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2024-01-25 23:09徐福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徐福来 陈 琳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 哲学系,江西 南昌 330031)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2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足同等重要,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精神富有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使命任务的重要体现。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0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们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有的现代化。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被证明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精神富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对精神富有重要论述的深入阐释,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客观要求,还是进一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之举。深刻把握精神富有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路径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理论与历史的统一: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思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富有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新境域。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著作中正式提出“精神富有”一词,而且有充足的相关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精神富有”一词:“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4]84虽然对“精神富有”一词未作更为深入细致的解析,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社会时,已然将精神富有视为理想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概括论述中提到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4]78,“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4]90,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恩格斯在申明社会主义联盟宗旨时特别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6]570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未来社会终极目标是人“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7]279。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要同时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吸收与批判过程中产生对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的理想设想,同时对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提出展望和规划。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指出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必然性。个体在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中,也将在现实的实践维度里实现主体意义上的精神解放,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在批判黑格尔精神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黑格尔在给谢林的信中提到,他相信人类本身受到的尊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标志。黑格尔重视人的尊严和自由,将精神哲学视作最高的学问,对人的精神推崇备至。他将精神哲学按发展阶段分为主观精神(个人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针对法国唯物论无法洞察事物是对立面的统一,黑格尔指出精神才是对立面的统一,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对于我们,精神以自然为它的前提,它是自然的真理性,并因之是自然的绝对第一性的东西。”[8]293在黑格尔那里,当整个世界都成为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也成为精神的表现,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尽管黑格尔最终将国家甚至世界视为绝对精神的外化,但是仍给予了马克思、恩格斯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有别于黑格尔完全精神化的自然人观点正是来源于费尔巴哈“人是自然中的人”。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和基督教反过来把自然界缩小得过小以至等于零”[9]539,通过肯定自然、恢复自然界的合法地位,自我确证人的本质。在将人与自然统一的同时,将自然视作人的精神之基础。“倘若脑壳和脑髓是出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个产物,那么精神也就是这样。”[9]656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扬弃中,开启了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探索新维度,主张在未来社会中应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表现出的“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4]97,“观念反而成了主体”[10]15。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103,也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53。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自然界是人生存和活动的一部分,而个体意识的能动性使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自然界成为人之精神世界的对象。“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4]52,这意味着,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体,人既是物质资料获取过程的生产者,又是思想、文化和价值的创造者。前者使人在本能驱动下获得自由,后者让人在改造和创造自我与他物中走向自由。尽管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关注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区别于费尔巴哈只把人的本质建立在自然属性上,马克思强调自然属性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才成为人的本质。马克思进而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501所以,人除去自然属性需求外,还有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需求,由于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人是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存在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然属性上,还应上升至精神层面,将人作为历史中的人来考察。因此,马克思提出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最高的终极追求目标。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是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生产力视域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财富,但也创造了一个压迫工人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对物的依赖,因而无法实现人精神的解放与自由。工人阶级甚至全人类的解放,首先要获得物质解放。只有物质解放了,彻底解决了工人受压迫受剥削导致物质生活贫困的问题,精神解放才具备实现的可能。这就需要新的社会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解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的绑架,使人摆脱对物的依赖。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在物质上的富足,而且是在精神上的富有。只有在这样高度自由和充分自觉的状态下,才能展开人的本质的活动。从社会状况视域来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50,对劳动大众来说“不属于他的本质”[4]50,是“外在的东西”[4]50。劳动大众在经济上被剥削造成物质贫穷与困苦继而引发了其精神上的堕落与依附。恩格斯指出:“作为对物的支配的财富,是好的方面;作为对人的支配的财富,即到现在为止的分配的财富,是坏的方面,应该扔掉它!”[7]184马克思对人的考察建立在现实性基础之上,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必然以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作为依据,所以精神解放的前提是物质解放。从意识视域来看,马克思认为精神的解放不是意识领域中抽象的自由,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在人们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人的物化现象,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要改变这种现象,扭转利己主义的泛滥,唯有将劳动的社会性质进行彻底的变革,人才能脱离扭曲的社会关系,达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完全统一,实现精神的解放和普遍的自由。“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4]84。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社会交往以主体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出现,使个体的精神解放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展现人的精神本质。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世界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富有理念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为精神富有理念进一步变革与创新的现实遵循。

