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24-01-23 02:09武彦赟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螺旋式汉语言师范生

武彦赟

(1.集宁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集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院学科教学研究中心,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我国历来重视对教师的培养,2011 年10 月8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并附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文件,旨在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优化提供指导性意见和理论支撑。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课程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师的培养质量,而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该专业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一步建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以集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意见,即尝试建构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基本理念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学者布鲁纳(J. S.Bruner)在课程编制上提出“螺旋式课程”,即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科的基础结构,使之在课程体系中呈螺旋上升的态势。此论断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推动了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但并未取得理想成果,随后被废止。即使“螺旋式课程”过于理想化,但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其课程体系与儿童(学生)发展相吻合,与事物发展前进上升的总趋势相统一。

在当前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以课程价值取向为指导,即以社会、教育和师范生的发展需求为指导,明确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是什么,重新整合“螺旋式课程”内容,形成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关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意义尝试。该体系从师范生最初的需求出发到阶段性发展,再到新的需求出现新的发展,形成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从而在需求的持续性发展下推动教师教育课程螺旋上升。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在三方面符合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首先要面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以产出为导向(OBE)建设课程体系;其次关注学生真实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最后强调课程体系螺旋上升,持续发展。

二、重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师范生的具体要求,可从四个维度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设定。第一,人文情怀维度。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坚定的从教意愿。人文情怀维度是师范生成长的内驱力,驱动师范生由使命信念到实践行为,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价值。第二,教学实践维度。这是教师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点与落脚点,一方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能力的发展,即具备解读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能力,具备独立开展语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具备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第三,综合育人维度。坚持育人为本,具备育人意识和育人理念,在学校、班级、家庭三个场域,通过班级管理、教学实施和活动开展等方式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此维度体现了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综合性的直观表现。第四,自主发展维度。体现了师范生的成长性,要求能从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实施与育人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与积极的改进和创新,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调主动交流合作,注重语文专业成长。

三、构建课程结构

(一)体系特征

从教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从教意愿、态度、动机的驱动下积累从教知识,培养从教技能,它的养成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培养师范生从教素养为目标的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必然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的动态性是指在所学的同一范围内,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重复出现,但程度却在逐步加深,呈螺旋上升的态势,主要表现在课程特征和课程功能方面。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起点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体现工具性,加深专业理解;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会在各个阶段进行教学实践,体现实践性,培养教学技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在社会、教育和师范生需求的不断发展下,课程内容与结构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研究,由学习专业理论到培养教学能力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开放兼容,交叉互动,螺旋上升,动态发展。

(二)课程设置

从表1 与表2 可见,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皆来自学生发展与学习、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大学习领域,涵盖学生论、教师论、教学论与课程论四个方面的内容,学分与课时安排、修读的要求等可按照师范生需求及相关规定、意见自主确定。螺旋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共14 门,教育专业理论课程6 门,教育实践与研究类课程8 门,涵盖了教育教学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旨在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从教素养。

表1 螺旋式教师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表2 螺旋式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专题)设置情况

选修以课程与专题两种形式进行从第三学期开始开设,课程或专题逐步开放,依次是教育理论拓展类、实践类和桥梁类三大模块,旨在补充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可设计与地方教育教学有密切关联的课程或专题,也可在六大领域进行课程的增减。其中,桥梁类课程的设置重在沟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教育专业,高校师范生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

由此,在课程体系中形成大的螺旋,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体系螺旋上升,交互补充。大螺旋中又有小螺旋,必修课程在课程模块、课程功能等方面循环往复,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与教育教学交替出现,教学内容的学习程度逐步加深。

四、课程体系实施建议

(一)强调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师范生既要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既要关注中国教育教学优秀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扬,也要借鉴优秀国外教育教学的资源,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要具备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从而使师范生在知识、技能、视野、学习与研究等层面全方位发展。

(二)打破不同学科之间壁垒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它下设课程可以归属两个学科,如语言学类、文学类、文艺类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教育类课程则可归为教育学专业,它们相互配合旨在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同一体系的两类课程设置是分割的、孤立的,要想打破这一界限,可酌情设置一些跨学科多元课程,如把文学与教育学整合为古文与语文教学、西方文学与语文教学、语文审美教育概论等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增加混合式教育实践模式,即把高师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生组成一支实习队伍进入同一所中小学进行“三习”,建议最好选择关联性较高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一起组队实践,每个专业的师范生人数不得少于2 人,总人数不超过10 人,各专业皆备双导师,一为本专业高师院校教师,一为中小学校教师,所有师范生与指导教师经常进行研讨,加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探讨、相互补充的力度,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教育实践的效果。

(三)深化基础教育导向作用

加强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除了操作模式较为成熟的见习、实习外,还可通过网络直播或其他可行的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秀的地方中小学语文课堂直接嵌入到具体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班级管理等,做到多课堂(中小学课堂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课堂)、多学生(中小学生与师范生)的联结,让师范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汉语言文学学科内容、教育理论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联系起来,增加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机会与途径,从而对接中小学课堂与高师院校课堂,最终达到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深化基础教育导向的目标。

(四)建立教学能力测评机制

在每一门教师教育课程考核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能力进行全方位再次测评,实行实习准入机制,即在教育实习前,师范生必须自行申请教学能力测试,包含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借鉴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部分,与学生就业相衔接,面试则主要从教学设计、说课、模拟授课和问题回答四个方面进行,测试评委由高师院校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与中小学在职优秀教师共同担任,测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教育实习。教师能力测试仅可参加三次,对于首次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进行再次考核,再次考核仍旧不合格者要求延期教育实习,三次不合格者根据分数等级和失分严重的项目重新修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课程。

(五)设置教学实践创新环节

灵活机动地设置教学实践创新环节,以学分激励学生参加校级、区级或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奖,参与教师各种科研、教研课题等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成果,听教师教育类专题、学术讲座并完成报告。学院严格审核评定制度,由本学院认定学生所获学分,不同等级的学生所获学分不同,教务处负责审核。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需求来组合选择,以比赛促教学,以学术拓眼界,以研究促发展。

猜你喜欢
螺旋式汉语言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一秒变酷炫!德国摄影师将螺旋式楼梯拍成“盗梦空间”
螺旋式推进
中英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