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工作室制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2024-01-27 13:41胡登龙楚晓媛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作室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胡登龙 楚晓媛

摘 要:高校联合行业、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入企业项目,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产有机结合,突出“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结合企业项目,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质,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围绕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成果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多元化的评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室;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23

1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外贸专业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理论的概念、特点、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知识点难以短时间理解和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思考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使用案例分析法可以调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案例的选取上却千差万别,有些案例是教师针对知识点虚构而来的,与实际脱离;有些案例是教师通过网络资源收集而来的,缺乏针对性,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而课堂讨论也只围绕理论知识进行,缺乏真实的實践环境,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1.2 实践教学平台缺乏,缺少实践情境

外贸专业人才注重业务操作性的培养,针对业务进行实训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到校外企业体验的机会缺乏,实践的时间短;校内实训条件缺乏仿真的外贸工作场景,学生对相关岗位的认识不足,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大部分实训课程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课时量少,开课时间短,开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操作软件利用率不高,没有达到实训课程的真正效果。

1.3 技能型师资缺乏,课程考评体系不尽科学

高校教师大部分是 “从学校来,到学校去”,没有从事过企业一线的工作,缺乏企业的实战经验,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技能缺乏,课堂讲授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教材,缺乏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的认知,在教授实训课程时难以胜任实操性强的实训教学项目。此外,在课程考核中,大部分教师注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综合成绩中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较大,部分过程考核缺乏依据,随意性较大,考核不够深入。

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1 理实一体,突出“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手段

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理实一体开展教学改革,将理论授课和技能掌握应用有机结合。

2.2 优质拓展,拓展知识“挑战度”的渠道

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慕课资源,组建学生学习小组,针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社会调研、企业参观见习、参加企业课堂、参与教科研课题等手段,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知识的“挑战度”的渠道。

2.3 成果导向,验证学习“高阶性”的效果

分析外贸专业竞赛中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凝练学生参加竞赛的经验和成果,以竞赛项目为驱动、竞赛成果为导向,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专业素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4 专创融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梳理校内外实训、实习场所,高效转化教学效果,推进“工作室”人才培养,借助“产业学院”建设,形成思学并进、专创融教的平台辐射效应。

3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瞄准外贸岗位要求,以市场需要为切入点,对外贸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析,突出能力培养;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围绕“团队共建、师生共享”原则,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3.2 基于“学生中心”的课后知识拓展的路径

探究“学生中心”的课后知识拓展的适用方案和有效路径,研究如何最大化效用发挥信息化资源平台,校内外试验、实训、实习场所,学习小组、专业社团的作用,推进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实现知识应用和升华。

3.3 基于“提升技能”的“赛教互促”机制建设

研究外贸专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实效,挖掘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内在价值,完善 “以赛代考”“赛教融合”“赛创融合”“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改革。

3.4 基于“校内+校外” 实习实训的实践模式探索

梳理校内师生共创工作室业务范围,优化工作室可开展实训项目,利用项目化教学思路,瞄准职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内容;依托专业校外实习场所,围绕企业岗位需求,修正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高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4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

4.1 “教学做合一”,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岗位职责需求分析外贸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依托企业实战项目,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形成以岗位核心技能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培养符合外贸相关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2 “混合式教学”,强化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教学效果

采用“学校+企业”协同的实战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室+工作室”并举的教学形式、“过程考核+期末总评”结合的考评办法,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4.3 “团队协作,师生共享”,丰富课堂、课后教学资源

组建教师教学团队和学生学习小组。教师教学团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梳理教学内容,引入企业项目,建设“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资源,采用探究式、研讨式、研究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后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布置拓展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和专业社团,围绕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社会调研、企业参观见习、企业课堂、参与教科研课题等手段,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出知识的“挑战度”。

4.4 “赛教融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全国外贸技能大赛、POCIB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根据竞赛中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总结创新创业活动经验,将大赛内容融入常规课程教学中,用比赛结果检验教学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将比赛成绩纳入教学的课程成绩考核中,赋予比赛成绩相应的学分。通过竞赛的训练,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4.5 “做中学”,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梳理校内有关工作室的业务范围,结合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课堂+工作室”“专任教师+企业导师”不同场域下双导师育人体系,使学生在校企合作工作室的企业环境中,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学习外贸操作技能,强化实践教学。在实习、实训环节,依托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对专业知识进行验证,并不断进行修正。

5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构建

5.1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的原则

(1)能力为本的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人才培养突出能力为本。在能力培养上,需要学生了解外贸工作的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外贸业务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客户进行外经贸活动交流,独立完成商贸策划、谈判、商务函电收发读写及制单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务实的良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评价过程中,要围绕上述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原则。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活动中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成果展示、参与课堂的情况,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持续观察,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和反思。终结性评价则是对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果和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最终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相辅相成,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

(3)科学性、多元化原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中,要严密论证各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使评价的重点与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强化“校、政、行、企”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建设,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知识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中,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评价外,专业技能的评价也尤为重要。采用多元化的評价方法,将与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参与技能大赛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大赛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形成“知识+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5.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应包括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校企合作企业管理者。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上,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学生评价,且起主导作用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评价,片面且不够真实,忽略了学生和企业导师等利益相关者的评价,特别是缺少企业参与的评价,没有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所得的结果社会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较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2)注重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所获的学习成果,通过最终成绩的判定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项目化教学课程占比较大,项目实施过程非常重要,采用终结性考核,不能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实施、参与项目的积极程度、课堂表现、小组活动、作业,单元测验等学习进展和学习质量作出及时的判断,从而忽视了学习的动态反思,达不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3)实践教学评价缺乏。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调社会、行业、企业、政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向多元化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行业调研、职业技能培养等教学内容引入学校课堂,加强实践教学迫在眉睫。引入的企业实战项目,仅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忽略了企业参与下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方面的评价,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足,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

5.3 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措施

(1)評价主体多元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课程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进行“双导师”教学模式,对课程的评价应由学校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构成。评价时,将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导师评价作为重要依据,其他评价作为辅助。强化企业导师评价的积极意义,对企业项目的实现过程和达成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和职业素养;加入自我评价和小组同伴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评价内容全面化。作为评价对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合理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科学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全面评价教学内容,即是否能够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在评价中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应根据具体项目的内容和岗位能力,精心设计评价内容,不仅要评价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评价,同时兼顾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关系。杜绝以分数为主的定量评价一刀切的模式,引入定性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充分的评价外,还可让学生针对项目任务,制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收集学习成果,以此来评定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和在学习中的进步和成长。在评价形式上,推行项目成果展示、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开卷、口试等多种方式。重视过程考核,将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的动态阶段性考核,考核中每个项目的阶段性考核和课程期末考核结合,形成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4)评价结果效用最大化。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动态地纠正教学的偏差,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短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将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项目结合起来,能够及时反馈行业企业岗位特征和职业需求,可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6 结论

整体而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健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突出企业的育人价值。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实施、课程目标评价等方面,建立校企共建共享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工作室”的场域中、发挥“专任教师+企业导师”育人效果,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丹丹.“产教融合”背景下外贸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纸业,2022,52(01):164166.

[2]陈争.OBE理念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4):6366+75.

[3]杨昆昆.产出导向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4]胡登龙,楚晓媛.基于工作室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析——以POCIB大赛为例[J].北方经贸,2021(06):141143.

[5]胡登龙,楚晓媛.基于工作室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J].北方经贸,2020(01):150152.

[6]郭云丽.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96+98.

猜你喜欢
工作室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