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富足和精神上富有。早在1955年,毛泽东已有相关论述:“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12]495“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12]496社会主义并非完美的社会形态,它同以往社会形态一样,存在矛盾。于是毛泽东从历史辩证法出发,在审视三大改造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时,就敏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事物都有两面: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13]69“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13]20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3]214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的八大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经验,正确地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4]250。

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后,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党的八大上作了进一步提炼,正式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4]403。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开始关注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15]28,“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378。邓小平这一理论逻辑与马克思所秉持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统一理念是一致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才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作出与时俱进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9这是有充分现实依据的。从社会生产方面来看,经过砥砺奋进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提升,加快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当我国拥有了世界先进甚至是领先的生产力时,我国也就根本性地改变了此前供给不足的经济问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然不符合实际,这是第一个显著变化。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重心也超出物质文明的界线。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这是第二个显著变化。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7]4,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7]8。物质上的富足固然重要,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但这只是“共富”之基,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共富”之魂。

党的二十大始终如一地坚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重申“精神富有”[1]22这一重要概念。“精神富有”概念的提出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7有了明确指向,美好生活的终极追求是精神富有。习近平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2]310,倡导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43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18],是对如何实现“精神富有”的最好回答。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三、守正与创新的统一: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之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22这是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19]6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精神富有由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之知。

就“守正”而言,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19]6。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以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艰辛探索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实现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必须把牢方向,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底色不变。另一方面,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终极目标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人的现代化决定其他因素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与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其次,对精神富有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个体精神修养和道德追求,并将理想精神境界融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理想社会的追求有内在的契合。“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人的人格、权利和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天人合一”意味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天道与人道的贯通。这对于构建一个公正、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理想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基”“正心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构建理想社会的精神支撑。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八条目”,即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儒家思想,不仅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也提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和路径。从内在“正心”“修身”推至外在“治国”“平天下”,对内外两个世界完满而富有的精神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远地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就“创新”而言,首先,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展开的建设实践,是一般现代化的具体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化。近代以来,为了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中国大规模对外学习并进行工业化的尝试,却都失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逐步推进。1954年,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20]132。之后,“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不断调整和充实。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也存在曲折与教训,造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滞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1]237他创新性地使用“小康”一词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21]237“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和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的实践和成就为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理论创新准备和实践创新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的一般要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习近平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309区别于西方以物质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仓廪实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是知礼节的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2]6。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是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物质保障。丰富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就不可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不可能在这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创新超越,也开启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境域。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遵循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共性,又有立足本国国情之中国特色的个性。一方面,活跃而丰盈的精神文明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从宏观上来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化的民族特性,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性的人文精神世界,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必然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从微观上来看,只有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加开放和多元,才能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和话语创新,创造更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素养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23]9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华文化基因中兴亡有责的国家情怀、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和而不同的秩序思维,为稳定有序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理想社会的追求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文化基因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伦理精神彰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秉持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造就了美美与共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先天的相通之处和后天的融汇之道。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23]9。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和全面性的事业,要做到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未知的观念、不同步的现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多次提到“富口袋”与“富脑袋”,就是针对精神馁弱与物化现象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求新思路新方法实现精神富有。

四、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当然之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不懈追求,是对精神富有的追求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当然之行。

