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地方志的药王庙及主祀人物考据

2024-01-27 13:26李志莹张其成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皇药王孙思邈

李志莹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国家图书馆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收录历代地方志类典籍的大型古籍数据库,共计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著作10 000种,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各地方志、各类专志、各种杂志及外志[1],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现共收录各地方志4 000种,包括省通志105种,府州志816种,县厅志3 043种,乡镇志26种,卫所志10种。在这些地方志里,北京地方志共计31种,占各地方志的7.5%,包括府州志11种,县厅志18种,镇关卫所志2种。本文基于中国方志库中收录的31种北京地方志,对北京市药王庙相关记载进行研究,并对其主祀人物进行考证,以供今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历史沿革与分布

在北京方志库中检索关键词“药王庙”,总计有145处记载,其中,明代9处,清代98处,民国38处;涉及地方志21种,其中,明代1种,清代14种,民国时期6种。记载药王庙的地方志总数占北京地方志的一半以上,可见其重要性和当时的兴盛程度。

明代只有万历年间的北京地方志有记载药王庙,分别分布在北京房山区、通州区、今唐山丰润县城南关、今廊坊的固安东红寺及香河县、武清县、大城县。宛平县(今北京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等地)仅记录有药王庙,未说明具体地理位置。清代北京地方志对药王庙的记载颇多,自康熙至光绪年间均有,大都有地理位置,包括延庆2处、通州2处、昌平3处、密云2处、大兴2处等,可见当时不乏一地多个药王庙。《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上古自羲皇出世,继天忧民……其在慈藏施药,靡不奇应,玄宗重其行,拜之官不受,世仰为药王云,呜呼!此药王之庙所由始与……越三十余年,乡人王栋等,即故址聚众累土结社,鸠材构殿三楹,上有诸公之像,旁刻侍从数人,其位次面貌不能悉辨,要皆有生人之功于当时者。工始于万历十六年,讫于二十年。”[2]1408这是北京地方志中最早明确说明药王庙的源头的记载。从这段话可知,伏羲、黄帝、岐伯、俞跗、扁鹊、仓公、华佗、孙思邈、韦慈藏都是能洞悉疾病阴阳,有起死回生之功的医家。此处提到唐玄宗想要授予韦慈藏官职,未被接受,世人称之为药王,由此才修建药王庙。这一点符合历史事实。由此可见,在唐代便有药王庙的雏形,待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才进一步完善旧址,使其“庙制恢阔,檐宇华美,俨然一方崇事之心”[2]。

民国时期的北京地方志所记载的38处“药王庙”大多改为了学校,如《民国通县志要》卷之三提到药王庙8处,“在县城内之药王庙今已改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南小营之药王庙现为南小营公立初级小学校,在马庄之药王庙现为马庄公立初级小学校,在和各庄之药王庙现为和各庄公立初级小学校,在新河之药王庙现为新河公立初级小学校,在东关之药王庙现为县立东关第二初级小学校”[3]。《民国平谷县志》卷二上有2处记载,即“县立小学校……第二模范初级小学校,在西关药王庙”[4]132及“乡立第二十八初级小学校,在西文家庄药王庙”[4]135。《民国顺义县志》中亦有4处改为学校,如卷之二言“药王庙在东岳庙东前筑高台,花砖玲巧,偶倒。设初级小学校”[5]212。

从本研究和地方志文献来看,北京地方志中的药王庙实际存在情况及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北京地方志关于药王庙最早的详细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但在唐代唐玄宗时期便有提及为药王韦慈藏修药王庙,只是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才完善旧址。第二,明代相关记述较少,可能与药王庙源于明代朱元璋为了加强政权,规定民间禁止亵祀三皇,民间初将三皇庙改称药王庙有关[1]。随后,清代时北京药王庙兴盛且数量增多,可能与当时百姓求医资源贫乏,转而求助于信仰的医疗心理相关[6]。直至民国时期,北京药王庙渐渐没落,大部分都已经改建为学校或者会所场地。第三,药王庙主要分布在北京县城周边较远地区,如《万历顺天府志》卷之二提到药王庙位于房山县西南五十里[7]。《民国平谷县志》卷一亦记载,“双髻山在县城西北十五里双峰耸峙,蟠结若寰,故名山麓,有药王庙,上有王母宫”[8]。即使北京地方志中记载有药王庙在县城内,民国时期也被改建为师范学校。除此之外,民国时期,有些地区还将药王庙作为农会的活动地点,如乡农民协会一览中第一区的小东乡农民协会在药王庙举行[5]171。《民国房山县志》卷之六载:“农会地址在城内药王庙,民国八年成立,按农会法规定会长副会长每两年选一次。”[9]这一点与之前学者研究药王庙现存情况的方向相符,即北京药王庙仅存市郊的平谷药王庙、丰台药王庙、密云古北口药王庙,市内的东、南、西、北药王庙皆不复存在或只余个别建筑设施[10]。

主祀人物

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人物有很多,如扁鹊、邳彤、张仲景、华佗、孙思邈、韦慈藏、李时珍等[10]。经分析得知,药王庙供奉人物与医药文化关系密切,涉及众多医家,其从祀人物多而繁杂,因此不再一一区分与赘述。本研究重点在于挖掘药王庙的主祀人物及其变化缘由,发现主祀人物有以下两种情况。

