蚀,帮助村民重塑正确价值观。

3.凝聚乡镇文化组织合力

除了基层党组织,志愿者协会、青年之家、文化联合会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等乡镇组织也承担着振兴乡村文化的责任,应主动集中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共建、共享乡村文化。因此,需要对这类组织进行积极引导,为文化振兴贡献力量、汇聚合力。作为农村群众中的先进组织,乡村文化组织的指导思想、组织行为、实践活动都影响着村民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比如,志愿者协会联合文化协会经常性组织村民进行文化展演,不仅增强了组织凝聚力,也丰富了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提高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加强文化组织之间的共建活动,以文化生活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弘扬主流文化,展现时代风貌、厚植文明乡风。

(二)打造人才队伍,增强“乡韵”繁荣主体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拉力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中写道,“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11]韵指的是韵味,乡韵也就是乡村的特色。增强乡韵,前提是抓好人才变量,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重视乡贤生力军作用、储备返乡后备人才力量,以“人味儿”增强“韵味儿”。

1.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一方面,发挥农民投身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给予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鼓舞其主人翁自信心,激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热爱、自豪,发挥农民的创造力,集思广益、创优争先,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主体。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1]人的能动性是其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乡村是农民生存和生活的现实场地,在激活文化生机过程中,应锻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例如,组建以农民为主体,汇集青少年、乡村教师、基层干部等的乡村文化宣传队,结合宣传栏、农村广播站等开展活动,让农民真正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担当主力军。同时,以村委会、党支部为单位,开设文化补习班、文化大讲堂等对农民进行长期专职培训,内外贯通,全方位提高农民振兴乡村文化的素质能力。

2.重视乡贤的生力军作用

乡贤是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优秀人才代表。“乡贤”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较高文化水平、备受乡村居民尊敬的人。建设乡村文化振兴队伍,需要发动乡贤这支生力军。一是传承古代先贤文化。挖掘、搜集、整理乡村古今乡贤的故事、故居、遗迹等,宣传古代乡贤事迹,继承乡贤丰富的精神财富,不断充实乡村文化内涵。二是凝聚新乡贤。通过主题活动、文化表演、舆论报道等活动,举办“最美新乡贤”“优秀乡贤”等评选活动;建设乡贤文化长廊、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扩充乡贤队伍,将有声望的退休教师、热爱家乡的道德模范、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村企业家等纳入新乡贤的队伍里,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3.抓好返乡人才储备

充实的后备人才是乡村文化兴盛的保证。让人才走进乡村、扎根乡村,为乡村文化振兴可持续发展注入人才动能。首先,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返乡。乡村人才回乡动因众多,除了自身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外,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返乡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原因。制定乡村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以此激发人才回归乡村、定居乡村、建设乡村。其次,健全保障机制留住人才。以国家相关指导文件为依托,解决好人才面临的返乡难题,维护好引进人才的各项权益,对其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和人文关怀,实现人才“引进来”和“留下去”齐头并进,充实后备队伍,让人才全身心投入乡村文化振兴中去。

(三)构建文化空间,留住“乡愁”记忆

“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12]。进入新时代,乡愁既包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更凸显出返回乡村、建设家乡的期盼,激励着留住乡愁的实践行动。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空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数字化技术推进,为乡愁具象化表达赋能,这是唤醒对乡土生活的回归、重振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密码。

1.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盘活文化资源。各色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发展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赋予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精神源泉。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分类归档,包括乡村地理风貌、历史遗址、红色古迹、民俗文化等。第二,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乡情,一村一貌、一村一业,打造亮点产业。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农耕文化活动以及乡村文化符号融入产业中,形成产业与文化双循环、共发展的局面。第三,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共进。文化旅游是乡村产业获益以及宣介乡村文化的重要平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13],开展乡村采摘、民族服装展演、民俗体验课、文艺汇演等活动,提升文化附加值,赓续中华优秀乡土文化,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増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拓宽乡愁的现实场域。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

第一,更新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适当增加精细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迎合村民多样化精神追求,给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物质依托。第二,优化村落公共文化服务。村落是乡村最重要的空间场域[14],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单元,把村落保护纳入国家政策实施中,以法律手段强化村落公共文化传承。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村落发展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第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合文化馆以及相关单位编写反映新时代乡村群众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影视剧、舞台剧、书籍资料等,关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体验,升级文化供给,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3.数字化技术推动乡愁实践

第一,搭建多样化数字传播平台。建立以抖音、快手、微博等互联网应用为主要阵地的全息立体平台,打开乡村文化的宣传出口,给村民输入更生动的感官享受和信息获取渠道,以数字镜像唤醒乡愁。第二,提升村民数字素养。对村民加强数字能力培训,召开讲座,开展实践操练,帮助普通村民学会用自媒体记录真实乡村田园生活、传播优秀乡土文化,促使乡村群众成为“乡愁”真正的代言人。第三,加强数字文化平台管理。加强数字平台的意识形态管理,对于网络文化进行严管勤管,还乡村文化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让乡愁“看得见”,更“留得住”。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振兴备受关注,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序推进和取得突出成效。因此,面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困境、主体困境以及建设困境,需要增强价值认同,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打造人才队伍,增强“乡韵”繁荣主体、构建文化空间,留住“乡愁”文化记忆,将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以文化滋养乡村群众、以文化焕然乡村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乡风乡贤乡愁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永远的乡愁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乡愁
乡风
九月的乡愁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