物质上的贫窭和精神上的馁弱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其中精神上的馁弱显得尤为突出。政治上的腐败无能、经济上衰退的自然经济和强制的抑商政策、文化上极端的封闭保守和偏激的思想禁锢、对外交流上长期的闭关锁国,造成了积贫积弱又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之下,近代中国不仅在政治上被动挨打,而且使国人的精神陷入沉沦与依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走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政治的独立、经济的富强,又是精神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积贫和精神积弱的历史,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尽管如此,近代长期的外来侵略、贫困落后和文化殖民主义等造成的精神馁弱局面,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在当下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两者都折射出极度的文化不自信,前者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后者会带来自我中心主义。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文化的自卑与自负都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导致我国国际话语权丧失。西方话语体系无法回应中国现实,也无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阻碍了人民文化自信的建立。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彰显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成为扭转精神馁弱的关键所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集中力量促发展成为最中心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创造了中国经济四十多年来快速增长的奇迹,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跃居世界前列。虽然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但并不是有了富足的物质条件,理想国、大同、共产主义等人类千年来描绘的未来美好社会就自然而然地到来。在迅速补齐经济短板的进程中,我国精神文明状况出现了一些滑坡现象。一是精神生活物质依附化倾向加剧。随着科技革命和后现代社会裹挟而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盛行,吞噬并取代传统精神蕴含的德性和理性等价值观念,致使人的精神生活中形而上的自我意识遭受严重的威胁与侵蚀。二是精神生活走向低俗化。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文化投资者将艺术与世俗化捏合,以快餐式形式广泛传播的低俗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并迎合人们的感官需求,“它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24]636。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但人的精神生活并未得到进一步改善,精神的馁弱与物化现象也未得到解决。这种状态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引发精神世界虚无困境,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创造了物化经济,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基础,对物的占有与享受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普遍追求,精神的物化致使精神的超越意义衰微并钝化,折射出生存的空虚与孤独。世俗化的社会是物化的社会,超越让位浅薄,功利取代仁义,德性屈从劣行,精神陷入虚无。人们精神家园的堕落让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危机四伏,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驱动力。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还必须是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习近平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22]6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进行了深邃的思考,从“破”与“立”的视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富有的行动方案。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23]7。精神富有之“破”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新事物,也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两个结合”是在相互碰撞、互动和汇通等多维度作用下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化学反应”,实现了螺旋式上升发展,从而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创新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时代化发展,是一个同时发生、同向而行的同步过程。在这个同步笃行真理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转化为人们“不离日用常行内”的共同价值。日用而不觉的人们不仅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也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这一“化学反应”也释放出积极的能量,促使人们在自我觉悟基础上形成对自我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的正向认知,即文化自信,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给予了精神支撑。

如果说孕育出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精神富有之“破”的话,那么创造精神文明的新形态就是“立”。“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25]270。共产主义不会凭空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在现有的文明形态中孕育发展才能逐渐成熟。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尚未实现共产主义之前的理想文明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崭新理论命题。在回答“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明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通过武装革命方式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没有可照搬借鉴的样本。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文明形态。从红船启航到踏上复兴,百年的风雨历程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强底气。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不仅让人民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让人民有富有的精神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以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共同富裕相生相成。习近平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2]146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是对以物为依赖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否定与超越。作为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须否定并超越对物的依赖,破解当下社会中精神物化现象和缺乏共同文化理想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必须进行正面宣传与教育。这就是实现精神富有行动方案的“立”。比如,在主体上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在环境上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引导人们明德向善。以个人精神认同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使马克思主义共同的文化理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形成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理想的信仰。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十分激烈,仅有“立”是不够的。封建主义的糟粕、资本主义的思想渗透不打就不倒。这就需要精神富有的另一行动方案“破”。其一,要创新发展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科学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比如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批判、揭露等方式使各种错误思潮失去人心也失去市场,让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自觉地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入侵。其二,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在质量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共享者。习近平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6]34文化产品的丰富程度与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引导人们在精神愉悦中共创共建共享美好精神家园。

总之,“破”和“立”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富有不可或缺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26]152

五、结语

进入新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的精神财富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上的价值日益凸显。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引领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全面发展,展现出与精神富有的紧密内在关联。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2]30,对处于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宏大而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实践创新与新的国际格局、新的现代化模式、新的工业革命、新的全球问题不期而遇,推动中国展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较为完备且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稳定且成功的实践方法,不仅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这并非万能公式。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60,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17,我们依然有必要秉持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动态性变化。我们要正确地、持久地、深入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富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世界在未来实现世界现代化。立足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只有做到回归文化自信的“本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然”,落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然”,才能最终实现趋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精神富有的“必然”。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