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高原藏区冬青稞绿色栽培技术模式

2024-01-23 03:20和福亮
江西农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青稞除草田间

和福亮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迪庆高原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3276.1 m,属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5.4℃,年总光照时数2186.6 h,降水量651.1 ~971.5 mm,无霜期124 天,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宜青稞等作物生长,极大地推动着冬青稞产业的发展。传统种植技术模式下,冬青稞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推广应用冬青稞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整备

1.1 茬口安排

冬青稞种植对茬口有着较高的要求,科学安排茬口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有效举措。因此种植户要科学安排茬口,提高轮作倒茬意识,禁止连作重茬,选择的前茬作物以油菜、马铃薯、豌豆等作物为宜,坚持与其轮作倒茬3 年以上,能减少田间病原和虫源数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同时也有助于恢复地力。但要注意,冬青稞禁止和小麦轮作。

1.2 土地选择

冬青稞种植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为保证冬青稞良好生长,满足绿色优质生产要求,冬青稞种植地要远离各类污染源,同时要保证水源、土壤以及空气等环境条件符合标准。优选有机质丰富、熟化好、肥力高、pH 值在5 ~7.5的褐土、棕壤种植冬青稞最为适宜。

1.3 深耕施肥

收获前茬作物之后,应当深耕土壤30 cm,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松散透气性,以利于接纳雨水蓄墒。深耕深翻后的土壤,要求达到地平墒足、上虚下实的标准,为青稞生长营造良好土壤环境。整地的同时,需施加充足的基肥,提倡一次性深施,建议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500 kg 或羊粪肥700 kg、磷酸二铵15 kg、尿素15 kg,培肥地力[1]。

2 种子整备

2.1 优选品种

品种是决定冬青稞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种植冬青稞前做好选种工作非常关键。选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因素,优先选择优质、高产、抗逆、稳产、广适、耐寒、耐旱、耐肥、抗倒伏、抗病抗虫的半冬性青稞品种。以迪庆高原藏区为例,可选择云青2 号、冬青18 号、黄青2 号等品种。

2.2 种子处理

冬青稞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非常重要,种植户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种子处理方法。首先,播种前需晾晒青稞种子1 ~2 天,提升青稞发芽率及发芽势。其次,使用1%石灰水浸种,或使用50℃温汤浸种10 分钟,将种子晾干后再播种,可预防条纹病。最后,使用药剂拌种或包衣,如:0.1%羟锈宁可湿性粉剂、0.3%粉锈宁、0.10%适乐时等,对各类病虫害均可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2]。

3 播种作业

3.1 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是否适宜会对冬青稞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合理控制冬青稞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冬青稞在10 月上旬,温度稳定在5℃时播种最为适宜。要做到足墒播种,墒情较差时应当人工造墒后再播种,提高成活率。

3.2 播种方式

冬青稞播种时推荐采用机械条播法,结合土壤墒情灵活调控播种深度,墒情好的宜浅播、墒情差的宜深播,平均播种深度为3 ~5 cm,播种后应当及时耙耱覆土。

3.3 合理密植

播种量是否适宜,会对青稞生长及后期产量、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土壤墒情灵活控制播种量,做到合理密植。一般情况下,每667 m2播种量应当保持在15 ~20 kg、基本苗20 ~24 万株为宜。密度过大不利于田间光照及通风,还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率,影响冬青稞产量[3]。

4 田间管理

4.1 查苗补种

冬青稞播种后10 天左右即可出苗,此时种植户要认真检查出苗情况,若发现有缺苗、死苗等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补种,应选用同一品种青稞,将种子浸泡催芽后再补种。补种后应浇灌充足水分,达到快速出苗的目的,使补种苗尽快赶上前期幼苗的高度。亦可通过疏密补缺的方式补苗,以达到匀苗、全苗的目的。

