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非遗”在群文创作中的活态传承

2024-01-25 10:13施丽明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代表性浦东非遗

施丽明

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笔者多年来致力于“非遗”节目的创作。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以浦东为例,对2019—2023 年报送的一年一度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的原创节目进行了一次调查、梳理与研究。5 年里,浦东共报送了96 个群文原创节目参赛,其中获优秀新作奖、新作奖的共78 个,而这78 个节目中,非遗题材的节目有40 个,占了一半以上,这说明浦东新区近年来在打造原创节目的过程中,很注重非遗题材节目的运用。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阵地,各文化馆、街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便是群众文艺创作。浦东“非遗”在群文创作中的活态传承,是促进群众文艺创作与非遗保护传承相互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具体实践,而“非遗”元素的运用,也让浦东的群文原创节目更具特色、更接地气、更易传播。

一、“非遗”元素在群文创作中的巧思妙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生命,使这些重要而美丽的遗产得到广泛的共识共享,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基于这一点,我们在群众文艺创作中活用“非遗”,就要不断从非遗项目中,提取关键要素、找寻合适切入点,打造能通过非遗语境反映时代特色、对话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据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浦东新区目前有83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8 项,列入上海市级名录的35 项,列入浦东区级名录的40 项,分布在全区36 个街镇的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间文学、曲艺、游艺与杂技、民俗等方面,每个街镇几乎都拥有非遗项目,有的甚至有好几个。而街镇的文化服务中心,同时也是街镇的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身兼两职,既落实群文创作工作,也承担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活用“非遗”元素,推行“非遗”智造,已经成为街镇打造原创节目的法宝,两者紧密结合,成效显著。

(一)传统形式的宝瓶装上醇香内容的“新酒”

非遗曲艺项目,是群文创作的重头戏。曲艺是我国最具民族特点和民间意味的表演艺术形式,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1]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与当代生活和文化融合起来,以此延续历史脉络,充实当代文化,是文化强国的自信之本。浦东的曲艺创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做实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探索、结合与创新,开出了崭新的非遗之花。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锣鼓书为例,它发源于上海市郊的南汇县(今属浦东新区),最初在类似道教道场的“太保”仪式上说唱,借以酬神驱邪、祈祷福祉,故称为太保书。后逐渐演变为说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民间唱说形式,是上海得以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之一,弥足珍贵。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活跃在群众文艺舞台上。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重要的是活态保护,就是要把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保护好,要在人脉和文脉两个方面传承下去,让它活在今天的艺术舞台上,活在今天守望老百姓的生活里。[2]这就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群众的需求进行创新。锣鼓书最先由一人演出,以说为主,以唱为辅。2023 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敬德为大团镇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的锣鼓书《新来的班主任》,在演员人数的设置上反其道而行之,邀请了12 个靓丽的小女孩组成表演队伍。由于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娱乐市场的冲击,加上民间信仰传统的民俗活动正日趋退出历史舞台,使广大青少年对锣鼓书艺术缺乏了解,浦东新区在新场镇、大团镇、祝桥镇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了一批锣鼓书校园传承基地。[3]该节目的成功打造,就是这些校园传承基地在发挥作用。节目以体育老师做班主任为切入点,宣扬新时代美育教育意义。孩子们以字带声、以声带情、以字行腔、以情动人,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清脆亮丽、表演惟妙惟肖,甚至连眼睛、眉毛都参与其中,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获2023 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优秀新作奖,让人不禁感叹“非遗进校园”项目落到了实处,锣鼓书吐故纳新、后继有人。

