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问题与策略

2024-01-26 15:09林晓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古诗词学科

林晓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文化自信”排在首位。“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1]4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古代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一年级课本中首次加入了古诗,而且整版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数量大增,“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 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 篇,增幅达80%”[2]。无论是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教材的编排看,古诗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小学生的写作表达、所经历的文化生活,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和记录的文化生活有许多差异,同时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阶段,多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学习中认知和理解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很重要。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要求,且新增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打破各学科知识相互独立的现状,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更重视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3],所以“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中综合性、实践性最强的任务群,能有效增强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古诗词跨学科学习不仅能解决小学生因真实生活、表达与古诗词记载的生活、表达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学习问题,还有助于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多种形式的美,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质量。

学界关于“古诗词跨学科”的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于中学古诗词跨学科的研究[4-5],对于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仅是关于古诗词与某单一学科如科学课程进行融合教学的讨论[6]。除此,偶尔可见涉及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案例探讨[7]。总的来看,既往研究对于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提升跨学科教学实效等问题,缺乏明确和深入的探究,而这些问题恰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困惑,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因此,本文探究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广东省115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帮助教师把握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形式,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提质增效。

二、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科教学要始终紧扣核心素养来开展,跨学科学习虽然是教改的热点,但是否有必要开展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且小学古诗词文字短少、内容精炼,是否适用于跨学科学习,都是开展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首先要厘清的问题。

(一)跨学科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多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随后翻译诗句,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等,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课堂缺乏活力,使得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大打折扣。二是许多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后虽然能熟背诗词,了解诗词大意,却没有真正学会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这是因为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没有要求小学生模仿古诗词进行诗词创作,小学生的“读”与“写”容易分离。虽然大多数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达不到创作古体诗的水平,但他们可以将古诗词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到其他文体的写作中,这种迁移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的引导,而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尽管古诗词言词精美、内容凝练、意蕴深厚,但古今文字表意的不同、句式表达的差异、古诗词中情感的隐匿、古今时代环境的变迁,给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带来了困难。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1]2和“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1]3。因此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恰是需要通过情境和实践的辅助,实现从理解、积累语言文字到迁移运用语言文字。从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学习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情境性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1]36,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1]36。小学古诗词本身具备丰富的跨学科资源,“学生在构建跨学科课例的过程中演化为‘课堂的主导者’,从而将自己所积累的、感兴趣的学科知识带入到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这是教学的第一价值。对于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数学、生物、科学等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文化积累水平对其进行补充,从而获得新的语文素材。学生独立补充课堂资源,这是教学的第二价值。学科与学科构建互动关系,资源与资源构建互动关系,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能够作为‘突破口’被应用起来,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8]

由此,开展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悯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劳动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农民在烈日当空下如何大汗淋漓地挥动锄头进行耕种,从播种到收获粮食的辛劳过程,进而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由此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如不浪费一米一菜,在日后关于节约粮食的写作中还懂得借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行表达等。又如,在古诗《暮江吟》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美术课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知晓“瑟瑟”是怎样的色彩,运用美术知识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也可通过绘画形式,将“残阳铺水中”和“残阳照水中”“残阳映水中”三种画面进行对比。如,在“照水中”和“映水中”的画面里,残阳与江水是分离的,画面聚焦在残阳投射在江面上红色集中的一处;而“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里,残阳与江水融为一体,才有了充盈整个画面的“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可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在诗中运用“铺”字是如此精妙!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科学课程进行教学,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纪年历法知识,以及月亮阴晴圆缺与中国纪年历法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明白为何“九月初三夜”时“月似弓”,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除此,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是“可怜”,课文注释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与小学生日常理解和运用的“可怜”一词的意思不同。所以当学生通过借助美术与科学的知识,清晰领会了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人对景色的赞美和欣赏之情,就能真正理解“可怜”其实表达的就是“可爱”的意思。小学生只有在情境中、实践中,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真正理解了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及其背后蕴藏的情感和文化,并体会到其运用之妙,才能在今后写作中主动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共通为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丰富,有描写和赞美自然景观的诗词、记载节日和节气的诗词、描写乡村田园生活和劳作的诗词、赞颂高尚品质和精神的诗词、抒发爱国情感的诗词、送别友人的诗词等。这些古诗词记载了诗人所处年代和社会的人、事、物、情、景,诗词中“言”“象”“意”完美相融,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璀璨的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诗人笔下的世界,不以学科来划分,是多学科融合的、一体的世界,因此古诗词本身蕴含的跨学科资源非常丰富。判断跨学科资源是否适用于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是跨学科资源能否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有效实现多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间是否存在共通之处是需要明晰的问题。

