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入全面建设世界经济强国新征程

2024-01-23 06:00胡鞍钢
关键词:比重强国世界

胡鞍钢

(1.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 2.清华大学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 北京 100084;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一、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是强经济实力

(一)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

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制造业、科技、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幅提升,后来居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穷二白”(1)毛泽东指出,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技水平都不高。[1]的局面。中国从世界性工业化、现代化的落伍者到追赶者;从世界最贫穷之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一个传统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从科技空白之国成为世界创新型国家;从贸易小国到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从基础设施小国到世界第一基础设施强国;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到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第一阵营。这些都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强大夯实了经济基础。

新中国走过了70多年艰辛卓越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我们已经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也大踏步地迈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一方面,中国全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世界经济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贸易强国和企业强国的宏伟蓝图[2]。

(二)确立了支撑有力的强国方略

经济、制造业、科技创新、贸易、基础设施、企业等六大体系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相互需求、相互支撑、相互驱动、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的强国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改革对内需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国内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3]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经济强国方略集。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看,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贸易强国、交通强国、企业强国等因其具有极强的供求关系、互动关系和强化关系,因而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不同经济强国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是经济强国是基础。中国全面建成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国民经济是制造业的经济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最大需求,经济强,才能产业强、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当前,中国正处在从要素和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保证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才能给制造业强国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即通过研发支出投入的持续增长支撑科技强国战略的有力推进。

二是制造强国是核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3)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一个国家只有制造业强,才能实体经济强,只有实体经济强,才能宏观经济稳,才能国家强。当前,中国正在加快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只有推动制造业显著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而且制造强国建设也将会对科技创新形成最大的“有效需求”。

三是科技创新强国是动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创新驱动要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因而,中国只有科技强,才能从供给侧推动经济强国与制造业强国建设。

四是世界级企业是龙头。企业是国际竞争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主体。一方面,企业强国与经济、制造业、科技等强国目标之间形成供求关系、互动关系和强化关系,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良性循环,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从企业强到国家强;另一方面,国家强也必然促进科技强、企业强。

二、中国进入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行列

(一)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4]。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5]。

本文严格按照联合国等五大国际机构《国民账户2008年版》规定进行国际比较,即国际比较通常采用购买力平价方法(PPP)的国际元,而不采用现价美元汇率法(4)根据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008年国民核算体系》一书规定:在进行GDP与人均GDP国际比较时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的国际元的购买力与美元的购买力相当。该书中文版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发行,2012年版,第6页。本文均按这一国际机构的规定,采用了国际元进行国际比较。。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布了世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因子(5)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是在国内市场购买与在美国使用一美元购买同样数量的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的数量。这个转换因子是适用于GDP的,见世界银行数据库指标说明。及相关国际比较数据(6)202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为4.18。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PA.NUS.PPP?end=2021&locations=CN-1W-OE&start=1961&view=chart。(7)2021年中国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因子为4.07。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PA.NUS.PRVT.PP?end=2021&locations=CN&start=1961&view=chart。。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从2000年的10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121万亿元,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相当于从4.36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5.61万亿国际元,2016年超过欧洲联盟、2017年超过美国(8)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 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PP.KD?locations=CN-US-EU。,GDP实际年均增速达到8.4%。其中,2000—2010年,中国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GDP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15年之前,GDP增速在7%以上,而后增速在7%以下[6]26,为中高速增长阶段。自此,中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中国实现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看,至2016年,中国已提前四年实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核心目标;2017年,中国已提前三年实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之源与稳定器

中国经济实力迈上了特大台阶,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跃居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国际数据比较,中国GDP(PPP,2017年国际元)于200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排在欧盟和美国之后。2000—2021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到8.2%,明显高于世界GDP年均增速(为3.3%),也大大高于美国GDP年均增速(为1.9%)。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6.4%上升至2021年的18.5%,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8个百分点(详见表1)。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1.1%,是美国贡献率(为10.6%)的2.9倍,是欧盟贡献率(7.4%)的4.2倍(9)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PP.KD?locations=CN-US-EU-1W。。

表1 2000—2021年中国、美国与世界GDP及人均GDP、劳动生产率比较

中国既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之源,也是世界宏观经济最大的稳定器,且作用尤为突出。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4%,带动世界经济由负增长转向正增长,2010年则达到5.4%。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增速负增长,为-2.8%。其中,美国为-2.8%,欧元区为-6.1%,日本为-4.3%,印度为-5.8%,俄罗斯为-2.7%;而中国2020年则为2.2%,2021年达到8.4%,并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到2021年,世界经济增速反弹到6.3%(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23年4月。。这表明,中国经济越强大,世界越受益。