(二)将非遗元素拆分重组取得新的成效

浦东地处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与江为伴、依海而生。浦东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滋养出了江南文化、海派品格、江海文明。这是浦东特定的文化生态场。所谓生态场,即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组合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前奏。[4]浦东的很多非遗项目,如琵琶艺术(浦东派)、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龙舞(浦东绕龙灯)、浦东说书、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等,都是在这样的文化生态场景中滋养生长起来的,江南韵味十足、水乡特色明显。在各个门类的群文创作中,编创者就打造节目的类型需要,巧妙汲取非遗项目一个最突出的点,糅进节目中,或以它为开篇引子,或以它为桥段,或套用其曲式结构,往往能收获出其不意的成效。如2023 年获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优秀新作奖,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浦东说书的传承保护单位北蔡镇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的群舞《钹子声生》,编导就别出心裁,让一位“浦东说书”传承人敲着钹子出场,以说书开篇。只听在“哐哐哐”的钹子声中,一群舞蹈演员上场,极富新意。如由市级非遗项目鸟哨的传承保护单位南汇新城镇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的群舞《鸟哨声声》,就邀请了该项目的市级传承人上台,用一声长长的鸟哨,引出群鸟舞者,让观众身临其境,再现原生态的浦东滩涂文化。又如浦南文化馆打造的无伴奏人声合唱《浦东山歌唱前滩》,就邀请了市级非遗项目浦东山歌的传承人来了一句高亢的山歌引子,软糯中带着劳动人民的憨直,入耳入心。而在泥城镇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的小品《南方来客》中,一台织布机、芦苇编织物、土布等饱含非遗元素的“道具”,被直接搬上舞台,当灯光亮起,演员穿梭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延续着农耕文明的烟火气。这样将非遗元素拆分重组的例子很多,既让群文原创节目增加了可看性,也让“非遗”在舞台上得到了活灵活现的展示。

(三)发挥1+1>2 的融合性叠加作用

除了非遗元素的拆分与重组,浦东的很多非遗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叠加和融合,也是极有特色的。如民间舞蹈卖盐茶与花篮灯舞的组合,打莲湘与牛肚咸菜的组合,下沙烧卖与浦东土布的组合。此外,以各种改头换面、新创新编的方式,在节目中实现叠加融合,也碰撞出了全新的艺术火花。如北蔡镇的浦东说书与阿卡贝拉的创新结合,让歌曲《钹子声声》既传统又前卫。万祥镇的手工织带技艺与女声二重唱组合而成的《妈妈的织带暖暖的爱》,尽显母爱伟大;书院的灶花与女声小组唱组合而成的《灶花情思》,将这一非遗项目展现得美丽而浪漫;琵琶艺术(浦东派)与声乐的结合,有了歌曲《丝弦繁花》《海曲流芳》《梦想的弦》三部曲;还有上海绒绣和戏剧小品的结合,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与舞蹈的结合,浦东山歌与皮影戏的结合,土布与舞蹈的结合,甚至有街镇已经策划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将故事和AI 智能结合起来,用数字影像技术让非遗技艺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呈现给观众的,将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数字影像技术,实现跨界融合的沉浸式节目,完全取得了创作与非遗1+1>2 的效果。

二、非遗传承人的多重群文创作身份

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的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就是传承人。据统计,目前浦东新区共有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3 名,而依传承人而建立的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有8 个,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社区传承工作室15 个,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 个,区级非遗保护传习所9 个。群文创作,正是以他们为平台和切入点,创作出各类作品来。

(一)作为主创者,非遗传承人使节目从无到有

浦东的群文原创领域,目前以节目主创人员的身份活跃在区级以上各类赛事的非遗传承人有近10 位。他们之中,有锣鼓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敬德,他不仅在锣鼓书作曲方面造诣深厚,在上海说唱、浦东宣卷的作曲配器、曲调设计上,均成绩斐然。浦东每年用于各类参赛、展演的曲艺节目,他占了半壁江山。龙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大杰,首创浦东绕龙灯与手狮舞;川沙民间故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友梅,被冠名“故事大王”;曹路故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刚强,亦在比赛中屡屡获奖;浦东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奚保国,为张江镇文化服务中心创编的浦东山歌题材原创舞蹈、舞剧等,也每每获奖;还有浦东说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建纬、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计金弟等,都活跃在群文创作舞台上。他们不仅是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神”,也是“燃灯者”,他们编创的节目,忠于原味,最大程度还原了项目的本真性,通过在舞台的呈现,做了最生动的活态传承。