4.2 科学除草

冬青稞田间管理时,除草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及时除草有助于避免杂草和冬青稞争夺水肥,促进冬青稞生长,而且能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冬青稞绿色化栽培背景下,要采用适宜的除草方法,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首先,中耕除草。分别在返青期、拔节前、拔节后除草1 次,将田间杂草消灭掉,同时中耕除草也有助于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壮苗培育。其次,化学除草。田间杂草较多时建议配合化学除草法,结合杂草类型正确选用除草剂,保证除草效果。如:野油菜、灰藜等双子叶杂草较多时,可每667 m2用72%的2,4-D 丁酯乳油80 mL 兑水40 kg 喷雾;野燕麦草较多时,建议每667 m2用大骠马除草剂60 mL 兑水30 kg喷雾[4]。

4.3 合理灌溉

水是青稞生长的必需品,缺水或富水均会对青稞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做好水分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要结合冬青稞的需水规律及自然降雨情况合理灌溉。一般情况下,冬青稞全生育期需灌水4 次,重点灌好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满足青稞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首先,越冬水建议在11 月中下旬浇灌,采用小水细灌,防止积水结冰引发冻害。其次,返青水建议在春季3 月上中旬浇灌,采用小水细灌,不可大水速灌。再次,拔节水建议在青稞分蘖后期至拔节期浇灌,尤其是弱苗,应当及早浇水。最后,灌浆水建议在孕穗、灌浆期浇灌,以提高整体产量。需要注意的是,进入雨季之前应当做好清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引发渍害,影响青稞生长。

4.4 科学追肥

科学追肥是提高冬青稞产量及品质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充分意识到追肥的重要性,结合冬青稞的需肥规律及长势等因素制定科学的追肥计划和方案,将追肥工作落实到位。一般情况下,冬青稞全生育期需追肥3 次,重点追好返青肥、拔节肥、灌浆肥。首先,返青肥建议结合返青水每667 m2随水追施尿素7.5 kg。其次,拔节肥建议结合拔节水每667 m2随水追施尿素5 kg。最后,灌浆肥建议结合灌浆水每667 m2随水追施尿素8 kg。科学追肥,满足冬青稞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有助于提升青稞整体产量和品质。

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会对冬青稞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绝产,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关键。冬青稞绿色、高质、高效栽培背景下,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的弊端日益突出,主要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且极易造成药物残留。因此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绿色植保原则,创新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提高青稞产量及质量。迪庆高原藏区冬青稞常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治技术如下:

5.1 条锈病

条绣病是冬青稞种植常见病,主要以危害青稞叶片、叶鞘、茎秆为主。苗期患病后,幼苗叶片出现大量鲜黄色长条状的夏孢子堆,后期叶片表皮开裂,形成大量粉状物,颜色为铁锈色。成株患病后,叶鞘出现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孢子堆上遍布鲜黄色粉末。

青稞条绣病防治措施如下:科学选种,优先选用高抗病性冬青稞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播种前建议用15%粉锈宁拌种晾干后再播种;提高轮作倒茬意识,减少田间菌源积累;合理控制冬青稞播种时间,确保播期适宜;及时做好浇水、排水、追肥等工作,切实提高青稞抗病力;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50%多菌灵500 倍液、25%粉锈宁5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5]。

5.2 黑穗病

冬青稞黑穗病也被称为“火烟包”病,是冬青稞常见病害之一,受害青稞田可减产5%~20%。冬青稞黑穗病主要包括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两种,目前迪庆高原藏区主要存在的是散黑穗病,受害青稞穗部外表形成灰白色的薄膜,内部变为黑粉并随风飘散,留下裸露穗轴。受害青稞抽穗时间早,分蘖数量明显减少,矮小,影响正常结实,籽粒小。

青稞黑穗病防治措施如下:认真做好种子筛选工作,选育抗性强的品种栽培;坚持和非麦类农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倒茬;做好整地施肥工作,施肥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法,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科学处理种子,如:使用15%立克锈拌种、使用1%石灰水浸种,提高抗病性;做好土壤消毒工作,每667 m2用粉锈宁60 g 拌土15 kg撒施田间消毒;密切留意青稞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病株应及时清除,在田间深埋,防止病菌传播;发生病害后,建议用立克锈100 g 兑水50 kg 喷雾,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