劳动生产率始终是中国加速追赶美国基本途径之一。这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11)劳动生产率反映一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效率,它主要受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技能水平以及科技、装备、制度、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和有效性等因素影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其作为25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7]20。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1—2021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8.4%[8];同时,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劳动生产率数据,同期中国劳动生产率(PPP,2017年国际元)年均增速为8.1%,明显高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1.4%),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从2000年的6.1%上升至2021年的24.9%,提高了18.8个百分点(12)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L.GDP.PCAP.EM.KD?end=2021&locations=CN-US&start=1960。(详见表1)。中国未来仍具有持续经济追赶的后发优势,并随着人均劳动力固定资本、人力资本存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将继续稳定提高,进一步缩小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

三、中国进入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行列

(一)创建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性工业化的落伍之国。1948年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曾公开预言,中国缺乏原料和工业资源,将来难以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9]。新中国经过70多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不仅工业制造业发展规模超过美国,而且高技术产品制造业也已超过了美国。中国工业化的实践与发展是对马歇尔荒谬预言的有力回击。

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为了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制造国,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10]342。1949年,新中国从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至1978年,已经建立了比较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30年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中国世界大国地位[1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6%,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到2000年,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工业大国前列,是世界第三大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达到7.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的3.16%,居世界第4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的8.33%,居世界第3位,排在美国(为17.76%)、日本(为15.26%)之后(13)计算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s:∥www.nsf.gov/。。

进入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13]。为此,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四个量化指标:一是200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2%左右;二是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以上;三是城镇化率超过50%;四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降到30%左右[14]。

(二)加速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中国加速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制造业国、制成品出口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2002年)提出的2020年基本工业化核心目标和主要指标。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出现后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高峰(2006年为42.0%),进而呈现下降趋势[15]。

一是中国工业保持高速增长。2000—2022年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8.7%[6]29。200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2015年美元价格)相当于美国的34.5%;2002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欧盟,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到2021年,相当于美国的1.69倍、欧盟的1.86倍、日本的4.87倍。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7.9%上升至2022年的26.8%(14)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TOTL.KD?end=2022&locations=CN-US-JP-EU&start=1960。。

二是中国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2000—2021年,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美元现价)年平均增值率分别为12.7%和2.3%;中国于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到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当于美国的1.95倍(15)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MANF.CD?end=2021&locations=CN-US-1W&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1995。。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32%的高峰,而后下降,到2021年,降至28%(16)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IND.MANF.ZS?end=2022&locations=CN&start=2004。(详见表2)。

表2 2000—2021年中国与美国工业、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较

三是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加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200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仅为9.6%,到2014年,上升至15.7%,平均每年提高0.44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美国0.10个百分点。但是,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还是低于美国的比重(2014年为23.2%)。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制造业国,还是世界第一大高技术产业国。

四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从2010年的4 743.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9 423.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6.4%,与此同时,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 1 660.4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高峰的1 752.4亿美元,而后下降至2021年的1 692.2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的1.02倍,几乎为零增长。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相对于美国,从2010年的2.86倍上升至2021年的5.57倍(17)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TX.VAL.TECH.CD?end=2021&locations=CN-1W-US&start=2010。。这也成为美国千方百计对中国发动高技术贸易战的根本原因。这表明,美国不仅制造业走向衰落,而且除了极少数高技术产品之外,高技术出口能力也在衰落。为此,美国政府才采取非市场化的关税与非关税手段打压中国。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推动中国制造业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向质量增长、中高端增长、国内外制造为主增长转变,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这一目标将如期实现,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制造业国、高技术国的地位愈加巩固。这也正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动对中国贸易战,叫嚣“我们绝不能允许其他国家(指中国)在这个未来重要工业领域超过美国”的背景。然而,中国的工业实力、制造业实力、高科技实力,美国是无法撼动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美国所掌握的核心高技术产业是不可能与中国分享的,更不可能出口中国。中国必须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长计议制定《中国制造2035》行动纲要。

四、中国进入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大国行列

(一)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国防[10]270。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即简称“四个现代化”。1964年和1975年,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均包括了农业现代化[16]439,479。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17]。

