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研究

2024-01-25 02:23刘素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胜任专家维度

谭 诚,刘素杰

(河北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化育人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2]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承担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重要队伍,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固本、铸魂育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时代要求和殷切希望(简称“六要”),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这六个方面共同勾勒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画像[3],是党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要求的凝结提炼和集中表达,也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胜任素质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本研究通过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的完善及其结构模型的重构,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问题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综述

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1973 年正式确立“胜任素质体系”,对“胜任素质”(也称“胜任力”或“胜任特征”)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访谈法。[4]时勘是国内“胜任素质”研究的先驱者和最大贡献者之一。[4]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集中在:一是基于环境文化的差异,不同行业、岗位的胜任素质呈现差异化;二是胜任素质将卓越绩效者与普通绩效人员区分开来;三是胜任素质指标体系是为出色胜任特定任务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显性个体行为”和“隐性个性特质”的特征指标集合。

学界针对高校教师胜任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下所需的知识储备、业务技能、个性特征的总和;二是高校教师的岗位绩效受教师个体的多方面胜任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三是可以通过可靠的方法对高校教师的“显性行为”“隐性特质”或“基准素质”“鉴别素质”等进行科学描绘或测量;四是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专家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教师胜任素质的基本维度、核心指标特征及其测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

本研究将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素质内涵界定为:从个体层面看,是将高绩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一般绩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区别开来的,且可以通过可靠可信的方式描绘或度量出来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专业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特征的集合;从社会层面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素质是社会或组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特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态度、价值、动机、能力技能及行为操守等特征的期望和要求。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素质的精髓要义和基本遵循,决定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素质的价值属性和发展方向。

综上,尽管国内外对高校教师胜任素质研究的成果比较丰硕,但国内外直接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本研究探索通过对标“六要”,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力求该模型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估及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也为完善高校教师能力素养理论体系,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思路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结构模型构建是指在反复科学筛选相关核心胜任素质指标基础上,逐步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和完善其结构模型的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法和专家调查法。首先,为保证研究的权威性、时代性、全面性,详细查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历次相关会议的重要讲话内容以及党和国家教育方面的大政方针文件。其次,检索近年来有关“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胜任素质或胜任力”等主题的权威学术文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旨在初步获得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基本维度和关键指标特征。最后,设计编制《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问卷》,通过多轮函询本研究领域内的相关专家,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统计与分析

确定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关键特征指标是构建其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梳理了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素质或能力素养有关的文献资料,共计35 篇,对相关核心胜任素质特征指标开展统计。其中,涉及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领导人讲话、相关通知、实施办法和意见,共8 份;近年来相关的权威性学术论文有27 份。从频数统计结果来看,政治素养、理想情怀、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个人特质、爱岗敬业等17 项指标的出现频数高于12 次,一定程度上说明上述这些指标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显著特征。但是其他指标的出现频数分布较为分散,可见,仅仅以特征指标出现的频数作为筛选核心胜任素质指标的依据,缺乏一定的科学实证依据。因此,本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现有研究成果多着眼于与思政课堂教学相关的思政课教师胜任素质或能力素养,对思政课教师“隐性特质”的个别重要特征指标的重视有待加强。二是可供直接借鉴的有关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养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可能导致有些核心特征指标的出现频率较低,但这些指标却可能恰好是决定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关键因素。三是初步统计的相当一部分特征指标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应进一步归纳概括和划清维度。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筛选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时,综合考虑相关特征指标的性质和属性,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

(二)咨询与完善

在筛选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特征指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完善和验证,最终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经过多轮函询本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征询专家权威意见,力求得到认可度高且可靠性强的优化方案和改进策略意见,最终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其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

1.专家条件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9 个省(市)的22 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专家年龄呈橄榄型结构分布,青年专家5 人、中年专家11 人、资深专家6 人;专家都具有正高级职称,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专家教龄普遍在15年以上,具备较丰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教学理论研究以及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特征指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力和辨识力,有利于相对客观地分析判断和提供合理化建议。总体上看,专家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2.问卷设计