5.3 条纹病

青稞条纹病,也被称为条斑病,会对青稞叶片及叶鞘造成较大的危害。幼苗期发病后,受害叶片出现淡黄色的斑点,然后不断扩大,病斑颜色变为褐色。拔节期或抽穗期后病斑部长出大量黑色霉层,最终受害叶片干枯,沿叶脉破裂,受害青稞矮小瘦弱,影响正常抽穗结实,籽粒小。

青稞条纹病防治措施如下:精选优质种子,繁育无病植株;提高种子处理意识,播种前适当晾晒,杀灭表皮致病菌,然后使用1%石灰水、50℃温汤浸种,最后用0.1%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以起到不错的病害预防效果;密切留意青稞生长情况,若发现有中心病株应当第一时间拔除;病害发生较重时,建议交替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50%百菌清1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6]。

5.4 蚜虫

蚜虫是危害冬青稞的主要害虫之一,具备极强的迁飞能力,因此危害面极广。蚜虫主要聚集在青稞的叶片、茎秆、穗部等多个部位刺吸汁液,进而形成黄色斑点,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受害青稞植株空秕粒数量增加,千粒重下降,整体产量降低。此外,蚜虫还是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极易导致病毒病的发生。

冬青稞蚜虫防治措施如下:科学选种,优先选用抗耐蚜丰产青稞品种;重视药剂拌种,选用辛硫磷、吡虫啉等药剂拌种,预防蚜虫;做好田间地头除草工作,破坏蚜虫的栖息和繁殖场所;越冬前浇灌越冬水,杀灭越冬害虫;重视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如:七星瓢虫、蚜茧蜂均是蚜虫的天敌,将其释放于田间并加以保护利用,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蚜虫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

5.5 青稞黏虫

青稞黏虫,也被称为五色虫,属杂食性害虫,喜温暖高湿环境,多雨季节是青稞黏虫高发期。幼虫主要藏在青稞的心叶、叶鞘内啃食叶肉,受害叶片出现一些小斑点,幼虫长大后可逐渐吃光叶片,导致青稞穗部折断。

青稞黏虫防治措施如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种,优先选择抗虫性强的青稞品种;合理控制播种时间,避开害虫危害盛期;合理控制密度,保持良好光照及通风条件,营造良好小气候环境;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提升青稞植株的抗病抗虫性;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征,将黑光灯悬挂在田间引诱成虫并将其诱杀;利用糖醋液杀虫,配制糖醋液后装入容器内放置于田间,可诱杀青稞黏虫;利用草把或杨树枝引诱害虫产卵,然后统一处理;害虫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喷施90%晶体敌百虫20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

6 适时收获

6.1 收获时期

冬青稞成熟后,应当及时进行收获作业,合理控制收获时间非常关键,是保证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举措。青稞最佳收获时间为籽粒蜡熟末期,此时发现大部分青稞茎杆叶片从绿色转为黄色即可进行收获作业。同时,要密切留意天气预报,选择晴天收获青稞,保证青稞品质。

6.2 机械收获

青稞收获时,建议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收获作业,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机械收获时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分段收获或者一次性收获。首先,分段收获时需先将青稞用割晒机割倒,然后进行人工扎捆,运至晾晒场晾晒。其次,一次性收获时需控制好割茬高度,以16 cm 左右为宜,割晒损失率应小于1%,清洁率应大于95%[7]。

6.3 人工收割

若青稞已倒伏,或倒伏规模较小,建议进行人工收割,以减少断穗、落粒。收割后的青稞应当捆好晾晒,籽粒水分降至18%时再进行脱粒作业。

6.4 晾晒包装

青稞脱粒之后,应当在干净的晾晒场晾晒,禁止在公路上晾晒。当籽粒含水量低于13%时再精选、包装。

7 结语

综上所述,冬青稞是迪庆高原藏区居民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保证冬青稞产量和质量,要积极推广应用冬青稞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掌握冬青稞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重点做好土地整备、种子整备、播种作业、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作业等几项工作,确保冬青稞安全生长,提高冬青稞产量及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迪庆高原藏区冬青稞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生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青稞除草田间
春日田间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青稞地里的母亲
田间地头“惠”果农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成效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