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用不足世界9%的耕地、6.5%的水资源供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主要农产品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最大国,在19种主要农产品中,居第1位的有12种,居第2位的有2种,居第3位的有 4种。 1986年,中国谷物产量超美国居世界第1;2021年,中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比重达到20.6%,相当于美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比重(14.7%)的1.40倍(18)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PRD.CREL.MT?end=2021&locations=CN-1W-US&start=1961&view=chart。;中国谷物单产高于世界平均单产,到2021年,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的1.54倍。按2015年美元价格,中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70年的18.4%上升至2021年的31.5%(详见表3),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4.9%)的6.43倍,相当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占世界比重(19.0%)的1.66倍(19)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PRD.CREL.MT?end=2021&locations=CN-1W-US&start=1961&view=chart。。若按人均农业增加值计算,中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6倍(20)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POP.TOTL?end=2021&locations=CN-1W-OE&start=1961&view=chart。。这也彻底有力回击并宣告了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提出“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预言的破产[18]。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1952年的50.5%下降至2022年的7.3%,彰显了中国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到非农业为主的历史性、根本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作用,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成功典范和宝贵经验[19]。

表3 1961—2021年中国、美国及世界谷物与农业主要指标变化趋势

(二)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他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中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20]。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建成农业强国目标[2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中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增强储备调控能力;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率向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率迈进,将农产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国内市场优势甚至国际市场优势(21)202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9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3 964亿美元)比重的4.1%。[6]92。同时,中国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成为乡村及农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22)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达到了9 742亿元,仅占全国旅游总花费(57 251亿元)比重的17.0%。[6]143;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等。此外,中国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22],低于全国普及率的75.6%[6]159,略低于世界平均普及率的63%(23)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IT.NET.USER.ZS?end=2021&locations=1W-CN&start=1990&view=chart。,未来的目标是力争尽早实现全覆盖、全服务。

五、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

(一)抓住战略机遇期

21世纪前20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6年,党中央提出总体目标,到2020年,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3]。为此,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2020年的总体目标、五个具体指标(24)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24]和总体部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5]。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提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及八个方面的主要战略任务。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纲要》提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2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25)《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采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国民经济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科技进步贡献率指一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公式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GDP增速。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速=GDP增速-α×固定资本增速-β×劳动投入增速(α是资本报酬份额的系数,β是劳动报酬份额的系数,α+β=1)。[7]24,从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0年超过60%,提高了7.8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1.97%提高至2020年的2.41%,2022年达到2.55%[6]17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至2020年的15.1%,提高了5.7个百分点。中国“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创新性国家重大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技实力进入世界前列”[27]。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2年第11位(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11/content_5717133.htm。,跃升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即将进入世界前10位。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目标要求,中国是有信心有把握实现“到2035年,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2]。

(二)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21世纪,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实现历史性突破,从2000年的0.89%提高至2022年的2.55%[6]177,已接近OECD平均比重的2.71%。中国研发支出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0 870亿元,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从2000年388亿国际元上升至2022年7 367亿国际元,年均增长率15.2%;其中2021年市场主体的企业资金投入比重近4/5(为78.0%),政府资金投入比重近1/5(为19.0%)[6]628。2021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从2015年的5.05%提高到6.16%,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 1 504亿元,相当于359亿国际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 800亿元左右,相当于668亿国际元[28]236。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研发支出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2.8%上升至2021年的16.9%,提高了 14.1个百分点,相对美国的追赶系数从2000年的10.5%上升至2021年的97.7%。中国已经超过了欧盟,跃居世界第2位,即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1位(详见表4)。

表4 2000—2021年中国、美国、欧盟研发支出占世界比重 %

研发人力资源成为中国创新长期优势和最重要的国家人才战略资源。按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口径计算,中国从2000年的92.21万人年增加至2022年的604万人年[6]177,相当于2000年的6.55倍,年平均增长率8.9%,大大高于OECD国家2000—2020年的2.6%。2000年,中国研发人员数仅相当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研发人员数的12.3%,到2022年,已提高至45.6%(详见表5),居世界第1,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人才来源。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2]但从拥有世界级研发人才资源来看,仍是中国科技人才结构最大的短板,但又是未来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既要继续大力发展培养研发人员,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吸引全球顶级科学家或国际合作、短期访问讲学,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7)习近平: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新华社,2017年3月4日电。。