“不同学科之间具有的文化共性,不同学科的教学理念、方法之间具有一种教育共性,这些可以成为实施跨学科教研的纽带。”[9]每个学科都具有体现自身学科知识特性和育人功效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在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这是实施跨学科的纽带。例如,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存在共通之处,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三个方面[10]5。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收录了王昌龄的诗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借对前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巩固、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愿望。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已学习过《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我在这里长大》两个关于爱家、爱家乡的单元,《出塞》这首诗在“文化自信”上体现的家国情怀,和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政治认同”中的家国情怀能够形成共通,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道德与法制课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宁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理解诗人王昌龄期盼国家安全统一的情感。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除了和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核心素养有共通之处外,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分别与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也有共通之处,“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11]5,“文化理解”提到了“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11]6。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在本单元《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古诗词和美术的跨学科教学,借助课文的水墨画插图或多媒体呈现天门山和长江的景色,使三年级学生直观感受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所刻画的壮美之景,结合诗句欣赏美景并生发对祖国壮美山河的向往与热爱。语文与其他学科在核心素养上存在的共通性,有利于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充分运用小学古诗词中丰富的跨学科资源,为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当前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与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发现有的教师把语文跨学科教学理解为多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忽略了教学中语文学科本位的性质。由此可见,很多教师并没有建立清晰的跨学科教学意识、目标,在设计教学方法和路径时常常感到茫然。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当前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现状,笔者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对广东省115 名教龄在1~15 年的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基于旨在摸清小学语文教师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对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运用情况等进行设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15 份,回收问卷115 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有50人,教龄在5~10年的有38人,教龄在11~15年的有27人。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跨学科教学流于形式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常采用配乐朗诵、书法展示诗词、图画呈现诗中景象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理解中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但实际上多数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未仔细考虑以下问题:这些活动的开展是达成跨学科教学目标所必需的,还是只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些方法到底属于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法”还是跨学科教学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明确指向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直接关联。因此,跨学科学习教学目标最终应是清晰地指向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恰是判断跨学科教学活动实效的重要依据。

由此可见,教师开展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目标。关于“教师对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程度”的调查显示,只有16.52%的教师表示“非常清晰”,61.74%的教师表示“比较清晰”,还有20.87%的教师表示“不够清晰明确”。在“是否熟悉小学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路径”的调查中,仅有13.04%的教师选择了“很熟悉”,42.61%的教师选择“比较熟悉”,44.35%的教师选择“不熟悉”。

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跨学科教学任务和特征的明确和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路径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发现,对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的熟悉情况,仅有不到两成的教师选择“熟悉”,六成教师选择“比较熟悉”,两成的教师选择“不熟悉”。同时,从问卷调查数据分布情形来看,教师对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的熟悉程度与教龄没有直接关联。此外,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从“您是否可以明确区分融合课程、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为中心的跨学科学习这几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这一问题的反馈来看,只有不到17%的教师可以“明确区分”,有近67%的教师表示“有时可以,有时感觉模糊”,还有超过15%的教师表示“不能明确区分”。这组数据进一步反映出多数教师未能真正了解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和特征,因此教师未能将跨学科学习和其他几种与之相似的课型如融合课程等区分开来。

以上问题的出现源于大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两个任务群,对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的了解,基本仅限于课标内容表面上的文字意义,较少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做进一步的研读探究。加上新课标颁布至今仅一年有余,小学语文教材暂时未做出相应变动,不少教师在对新课标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感觉无从下手,因此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实施的是形式上的跨学科教学。

教师对跨学科学习任务和特征不明确,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教学模式发生偏差的情况。课程教学模式出现偏差,教学目标会随之发生偏差,进而出现跨学科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跨学科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跨学科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信手拈来自己擅长的学科知识、按照自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现象。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最常运用的学科有哪些(多选)”一题的作答情况显示,教师在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音乐、美术、书法、道德与法治这四门学科,其中以音乐和美术课程最多,都超过了70%。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是古人在诗词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会借助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此外,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政治性、思想性存在一定共通之处,小学古诗词的人文主题以爱国、思乡、感恩、歌颂高尚精神品质、赞美和热爱大自然等为主,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古诗词人文主题的教学。古诗词本身是以各种书法字体记载流传,欣赏书法艺术也由此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从书法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性情和旨趣。但小学古诗词中跨学科资源丰富,教师仅仅运用以上几门学科和几种常见的跨学科形式,使得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显得单一且套路化,缺乏创新性。

