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域下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

2024-01-25 14:56孙靖靖刘霞张秀梅
关键词:医学教育本科生医学生

孙靖靖,刘霞,张秀梅

(锦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新医科背景下,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和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使得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问题,即必须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医学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科技变革、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新需求。笔者从新医科视域下医学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入手,分析科研素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探索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改革实践。

一、医学生科研素养内涵阐释

科研素养指人在自然世界和社会关系中所具备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为支撑。具体表现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素养是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规范的学习、训练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形成的科研基本能力和技巧。科研素养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科研素养的基础是科学知识,即掌握科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科研素养的源泉来自科学思维,具有主观性、确切性、可查验性、预感性和普适性的特点。科学方法是科研素养的核心,它指的是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及方法。科研素养的内涵是科学精神,指客观、严谨的理性精神;求真、求实的实证精神;怀疑、批判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尊重、宽容的协作精神。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医学关乎生命,医学教育具有周期长、分阶段细、连续性强、临床实践复杂、成长成才难度大等特点,合格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必须将科研素养的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通过实施科学的、系统的、规范化的科研训练,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厚植科学创新精神。

二、新医科视域下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是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医科建设契合健康中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关系着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新医科建设的核心是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的重构。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卓越医师,强调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数据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入,要求医学教育应着力于在本科阶段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养,锻炼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具备专业过硬、医德高尚、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和终身学习等基本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1]。

2.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是医学生对自身发展及综合素质提升的迫切需要。新医科强调从以治疗为主向生命健康全周期的理念转变。医学是探索人类生命本质以及疾病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在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系发生根本转变的今天,需要医学工作者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发展医学新理论、攻克技术新难关、寻求诊疗新方法,通过提高医疗技术的质量,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要。科研素养是造就人才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长学制精英教育早已成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共识。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思维和方法,以正确的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将科研素质教育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决定了其对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质量,这也要求医学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在本科阶段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医疗行业的职业阶段,医生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学习,这就需要医生具备较好的科研素养,能够将临床和科研有机结合,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日常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形成良性循环。我国医学事业进入战略机遇期,注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勤于观察思考、勇于提出质疑,治学态度严谨,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综合发展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这是对我国未来医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2]。

三、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院校医学生科研素养状况调查显示,医学生科研素养总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医学专业性强、课程开设面广、学生学业压力大,造成在高强度学习任务和临床实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本科生很少参与科研训练,导致很多学生科研素养不足,表现为科研实践较少、动手能力较差;科研主动性不足,欠缺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缺乏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和实验验证精神较为薄弱。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会”而不是“会学”,注重记忆而不是思考,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探索欲望和创新能力。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培养制度、课程设置、科学实践、学术环境等方面力度不足。一些高校只是简单开设文献信息检索、医学科学研究等选修课,并没有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为医学本科生提供科学精神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条件,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立项,但对课题实施过程监管不足,并没有形成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环环相扣的有机培养过程。医学生科研素养教育方面的不足导致培养的学生陷入“高知识、低素质”“高分数、低能力”的尴尬境地[3]。

造成此境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多医学高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开放式教学环境和完善的考评机制。目前,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一些医学生对很多疾病的症状、诊断及如何治疗的知识,只是盲目地死记硬背、照抄照搬。课程考核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导致学生仍按应试教育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备战考试上。其二,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认为科学研究是硕士阶段或博士阶段的任务。医学本科教育注重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较少开设与科研相关的课程。高校的科研经费及科研平台有限,仅面向教师和研究生开放,医学本科生很难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中提到,本科生应该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在“创新驱动”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而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我国未来医学科学领域的新生力量,注重和加强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国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如何基于医学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四、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改革实践

1.纳入培养计划,构建科研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依据医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医学与人文融通、传统与现代融通、显性与隐性融通、知情意行融通的设计理念,遵循整体性和主体性的科研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按照公共信息素养课程、医学科研前沿理论课程和隐性逻辑思维课程三大模块来设计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获取和利用,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有助于促进学习、研究和创新,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高校应开设图书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统计学与科研方法、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等选修课程,覆盖信息检索、获取、评价、利用、管理、传播全过程,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科研选题、论文撰写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模式,实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科研素养一体化发展转变。推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问题驱动教学(PBL)、以案例为基础教学(CBL)、以团队为基础学习(TBL)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形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配合、当面答疑和网络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思维的形成及科研技能的培训结合起来,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锦州医科大学在2012 年开始实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梳理学科内部构成、学科间联系、基础与临床教学案例,使理论课程学习更具条理性,并减轻了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压力。开设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设基础医学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实验学时。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实验整合为分子医学实验技术课程,开设以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性实验课程;将病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学科实验整合为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增加病例研讨内容,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

3.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学术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学术交流活动是发展科研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措施和关键环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学识,还需借鉴和汲取前辈的经验。发挥各专业领域的大师、名家、教授的领军作用,举办内容丰富、名家云集的学术活动,为师生们搭建学术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自由探索、学科融通的浓厚科研氛围,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学术见识,感受专家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课题选择可以是课堂实验教学的拓展或延伸,也可以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有效平等地沟通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和想法,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医学科普活动,独立完成一份医学领域调研报告。学生可以任选一个疾病研究领域,独立开展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发病原因、诊疗及防预措施等,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课题建议。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对生命科学进行积极思考,激发科研兴趣,增强攻克疾病的信心。

4.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本科阶段参加一项学科竞赛。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作为医学生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依托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由3 名~4名学生组成参赛团队,通过学院、学校、省、国家级项目的申报、遴选和推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明确学科竞赛组织分工,将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列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指标,在教师职称评聘中给予政策倾斜,可以激发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实验设计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发挥学团组织作用,教师负责专业竞赛训练指导,利用科研平台和实验室落实项目实施场地,通过竞赛活动等各种途径使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量阅读文献、撰写综述、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实现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素养。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接触科研、感受科研、走进科研,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国医学教育的更新和发展决定着医学的未来,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因此,要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构建“新医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稳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医学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本科生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