表5 2000—2022年中国和OECD研发人员比较

到2035年,中国力争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2022年再翻一番,超过1 200万人年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研发人力资源国家,由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大目标[2]。

2022年,中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达到96 281万人,不仅是世界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人才最丰富的国家。一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主体国家。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登记户总数为1.59亿户,其中企业户为5 011.9万户,具有超大规模的企业家队伍,相当于韩国总人口(2021年为5 174万人);个体工商户1.07亿户,相当于世界第14人口大国的埃及(2021年为10 426万人)。二是科技人力资源。截止2020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 234.1万人[29],相当于世界第13人口大国的菲律宾(2021年为11 105万人),居世界第1。三是中国最大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根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804万人(28)新华社,北京2023年6月30日电。,占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117 316万人)比重为8.4%,相当于世界第16人口大国的越南总人口(2022年为9 819万人)(29)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TOTL?locations=1W&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year_high_desc=false。;同时,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执政党,不仅分布在全国各地及基层党组织履行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而且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高达5 365.4万人,占党员总数比重的54.7%(30)新华社,北京2023年6月30日电。。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成功的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跃居世界前列。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的信息,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数(31)科技期刊的文章是指在物理、生物、化学、数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工程和技术,以及地球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出版的科学和工程类文章。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工程指标》。,从2000年的5.33万篇上升至2020年的66.97万篇,是美国(45.59万篇)的1.47倍(32)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P.IRN.ARTC.SC?end=2020&locations=CN-US&most recent value desc=true&start=1996。,2000—2020年均增速达到13.5%。中国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世界热点论文数量首次排名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中国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第2位,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保持在第1位[30]。这表明,中国已经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的预期目标,也标志着中国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前列。在2000—2020年期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对全球的贡献率高达33.1%,相当于欧盟贡献率(15.2%)的2.18倍,相当于美国贡献率(8.0%)的4.14倍;到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占世界比重达到22.8%,已经高于美国15.5%、欧盟19.5%,大大高于日本3.4%(详见表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基础研究中心之一。

表6 2003—2020年中国、日本、美国及欧盟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数占世界总数比重 %

中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的2.5万件,上升至2022年的146.5万件,相当于2000年的58.6倍,年均增速高达20.3%;中国在2009年超过美国,2010年超过日本,2015年超过OECD总和,占世界总数比重从2000年的3.1%提高至2020年的58.4%,相当于美国总数的4.98倍,相当于日本总数的5.93倍(33)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P.PAT.RESD?end=2020&locations=CN-US-1W-JP&start=1998。,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提出的,到2020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2018年,全球有效专利达到 1 400万件,美国约有310万件有效专利,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2.1%;中国有240万件,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7.1%;日本有210万件,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5.0%。美国有效专利中有1/2来自国外,而中国的有效专利来自国内的占到70%(3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9》,2019年10月16日。。2021年,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申请量排行榜首位(35)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cnipa.gov.cn/art/2022/2/10/art_53_173154.html。。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2022美国科学工程指标》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申请的国际专利占世界比重从2010年16%上升至2020年的49%,欧盟(27国)的比重从12%降至8%,美国的比重从15%降至10%,日本的比重从35%降至15%,三者合计为33%。中国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出从2010年的948亿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19 819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13 017亿美元、欧盟的10 753亿美元,分别是美国的1.5倍、欧盟的1.8倍。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KTI)生产国,并在全球KTI制造业产出比重,从2010年的18%提高至2019年的31%(36)数据来源:美国科学基金会网站,https:∥ncses.nsf.gov/pubs/nsb20221/u-s-and-global-science-and-technology-capabilitie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KTI生产国。

中国技术市场交易额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65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7 791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73.4倍,年均增速为21.6%,与GDP之比由0.65%提高至3.95%,已经高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2.55%[6]177。一方面,这反映了研发投入的技术市场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技术市场经济收益直接成为研发投入的重要来源,形成了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这体现出中国研发产业(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创造就业最快的新兴领域。根据中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18年末,中国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27.6万个,从业人员1 182.9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46.2%和70.6%;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152 124.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25.5%[3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大国。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固定宽带网络和4G网络,全国行政村通宽带已达到98%,行政村通4G的比例达到97%;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到91%,4G用户占比达到75%;用户月均使用流动流量达到7.2 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中国数字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2万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50.2万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7.07计算,约合7.10万亿美元;2002—2022年均增速高达20.4%,占GDP比重从10.30%上升至41.49%,提高了31.19个百分点(详见表7)。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1)“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部小类;(2)机电器材制造(含“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部分小类等);(3)电子设备制造;(4)“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全部小类;(5)互联网服务(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全部小类等);(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部小类;(7)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含“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全部小类等)。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预计到2025年达到10%[28]223-224,将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新动能。