跨学科教学方式的灵活、创新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但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小学古诗词中丰富的跨学科资源,并合理、灵活、创新地运用跨学科资源进行教学,而这恰是让当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犯难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总觉得诗词意思并不难理解,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找不出古诗词中的跨学科资源,或是只挖掘到了部分跨学科资源。下面来看看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村居》的跨学科教学实例。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时节儿童散学早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的快乐心情与情景。大多教师在教授此诗时,首先是让学生准确、流利、有节奏地读诗,接着会提示或者引导小学生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月天是指初春时节,“拂堤杨柳”是说杨柳随风摆动,好像轻轻抚摸着堤岸。在此,教师会结合科学课程的知识,介绍杨柳树在春天的生长特点及其生长环境和形态,借助多媒体呈现春天的堤岸边柳树飘扬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想象杨柳树“拂”堤的景象。同时,告诉学生“散学”是放学的意思,“东风”是指春风,“纸鸢”是风筝,之后将这些词语解释连起来梳理一遍诗歌内容的意思,再谈谈“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体现的心情是怎样的。最后,要求学生背诵此诗。

以上教学过程看上去很流畅,教师也运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但教师只是挖掘出诗中“拂堤杨柳”的跨学科资源,学生学习此诗后,可能只是留下了对诗歌内容大意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初步体会,还有对杨柳树的认识以及学会了“拂”字的运用。而在这首充满生机和童趣的诗中,其实还蕴含了更多的跨学科资源,例如诗歌本身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对于诗中“草长莺飞”“东风”等的讲解,也可以结合科学课程进行跨学科教学,如果教师能充分将它们挖掘出来,并灵活创新运用,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对诗歌的理解也会更透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将诗中的语言迁移运用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能力。

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跨学科资源,教师需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能关注文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跨学科教学的意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才能对古诗词语言文字具备高度敏感力,挖掘古诗词中的跨学科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融入传统文化、将文学与生活实践关联起来,必须具备主动创新意识和行动。对于教龄丰富的中年教师而言,因其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要进行创新和改变,需要投入更多的学习和努力;而年轻教师接受新事物、新思维的能力较强,但对文本的解读和在课堂中把控跨学科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总的来说,教师综合素养不足,直接影响了其对小学古诗词中跨学科资源的充分挖掘,进而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三)跨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脱离小学生学情

因跨学科教学涉及范围广、形式丰富多样,小学古诗词中跨学科资源丰富,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空间大,导致跨学科教学实施出现两种脱离小学生学情的状况:一是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其他学科知识,远远超过小学阶段学习范围和要求。例如,教师运用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而小学只有科学课程涉及地理、化学、生物的简单知识,科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的核心素养,到了中学阶段,学生才会正式接触科学科目下的具体分支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二是运用的跨学科知识,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大多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是源于以往学习和生活中常年的经验化的积累,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从自身的积累中调取相关知识,却未考虑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经验,导致部分教学任务超出学生认知范围。这两种脱离小学生学情的教学将直接导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跨学科的知识,或者是被动、生硬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脱离小学生学情进行古诗词跨学科教学,违背了跨学科教学时需要遵循多学科有机融合的科学性原则。跨学科教学中多学科有机融合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跨学科教学主题或任务的设定需符合学段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脱离小学生学情,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小学阶段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不甚了解,“一方面,教师对其他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了解不多,不能深刻理解其他学科的特点及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教师掌握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少,缺乏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常识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未能建构起横跨其他学科的知识框架。”[12]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外,还身兼班主任等其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细细研读其他学科的教材,甚至没有研读过其他学科的课标,由此也不了解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关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等。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问卷调查中“对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等课标内容是否了解”一题的作答情况显示,86.96%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等课标内容仍缺乏深入了解。这与过往长期以单一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科教师通常只需要熟悉其所教授学科的课标和知识即可,所以尽管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却还是未能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多数语文教师仅凭自己对其他学科的片面理解来开展跨学科教学,并未建立主动、科学地了解其他学科的意识,导致其在跨学科教学中,出现了脱离学生学情的状况。

四、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策略

基于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当前教师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所需,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熟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明确把握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目标

