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相信且喜欢的事

2024-01-25 07:20张晨
出版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普法正义教授

文|张晨

相信争议,作者、读者与编辑就像微光,能够彼此照亮。

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晨

一直感觉自己还是个新人编辑,算一算居然也有七年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总是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入行以来,从选题、编辑到推广,喜悦伴随着焦虑,成就感也常陷于销量的旋涡。我一直在尝试、调整,寻找“气味相投”的作者与作品,期待能有所突破,直到开始研发法律普及书。

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和“法律”产生任何关系,但一场跟朋友的债务纠纷,让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法律中的细节都是模糊的。当一个人真的想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权利时,立案、诉状到开庭,整个流程都得靠自己摸索着前进。

反思这场诉讼,我意识到自己的认知里,对法律只是敬而远之。不论是自身的维权,还是思考热点案件,我们似乎都缺少一种法律人的逻辑去理清思绪。提起法律,除了专业律师在法庭上的帮助,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不然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别提维权成功。

那几年,正好是各类专业领域的学者开始走近大众的热潮,不论是经济学、数学,甚至天文学,读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也开始有意留心有普法能力的学者老师。

从2020 年开始,果麦陆续签约了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陈碧教授、李红勃教授、赵宏教授,清华大学陈新宇教授等法律老师,《法律通识》《法治的细节》《正义的回响》《权力的边界》等图书也如愿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尤其让我惊喜的是《法治的细节》还获得了“文津图书奖”。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普法选题的无限性,不论是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现实案件的回响,都需要我们在内容上做到多元和深度。所以我们尝试出版更多不同维度的普法读物,希望在将来能够带来更多普法作品,让大家从法律的程序到个案的思辨,都能够拥有法治的意识。

回顾2023 年的工作,我最满意的新书是李红勃老师的《法律通识》和赵宏老师的《权力的边界》。

从开始做普法书系开始,我一直想做一本面向大众、更加基础的法学读物,让大家都能对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基本认识。同样是法律,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法庭和审判程序看起来会如此不同?相信读者肯定也会遇到类似的困惑。比如,有些地方的律师和法官开庭头戴假发身穿法袍,帅气的亮相吸引了年少的罗翔走上法学之路,毕业后,他却发现“我们开庭并不来这一套”;又比如,电影《十二怒汉》里,通过一场陪审团审判就能决定嫌疑人是否“有罪”,而“我们却需要法官的一锤定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一切其实都涉及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

2023 年,我们与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李红勃教授合作,出版了《法律通识》,是一本将法律故事融合专业故事,易读、好懂的作品。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认识法律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另一本法律随笔集《权力的边界》让我看到了一位法治理想主义者的勇气,作者赵宏教授是行政法专业。行政法研究的就是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保障我们个人权利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所以,这是一本敢于质问权力、捍卫权利的书。

正义不能缺席。“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赵老师深邃睿智,逻辑严密,从各种深受社会关注的时事新闻切入,用法律的理性、对正义的坚持和法治的信任,提出清醒的专业意见,勇敢地为个体的尊严发声。

我最佩服赵老师的是,当我们对一些案件的判决不满,当我们发泄愤怒时,赵老师用专业的视角,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通过正当的程序尽力追求正义,恢复受害者的尊严,让我们看到法治的光芒。

自出版普法作品以来,收到许许多多的读者留言,很多人说自己被老师们的理想鼓舞,开始准备法考,相信正义追寻正义。而这许许多多的留言,也在特殊时刻鼓舞了老师和我们,作者、读者与编辑就像微光,能够彼此照亮,彼此激励着坚持做自己相信的事。 ■

猜你喜欢
普法正义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普法
普法
普法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