表7 2002—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及占GDP比重

六、中国进入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行列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大规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跃居世界最大的贸易体之一。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 743亿美元元上升至2022年的63 096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13.3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62%提高至2022年的12.49%[32]92,197。中国在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8位,相继超越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并在2013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1位。中国居世界最大贸易国地位更加巩固。

中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从2000年的2 492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35 636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2.85%,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3.86%上升至2022年的14.43%,于2009年之后保持世界第1;2022年,相当于美国1.74倍。中国货物进口贸易额从2000年的2 251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27 16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1.99%,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39%提高至2022年的10.60%,于2009年之后保持世界第2,居美国之后,相当于美国的80.4%(详见表8)。中国对外贸易需要从长期的出口导向增长向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方向转变,逐步减少巨额美元外汇储备,2020年高达 31 277亿美元,获得了更大对外贸易进口红利。

表8 2000—2022年中国、美国货物进出口额及占世界比重

中国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出口额(38)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Comtrade)数据库定义,高科技出口产品是指具有高研发强度的产品,例如航空航天、计算机、医药、科学仪器、电气机械。占制成品比重2002—2021年一直在30%左右,明显高于日本(2021年18%)、美国(2021年为20%)(39)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TX.VAL.TECH.MF.ZS?end=2021&locations=CN-JP-US-1W&start=2007。。中国高技术出口从2007年的3 426亿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9 423亿美元,加上香港的4 316亿美元,合计为13 739亿美元,相当于欧盟(7 007亿美元)的1.96倍,相当于美国(1 692亿美元)的8.12倍(40)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TX.VAL.TECH.CD?end=2022&locations=CN-US-1W-HK-EU&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1991。。2019年,中国高技术出口额占世界比重高达25.1%(41)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TX.VAL.TECH.CD?end=2019&locations=CN-1W-OE&start=2007。,居世界首位的地位更加巩固。这也成为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高技术战的主要背景,充分反映了百年大变局的大变迁。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居世界位次由198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2位。中国服务出口额从2000年的787亿美元到2021年已经达到3 384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4.30倍,年均增速为7.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比重由2000年4.6%上升至2021年的5.5%,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仍在3.84倍,居世界第5位(42)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BX.GSR.NFSV.CD?end=2022&locations=CN-US-1W&start=2000。;服务贸易进口额占比由2.2%上升至6.7%,居世界第3,排在美国(为9.7%)、德国(7.1%)之后(43)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BM.GSR.NFSV.CD?end=2022&locations=CN-US-1W&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2000。。这表明,中国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货物贸易增长的同时加大服务贸易增长,今后需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例如,中国不断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经营”为方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率先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优化自由贸易区布局。

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发展到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从2004年起,欧盟和美国已连续14年位列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起,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33]51;2019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到9 75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15.5%[6]10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关系日趋紧密。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44)新华网,2023-03-02。。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 891亿美元,规模为1983年的206倍,年均增长14.6%;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过1.52万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超过1.57万亿美元[6]102-103。总体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正在加快建设世界贸易强国。但是,中国外贸总体上仍然是大而未强,重点应鼓励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34]。

七、中国进入世界第一基础设施强国行列

国家经济现代化包括了基础设施现代化,它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工程基础,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国家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同时促进各地区互联互通、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中国进行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推动了基础设施现代化。根据OECD数据库提供的信息,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260.8亿欧元上升至2017年的6 340.8亿欧元,相当于2000年的24.3倍,年均增速为20.65%,很大程度超过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为1.02%)。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相对美国占世界比重,在2005年超过美国,从2000年的35.9%提高到2017年的734.7%(详见表9)。

表9 2000—2017年中国、美国基础设施投资比较

进入21世纪,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最先进的现代化运输网络,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速铁路成网运行的国家。2022年末,中国营运铁路总里程15.49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其中高铁营运里程达到2.5万公里(详见表10),占铁路营运里程19.8%,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1位;电气化铁路里程8.6万公里,复线铁路里程7.18万公里,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达到68.2%和56.5%,分居世界第1和第2位[33]304。中国高铁客运量从2008年的 734万人到2021年升至19.22亿人次,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乘坐了1.36次高铁,占铁路客运量比重从0.5%提高至63.4%,即用占铁路营运总里程的26.6%[35]528,服务了全国3/5以上的铁路客运量。