(二)作为表演者,非遗传承人让节目生动出彩

相对于主创者,表演者的数量更为可观。目前,活跃在各级舞台上的传承人表演者,有近40 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前文提到的浦东非遗老法师们的徒弟、学生。他们分布在锣鼓书、琵琶艺术(浦东派)、浦东说书、浦东宣卷、江南丝竹、卖盐茶、海派魔术、花篮灯舞、沪剧、浦东山歌、上海说唱、民间故事等各类项目中。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康文英,上海说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金芳(全国群星奖三连冠得主),琵琶艺术(浦东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嘉庆,浦东说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康毅,浦东宣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福妹,浦东哭嫁哭丧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邬佩琦,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大志,沪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严蓉,打莲湘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萍等,都活跃在各类赛事的一线,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硕果累累。我们知道,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曲艺的创作与表演,基本上包括了曲本的创作和舞台表演两个方面,在上海说唱、浦东宣卷、锣鼓书等有音乐性的曲种创演中,还有唱腔设计和器乐伴奏乃至舞蹈辅助等方面的参与,因此,对表演者的要求也相应较高。[5]这些传承者深刻领悟、掌握、诠释着各门技术活,通过表演和交流,培养了一大批继承人和忠实粉丝,来向他们取经学习的群众也是络绎不绝。通过师徒传承、培训开课、现场教授及帮带演出等方式,这些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正发挥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三)作为统筹策划辅导者,传承人为节目锦上添花

除以上两种情况外,还有另一支不可忽视的群文创作大军,他们既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是传承保护单位的负责人,他们不仅对自己单位的传承项目及特色如数家珍,又是根据这些项目打造的原创作品的统筹者、策划者、辅导者,他们以双重身份,不遗余力地传承、传播、传扬着非遗项目。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绒绣的负责人包炎辉,国家级非遗项目浦东绕龙灯的负责人陆大杰,市级非遗项目卖盐茶的带头人徐斌芬,市级非遗项目沪剧的带头人黄萍华,区级非遗项目书院故事的潘春华等,他们巧思妙用,策划打造的一系列原创节目,如上海绒绣题材小品《浦江朝晖》、卖盐茶题材民间舞蹈《卖盐茶》、故事《小巷夜铃声》、沪剧小戏《人过留名》等,都因非遗特色,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广受群众欢迎。

三、“非遗”原创节目点亮群文舞台

群文舞台,集创作、活动、培训、指导、配送等内容于一体,而创作,是首要职能。浦东的非遗项目,是浦东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浦东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结晶。将传统非遗项目巧妙地融入新时代艺术表演创作之中,既赋予非遗项目以新鲜的灵魂和血液,同时,又变“输血”为“造血”,让原创节目“非遗”味更浓,成为群文舞台上最大的亮点和特色。

1.在基层展示乡音乡情

基层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每年,浦东新区都有很多品牌活动下到基层。观看各类演出,是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而组成演出内容的各个节目,受不受市民的欢迎,成了检验演出是否成功的标准。饱蘸了非遗元素的原创节目,体现的是浦东地区的民风民俗,乡音乡情。这些节目或由传承人或由表演者,在百场文艺巡演、非遗“三进”活动(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街镇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展示,像上海说唱《儿子》、锣鼓书《生意经》、浦东宣卷《养猪阿太》等节目,已经参与了几百场演出。因为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更因为乡愁记忆的牵引,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总能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让文脉寻根成为时下的流行风尚。

2.在省市级舞台表达浦东情怀

每年新创作的节目,都会通过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的报送渠道参加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这是群文条线原创工作的主战场,考量各街镇参赛单位的创作能力与成果,也往往成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亮点与特色。每年的市级比赛,因为浦东街镇多、体量大,报送的节目数量为各区的一倍,那些已经打上浦东标签的“非遗”节目,更是占了总参赛数量的1/2,并且依靠锣鼓书、浦东宣卷等创作基地和创作示范点,每年必培育新作品,特色鲜明、亮点频出,节目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3.在国家级舞台讲述上海故事

通过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脱颖而出的浦东“非遗”节目,经过全国群星奖选拔赛、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小品大赛、长三角曲艺比赛等平台的磨炼后,站上了全国的舞台。群文原创节目,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群众生产生活风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各类民俗展演、非遗大会、文化馆年会等平台,向全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展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讲述上海故事。

创作、成型、登上各个展示舞台的非遗节目,就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和运用,不管是传承人还是创作团队,他们的融合、发展、探索、创新,让非遗充满生命力,也借助着舞台,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光发亮。浦东的80 多项非遗项目,都有可挖掘、可塑造、可传扬的点。未来,浦东的非遗项目将不断扩容,群文人也将不断活用“非遗”去创作新品优品,让浦东的“非遗”节目,站上更高更大的舞台。

猜你喜欢
代表性浦东非遗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三十年的浦东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浦东好人”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