改变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需要明确和把握跨学科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应正确解读语文新课标,熟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新课标中关于跨学科学习的阐述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34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提炼出跨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综合性、解决问题、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些特征不仅是跨学科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其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跨学科学习最核心的特征,也是跨学科学习的核心任务。语文跨学科教学是“语文+X 学科”的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完成具体的“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任务。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解读新课标,明确跨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特征,才能制定准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跨学科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才有了明确的指引。

另一方面,教师应紧扣古诗词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目标。古诗词是重“言”“象”和“意”的教学。在“言”的方面,古人讲究“炼字”,古诗词的语言文字是跨越千年仍熠熠闪光的文化瑰宝,但有一些语言文字较难理解。根据新课标内容和教材编排的要求,小学生在三年级刚经历了第一学段的写话阶段,开始进入写作中的习作阶段。习作语言的要求主要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远远未及“炼字”的程度,因此遇到古诗词中高度凝练的字词,小学生不仅不易理解,更难以将这些字词灵活运用在习作中。此外,在“象”和“意”的学习中,古诗词描写的“象”和“意”具有时代、地域和民族特征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这些都与小学生经历的生活和接触的社会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小学生生活经历简单,学习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有时对古诗词的“意”和“象”的理解不够透彻。这些差异导致小学生无法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真实生活相联系,未能将古诗词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灵活运用于习作和生活表达中,这也是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面临的主要障碍,而跨学科教学方式恰恰是解决此症的“良方”。

将古诗词文体特征与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特征相结合,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引导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古诗词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古诗词的“言”“象”“意”,联系生活情境,展开想象,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鉴赏古诗词文字的妙与美、想象诗词中的“象”,挖掘和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意”,提高古诗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提高古诗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目标的中心。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古诗二首》中的《望庐山瀑布》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准确设计该诗的跨学科教学目标,运用行之有效的跨学科教学活动,达成跨学科教学目标。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该单元编排的几篇课文主要呈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表达,并生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根据教材编排,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除了能认读和会写生字、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外,还要展开想象,学习从诗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中的意境。该诗的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结合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要求,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准确理解诗中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想象和描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这两句诗体现出夸张手法的词语有:“三千尺”“银河”“九天”。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对这三个词语进行了解释,如:“尺”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三千尺大约相当于1 000 米;“银河”从科学角度解释,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无数恒星构成,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九天”不是表示九个日子,而是源自古代天有九重的传说,所以也有“九重天”“九霄”这样的说法。以上教学从表面上看,好似采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学习或许能够知晓诗句采用了夸张手法,但实际上却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这种简单、生硬、流于形式的跨学科教学不仅枯燥,没有体现跨学科学习的特征,还缺少语文味,学生难以真正领会这首诗的言之妙、象之奇和意之美,也没有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未能实现跨学科教学目标。

“三千尺”“银河”“九天”不是生活中具体或者常见的情景和事物,但“三千尺”却可以通过生活实践中的例子来进行描述、对比,使其更为具象,以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银河”和“九天”则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三个词语富有实践性、情境性、鉴赏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可以将本诗的跨学科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诗时,结合数学、科学、历史的学科知识,围绕诗中的“三千尺”“银河”“九天”,联系生活实践,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鉴赏诗中文字的妙与美、想象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在理解和实践中提高古诗词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具体而言,“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数学知识可知1 米约等于3 尺,在小学生理解了三千尺大约相当于1 000 米后,以常见的教学楼为对比,一层楼高约3 米,1 000 米约相当于333 层楼;也可找到众所周知的一些建筑物作为参照物,如广州塔高约600 米,是目前世界第一高的电视塔,让学生想象仰望一栋333 层的大楼或者比广州塔还要高2/3 的塔,那种一眼望不到顶的雄伟壮观的感觉将会油然而生。诗中的“银河”不仅是一个科学名词,在中外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在中国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就曾出现过,而在古希腊神话中,银河则是由天后赫拉的乳汁铺成。把“银河”与神话故事关联起来,诗中的浪漫跃然纸上。“九天”同样经常出现在中国文化中,比如《淮南子·天文训》说:“天有九重。”在数学中,“九”是单位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极限”之意,所以“九天”的意思就是最高层的天,是凡人无法企及的。如此,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瀑布从仰望不到头的1 000 米高空飞流而下,不正是像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下一样震撼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观察教学课件中呈现的瀑布风景图片,或让他们回忆自己曾见过的瀑布,运用“三千尺”“银河”“九天”对瀑布进行描写。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跨学科教学目标,运用数学、科学和历史进行跨学科教学,结合课内外的知识,不仅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古诗字词的了解,发现和鉴赏诗中文字的妙与美,还将对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产生向往,从而生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外,通过课堂小练笔的实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词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二)多角度提升综合素养,创新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形式