表10 2000—2022年中国各种运输线路里程 万公里

中国公路里程从2000年的160.98万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535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排在美国(为658.66公里)之后(45)CIA,The World Factbook 2019,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book/fields/385rank.html。。中国高速公路迅速发展,自1988年,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00年,已达到1.63万公里;到2022年,高达到17.73万公里(详见表10)。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美国居世界第1位,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许多省县县通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5万公里,居世界第1;有99.64%的乡镇和99.47%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有99.1%的乡镇和96.5%的建制村都通了客车。2018年,全国营运的客运量完成了179亿人次,货运量完成506亿吨。

中国已经建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现代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布局,基本建成了“四沿通道”,即沿海高速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铁路,以及建设沿边公路,不断推进与周边国家跨境通道和“一带一路”沿线通道建设。

中国内河航道里程从2000年的11.93万公里增加至2022年的12.80万公里,居世界第1位,建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运体系。目前,中国已在长江上建成在建各式现代化桥梁超过115座,长江既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黄金水道,也是中国南北方互联互通的江上之桥,更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密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超大规模的经济带。

中国航空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服务覆盖全国88.5%的地市,76.5%的县,形成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共有220座国际机场,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共有400个航空港,其他干线、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大格局,定期航班国内通航城市224个,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0个国家的158个城市。中国民航客运量从1975年的100万人次上升至2019年的6.60亿人次,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9%,大大高于世界同期年均增速5.4%。中国民航客运量占世界比重从0.23%上升至14.8%,相当于美国客运量的71.2%(46)世界银行数据库,icator/IS.AIR.PSGR?end=2019&locations=1W-CN&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1984&view=chart。。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正处在民航交通快速发展的大众化、普及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黄金发展阶段,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赶超美国。

中国已经从世界内陆型大国变成世界海洋型强国。 “班轮运输相关指数”包含五个量化指标:船舶数量、船舶集装箱承载能力、最大船舶规模、服务量以及在一国港口部署集装箱船舶的公司数量。其数据显示,计算时取最领先的国家定义为100,也就是中国2004年的数据。到2021年,中国已经达到了171,大大超过韩国的111.3、新加坡的110.7、美国的102.6(47)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S.SHP.GCNW.XQ?end=2021&locations=CN-US-KR-SG&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2006&view=chart。。2021年,中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3亿TEU(48)TEU(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国际标准箱单位,通常用来表示船舶装载集装箱的能力,也是集装箱和港口吞吐量的重要统计、换算单位。,占世界比重的31.3%,相当于美国6 055万TEU的4.34倍(49)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S.SHP.GOOD.TU?end=2021&locations=CN-US-1W&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2006&view=chart。。这表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陆上交通大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海洋运输大国,通过辐射到全世界七大洲所有的港口,海运承担了全国90%以上外贸货物运输量,也占据世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1/3以上。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能力、有意愿打造世界最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提供巨大的公共产品,促进各大洲、各国、各地区的互联互通。

中国交通运输规模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现代化交通之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中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中国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50)新华社,2019年9月23日,北京电。。为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世界交通强国的转变[36]。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通讯网络国家。2008年,中国宽带互联网用户超过美国;到2021年,中国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5.36亿户,占世界比重的40.3%,大大超过美国占世界比重的9.5%(5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T.NET/BBND?end=2021&most recent value desc=true&start=1998。。2021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3.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43亿户,相当于美国3.62亿户的4.54倍。其中,中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4G网络,用户接近13亿,高速光纤覆盖乡镇及98%以上的行政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家庭普及率分别达96%、108%[28]179。目前,中国5G移动电话用户高达3.55亿户。根据《5G发展总体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中国5G用户网络将普及到56%,用户总规模超过8亿户[35]541。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2022全球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3月),2022年,全球5G总连接数将达到10亿。这表明,中国已经在5G领域引领世界潮流,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网络强国。

