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审视

2024-01-23 17:51宁曼荣肖丽敏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思政

宁曼荣,肖丽敏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衡阳,421001)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多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概括和阐述了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同时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价值,是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的最重要教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因而,全面厘清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深入阐释融入价值,科学探索融入路径,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三进”工程,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并由此探讨融入的举措和路径,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落实落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大局观、历史观、角色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之维: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高校思政课理论根基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法宝,其蕴含的理论品质、精神力量和实践价值,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真理、担当使命和服务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主渠道”。两者理论同源、价值同向、实践同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实现融合的坚实基础。

(一)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求高校思政课在目标指向上坚持理想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团结和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创造了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以强烈的责任担当,领导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国家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坚守理想、踔厉奋发,不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贯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集中体现了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3]。高校思政课是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其终极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其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实现知行信统一、学思用贯通。因而,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目标指向上均体现了理想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求高校思政课在价值追求上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光辉历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淬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断强化“不负人民”的性质宗旨,把党的建设与服务人民紧密结合,推动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4]。不管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或是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还是春潮涌动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践行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担当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坚持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实现了“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高度统一[5],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领我们党一路攻坚克难、铸造辉煌。高校通过开设思政课主干课程,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脉络,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感悟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厚植人民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大学生把人生价值融入党的事业、融入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相统一。因而,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均蕴含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为民服务、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实践上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强国奋进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精神谱系,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贯穿了民族复兴的主题主线,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质;同时,在党的奋进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聚焦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国家和民族的时代需求,答好时代答卷,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原因。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329,通过思政课教育,赓续近代以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爱国奉献、英勇奋斗的精神,启迪大学生把握时代大势、融入时代潮流、勇做时代答卷,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时代进步有机结合,培养和造就“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时代新人。因而,伟大建党精神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彰显了时代特性和创新精神,契合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基础。

二、价值之维:伟大建党精神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7]。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高校思政课建设。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重大成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好内容、好素材,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精神的具体举措,又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求,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实践性特质,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能有效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等贯通起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担当使命、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的历史足迹和主题主线,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对思政课程中既定知识和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优秀事迹和丰富案例是高校思政课鲜活的实践教学素材,能深化大学生对建党理论和史实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党史认知,为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涵养爱党、爱国和为民情怀,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难得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二)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精神引领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着深厚理论基础、政治追求、精神力量,有利强化高校思政课政治性导向和价值引领功能。一方面,能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进其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8];而且能透过伟大建党精神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奋斗历程,通俗而深刻地诠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实践逻辑,从而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断强化思政课政治导向性、精神引领性的目标;另一方面,能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塑造灵魂的价值引领作用。抓好深度融入工作,要求思政课教师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切实用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头脑,使信仰、信念、信心首先在教师自己心中扎下根,实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6]330;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充分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为培育有理想信念、有本领担当的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三)巩固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信仰的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着团结奋斗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能促进大学生对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其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实现富强富裕的光辉历程思想结晶,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好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来之不易,从而将党的成立、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贯通起来,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和报国之志;再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复杂形势、增强斗争精神。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格局面临着深刻的变化,西方国家妄图通过实施颜色革命,影响和遏制我国的发展;同时,西方文化和错误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拜金思想、享乐主义和“佛系”心态等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消解着他们的进取意识和斗争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形势,客观看待现实矛盾,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而且有助于不断淬炼大学生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育敢于同消极思想、错误言行作斗争的品质,提升应对困难挑战的本领。

三、实践之维: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积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简单生硬地灌输,而要主动结合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等,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一)突出理论研究,夯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基础