如前文所述,教师综合素养不足,将会影响其对小学古诗词中跨学科资源的挖掘,制约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因此,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提高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1.提升小学教师古诗词跨学科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必须具备文体意识,掌握文体特有的解读方式,其对于古诗词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对古诗词跨学科资源的挖掘,进而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

与常规的古诗词教学不同,教师进行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从语文的角度解读古诗词,还需要解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其他学科知识,并能将之有机融合起来,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具有创新性和差异性特征的跨学科学习的视角下,文本解读本身的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会更加凸显,但是教材里的跨学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有界”的,这个“界”是语文课标、教材要求和教学目标。因此跨学科的文本解读始终要围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服务。通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清平乐·村居》的两个教学案例进行比较,可进一步明确文本解读对于挖掘跨学科教学资源、创新跨学科教学形式的重要性。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首词描述了乡村人家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词的基调是温馨、自由的,其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运用了三次“溪”字,这种重复用字的现象在讲究炼字的古诗词中是不多见的,需要教师关注。大多数教师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通常会首先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去感受词中呈现出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乡村田园生活。但作者生平经历的是战乱动荡的年代,和这首词描述的平静温馨的田园生活并不相符,且该词一反作者在大多作品中“激昂豪迈、风流豪放”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细腻、温和的特点,以上这些反差常常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惑,而很多教师在介绍作者经历和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意蕴的两个教学环节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关联,使得教学常常显得生硬、缺乏连贯性,学生对于该词的理解和体会也由此受限。此外,词中反复运用“溪”字的现象,教师也常常忽略,因为他们并未发现这个特殊现象,自然也没有解读出“溪”字背后蕴藏的作者的真实情感。其实,教师若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恰是能够准确抓住文本中的矛盾,解读出作者写作的深意。下面来看看彭才华老师①东莞莞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广东省小学语文名师,曾获全国第二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第一名。关于《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案例②来自全国小学语文“聚焦语文课程统整体系呈现统编教材最新实践”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贵州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上彭才华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课例。,体会彭老师的文本解读之妙。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寄寓在词中的真实情感,破解其三次重复使用“溪”字的意图,彭老师在教学中从引导学生对“溪”字的理解着手,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溪边玩乐的情景,并拓展阅读历代诗人及辛弃疾笔下带有“溪”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每个“溪”字带来的不同意境。同时,他还将词中三个“溪”分别换成了“屋前”“山中”“地上”,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以能更深刻体会“溪”字在整首词中带来的温馨、自由、快乐之感。

随后,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代表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风格沉雄豪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忧虑及收复中原的期许。彭老师指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清平乐·村居》都创作于抗金时期,并对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去品味对比两首词的风格,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清平乐·村居》中描写乡村人家其乐融融生活,实际上是反映出他对国家统一和百姓过上安宁日子的期盼。结合前面对“溪”字的解读,彭老师总结了这首诗的主旨:作者看到村边这户人家安宁、祥和的生活,心里想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以在这首词中,他反复使用“溪”字,是将“溪”的本义即“长长久久地流淌”引申为希冀家庭和睦安宁、国家长治久安之意。

彭老师引导学生对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促进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感受作者渴望家国安宁的情感。由此看,通过巧妙的文本解读,充分挖掘跨学科资源,创新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能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思想内涵的领悟,更好地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和文化自信。