八、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创业与市场主体国家

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主体爆发性增长,市场主体注册数从2002年3 111万户上升至2022年的1.7亿户,年均增长率为18.6%,相当于全国总人口比例从2.42%上升至12.06%,提高了9.64个百分点,相当于全国就业人口比例从4.25%上升至2022年的23.2%。这意味着,中国每5个就业者至少有一名是创业者,从而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人口(2022年为73 351万人)。全国登记企业在册总数从2002年的734万户上升至2022年的5 282.6万户,年均增速达到21.8%;其中民营企业注册数增长最快,从2002年的264万户到2022年达到4 701万户,年均增速高达15.48%,占企业总数比重从2002年的35.93%提高至2022年的88.98%,提高了53.03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从2002年的2 377万户上升至1.1亿户,年均增长率达到7.96%(详见表11)。中国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主体国家,而且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创业国家、企业家王国。这都成为创造中国经济财富的主体,也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表11 2002—2022年中国市场主体主要指标

企业兴,国家兴;企业强,国家强。企业强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而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2000年,中国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中的仅有9家,并且都是国企,主要为中央企业;而美国则高达179家,日本为108家。2008年,在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中国企业(包括香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上有名的超过50家,美国降至140家,日本降至71家。2015年,中国企业(包括香港)超过100家。到2022年,中国企业(包括香港、台湾)上升至145家,已超过美国(124家),是第3位的日本(47家)的3倍之多;并且内地企业上榜总数为136家[37],其中国有企业99家,包括中央企业 47家、财政部出资企业13家、地方国有企业39家,其余为民营企业37家;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兵团”。同时,中国企业有35家进入前100强(内地企业34家),其中有 16家进入前50强(内地企业15家)(详见表12)。

表12 1996—2022中国与发达国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比较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本国提交商标申请数大国,从2002年的156.73万件上升至2022年751.6万件;商标注册量为617.7万件。截至 2022 年底,有效注册商标 4 267.2万件,收到中国申请人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5 827件。2014年的395.73万件,占世界比重从20.48%上升至50.46%,2001年,中国超过美国,2011年,超过OECD,到2014年,中国相当于美国总数(为28.33万件)的7.05倍,2017年,相当于OECD总数(为138.23万件)的4.28倍。到2018年;中国商标申请数达到737.10万件,相当于2002年的4.70倍,年均增速高达10.16%。

2020年,中国居民提交的商标申请数占世界比重的61.5%,相当于美国的16.6倍(52)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P.TMK.RSCT?end=2021&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start=1998。。截至2022年底,中国有效商标注册量为4 267.2万件(53)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 介绍2022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情况,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6/content_5737371.htm。,通过马德里系统(54)马德里体系是针对全球商标注册和管理的解决方案,既方便又划算;只需提交一份申请,缴纳一组费用,便可在多达120个国家申请保护;通过一个集中化的系统,就可变更、续展或扩展全球商标。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国际商标注册数从2004年的52.76万增至2017年的553.9万件,占世界比重从25.9%提高至56.6%,大大超过美国占世界比重(2017年为4.4%)。世界品牌500强数据来源于英国评估咨询公司“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公司发布的历年排名数据(详见表13)。从2008—2019年的排名变化情况来看,美国一直是世界品牌第一大国,在品牌500强中一直保有接近200家,占到总量近40%。但是,中国在10年间快速追赶,在2011年超过瑞士、2014年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法国和日本、2016年超过英国之后,跃居世界第2,于2019年有77个品牌上榜。2019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品牌总价值高达 13 074亿美元,是2008年总价值(为923亿美元)的14.2倍,占比从3.0%提高至19.0%,比日本(6.1%)、德国(5.8%)、法国(4.5%)的总和(16.4%)还要高,从世界第6位跃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为45.4%)(55)Brand Finance,https:∥brandfinance.com/images/upload/global_500_2019_free.pdf。。

2023年,中国和美国入选数量合计256个,占了世界品牌500强最新名单的51.2%。根据最新世界品牌500强中国企业名单排名显示,中国70个品牌分布于19座城市,入选数量较多的城市包括北京(34)、深圳(8)、上海(7)、杭州(3)、广州(2)、香港(2)。

总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创造了世界最大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家,产生最多的企业家和创业家,创造了当代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贸易体、发明专利国、专利申请国等,而且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这充分证明,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力。

九、中国不断壮大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讲话指出,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38]。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与重中之重,要继续全面提高中国经济实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实力、科技实力、贸易实力、基础设施实力及其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界最大规模、最具竞争力市场主体和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猜你喜欢
比重强国世界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