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推动思政课教师先一步学深悟透,不断夯实融入的思想理论基础。一是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阐述。要综合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力量,通过专项课题研究、理论专栏征文、专题学术讲座和交流等方式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进路、生成机理和思想伟力,深刻阐释其内涵特征和价值意义,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等,不断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学理性阐释和实践性转化;二是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通俗化诠释。要在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知识能力、行为习惯、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通俗化阐述、大众化传播和针对性融入的研究,努力把伟大建党精神“24个字”丰富的理论内涵,用青年思维、时代话语阐述理论,用鲜活方式、具体事例解读思想,切实找准理论教学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点,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由抽象化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大众化传播;三是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的实践探索。积极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特点和规律研究,科学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加强对教育理念和平台、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探索,抓好史实、史料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加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用,找准融入的出发点、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回答好伟大建党精神“如何融入”“融入什么”之问,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和铸魂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6]330。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并贴近实际讲好、讲活、讲深,引导大学生赓续红色基因,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功底和授课水平。高校要坚持“三个聚焦”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思政课教师融入的动力和活力。一是聚焦思想武装,坚定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要以学习强理论,以理论强信仰,突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认真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功底,做到信仰坚定和情感认同,从而自觉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真挚的情怀滋养初心,增强融入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聚焦授课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讲好党的百年故事,把伟大建党精神讲鲜活、讲深入、讲透彻,使学生愿听、想听、爱听;要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讨论式、沉浸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实践脉络和现实价值,从而全面把握精神的内涵精髓;要增强对教材的把握和融通能力,要结合不同思政课程特点,找准有效融合的切入点;三是聚焦制度导向,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融入活力。要积极建立推动融入的理论攻关、成果发布制度,构建史料挖掘、资源库建设、评价激励制度等,形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运行保障机制,着力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师融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教学内容,拓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渠道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主动作为,积极组织专家研讨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的具体内容、方式和举措,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的顺畅对接和有机融合。一是实施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工程,厘清伟大建党精神源头,以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的精神谱系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并进行总结概括,让大学生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神伟力。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可以增加“近代思想文化的演进”内容,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加强对党的一大、二大纲领中有关伟大建党精神源头的具体解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史中,分别总结提炼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精神谱系,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发展脉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过程、科学内涵和精神特质等进行系统概括;二是注重加强教学设计,将有关内容合理分配到不同思政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结合不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注重做好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序衔接,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对伟大建党精神讲授,努力避免不同思政课程一拥而上、内容重复的问题,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形成教学合力;三是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对现实问题的诠释。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中找到问题本质、逻辑起因和发展趋势,实现用伟大建党精神对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和价值引领的目标,从而丰富和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

(四)优化教学方法,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的效果

要努力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网上引领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中,不断增强融入的实效性。一是积极创新课堂理论教学的方法,形成传递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充分释放课堂教学的动能,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大学生从知识学习到价值认知、从知识理解到价值追求的升华。一方面,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理论教学,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加入红色影视有关片段,以案例、故事、图像、视频等多元叙事方式,提高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体验感;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开展分组讨论、PPT 模拟讲课、情景剧展示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探源和实践思考,形成内心的认同和共鸣;二是全面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渠道。注重开发和运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先烈的感人事迹,并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入生动进行讲解,引导大学生领悟先烈们坚守理想、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的精神和情怀;积极组织革命后代讲红色故事、红色影视剧展播等,让大学生全景式了解党的光辉岁月和精神追求;通过成立大学生伟大建党精神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组织主题演讲等方式,让大学生亲自讲、亲身悟,主动代入角色,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磅礴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党带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建立新中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伟大建党精神认同感;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服务,深入体会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等,多维度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育;三是着力打造线上教育模式。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络原居民”,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引领深受网络影响,网络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要乘势而上、因势而新,积极发挥网络优势,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上线”“进网”,积极运用网络贴吧、论坛、微博、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对伟大建党精神留言、讨论和互动,将精彩留言和帖子优先推送或置顶,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融入话题,并引导大学生对不良思潮、错误思想进行分析、纠正和抵制,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网上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价值指向和实践进路,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协同配合、同行同向,坚持政策引导、制度约束、认识提升、教学实践等“四位一体”系统推进,促进高校和思政课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融入举措,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实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