2.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古诗词承载了大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学习古诗词,生硬地讲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脱节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浮于表面和模式化的。跨学科教学的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强,能促进教学中语言和文化学习有机融合,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对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古诗《清明》的讲授,采用跨学科教学方法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描绘了在“清明”这个拜祭祖先和已逝亲人的传统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欲断魂”,还刻画了“清明”的气候特点——“雨纷纷”。语文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时,需要提前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挖掘诗中包含的科学、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用相关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清明节有扫墓祭祖、怀念先人的习俗。此外,清明属于春季的第5 个节气,因此有雨水增多的特点,在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帮助他们体会“雨纷纷”和“欲断魂”的表述之妙。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巧妙融入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能使小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进一步了解,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3.注重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解、背诵的层面,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而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外延。面对学习中以生活经验为直接理解基础的小学生,将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拓宽语文的学习和运用范围,是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任务之一。再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村居》为例。语文教师在解读该诗时,需站在学生的视角,理解学生早早放学归来放风筝的迫不及待的快乐心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儿童的心情和想象画面。这首诗是二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学生学习时恰逢每年农历二月的初春时节,符合诗中描述的时间点。教师融合语文与科学课程知识进行教学,带着学生通过观察春天里的动物特性和植物特征,引导他们理解和想象诗中描述“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的情景。同时,还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农历二月的气候特点,如春天主要吹东风,所以古诗词中春天的风多用“东风”表达,如“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箫”。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的跨学科资源,并联系生活实践进行融合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学会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并运用所学诗词。例如将这首诗中“草长莺飞”“拂堤杨柳”“东风”等词语与春天进行关联,并学会将其运用在日后的写作中。

(三)了解其他学科的课标内容,找准符合学情的跨学科教学关联点

小学古诗词中跨学科资源丰富,可以融合教学的学科不少,“跨学科研究者从学科借用见解。为利用这些见解,你必须对学科的概念、理论和假说做到一定程度的熟识。借用的是每门学科对研究课题的见解、用以表达的概念、所基于的理论、所根据的假说”[1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可能没有充足时间细细研读所有小学学科教材和整理各学科的知识内容,但却可以通过研读各学科课标,梳理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总目标、年段目标等,了解小学生其他学科相关学段的学情,找准古诗词中符合学情的跨学科教学关联点。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一诗为例,借助其他学科课标,找出符合学情的跨学科教学关联点。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一诗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该诗的上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了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象,横看延绵逶迤,崇山峻岭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曾有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横看庐山是岭,侧看是峰?能不能说‘横看成峰侧成岭’或者‘横看成排侧成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直接关联到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岭”与“峰”的区别。大多数小学生可能没有去过庐山或没有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过庐山,也还没学习过地理课程,加之小学生由“山”能联想到的词语,一般是“山峰”“山脉”“山谷”,而何为“岭”?学生要真正从文字上和视觉上区分二者的差异,需要从科学角度理解两者的地形差异和从美术角度观察两者不同的形态,就涉及到科学和美术知识的运用,“岭”和“峰”就是跨学科的关联点,但这个关联点是否适用于四年级的跨学科教学,还需要结合学科内容及学情确定。

多数教师在教授《题西林壁》一诗时通常运用美术课程进行跨学科教学,具体做法是在课件中呈现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直接让学生辨认图片上的“岭”和“峰”。教师如果对其他学科的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美术学科的知识能力,仅仅是让学生对照诗词意思,从视觉上简单分辨二者,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的知识去理解“岭”和“峰”,那么更谈不上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岭”和“峰”两个字。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教师不仅可以从新课标中获得具体的目标指引,还能借此了解学科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例如,教师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初步确定以准确理解“岭”和“峰”为关联点后,选择美术和科学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时,首先应主动梳理美术和科学两门学科的课标内容,了解相关学段学生的学情,以确定学科关联点的选择是否准确、可行。教师通过查阅《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清晰了解到学生学习《题西林壁》时已掌握的美术和科学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详见表1。

表1 《题西林壁》跨学科教学相关科目课程标准中提示的学生学情

根据以上相关学科的课标内容,能够确定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能以“岭”与“峰”为关联点,联结科学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首先可从科学的角度,指出“岭”是指相连的山,由无数个峰组成,特点是坡度和缓;而“峰”是高而尖的山头,指一座独立的山的最高点,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接着,再从美术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一座山的画面,“岭”呈现的画面是平面,“峰”则是点状。通过这两门学科知识的运用,学生不但理解了“岭”与“峰”的区别,而且还能体会诗中对庐山的描绘采用“横”与“岭”、“侧”与“峰”的搭配非常准确。最后,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座曾见过的山的“岭”与“峰”,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描述自己所画的大山景象;或者在节假日和家人外出游山时,向家人介绍从哪个角度可以分别看见山的“岭”与“峰”。教师通过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语文、科学与美术学科的特点开展古诗词的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古诗词学习和运用领域,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古诗词的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组织形式,教师需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反思,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在古诗词教学中正确、灵活、创新地开展跨学科教学,使古诗词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实践相关联,真正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古诗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踏青古诗词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