1.药王人物为主

北京药王庙供奉人物的记载仅17处,其中主祀孙思邈和韦慈藏的有7处。在北京地方志药王庙的记载中检索“药王”,发现其中最早提到主祀药王的是在《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四:“相传前明万历初年,有道士吴元通者,结茅于此,以奉孙、韦真人,三十四年诏发帑金改建赐额曰普济药王行宫。”[11]由此可知,最晚在明万历初年时,韦慈藏和孙思邈就作为药王受人供奉了。《康熙通州志》卷之二提到“药王庙在城东,明崇祯九年,诸生陈所志请于州守张兆曾建。州人刘廷谏记略云,郡东郭有庙,奉二神,曰药王,曰药圣,传是唐人韦公慈藏、孙公思邈”[12]。所以,最晚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韦慈藏和孙思邈便作为主祀药王人物而出现在药王庙。

北京地方志中关于“药王”的相关资料有限,仅可从中得知明代时,有的药王庙所主祀的药王人物为孙思邈或韦慈藏,而大部分记载中并未具体阐述。

2.医王人物为主

结合史志发现,明清时期北京药王庙中祭祀的人物基本都是主祀三皇,从祀历代名医[12],三皇即伏羲、神农和黄帝。《道光蓟州志》卷之四记载:“元时令天下通祀伏羲、神农、黄帝,以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明会典载洪武四年罢天下府州县祀三皇,嘉靖间太医院庙成,以僦贷季以下十三人从祀东庑,以华佗以下十四人从祀西庑。”《民国平谷县志》卷之四对“三皇”的描述为:“济众如药祖也,利物如苗神诸圣也。”[13]尽管三皇的地位高于药王,但是民间百姓还是更加熟悉名医药王,有时又会混淆二者[10]。

3.供奉人物变化缘由

北京从元朝开始通祀三皇。北京地方志《光绪延庆州志》卷五记载:“元史元贞元年,命郡县通祀三皇,庙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之神配,黄帝之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医书者从祀。明史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四年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日下旧闻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太医院三皇庙成名,其殿曰景惠门、曰咸济。东庑从祀僦贷季、岐伯以下十三人,西庑从祀华佗、王叔和以下十四人。”[14]《民国良乡县志》卷之六言:“药王庙,其制始于明嘉靖间诏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中奉伏羲、神农、轩辕,以句芒、风后、祝融、力牧配享其从祀。东庑则僦贷季、岐伯、鬼臾区、伯高、俞跗、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十三人,西庑则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彦修十四人。”[15]结合材料可知,元贞元年时,医药祭祀开始萌芽,最开始是全国统一祭祀三皇,除此之外从祀四配和十大名医。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提出不得亵祀三皇。但是当时民间祭祀三皇已经形成了习惯且成为了信仰的依托,民间许多三皇庙便改称为药王庙,所以出现北京药王庙的主祀对象是三皇,而兼祀四配、药王、名医等的现象。如《康熙大兴县志》卷之二记载:“药王庙为之隣殿上塑三皇、药王、十名医诸像,皆有功医药者。”[16]可见明清时期,由三皇庙转为北京药王庙的庙观大多都未改变主祀对象。除此之外,北京地方志还明确提出,北京药王庙的祭祀制度始于明嘉靖间太医院三皇庙的建立。可见到明嘉靖间,药王庙的祭祀制度已经趋于完善。

修建药王庙的因由与医药意义

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提到药王庙及其祭祀制度,但并未明确说明其修建的因由。据学者分析,药王庙的由来可能与民间因明代朱元璋禁止亵祀三皇而将三皇庙改称药王庙有关。今经挖掘北京地方志中相关资料发现,《康熙通州志》有记载:“嘉靖中大疫,吾州赖二神全活甚众,今将百年有祷,辄应有实际可据云。”[12]此处的“二神”指的是韦慈藏和孙思邈,可见至少在北京药王庙的修建中,可能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纪念对人们健康有重要贡献的医药人物,为其修建庙宇并上升为“神灵”世代传祀。

药王庙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涉医道观,其修建的医药意义主要体现在庙会活动上。如《光绪顺天府志》提到“疾病者祈祷有应,每年四月报赛社会极盛,远近毕来进香……按会典每年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2]1398。再如《康熙大兴县志》记载“朔望男妇喧填杂沓,拜祷祈佑,门为之溢,亦有花卉百物于庙内外者”[16]。因此,在药王庙的祭祀民俗中,寄托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美好向往和期盼。医药信仰是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疾病之苦而求助于神灵的庇佑,是道教信众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也与当时社会医疗条件差,人们恐惧无医可治的心理有关。

小 结

在中国方志库4 000种地方志里,北京方志库仅有31种地方志,但其中对药王庙的记载涉及到21种地方志,可见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北京地方志记载唐代唐玄宗时期便为药王韦慈藏修庙宇,但关于药王庙最早的详细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北京药王庙主要分布在北京县城周边较远地区,明代相关记述较少,清代时北京药王庙兴盛且数量增多,民国时期渐渐没落,大部分都已经改建为学校或者会所场地。其祭祀制度源于三皇庙,主祀对象主要为伏羲、神农、黄帝,而兼祀四配、药王、名医等。最晚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药王庙将韦慈藏和孙思邈作为药王人物放在主祀位置,但药王庙仍大多主祀三皇。

药王庙多是医官修建,庙会多是由药行举办。有些地区或将药王庙作为药行会所,早已经与中医药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历史文化载体,与文献、书籍相比,北京药王庙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加鲜活。从各道观的香火来看,北京药王文化依旧有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将其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平台,能否创新自己的文化产品,能否衍生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我们有理由重视北京药王庙,并对其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三皇药王孙思邈
三皇五帝的文化
孙思邈与屠苏酒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由圣到医:元代医祀三皇考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鲶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