本研究自编《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有关说明和咨询正文,涉及指标特征的维度设计、分类、修改建议及赋值;第二部分为专家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专家权威程度两个方面,重点涉及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其中,1 代表“特别不重要”,2 代表“不重要”,3 代表“一般重要”,4 代表“比较重要”,5代表“非常重要”。另外,专家权威程度主要受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两个因素影响,判断依据由四个方面构成,每个方面依据影响程度从大到小,被赋予不同的数值;熟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从“很熟悉”到“非常不熟悉”被赋予不同的系数。

3.咨询反馈

第一轮咨询。第一轮问卷函询共发放问卷22份,回收22 份。按照专家咨询程序,专家小组从指标维度的设计、指标项目的调整和阐释等方面反馈意见。经过第一轮专家函询,对标“六要”核心素养,基于指标设计的整体原则与功能要求,多数专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理想”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政治担当”在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上的集中体现,建议将一级指标中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理想”合并为“政治理想”维度。因此,我们初步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修改为政治理想、专业技能、品德修养三大核心胜任素质维度,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眼光、政治担当、知识储备、科研工作等13 个二级指标,涉及对党忠诚、立场坚定、遵纪守法、政治远见、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45 个三级指标。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专家意见基本达成一致,但对于具体特征指标的描述,专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同一维度下的特征指标涵义应处于同一水平,同时要避免出现特征指标重叠的现象;二是特征指标尽量中性表述,以减少主观倾向性;三是特征指标的表述范围应体现逻辑层次,既要精炼准确,又要避免主观狭隘。

第二轮咨询。在第一轮问卷函询过程中,由于有2 位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不够,所以第二轮只向其余20 位专家发放《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并全部有效回收。经过第二轮专家函询,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确定为政治理想、专业技能、品德修养三大核心维度,根据多数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调整了指标条目的数量,删减了各维度内相关度不高或交叉重复的指标,最终确定了由3 个核心维度、11 个方面的内容和41 项特征指标组成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

第三轮咨询。第三次接着向上一轮的20 位专家发放问卷并全部回收。经过前两轮函询,受访专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已经非常熟悉,通过前两轮意见反馈之后,专家们对最新修订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指标体系基本上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达成一致意见。

(三)模型与验证

1.模型构建

经过三轮次专家函询和完善,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一级指标3 个、二级指标11 个、三级指标41 个(见表1)。

表1 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

经过三轮函询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指标项目分值在3.65~4.90 之间,41 个特征指标条目中有37 个特征指标均数不小于4.00,重要程度较高。同时,指标均值为4.39,标准差为0.04,呈正态分布,说明指标均比较重要且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比较高。其中,政治理想胜任维度内的各特征指标分值基本都在4.50~4.90 之间,在三个维度中的重要程度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定位和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重点解决好大学生如何“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仰”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切实做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讲授内容高度的认同,心系国家命运,心怀教育理想,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晰的头脑,踏踏实实地践行教育使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启智润心,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看待问题;才能铸牢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之基,把握当代青年的人生航向之舵,引领学生找准时代方位,助力学生追逐梦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可靠性验证

(1)积极程度

专家的积极程度一般用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表示。要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问卷回收率至少要有50%才是足够的,要至少达到60%的回收率才算是好的,而达到70%就非常好。[5]331在三轮专家咨询反馈过程中,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是100%,充分反映了本研究得到了专家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2)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 表示,来自于专家的自我评价。专家的权威系数由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系数和熟悉程度系数决定,是专家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的均值。判断依据系数用Ca 表示,熟悉程度系数用Cs 表示,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系数Cr≥0.7 时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专家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直观感受、理论分析、实践经验、相关参考四个维度,涉及大、中、小不同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的判断依据对专家权威意见提出的影响系数为:直观感受(0.1、0.1、0.05),理论分析(0.3、0.2、0.1),实践经验(0.5、0.4、0.3),相关信息(0.1、0.1、0.05)。[6]基于20 位受访专家在较高、中等、较低判定依据上的选择情况,不同判断依据的频数统计为:直观感受(6、13、1)、理论分析(2、16、2)、实践经验(16、4、0)、相关信息(3、14、3)。由此分析,基于专家判断依据及影响程度分析和专家判断依据频数分布统计,得出专家的判断依据系数Ca=0.87。其中,在较高判断依据维度,实践经验作为最重要的判断依据,频数统计为16,占近60%,说明绝大多数专家能依据实际工作经验提供咨询意见;在中等判断依据维度,依据理论分析的频数为16,判断依据比重也相对较大,占34%,说明理论分析是受访专家提供咨询意见的另一重要支撑。换言之,相当一部分受访专家有较深厚的学术积淀,具备较高理论修养和分析能力,这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专家对问题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1.0)、较熟悉(0.8)、一般熟悉(0.6)、不太熟悉(0.4)、不熟悉(0.2),共5 个等级(括号中的数值为熟悉程度系数)。统计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很熟悉的有12 人,占60%;较熟悉的有5 人,占25%;一般熟悉的有3 人,占15%。最终得出本研究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系数Cs=0.89。本研究中的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Ca+Cs)/2,Cr=(0.87+0.89)/2=0.88≥0.7,进一步证实了专家权威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经过三轮次函询和修改完善后,20位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整体权威性较高,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三、研究发现与内容阐释

本研究重构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政治理想、专业技能和品德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中最根本的内容和要求。其中,政治理想胜任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之基,专业技能胜任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品德修养胜任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魅力之源。

第一,政治理想胜任素质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政治理想胜任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精髓内核,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纪律、政治眼光、政治担当四个方面。“政治信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政治纪律”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上要遵守好纪律,政治立场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做到日常言行讲政治、工作生活讲规矩。“政治眼光”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要保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善于从政治高度探究社会问题,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始终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政治担当”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认同,忠于教育事业,明确职责担当,着力“聚焦时代新人,积极履行铸魂育人的使命责任;把握理想信念,积极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围绕思想传播,积极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责任”[8],切实把对党、国家及人民的情怀融入到爱岗敬业的日常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初心使命[9]。

第二,专业技能胜任素质维度。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专业技能胜任素质必须过硬。“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大先生”就要研究真问题,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专业技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体系的根本支撑,包括知识储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知识储备能力”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体系不仅应涵盖自身学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学习储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还要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及经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同时具备多元学科融合和贯通能力,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说服力。“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化于心,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握课程体系脉络和核心要义,进而从时代需要出发,从学情出发,聚焦大学生日常关切,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选择、加工、组织与呈现,借助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或手段,更好地突出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帮助、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好回答青春之问,为夯实时代新人的信仰、信念、信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科研工作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修“内功”,意味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锤炼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也要重视自身科研“功力”的提升,注重加强专业特长的横向国际比较力、纵深历史挖掘力,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在教与研相长中实现不断进步。“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锻造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品格、教学技能和育人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能够客观分析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开展好实践教学、基层调研及社会服务等活动。

第三,品德修养胜任素质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0]品德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重要内容,包含人格品质、修身自律、情感召唤三个方面。“人格品质”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重行和践行来塑造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用健全人格来引导学生”[11],“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扛起育人育心的时代重任”[12]。“修身自律”是高尚的师德师魂内化于内心信念、外显于精神风貌的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将“慎独、自律、自省、自讼”的价值遵循变成日常行为自觉,在身体力行中达成知与行的合一。“情感感召”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情说理,以情育人”的教育教学方式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

四、结语

本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分析了高绩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胜任素质特征,重构了基于政治理想、专业技能和品德修养三个核心胜任素质维度的高校思政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对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的理论研究体系、确立基于核心胜任素质模型的师资准入和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优化培训方案、开展胜任素质水平测量及学情教情分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后续研究将继续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结构模型,进一步编制并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水平量表》,对河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水平的现状进行差异化分析,梳理分析背后成因,针对现存不足“对症下药”,不断探索河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胜任专家维度
致谢审稿专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光的维度
请叫我专家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专家面对面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